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吐鲁番考察队

德国吐鲁番考察队是从1902年至1914年间德国沿中国新疆丝绸之路北线进行的四次考古活动。[1]考察由当时德国柏林民族学博物馆印度部主任、印度佛教艺术史专家格伦威德尔英语Albert Grünwedel发起。

考察队领队格伦威德尔(左) 与勒科克 (右)

四次考察的结果,将成千上万的绘画、其他艺术品以及超过40,000个文本的片段运回柏林。第一次考察队主要由武器制造商克虏伯资助,于1902年前往吐鲁番,一年后返回,带回来46箱文物。德皇威廉二世热情地与克虏伯一起资助了第二次考察,称为“普鲁士皇家吐鲁番考察队”,于1904年开始,1905年8月结束。第三次考察由德国文化部资助,于1905年12月开始。勒科克率领的第四次考察遇到各种困难,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提前结束。[2][3][4]

考察队有许多重要的发现,特别是第二次考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的丝绸之路北线上的许多地点,发现了重要的文献和艺术作品(包括绘有摩尼教主教大型肖像的壮观壁画,过去一直被误认为是该教创始人摩尼的肖像[5])以及古代高昌附近一座聂斯脱里派教会教堂的遗迹[6]

出土文物下落

考察队的出土文物最初保存在柏林民族博物馆的印度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博物馆在盟军的空袭中被轰炸了七次,馆藏用水泥黏住不能搬迁的大型壁画被毁,最好的28幅画完全被毁坏了。战争爆发时,小型文物藏在掩体和煤矿中,在战争中幸存下来。1945年苏联人来到后,在柏林动物园的掩体内掠夺了至少10箱的藏品,这些文物此后下落不明。其余的文物于1963年转移到柏林达勒姆亚洲艺术博物馆,最后收藏在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和人文学院英语Berlin-Brandenburg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Humanities[7]

文物图片

参见

参考文献

  1. ^ Caren Dreyer; Toralf Gabsch. 古典新疆 龜茲文明的黃金時代——文物傳奇 龜茲瑰寶在德國. 瞿炼译.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5). 
  2. ^ 张惠明. 德國考察隊與吐魯番地區藝術收集品. 《中国美术报》. 2016年4月25日 [2017年10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0月15日). 
  3. ^ 张重洲. 德國探險隊與清末吐魯番社會——以第二次、第三次考察為中心. 《丝绸之路》. No. 16期. 2016年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5). 
  4. ^ 西域記風塵: 中國至巴基斯坦. Rhythms Monthly. 2003年: 66–67. ISBN 978-986-80304-7-3. 
  5. ^ Gulácsi, Zsuzsanna. MANICHEAN ART. iranicaonline.org. Columbia University. 2008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9) (英语). This fragmentary wall-painting portrays the local Manichean community including a high-ranking elect, who is most likely the "Mozhak of the East" (the head of the community in the region, previously mistakenly identified as Mani), together with rows of male elects, female elects, and laypeople. 
  6. ^ 100年前,德國在新疆盜走的佛教藝術品(高清100幅). sohu.com. 2017-05-27 [2017-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5). 
  7. ^ From the Introduction by Peter Hopkirk in the 1985 edition of Von Le Coq's Buried Treasures of Chinese Turkestan, p. i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