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米罗奎

英国酸爵士乐队

杰米罗奎(英语:Jamiroquai聆听i/əˈmɪrəkw/ jə-MIRR-ə-kwy)是一支来自伦敦英国放克酸爵士乐队。该乐队成立于1992年,由主唱杰·凯领军,并在1990年代的伦敦放克和酸爵士运动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在早期发行的作品中延续酸爵士的风格,后来又从摇滚迪斯科电子音乐拉丁音乐中吸取灵感。在歌词方面,该乐队主要以关注社会环境正义英语Environmental justice为灵感。自成立至今,乐队经历了几次阵容变化,杰·凯是唯一留下的原始成员。

杰米罗奎
杰米罗奎在2018年科切拉音乐节上表演
乐队
音乐类型
出道地点英国伦敦
活跃年代1992年-至今
唱片公司
网站jamiroquai.com
现任成员
已离开成员

这支乐队最初在酸爵士唱片下发行首张专辑,但随后在索尼音乐娱乐的主导获得了主流成功。他们在此期间的三张专辑,包括《地球上的紧急情况》(1993年)、《同步的英语Synkronized》(1999年)和《放克奥德赛英语A Funk Odyssey》(2001年)在英国排行榜上均排名第一。他们于1998年发行的单曲《地底深处英语Deeper Underground》也在英国排名第一。

截至2017年,杰米罗奎的唱片全球销售量超过2600万张。他们的第三张专辑《不动而行英语Travelling Without Moving》在1996年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史上最畅销的放克专辑。该专辑的主打单曲《虚幻的疯狂》的音乐影片也为乐队的成功做出了贡献。这首歌曲在1997年MTV音乐录影带大奖中获得了年度最佳录像带奖,并于1998年获得了格莱美奖

经历

1992–1993年:《地球上的紧急情况》

杰·凯在过去曾将自己所创作的歌曲寄给唱片公司,其中包括一首于1986年在Street Sounds英语Street Sounds唱片公司发行的嘻哈单曲。[1][2]在这段时间,凯受到美洲原住民第一民族的影响,开始接触他们的哲学思想,导致他创作了一首探讨社会议题的歌曲《当你要学习英语When You Gonna Learn》。[1][3] 不过录音完成后,凯和他的制作人发生了争执,后者删除了一半的歌词,并根据当时的排行榜制作了这首歌曲。

经过恢复后,凯意识到他“想要一支正式的现场乐队,具有正式的现场音效”[1]。这支乐队随后被命名为“杰米罗奎”,是“即兴(jam)”和北美印第安联盟易洛魁联盟的名字混成词[3] 。1991年,凯发送了一盘自己翻唱Brand New Heavies英语Brand New Heavies乐队歌曲的Demo录音带,与Acid Jazz唱片公司签约。[4][5][6]他逐渐招募了乐队成员,包括演奏迪吉里杜管的沃利斯·布坎南(Wallis Buchanan)等人。凯的经纪人找到了键盘手托比·史密斯英语Toby Smith,成为Kay的创作伙伴。1992年,杰米罗奎在英国俱乐部表演,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他们发行了首支单曲《当你要学习》,最初在英国排行榜外的前50名。在接下来的一年,斯图亚特·赞德英语Stuart Zender通过试镜成为乐队的贝斯手。[7][8]

在《当你要学习》取得成功后,乐队获得了主要唱片公司的合约邀约。凯与Sony Soho 2英语S2 Records签下了价值一百万美元、共八张专辑的唱片合约。[9][10][11] 凯是唯一一位签约的成员,但他会根据其他乐手在音乐上的贡献,分享他的版税给他们。他们在美国的发行标签是Work Group英语Work Group[12]

乐队随后发行了他们的首张专辑《地球上的紧急情况》,进入英国专辑排行榜的第一名。[13]费城询问报的凯文·卡特(Kevin L. Carter)评论道,这张专辑:“充满了乐观、多彩的流行曲风,强烈受到了酸爵士、70年代融合音乐、放克和灵魂乐、雷鬼音乐世界音乐的影响”。[14]乐队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持续在酸爵士音乐上发展。这张专辑生态主义的概念为凯带来了媒体关注[15] ,但《华盛顿邮报》的马克·詹金斯(Mark Jenkins)却认为这张专辑的口号“与音乐一样俗气”。[16]

1994–2000年: 《归来的太空牛仔》–《同步的》

 
主唱杰·凯, 1995

由于乐团原本的鼓手尼克·范·格尔德(Nick van Gelder)未能从假期回来,因此他的位置被德里克·麦坚时(Derrick McKenzie)替代[17]。麦坚时在试音时与乐团的演奏录了一次。1994年,杰米罗奎发行了第二张专辑《归来的太空牛仔英语The Return of the Space Cowboy》,该专辑在英国排行榜上排名第二。[18]然而在录音期间,凯创作陷入瓶颈,他当时的毒品使用情况越来越严重,这导致专辑的创作变得更加复杂。[17][19]

尽管如此,BBC音乐的达丽尔·伊斯利亚(Daryl Easlea)则表示该专辑“捕捉到杰米罗奎最好的第一阶段”,《娱乐周刊》的约瑟夫·伍达德(Josef Woodard)则表示其中的:“节奏分明的小节和配上管乐的旋律”是“由人类演奏,而非采样器”。[20]

第三张专辑《不动而行英语Travelling Without Moving》在1996年发行,登上了告示牌杂志200排行榜的第24名[21] ,并在英国专辑榜上排名第2。并在全球售出了800万张,自2001年以后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有史以来销量最好的放克专辑之一。

1996年,第三张专辑《不动而行》发行后,登上了告示牌杂志200排行榜的第24名,并在英国专辑榜上排名第二名[22],全球售出了800万张[23]。因此自2001年以来,该专辑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有史以来销量最好的放克专辑之一。[24][25]该专辑的主打单曲《虚幻的疯狂》因其特殊的音乐录影带而受到大众的喜爱,该影片在MTV上大量播放。专辑包含交响乐和丛林元素,凯的目标是获得更易接受的声音。[26]新音乐快递的泰德·凯斯勒(Ted Kessler)认为《不动而行》比之前的专辑有所改进[27],而评论家史蒂芬·托马斯·厄尔文(Stephen Thomas Erlewine)则认为相比之下它没有“一致的一致性”。[28]

当杰米罗奎乐团准备他们的第四张专辑《同步的英语Synkronized》(1999年)时,岑德尔因为与凯的内部冲突而离开乐团。[29]尽管岑德尔并未参与该专辑的歌曲创作,但乐团选择放弃他已经录制的曲目以避免诉讼,而尼克·菲夫英语Nick Fyffe被招募进行新的录制[11][29]。这导致《同步的》被认为是一个“更紧凑、更愤怒的歌曲集”[11],同时也从“创造推进力强大的长曲集”和“反对不公正的言论”转向了音乐风格的变化。

专辑中的一些曲目,包括《罐头热英语Canned Heat (song)》,该歌曲采用了Hi-NRG英语Hi-NRG浩室音乐风格,而其他曲目则慢了节奏,被认为是为了“减缓压力,让凯更浪漫的沉思更加轻松自在”。[30]该专辑在英国专辑排行榜上排名第一,在美国告示牌200张专辑榜上排名第28名。[23][31]在《同步的》发行一年前,《地下深处英语Deeper Underground》作为1998年美国科幻电影电影《酷斯拉》原声带的单曲发行,登上英国单曲排行榜冠军。[23]

2001–2016年: 《放克奥德赛》–《摇滚尘土明星》

乐团在2001年发行了新专辑《放克奥德赛英语A Funk Odyssey[32][33] ,这是一张探索拉丁音乐影响的迪斯科唱片。[34]据《奥兰多哨兵报》的吉姆·艾博特所说,乐团的新吉他手罗布·哈里斯(Rob Harris)在专辑中的演奏“融入到偶尔采用奢华管弦乐的混音中,溶化得令人心醉”。《偏锋杂志》的萨尔·辛克曼尼表示:“就像前作一样,放克奥德赛混合了自我采样与杰米罗奎标志性的机械放克。”[35]该专辑在英国排行榜上排名第一。在美国则由史诗唱片发行,它在美国告示牌200张专辑榜上排名第44位。[36]这是史密斯最后一张特别演出的专辑,他在接下来的一年离开乐团,以花更多时间陪伴着家人。[37]

第六张专辑《爆破英语Dynamite (Jamiroquai album)》于2005年发行,并在英国排名第三;《巴尔的摩太阳报》的拉绍德·D·奥利森(Rashod D. Ollison)表示专辑“拥有更硬数位字音乐边缘……随着更重的节拍,变形的吉他线和奇怪的数位纹理,《爆破》比杰米罗奎的其他作品更少有机的感觉” 。其中的歌曲《感觉就像它应该的(Feels Just Like It Should)》和《爱盲(Love Blind)》被描述为:“比平常更有沉实,更肮脏的声音”。在2006年,随着凯与索尼的合约结束,使乐团的精选集《High Times: Singles 1992-2006》的问世。并在发行的第一周就登上了英国排行榜冠军。接下来的一年,杰米罗奎在与索尼行动通讯合作的私人波音757飞机上举行的“Gig in the Sky英语Gig in the Sky”音乐会上表演。因此,该乐团目前拥有“最快音乐会”的吉尼斯世界纪录,该音乐会在飞行速度1,017公里/小时(632英里/小时)时演奏。

摇滚尘土明星英语Rock Dust Light Star》于2010年由水星唱片发行,并在英国排名第七名。凯认为这张专辑是一张“真正的乐队专辑”,能够“捕捉我们现场表演的流动感”。评论家认为这是他们回归有机放克和灵魂风格的表现,因为它放弃了“随着新千年的到来而追随乐队的电子音效”,根据MusicOMH英语MusicOMH的卢克·温基(Luke Winkie)所说。这张专辑还有一种声音,被《每日电讯报》的托马斯·H·格林(Thomas H. Green)描述为“加州七十年代的放克摇滚”。

2017 年至今:自动机及以后

杰米罗奎于2017年透过维珍百代唱片英语Virgin EMI发行了他们的第八张专辑《自动机英语Automaton (album)[22],这是该乐团在七年后再度发行专辑,并因而登上英国排行榜第四名。该专辑由凯和乐团的键盘手麦特·约翰逊英语Matt Johnson (keyboardist)制作,根据Exclaim!的瑞安·帕特里克(Ryan Patrick)所言,它“小心翼翼地平衡了他们的招牌声音和EDM、灵魂和陷阱般的声音”。[38] Vulture的克雷格·詹金斯(Craig Jenkins)则写道:“过去常常伴随着号角、长笛、迪吉里杜和弦乐伴奏的编曲,现在反而更靠近法国浩室。”[39]到了2018年,乐团的阵容包括凯、哈里斯、麦肯齐、约翰逊、保罗·特纳负责低音吉他,打击乐手索拉·阿金博拉、负责吉他和键盘乐器的内特·威廉姆斯,以及使用Ableton Live的霍华德·惠德特。[40][41]

凯在他们2021年的单曲《每个人都要去月球》的背面注释中宣布,乐团正在制作新专辑。[42]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Kay, Jay. Emergency on Planet Earth (liner notes). Jamiroquai.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2013. 88691967852. 
  2. ^ Larkin 2011,第1986页.
  3. ^ 3.0 3.1 Selsman, Jill. New Again: Jamiroquai. Interview. June 1993 [2018-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美国英语). 
  4. ^ Gates, Kenny. Major labels are all about politics. I'm not interested in that.. PIAS Group. 2017-06-16 [2018-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1) (美国英语). 
  5. ^ The history of Acid Jazz. Acid Jazz Records. [2018-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英国英语). 
  6. ^ Scheerer, Mark. 1998 Grammy Awards – Jamiroquai making it big with retro '70s sound. CNN. 1998-08-11 [2018-06-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7. ^ Bassist Stuart Zender Leaves Jamiroquai. MTV News. 1998-10-05 [2018-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8. ^ Biography. Zendermusic.com. [2019-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9. ^ Thompson 2001,第309页.
  10. ^ Dawes, Christopher. Jamiroquai Hat's Entertainment!. Melody Maker. 1993-03-20 [2018-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11. ^ 11.0 11.1 11.2 Markwell, Lisa. Interview: Jay Kay – In at the deep end. The Independent. 1999-05-22 [2018-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英国英语). 
  12. ^ Williams, Paul. Jamiroquai look to top 7m sales with new Sony album. Music Week. 1999-06-19 [2023-04-01]. ProQuest 2322572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3) –通过ProQuest. 
  13. ^ O'Donnell, David. Review of Jamiroquai – Emergency on Planet Earth. BBC Music. 2008 [2018-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14. ^ Carter, Kevin. Ron Carter Continues To Combine Jazz with Classical's Lyricism. 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1993-09-21 [2021-02-24]. ProQuest 18396693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2) –通过ProQuest. 
  15. ^ Odell, Michael. Son Of Soul. Vibe. March 1997: 101–102 –通过Google Books. [失效链接]
  16. ^ Jenkins, Mark. Jamiroquai's Soul Minus Soul. The Washington Post. 1993-10-29: 22. 
  17. ^ 17.0 17.1 Kay, Jay. The Return of the Space Cowboy (liner notes). Jamiroquai.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2013. 88691967862. 
  18. ^ Easlea, Daryl. Review of Jamiroquai – The Return of the Space Cowboy. BBC Music. 2011 [2019-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英国英语). 
  19. ^ Gladstone, Eric. Jamiroquai. CMJ New Music Monthly. May 1995: 16 –通过Google Books. 
  20. ^ Woodard, Josef. Return of the Space Cowboy. Entertainment Weekly. 1995-03-10 [2018-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21. ^ Dance Chart Upstarts: Jamiroquai, Louis the Child & Pavlova. Billboard. 2017-02-09 [2019-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22. ^ 22.0 22.1 Jamiroquai | Full Official Chart History. Official Charts Company. [2018-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23. ^ 23.0 23.1 23.2 Flick, Larry. Epic's Jamiroquai Steps Into '2001'. Billboard. 2001-08-25: 1. 82. 
  24. ^ Footman & Young 2001,第163页.
  25. ^ Best-selling album of funk music. Guinness World Records. [2021-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1). 
  26. ^ Kay, Jay. Travelling Without Moving (liner notes). Jamiroquai.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2013. 88691967912. 
  27. ^ Kessler, Ted. Jamiroquai – Travelling Without Moving. NME. 1996-09-14 [2019-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0-10-11). 
  28. ^ Erlewine, Stephen Thomas. Travelling Without Moving – Jamiroquai. AllMusic. [2018-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29. ^ 29.0 29.1 Mehle, Michael. Musical Two Rock Festivals Herald The Sounds Of Summer Mayhem Jamiroquai. Rocky Mountain News. 1999-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1). 
  30. ^ Bidaye, Prasad. Jamiroquai Synkronized. Exclaim!. 1999-08-01 [2020-0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31. ^ Kaufman, Gil. Jamiroquai Drops ‘Automaton’ Video, Album Due March 31. Billboard. 2017-01-27 [2023-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1) (美国英语). 
  32. ^ Young, Alex. Guilty Pleasure: Jamiroquai – A Funk Odyssey. Consequence. 2009-07-02 [2018-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美国英语). 
  33. ^ Koba, Kirsten. Jamiroquai: 2001: A Funk Odyssey. PopMatters. 2001-09-10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34. ^ Abbot, Jim. 'Odyssey' Focuses on the Beat, A Mix of Sonic Treats: [Metro Edition]. Orlando Sentinel. 2001-09-28 [2021-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2) –通过ProQuest. 
  35. ^ Cinquemani, Sal. Review: Jamiroquai, A Funk Odyssey. Slant Magazine. 2001-08-31 [2018-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2) (美国英语). 
  36. ^ Zellner, Xander. Jamiroquai Jumps Onto Dance/Electronic Albums Charts With 'Automaton'. Billboard. 2017-04-12 [2019-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5). 
  37. ^ Toby Grafftey-Smith, co-founder of Jamiroquai – obituary . The Telegraph. 2017-04-29 [2018-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5). 
  38. ^ Patrick, Ryan B. Jamiroquai Automaton. Exclaim!. 2017-03-29 [2017-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6) (加拿大英语). 
  39. ^ Jenkins, Craig. Jamiroquai and Nelly Furtado Navigate New Pop Waters. Vulture. 2017-03-31 [2021-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美国英语). 
  40. ^ Siclier, Sylvain. Jamiroquai, formidable machine funk, à Arras. Le Monde. 2018-07-09 [2021-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法语). 
  41. ^ Meet our talented new band members @natewilliams on keys & guitars and @howard.whiddett our ableton live whiz, welcome aboard chaps! :) #JamiroquaiLive2017. [2022-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8) –通过Jamiroquai.com. 
  42. ^ Kay, Jay. Everybody's Going To The Moon. Jamiroquai (liner notes) (Sony Music). 2021. 19439875091. 

书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