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7′31″N 121°32′12″E / 24.958740°N 121.536655°E / 24.958740; 121.536655

瑠公圳
 中华民国台湾)圳道
1934年瑠公圳水门
概要
隶属单位台北市瑠公农田水利会
创立者郭锡瑠
灌溉区域 中华民国台北
兴建时间乾隆5年(1740年)
拦取水源新店溪
瑠公圳引水石硿亨
瑠公圳
金顺兴圳
位置 中华民国新北市新店区新店路65号“开天宫”下方
建成时间 清朝乾隆25年(1760年)
官方名称瑠公圳引水石硿
类型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其他
详细登录资料
瑠公圳水门抽打站(2006年整建前),后为跨过新店溪的福尔摩沙高速公路碧潭桥
瑠公圳水门抽水站现况
瑠公圳

瑠公圳是位于[中华民国]台北灌溉水圳系统,为清朝乾隆年间由垦户郭锡瑠(瑠公)兴建,用于灌溉今台北市东侧松山地区的农田。今日几乎已经全部予以填平或荒废,只在台北市东侧、新北市新店区内仍残留几小段水道。

由于20世纪以来台北市区地景的快速变迁,一般大众常对于瑠公圳的切确路线有错误认知。新店区的“大坪林圳”、台北市区的“雾里薛圳”常被误列入瑠公圳范围,实际上此三圳原先使用不同的水源、拥有不同的管理者、流经不同的灌溉区域,只是后期管理组织合并而导致误解。更多人将今台北市新生南路新生北路高架桥下、于1930年代兴建的“堀川”(特一号排水沟)误以为是瑠公圳,但前者只是在部分路段与“雾里薛圳”的渠道相邻,两者用途更大相径庭。

简介

瑠公圳为郭锡瑠(后人尊称为瑠公”)所规划创建。瑠公原利用陂塘开垦兴雅庄一带土地,但因陂塘只能仰赖天候积蓄雨水,加上土石淤积,于是水源渐渐不足。

虽然台北盆地内河流水源充沛,可是水面与地面间有不小落差而无法直接取用,且河运船只来往频繁、河面宽广,也无法筑堰提高水面。瑠公溯新店溪往上探勘后,发现上游水源可供利用;于是他变卖家产,于1739年 (乾隆4年) 创“金顺兴”号,集众在新店溪上游青潭溪口附近开凿水圳,打算引水十数公里至自己的垦地。工程最大困难为必须人力凿穿岩壁做导水隧道 (石硿),但因邻近为泰雅族原住民活动范围,在施工过程中常遭到攻击,因此花费十数年仍无法完成。[1]

1753年他与大坪林五庄缔约,改由五庄垦首萧妙兴等人另合股组成“金合兴”号接手施工。1760年 (乾隆25年),终于凿通石硿圳路,共历时22年完工。当时称为“青潭大圳”或“上埤大圳”,由金合兴号与瑠公共用水源:前者修筑渠道、给水路,灌溉新店大坪林地区,称为“大坪林圳”;后者则另修渠道干线通过新店地区,并筑木枧导水跨景美溪,经过今景美公馆大安区信义区松山等地,称“瑠公圳”。[2]

随后瑠公担忧水源不足,故将取水口改往跨过青潭溪的更上游,今青潭堰北侧。

破坏与整修

跨景美溪的渡槽最初使用平底木枧,但被两岸往来民众当桥梁使用,频繁踩踏而损坏。瑠公便大量购买水缸、去底后相接通埋在河床下做暗渠,改采倒虹吸方式。但1765年8月(乾隆30年),台北受到台风侵袭,大雨造成山洪暴发,瑠公圳暗渠全毁,瑠公因此抑郁成疾,于年底病逝,享寿61岁。

之后,其子郭元芬继承父志,将该渠重建整修完成。仍用木枧跨过景美溪,但换为尖底使人无法通行。又于1773年 (乾隆38年) 将取水口改至今碧潭现址 (溪对岸是永丰圳取水口),再另筑导水渠道通往景美溪枧,此水道称“下埤大圳”。[3]整修过后的瑠公圳,成为灌溉台北市东侧的重要水源。

转让与合并

水圳传至郭家第三代时,即将大加蚋堡部分权益以4,030两银卖给板桥林家的“林安邦”号 (林平侯)。传到第四代郭章玑时,更因灾损严重无力修复,于1828年以7,400银元将一半权利卖给板桥林家“林本源”号。隔年又再连续豪雨破坏水圳,只好再以4200银元卖出剩下权利。瑠公费半生心血的水圳,在通水五、六十年后即全被他人掌控。此后部分水圳权益交易频仍,但一直由板桥林家掌握绝大多数。

台湾总督府于 1901 年颁布〈台湾公共埤圳规则〉[4]瑠公圳也就因此与雾里薛圳大坪林圳一起被公告为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公共埤圳”,受官方监督。到了1907年,更与上埤一起并入受“瑠公水利组合” (今“瑠公农田水利会”) 管理。到 1910 年,又加入柴头埤、双连埤、大竹围埤、三板桥埤、下埤、上土地公埤、下土地公埤、鸭寮埔埤、牛车埔埤、蝴蝶埤、永春埤中埤。并修改整理水路,统一水源、填平不须使用的陂塘、废止多余的水道。

最后于1917年(大正6年),官方以5,525圆收购板桥林家名下所有瑠公圳产权,移转给瑠公水利组合。

路线

在今国道3号碧潭桥下取新店溪水,流过新店大坪林,跨景美溪后经景美街区 (清朝时期经景美街,合并后改走景文街)、罗斯福路,在万盛街处与原雾里薛圳立体交叉,到公馆止为干线。

之后分成东西两条干线:东边的第一干线过蟾蜍山北侧,沿线经过顶内埔下内埔六张犁兴雅庄,到达锡口下塔悠庄;西边的第二干线(雾里薛圳)则经公馆与今新生南路西侧,在温州街附近分为三条支流,流往中仑复兴北路古亭

兴福支线

在景美街分出,沿景美山山脚往北,至静心中学南边(兴福)。

第一干线

自公馆开始,后沿着蟾蜍山西侧、芳兰路、辛亥路三段157巷、卧龙街151巷、和平东路三段228巷、信安街向东北行,经六张犁,沿基隆路、延吉街、宁安街,到民生东路四段与光复北路口附近的“司公汴”。此路线部分为日治时期整并兴建并非原本清代的瑠公圳

大安支线

在今民族国中旁分出,进入国立台湾大学校园,流经台大校园内的农场、生态池、舟山路、小椰林道及醉月湖,流经和平东路二段96、175巷最后至大安国中北侧大安路二段3巷附近。

本支线常常与板桥林本兴一族所兴建“大安圳”搞混,实际上两条水圳无直接关系之外距离也差得很远。

五分埔支线

基隆路二段“车层汴”处分出,沿信义路南边在象山公园(原中强公园)接上信义路五段、六段,经福德街中坡附近。中有分支延虎林街往北(五分埔)。

靠近山边有蝴蝶陂、永春陂、中陂等埤塘。

兴雅派线

在延吉街与市民大道路口附近的“顶店仔汴”分出,大致沿着市民大道 (原铁路纵贯线) 南侧向东至台铁台北机厂(兴雅)。

中仑派线

“顶店仔汴”分出,沿着市民大道 (原铁路纵贯线) 南侧向西至复兴南路一段路口附近(中仑)。

旧里族支线

在八德路三段“蕃仔汴”处分出,至截弯取直前的基隆河河曲(旧里族)。

西支线

民生东路四段与光复北路口附近的“司公汴”分出,经松山机场西南侧至民族东路(下埤头)。

东支线

“司公汴”分出,穿过松山机场至上塔悠下塔悠,有三条分线。

第二干线

原为雾里薛圳后段。雾里薛圳是台北盆地内最早有兴建纪录的水圳,建于清雍正年间,乾隆年间周永清筹措资金重修,灌溉台北市西侧;因当时水源来自雾里薛溪(今景美溪),于是称为雾里薛圳。后段并入瑠公水利组合后,前段改为排水沟渠,导入新店溪内,现今仍有多段迹循可探查。[5]

荒废

1940年代起,随着台北市产业结构改变与人口移入,农田大量改为建地,而不再需要用水灌溉,圳道便遭弃置,填平改为道路、改建为沟渠,甚至直接被排入污水。到了2000年后,瑠公圳干线仅剩新店区约五公里渠道。

遗迹

 
景尾街开道碑
  • 引水石硿:新北市新店区新店路65号“开天宫”下方,目前因崩坏而暂停开放。 (在最初几年间与大坪林圳共用,郭元芬将取水口改至碧潭后即由大坪林圳独用。)
  • 碧潭取水口:设立“瑠公公园”;原有大型牌楼,但在兴建国道3号时拆除。原取水口改为浮雕墙。
  • 抽水站:战后因新店溪水位下降,舍蛇笼堵水、改以抽水机取水;目前已不再使用,保存作为纪念。
  • 碧潭到景美溪之间的干线都仍存在,仅小部分加盖或改为地下箱涵,但已成为污水排水沟,水质脏臭。
  • 景尾街开道碑:位于景美桥旁,记述瑠公圳改道后景美街修路与木栅路一段开辟始末。
  • 台湾大学醉月湖:原大安支线、第一雾里薛支线间农用池埤。
  • 台湾大学水工所旁:大安支线。
  • 和平东路二段118巷2弄:跨大安支线的小桥护栏遗迹。
  • 温州街45巷:第二雾里薛支线。
  • 泰顺街38巷口:跨第二雾里薛支线的小桥护栏遗迹。
  • 民族东路与敦化北路交界口︰机场边界,旁边为台北市植栽道路用的台北花圃,现阶段仍有水流动,机场的水会经过污水处理排放,水质脏臭,流向基隆河。

误用

  • 瑠公圳公园︰实质上是另一个灌溉系统“大湾”的其中一部分,算是自然形成的溪流从六张犁附近流下,沿着现今安和路经过仁爱圆环一带时人工截流而成大型的“陂”,与瑠公圳没有直接关系。
  • 堀川(今新生南北路)︰1933年兴建“特一号排水”,1972年改为水泥箱涵,并加盖埋在地下。很多人将“特一号排水”也称为瑠公圳,系因误以为台湾大学西侧的路段就是第二雾里薛支线,实际上仅有小段路线相邻。

重建与重现

在瑠公圳停灌之后,位于台大校园内的大安支线和第一雾里薛圳支线,因校地整建,圳道被填平或加盖。2001年台大校务会议通过“瑠公圳台大段亲水空间复育计划”,计划的路线以旧圳道为主,南端为农学院实验农场,经舟山路、振兴草坪、小椰林东缘、思亮馆前、转数学馆前,达醉月湖,全长1.8公里[1]

2005年,台北市政府兴起重现瑠公圳计划,不过以“绿之网”[6] 为代称的该计划,其路线规模尚未确定。

台北县政府五都改制后改为新北市政府)则希望借由重新规划新店溪段及民众参与,针对瑠公圳二侧整体景观风貌改善,还给在地居民一个公共空间,并赋予瑠公圳重现风华的机会,促进观光、使休闲发展及碧潭风景区之腹地扩大。

评论

  • 冯忠鹏:“如果拿汉人开凿的瑠公圳与日人建构的嘉南屏东大圳相较,前者采用最原始的方法,用生命与汗水去为自己汉人的农田建筑灌溉渠道,生产的稻米供给北部汉人自己生活所需;后者使用较为先进的工法,为殖民地农民建筑完整的灌溉渠道,增加的稻米收成供给粮食紧缺的母国。”“最近有学者专家倡议要比照韩国汉城的清溪川,让瑠公圳从台北盆地的地底下重见阳光。如果能够实现,不但让双北有条恢复生态的亲水河渠,更可以让后人缅怀先人的智慧、勇气与遗爱,对汉人祖先曾经对中华民国台北这块土地所流过的血与汗,永志不忘。”[7]

注释

  1. ^ 1.0 1.1 台北的古圳道 王万邦/著 ISBN 9572856103 2003年4月出版
  2. ^ 瑠公大圳 李宗信/著 ISBN 9789862940945 2014年10月出版
  3. ^ 台北市瑠公农田水利会会史 1993年03月出版
  4. ^ 今日臺北繁榮的大安區,在過去竟然有座大水池?. [2019-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5. ^ 萬隆公館段霧裡薛圳與瑠公圳踏查 /洪致文. [2015-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06). 
  6. ^ 台北市绿之网一民权东西路'建国南北路'松江路及新生南路一绿轴实质绿化工程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5-06-13.
  7. ^ 冯忠鹏《推崇日人嘉南大圳,勿忘汉人瑠公圳》,中国时报2017年1月25日。

参见

外部链接

Template:台北圳道 Template:中华民国十大土木史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