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庙

东亚文化中祭祀良将、兵法家的官方庙宇
(重定向自武成王庙

武庙是中华文化圈国家祭祀古代良将的庙宇。经过历代演变,武庙祭祀的人数也屡次变化。武庙祭祀亦傳至朝鮮半島越南等地。

唐朝武庙祭祀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設置的太公尚父廟为武庙的开端,其中供奉十一位歷代良將,以太公望為主祀,以歷代名將十人配享,稱為十哲,十哲中張良為副祀。在中春及中秋祭祀,牲品及禮樂編制都與孔廟相同。

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尊太公望為武成王祭典與祭孔子相同。太公尚父廟更名成武成王廟,簡稱武廟。當時武廟的主神是太公望,以張良為副祀。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十人坐像分坐左右。

左列:武安君白起淮陰侯韓信丞相諸葛亮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
右列:太子少傅張良大司馬田穰苴將軍孫武西河守吳起昌國君樂毅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接受禮儀使顏真卿的建議,武廟增加祭祀古今名將六十四人。[1]

北宋武庙祭祀

宋朝建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幸武成王庙,历观两廊所画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人去之。左拾遗知制诰高锡因上疏论王僧辩不克善终,不宜在配享之列。乃诏吏部尚书张昭、工部尚书窦仪与锡别加裁定,取功业始终无瑕者。

建隆四年六月癸巳(963年7月6日)[2],昭等议升退以下古今名將:

升二十三人如下:

灌婴、后汉耿纯王霸祭遵班超、晋王浑周访、宋沈庆之、后魏李崇傅永、北齐段韶、北周李弼、唐秦叔宝张公谨唐休璟浑瑊裴度李光颜李愬郑畋后梁葛从周后唐周德威符存审二十三人。

退二十二人如下:

魏吴起、齐孙膑、赵廉颇、汉韩信、彭越、周亚夫、后汉段纪明、魏邓艾、蜀关羽、张飞、晋杜元凯、陶侃、北齐慕容绍宗、梁王僧辩、陈吴明彻、隋杨素、贺若弼、史万岁、唐李光弼、王孝杰、张齐丘、郭元振二十二人。

诏塑齐相管仲像于堂,画魏西河太守吴起于庑下,馀如昭等议。

乙未,祕书郎直史馆管城梁周翰上言曰:“凡名将悉皆人雄,苟欲指瑕,谁当无累!一旦除去神位,吹毛求异代之非,投袂忿古人之恶,似非允当。臣心惑焉。”不报。[3]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對武廟的祭祀名單又有調整,共有歷代名將七十二人。分成殿上十人及兩廡六十二人兩組,雖無十哲之名,仍有其實。名單如下:

主祀:武成王姜太公。

配享:留侯張良,陪伴在姜太公旁邊。

配享於殿上:共十人。

東側西向: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
西側東向: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從祀於殿外廡間:共六十二人。

東廡西向: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人等二十九人。
西廡東向: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于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等三十三人。

武廟之配享及從祀名單此後時有微調。

清朝时期

 
(圖右赤面者)、(圖左)合祀的日月潭文武廟

清朝时,关羽变成武庙主神,武庙成为關帝廟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陸海軍部上袁世凱的呈文所云:“關壯繆翊贊昭烈,岳武穆獨炳精忠。英風亮節,同炳寰區,實足代表吾民族英武壯烈之精神。”於是民國政府便開始推行“關岳合祀”的計劃,再各地設立關岳廟,正位左祀關聖帝君(關羽),右祀岳武穆王(岳飛),並且以張飛、王濬、韓擒虎、李靖、蘇定方、郭子儀、曹彬韓世忠旭烈兀徐達馮勝戚繼光等十二人左祀關羽,再以趙雲謝安、賀若弼、尉遲敬德、李光弼、王彥章狄青劉錡郭侃常遇春藍玉周遇吉等十二人右祀岳飛,左右兩廂各12位神像均身眼北上以朝關岳,關岳廟一共有二十四位名將左右從祀,這一點完全是模仿了唐朝的太公廟的規制。

越南順化富春京師武廟

明命十六年建,正中奉尚父姜太公,東序管仲、孫武、韓信、李靖、李晟、徐達六位;西序田穰苴、張良、諸葛亮、郭子儀、岳飛五位。左廡從祀陳興道阮有進尊室會;右廡從祀黎魁阮有鎰阮文張。春秋二仲文廟祭後一日用巳日派武班大臣致祭,庭前豎武功石碑。

列表

歷代武廟供奉人物
名字 朝代 政權 身份(稱號、職位、爵位或謚號) 被供奉於唐肅宗 被供奉於唐德宗 被供奉於宋太祖 被供奉於宋徽宗
姜子牙 周朝 西周 武成王 是(主祀) 是(主祀) 是(主祀) 是(主祀)
范蠡 春秋戰國 越國 相國
孫武 春秋戰國 吳國 將軍
田穰苴 春秋戰國 齊國 大司馬
管仲 春秋戰國 齊國 相國
孫臏 春秋戰國 齊國 將軍
田單 春秋戰國 齊國 安平君
樂毅 春秋戰國 燕國 昌國君
廉頗 春秋戰國 趙國 信平君
趙奢 春秋戰國 趙國 馬服君
李牧 春秋戰國 趙國 大將軍武安君
吳起 春秋戰國 魏國 西河守
白起 春秋戰國 秦國 武安君
王翦 春秋戰國 秦國 將軍
張良 漢朝 西漢 太子少傅留侯 是(副祀) 是(副祀)
韓信 漢朝 西漢 淮陰侯
曹參 漢朝 西漢 相國平陽侯
周勃 漢朝 西漢 左丞相絳侯
彭越 漢朝 西漢 梁王
周亞夫 漢朝 西漢 太尉條侯
李廣 漢朝 西漢 前將軍北平太守
衛青 漢朝 西漢 大將軍長平侯
霍去病 漢朝 西漢 大司馬冠軍侯
趙充國 漢朝 西漢 後將軍營平侯
灌嬰 漢朝 西漢 太尉丞相潁陰侯
鄧禹 漢朝 東漢 太傅高密侯
吳漢 漢朝 東漢 大司馬廣平侯
賈復 漢朝 東漢 左將軍膠東侯
馮異 漢朝 東漢 征西大將軍夏陽侯
寇恂 漢朝 東漢 執金吾雍奴侯
耿弇 漢朝 東漢 建威大將軍好畤侯
馬援 漢朝 東漢 伏波將軍新息候
段熲 漢朝 東漢 太尉新豐侯
皇甫嵩 漢朝 東漢 太尉槐里侯
耿纯 漢朝 東漢 東郡太守東光侯
王霸 漢朝 東漢 上谷太守淮陵侯
祭遵 漢朝 東漢 征虜將軍潁陽侯
班超 漢朝 東漢 射聲校尉定遠侯
鄧艾 三國 曹魏 太尉
張遼 三國 曹魏 征東將軍晉陽侯
張飛 三國 蜀漢 車騎將軍西鄉侯
關羽 三國 蜀漢 前將軍漢壽亭侯
諸葛亮 三國 蜀漢 丞相
呂蒙 三國 東吳 武威將軍南郡太守孱陵侯
周瑜 三國 東吳 偏將軍南郡太守
陸抗 三國 東吳 大司馬荊州牧
陸遜 三國 東吳 丞相婁侯
杜預 兩晉十六國 西晉 鎮南大將軍當陽侯
羊祜 兩晉十六國 西晉 征南大將軍南城侯
王濬 兩晉十六國 西晉 撫軍大將軍襄陽侯
王渾 兩晉十六國 西晉 司徒京陵公
周訪 兩晉十六國 西晉 安南將軍尋陽縣侯
陶侃 兩晉十六國 東晉 太尉長沙公
謝玄 兩晉十六國 東晉 車騎將軍康樂公
王猛 南北朝 前秦 丞相
慕容恪 南北朝 前燕 太宰錄尚書太原王
長孫嵩 南北朝 北魏 太尉北平王
李崇 南北朝 北魏 北討大都督陳留侯
傅永 南北朝 北魏 平東將軍光祿大夫
斛律光 南北朝 北齊 右丞相咸陽王
慕容紹宗 南北朝 北齊 尚書右僕射燕郡公
段韶 南北朝 北齊 樂陵郡公
于謹 南北朝 北周 太傅大宗伯燕國公
宇文憲 南北朝 北周 大冢宰齊王
韋孝寬 南北朝 北周 右僕射鄖國公
李弼 南北朝 北周 太師柱國大將軍趙國公
王鎮惡 南北朝 劉宋 征虜將軍
檀道濟 南北朝 劉宋 司空武陵公
沈慶之 南北朝 劉宋 太尉車騎大將軍始興郡公
吳明徹 南北朝 南陳 司空南平公
王僧辯 南北朝 南梁 太尉永寧郡公
韓擒虎 隋朝 隋朝 上柱國新義公
楊素 隋朝 隋朝 司空尚書令越國公
史萬歲 唐朝 唐朝 柱國太平公
賀若弼 唐朝 唐朝 右武侯大將軍宋國公
李靖 唐朝 唐朝 尚書右僕射衛國公
李勣 唐朝 唐朝 司空英國公
李孝恭 唐朝 唐朝 司空河間郡王
尉遲敬德 唐朝 唐朝 右武侯大將軍鄂國公
裴行儉 唐朝 唐朝 禮部尚書聞喜公
蘇定方 唐朝 唐朝 右武衛大將軍邢國公
郭元振 唐朝 唐朝 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代國公
張仁亶 唐朝 唐朝 右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韓國公
王晙 唐朝 唐朝 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中山公
張齊丘 唐朝 唐朝 朔方節度使兼御史大夫
王孝傑 唐朝 唐朝 夏官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朔方大總管
郭子儀 唐朝 唐朝 太尉中書令尚父汾陽郡王
李光弼 唐朝 唐朝 司空臨淮郡王
李晟 唐朝 唐朝 太尉中書令西平郡王
秦叔寶 唐朝 唐朝 左武衛大將軍翼國公
張公謹 唐朝 唐朝 襄州都督鄒國公
唐休璟 唐朝 唐朝 宰相宋國公
渾瑊 唐朝 唐朝 檢校司徒中書令
裴度 唐朝 唐朝 中書令晉國公
李光顏 唐朝 唐朝 河東節度使太原尹北都留守
李愬 唐朝 唐朝 鳳翔節度使涼國公
鄭畋 唐朝 唐朝 宰相
葛從周 五代十國 後梁 昭義軍節度使陳留郡王
周德威 五代十國 後唐 盧龍節度使檢校侍中
符存審 五代十國 後唐 中書令

相关条目

注释

  1. ^ 《新唐書·志第五》:建中三年,禮儀使顏真卿奏:「治武成廟,請如月令春、秋釋奠。其追封以王,宜用諸侯之數,樂奏軒縣。」詔史館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將凡六十四人圖形焉……
  2. ^ 兩千中西曆換算. [2020-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5). 
  3. ^ 续资治通鉴 卷第三 宋纪三》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