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介
施介(1909年—1947年9月18日),白族,本名施汝显,笔名剑尘,号介庵,云南洱源县凤羽镇凤翔村元士充人[1]。中共政治人物。
生平
自幼家境贫寒,6岁时父母早亡,兄弟二人由三婶抚养[2]。
1916年起在乡中读私塾,三年后入风翔小学,1927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今大理一中)初级部[2]。1928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3][註 1]。1930年,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今昆明师范学校)高级部[2]。在校期间,他组织洱源旅省同学会,刊印《洱源》会刊,并以笔名“剑尘”撰文,宣传革命思想[1]。1932年冬,因领导学潮被校方开除[3]。之后经贵州到四川、湖南、湖北、上海等地从事革命活动[3],还曾到北京参加一二·九运动[2]。1936年被派回云南,到阿迷(今开远市)中学,以教员身份作掩护,暗中开展滇南地下党工作[2]。西安事变后,他组织学生上街游行,宣传团结抗日。七七事变后还组织了阿迷中学抗敌后援会,开展抗日募捐活动,并创办《心声》校刊,广泛分发[3]。1937年11月,与刘林元组织领导了滇越铁路全线工人大罢工,并发动沿线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声援罢工,最终迫使当局妥协[3]。
1938年,带领王锡令等数名学生赴延安,当年3月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第五大队学习[2][3]。施介和刘林元经中央组织部审查,接转了组织关系,施介先后介绍了王锡令、陈开明和朱家璧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中共中央组织部总务处长,1940年,施介调任陕北公学教育处副处长,1941年起任延安大学党总支书记,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初期,他担任该校整风运动组织负责人。[1]
1945年10月,受派前往东北,任中共阜新工委(后改称地委)委员兼组织部长。1945年底,阜新地委党政机关撤至阜北根据地;次年2月下旬,撤至通辽,改称通辽中心县委,施介任中心县委组织部长兼通辽县委书记[3]。1947年4月,哲里木盟工委成立,施介任工委组织部长[4]。1947年9月18日,施介积劳成疾,肺病急发并发结核性脑膜炎,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不幸逝世,享年38岁[1][3]。安葬于白城烈士陵园。时任中共辽吉省委书记陶铸题写碑文:“我们最好的同志为工作而停止了最后的呼吸”[3]。其墓地位于今白城市烈士陵园[5]。
纪念
内蒙古通辽县的施介人民公社(现为施介街道)[6]等19处单位以施介的名字命名[7]。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一些机关、街道、学校、工厂、医院、商店等都以他的名字命名。至今仍有19处之多。
“施介街道施介烈士纪念馆”,以施介烈士生平和革命奋斗历程为主线,陈列着施介烈士生前用过的衣物、书籍以及记录施介烈士事迹的书籍和画册等,摆放着附有施介烈士的相关照片、工作来往信件和施介学习及工作过的学校、住过的宅院的照片展板。
注释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1.3 李德洙, 杨聪主编. 中国民族百科全书 13 白族、傈僳族、纳西族、怒族、独龙族. 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 2015: 262. ISBN 978-7-5100-3217-2.
- ^ 2.0 2.1 2.2 2.3 2.4 2.5 2.6 云南省洱源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洱源县志.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 ISBN 7-222-02018-7.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中共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编. 中国共产党辽宁英模大典.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 545–547. ISBN 7-205-05076-6.
- ^ 科尔沁区政协提案文史学习委员会, 科尔沁区文化暨莫力庙传统文化研究会编著. 风云100年. 通辽: 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8: 208. ISBN 978-7-5312-4368-7.
- ^ 吴喜才主编. 白城地区文物古迹.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0: 502. ISBN 7-80528-313-3.
- ^ 黄树贤总主编, 兰恩华本卷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 内蒙古自治区卷.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8: 735. ISBN 978-7-5087-5726-1.
- ^ 生命不息 战斗不止的革命英烈——施介. 中国通辽网. 2021-06-23 [2022-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2).
- ^ 关于洱源县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管理责任单位和直接责任人的公告公示. 洱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2-01-28 [2022-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