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格里芬龙
哈格里芬龙(学名Hagryphus)是偷蛋龙下目恐龙的一属,生活于上白垩纪的美国犹他州。
哈格里芬龙属 化石时期:上白垩纪,
|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亚目: | 兽脚亚目 Theropoda |
科: | †近颌龙科 Caenagnathidae |
属: | †哈格里芬龙属 Hagryphus Zanno & Sampson, 2005 |
种 | |
|
发现与命名
到目前为止,哈格里芬龙只有一个物种,模式种巨型哈格里芬龙(H. giganteus),是在2005年由林赛·札诺(Lindsay Zanno)、史考特·山普森(Scott Sampson)所叙述、命名。它的学名是来自于埃及神话的西方沙漠神祇哈以及希腊神话的狮鹫;种名在拉丁文意为“巨大的”[1]。
哈格里芬龙正模标本(编号UMNH VP 12765)是在2002年发现于犹他州南部的大阶梯艾斯可兰特国家纪念区[2],属于Kaiparowits组。放射性年代测定显示该标本所属的地层可追溯至7600万至7500万年前,约坎潘阶晚期。正模标本存放在盐湖城的犹他自然历史博物馆。化石包括不完整但关节仍连接的左手掌、及左桡骨的远端部分。手掌缺少第二指爪,而半月型的腕骨及桡腕骨则被保存下来。除此之外,还有脚掌骨头碎片被保存下来,发现于手掌骨头的旁边[1]。
分类
在2003年,这个犹他州的偷蛋龙类恐龙化石首次被新闻报导时,被认为是种近颌龙科恐龙[2]。之后在2005年被命名时,研究人员只能根据有限的化石材料,将哈格里芬龙归类于偷蛋龙下目。在北美洲的偷蛋龙类之中,哈格里芬龙的地理分布最南[1]。
其他北美洲偷蛋龙下目的物种包括:稀罕单足龙、快速小猎龙、及纤瘦纤手龙。这类恐龙主要生活在白垩纪的亚洲,在亚洲亦发现了麦克氏可汗龙、纤弱窃螺龙及嗜角偷蛋龙等。
偷蛋龙下目的特征是它们那缩短的口鼻部、巨大而无牙的颌部、及精致的头冠。它们的无牙颌部显示它们以蛋为食物,但亦有可能也吃小型的脊椎动物。有证据显示偷蛋龙类都是有羽毛的,有些古生物学家认为偷蛋龙类其实是真正的鸟类。
大小
如同其名,巨型哈格里芬龙是大型的偷蛋龙下目恐龙,身长估计约有3米长,它是最大型的偷蛋龙类恐龙之一[3],稍晚被命名的巨盗龙体型更大。哈格里芬龙被估计较北美洲的纤手龙大30-40%,纤手龙是体型第二大的北美洲偷蛋龙类。正模标本的手掌长度约一呎[1]。在2010年,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 S. Paul)估计哈格里芬龙的身长约8呎,体重约50公斤[4]。
参考
- ^ 1.0 1.1 1.2 1.3 Zanno, L. E. and Sampson, S. D. A new oviraptorosaur (Theropoda; Maniraptora)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Campanian) of Utah.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5, 25 (4): 897–904.
- ^ 2.0 2.1 Zanno, L.E. & Sampson, S.D. 2003. A new caenagnathid specimen from the Kaiprowits Formation (Late Campanian) of Utah.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3(3):114A
- ^ Barsbold, R. On a new Late Cretaceous family of small theropods (Oviraptoridae fam. n.) of Mongolia. Doklady Akademii Nauk S.S.S.R. 1976, 226: 685–688.
- ^ Paul, G.S., 2010,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