磺酰脲类
硫酰基尿素类(美式英语:Sulfonylurea;英式英语:Sulphonylurea)衍生物是用于2型糖尿病的抗糖尿病药。主要作用是促进胰脏β细胞分泌胰岛素。
磺酰脲类 | |
---|---|
药物种类 | |
用途 | 2型糖尿病的治疗 |
生物靶标 | 胰岛β细胞 |
历史
硫酰基尿素类是由法国科学家Marcel Janbon和他的同事们发现的[1],当他们在研究磺酰胺抗生素时,发现硫酰基尿素会使动物们产生低血糖的反应。
化学
所有的硫酰基尿素类都含有中央的 S-phenylsulfonylurea 结构、 p-取代苯基环 (R) 和变化多端的取代基 (R2)
药物
第一代
第二代
药理机转
硫酰基尿素类药物键结到胰脏β细胞膜上的KATP通道,抑制了钾离子的流出,使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逐渐变正。此去极化作用会开启钙离子通道,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上升会增加胰岛素的释放。
有些证据指出硫酰基尿素类药物会增加β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如此一来,就会降低肝糖的生成、减少脂肪分解作用且减少胰岛素的降解。
药物动力学
不同的硫酰基尿素有不同的药物动力。所以是依照每个病人不同的状况去挑选最适当的药物;长效且有活性代谢物者或许会造成低血糖,但同时也可以良好的控制血糖;相对而言,短效者可能就没有办法好好控制遵医嘱性不良病人的血糖。
这一类的药物须要在用餐前 30 分钟服药,如此才能够确保最大效力。根据每个药物不同的半衰期,有些药物一天可能需要服用两次(像是甲苯磺丁脲),甚至三次;有些一天只要服用一次(像是格列美脲)。
应用
硫酰基尿素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对于无法自行制造胰岛素的病患,像是1型糖尿病或是因手术而切除胰脏的病患,并没有太大的效果。
此类药物也可以用于新生儿糖尿病。虽然一直以来高血糖及低胰岛素浓度者都被诊断成1型糖尿病,但已经有不少研究发现,如果是在小于 6 个月大的时候被诊断,可以不用一生施打胰岛素,而可以改用硫酰基尿素类药物。[4]
一直以来,硫酰基尿素类药物都被当成新诊断病患的优先用药,但是到了1990年代发现,肥胖病患如果服用二甲双胍,得到的益处会更多。
大约10%的病患,单独服用硫酰基尿素类药物并没有办法良好控制血糖。可能需要加上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甚至是胰岛素。硫酰基尿素类药物加上双胍类及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三种药物通常不建议一起使用,但有些医生宁愿在使用胰岛素前,使用此种疗法。
最近,有一家新成立的制药公司 Remedy Pharmaceuticals, Inc. 在开发注射型的格列苯脲[5],用于治疗急性中风、创伤性脑损伤及脊椎损伤。使用的机转是基于硫酰基尿素类药物会关闭非选择性 ATP-阳离子通道,此通道会在上述疾病中上调神经血管组织。[6][7]
副作用
硫酰基尿素类药物相对于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艾塞那肽(Exenatide)及symlin而言,比较容易因为造成过多胰岛素而造成低血糖。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剂量过高或者是患者没有进食。有些人会试着改变饮食习惯以避免此种习惯,但往往造成反效果。
参考资料
- ^ Janbon M, Chaptal J, Vedel A, Schaap J (1942). "Accidents hypoglycémiques graves par un sulfamidothiodiazol (le VK 57 ou 2254 RP)". Montpellier Med. 441: 21–22.
- ^ Triplitt CL, Reasner CA (2011). "Chapter 83: diabetes mellitus". In DiPiro JT, Talbert RL, Yee GC, Matzke GR, Wells BG, Posey LM. Pharmacotherapy: a pathophysiologic approach (8th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pp. 1274. ISBN 0-07-170354-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Davidson J (2000).Clinical diabetes mellitus: a problem-oriented approac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tuttgart: Thieme. pp. 422.
- ^ Greeley, Siri; Susan E. Tucker, Rochelle N. Naylor, Graeme I. Bell, and Louis H. Philipson (2010). "Neonatal diabetes mellitus: A model for personalized medicine". Trends Endocrinol Metabolism 21 (8): 464-472.
- ^ "Breakthrough Discovery Offers Hope to Stroke Victim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1-07-08.Carrot Capital. Retrieved 2008-01-06.
- ^ Kunte H, Schmidt S, Eliasziw M, del Zoppo GJ, Simard JM, Masuhr F, Weih M, Dirnagl U (2007)."Sulfonylureas Improve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nd Acute Ischemic Stroke"Stroke 38 (9): 2526–30.
- ^ Simard JM, Woo SK, Bhatta S, Gerzanich V (2007)."Drugs acting on SUR1 to treat CNS ischemia and trauma"Curr Opin Pharmacol 8 (1): 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