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
太宰是中国古代官职,在不同的朝代职责和地位不同。宰作为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责任是总管王家事务。西周时开始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领。太宰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用来辅佐国王治理国家。”[1]其中六种典籍是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可见当时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丞相。[2]但后来由于王室的衰落,太宰这个官职的重要性在春秋时期下降了许多,以致于被排除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外。[3]参见周朝官制。
在秦朝时,太宰是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官员。参见秦朝官制。
在汉朝时,也有一名叫“太宰”的官职,但同周朝时的太宰职位大不相同,乃是辅佐主管宗庙礼仪的九卿之一太常的辅助官员。参见西汉官制。
历史人物
- 两晋(太师)
- 南朝(太师)
- 十六国
- 北朝(太宰、太师)
- 北魏:杜超、拓跋寿乐、常澄(赠)、常英、冯朗(赠)、李峻、王叡(赠)、元天穆、尔朱仲远、元宝炬
- 西魏:万俟洛、元欣
- 北齐:厍狄干、韩轨(赠)、高岳(赠)、可朱浑元(赠)、高淹、高归彦、高淹、段韶、侯莫陈相、高湝、和士开(赠)、高润、高普、高孝珩
- 宋朝(左仆射)
- 少宰(右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