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级工资制

三十级工资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5年至1985年间实行的国家机关行政人员的职务等级工资制度。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一般认为13级以上属于“高级干部[1]

历史

建国初期,国家机关大多沿用之前供给制,之后逐步转变为工资制。

1950年11月13日,政务院发布了《中央人民政府各直属机关新参加工作人员试行工资标准表》,对于中央直属机关在1949年10月之后参加工作的人员,除自愿选择供给制待遇以外的,均采用工资制,按照25个级别发放工资。因当时物价波动较大,以小米斤数作为计算单位[2]

1951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人事部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直属机关各类工作人员暂行工资标准表》,涵盖机关行政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医务人员、科研人员等10个工资标准,计算单位由小米改为“工资分”,从1951年9月执行。工资标准共分46级,最高1730分,最低91分,高低相差19倍[3]:26

1952年3月,政务院发布《关于全国供给制人员统一增加津贴的通知》,对供给制人员增加发放津贴,同年7月对供给制、工资制人员进行调整,改为以工资分为计算单位,一同分为29个级别[3]:137-142

1955年,国家机关干部中,实行供给制的人数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3%降至37%,当年1月,军队干部全体改为实行工资制。8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家工作机关实行工资制和改行货币工资制的命令》,结束了供给制和工资制并存的局面,将行政人员的工资标准分为30个级别。[4]

1956年6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进行调整,并按照各地的物价和生活水平划分为11类工资区,相同等级的工资,逐类增加3%,11类地区比1类高30%[4]。同年,毛泽东在八届二中全会批评工资差距过大。1956年12月18日国务院决定:行政10级以上干部全面降薪,1-5级降低10%,6-8级降低6%,9-10级降低3%[2]。之后中共中央在1959年2月和1960年9月两次降低17级以上党员干部的薪资[3]:145

工资标准

行政人员的工资数目在1955年至1985年间经过了多次调整,但级别保持30级不变,特点是“一职数级”,“上下交叉”。具体职务和级别的对照表可以参见:

1956年7月6日发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标准表[2][5]
级别 工资标准 职别
1类地区 3类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国务院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委员会 省辖大市人民委员会 市、自治州人民委员和

专员公署

县、自治县、市

人民委员会

区公所 乡、镇

人民委员会

1 560 593.5 主席

副主席

委员长

副委员长

总理

副总理

2 505 535.5
3 450 477.0
4 400 424.0 秘书长

副秘书长

委员会主任

副主任

委员

部长

副部长

秘书长

副秘书长

委员会主任

副主任

办公室主任

副主任

5 360 381.5 省长

副省长

自治区主席

副主席

市长

副市长

6 320 339.0 办公厅主任

副主任

局长

副局长

室主任

副主任

秘书厅主任

副主任

局长

副局长

行长

副行长

社长

副社长

室、会主任

副主任

7 280 297.0 部长助理 市长、

副市长

8 250 265.0 各委员会

办公厅主任

副主任

各部、委员会

办公厅主任

副主任

司长

副司长

局长

副局长

各办公室

主任

副主任

9 220 233.0 秘书长

副秘书长

厅长

副厅长

局长

副局长

10 190 201.5 处长

副处长

组长

副组长

秘书厅及直属

局行社室会属

处长

副处长

科长

副科长

局长

副局长

处长

副处长

市长

副市长

州长

副州长

专员

副专员

11 170 180.0 厅局属

处长

副处长

12 150 159.0
13 135 143.0 局属

处长

副处长

局长

副局长

处长

副处长

县长

副县长

市长

副市长

14 120 127.0 处属科长

副科长

厅局属科长

副科长

科长

副科长

科长

副科长

15 108 114.5 局处属科长

副科长

16 96 102.0 处属科长

副科长

17 86 91.0 科员 科员 局长

副局长

科长

副科长

18 76 80.5 科员 科员 科员 区长

副区长

19 68 72.0
20 61 64.5 科员
21 54 57.0 助理员 乡长

副乡长

镇长

副镇长

22 48.5 51.5 办事员 办事员
23 43 45.5 办事员 办事员 办事员
24 37.5 40.0 办事员 文书
25 32.5 34.5 勤杂人员 勤杂人员 勤杂人员 勤杂人员 勤杂人员
26 28.5 30.0
27 26 27.5 勤杂人员 勤杂人员
28 24 25.5
29 22 23.5
30 20 21.0

与其他体系工作人员对比

军队

1957年7月29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军队转业干部及复员的副排级以上干部参加工作后工资待遇问题的通知》,规定军队正师以下干部干部转业到国家机关工作的,一般地应按照《军队干部级别与国家机关行政人员工资级别比照表》套改,军级以上干部转业地方工作时按其新任职务和本人的具体条件评定。其中正师级对应行政11级。[6]

行政级别 军队级别 名称
一等一级 军委主席副主席级
二等一级 大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级
二等二级 军委委员级
三等一级 正兵团级
三等二级 副兵团级
三等三级 准兵团级
四等一级 正军级
四等二级 副军级
四等三级 准军级
11 五等一级 正师级
12 五等二级 副师级
13 五等三级 准师级
14 六等一级 正团级
15 六等二级 副团级
16 六等三级 准团级
17 七等一级 正营级
18 七等二级 副营级
19 八等一级 正连级
20 八等二级 副连级
21 九等一级 正排级
22 九等二级 副排级
23 十等第一级 正班级
十等第二级 副班级
第十一等 战士级

其他部门

按照1964年10月发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有关部门行政人员工资级别对照表》,规定了国家机关和中科院、人民警察等系统工作人员的工资等级对照,部分如下: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有关部门行政人员工资级别对照表
行政级别 系统
中科院行政人员 人民警察 高校行政人员 中专行政人员 中学行政人员 小学行政人员 工人技术学校行政人员 文化馆剧院电影院工作人员 文化事业企业行政人员 卫生事业机构行政人员 报社新华社广播电视台工作人员 体育事业人员 国防体协行政人员 国营各级批发站公司行政人员 国营外贸企业行政人员 海关工作人员 商品检验局行政人员 国营粮食企业管理人员 县以上供销合作社工作人员 大中城市郊区基层行政人员 中国木材公司工作人员 农产品采购企业工作人员 农牧场管理人员 拖拉机管理站人员 林业事业行政人员 水利事业行政人员 气象台工作人员
1
2
3
4 1
5 2
6 3 1 1
7 4 2 2
8 5 3 1 1 3 8
9 6 4 2 2 4 1 1 9
10 7 5 1 3 3 5 1 2 10 10 2 10 1
11 8 6 2 1 4 4 6 2 1 1 3 11 11 3 1 1 11 2
12 9 7 3 2 5 5 7 3 2 2 4 12 12 1 4 2 1 2 12 1 3
13 10 8 4 1 3 6 6 8 4 3 3 5 13 13 2 5 3 2 3 13 2 4
14 11 1 9 5 2 4 7 7 9 5 4 4 6 14 14 3 6 1 4 3 4 14 3 5
15 12 2 10 6 3 5 1 8 8 10 6 5 5 7 15 15 4 7 2 5 4 5 1 15 4 6
16 13 3 11 7 4 6 2 9 9 11 7 6 6 8 16 16 5 8 3 6 5 6 2 16 5 7
17 14 4 12 8 5 1 7 3 10 10 12 8 7 7 9 17 17 6 9 4 7 6 7 3 17 6 8
18 15 5 13 9 6 2 8 4 11 11 13 9 8 8 10 18 18 7 10 5 8 7 8 4 18 7 9
19 15 6 14 10 7 3 9 5 12 12 14 10 9 9 11 19 19 8 11 6 9 8 9 5 19 8 10
20 17 7 15 11 8 4 10 6 13 13 15 11 10 10 12 20 20 9 12 7 10 9 10 6 20 9 11
21 18 8 16 12 9 5 11 7 14 14 16 12 11 11 13 21 21 10 13 8 11 10 11 7 21 10 12
22 19 9 17 13 10 6 12 8 15 15 17 13 12 12 14 22 22 11 14 9 12 11 12 8 22 11 13
23 20 10 18 14 11 7 13 9 16 16 18 14 13 13 15 23 23 12 15 10 13 12 13 9 23 12 14
24 21 11 19 15 12 8 14 10 17 17 19 15 14 14 16 24 24 13 16 11 14 13 14 10 24 13 15
25 22 12 20 16 13 9 15 11 18 18 20 16 15 15 17 25 25 14 17 12 15 14 15 11 25 14 16
26 23 13 21 17 14 10 16 12 19 19 17 16 16 18 26 26 15 18 13 16 15 16 12 26 15 17
27 24 22 18 15 11 17 13 20 20 18 17 17 19 27 27 16 19 14 17 16 17 13 27 16 18
28 25 23 19 12 14 21 19 18 18 20 28 28 17 18 17 28 17 19
29 26 24 20 13 15 22 20 19 19 21 29 29 18 19 18 29 18 20
30 27 25 21 16 23 21 20 20 22 30 30 19 20 30 19

举例

以1955年的上海市为例:

上海市(55年)部分幹部行政級別
人物 职务 级别
陳毅 國務院副總理、上海市市長 行政3級
柯慶施 上海市委第一書記 行政5級
陳丕顯 上海市委書記 行政6級
潘漢年 上海市常務副市長 行政6級
穀牧 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 行政6級
陳望道 複旦大學校長 行政7級
夏衍 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 行政7級
馬天水 上海市委副書記 行政7級
劉季平 上海市人民政府秘書長、副市長 行政8級
張春橋 新華通訊社華東總分社社長、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行政8級
榮毅仁 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行政8級
溫仰春 華東局組織部副部長,華東紡織工學院院長 行政9級
趙行誌 上海市政府人事處處長 行政10級
賀子珍 虹口區委組織部部長 行政12級
徐景賢 上海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干事 行政20級

批评

1958年8月的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考虑逐步取消薪金制,恢复供给制柯庆施将毛泽东的讲话内容传给了在上海的张春桥。之后,张春桥写了《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一文,刊登于上海《解放》半月刊上,毛泽东将此文加了编者按语交《人民日报》转载[7]

参看

參考文献

  1. ^ 中国30个行政级别时代-国务院1956年国家干部工资改革始末_改革大数据服务平台. www.reformdata.org. [2022-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1). 
  2. ^ 2.0 2.1 2.2 杨奎松. 从供给制到职务等级工资制—新中国建立前后党政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 (PDF). [2018-12-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2-10). 
  3. ^ 3.0 3.1 3.2 李唯一. 中国工资制度. 北京: 中国劳动出版社. 1991. ISBN 7-5045-0770-9. 
  4. ^ 4.0 4.1 庄启东,袁伦渠. 新中国工资史稿.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6: 69–70. 
  5. ^ 冶金工业部劳动工资司. 工资福利文件选编 第3册 工资标准部分. 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1: 52–61. 
  6. ^ 1957年7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军队转业干部及复员的副排级以上干部参加工作后工资待遇问题的通知》[57]议字第33号。
  7. ^ 张晋藩等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11. pp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