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鳳仙人

構件

騎鳳仙人,又稱仙人騎雞冥王騎雞真人仙人指路等,是中國古代建築屋頂檐角端部壓住方眼勾頭的重要構件,主要見於明、清建築之中。

騎鳳仙人

明、清時的仙人源於宋、遼、金時用作脊飾的嬪伽。「嬪伽」一詞來自佛教用語迦陵頻伽,是佛經中人首鳥身的神鳥。宋《營造法式》對此便有記載,規定嬪伽安置於檐角處,在其之後則放置蹲獸。到明永樂年間所建的武當山金殿中,角脊的嬪伽已變為了「仙官馭鳳」,仙官捧側坐在鳥背之上,而原先宋代時的佛教含義也轉變為了道教含義。到明後期至清代的官式建築中,又變為了騎雞的仙人形象,從明早期的側坐樣式改為了正坐樣式。同時,在清代官式建築中,宋代位於嬪伽之後的蹲獸則改稱為走獸[1][2][3]

關於仙人的身份有著許多傳說。其中一種認為這仙人是姜子牙,放置在屋脊之上以鎮災防邪。另一種說法認為這是齊湣王,象徵其被燕將樂毅率軍擊敗後走投無路。還有一種則說因為屋脊聚龍過多易發水患,故放置禹王以鎮之。[4][5]此外,還有商紂王被罰作司辰之神而騎雞等其他說法。[6]

參考文獻

  1. ^ 潘谷西, 何建中. 第五章 瓦作. 《〈营造法式〉解读》.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5. 
  2. ^ 柳肅 (編). 《古建筑设计》.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9. 
  3. ^ 楊一鳴. 清朝仙人与宋朝嫔伽之比较. 建築知識:學術刊. 2014, (8). 
  4. ^ 袁潤章 (編). 《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工程材料·下》.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8. 
  5. ^ 王效清 (編). 《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 文物出版社. 2007. 
  6. ^ 朱丹丹. 骑鹤仙去,骑鸡吉来——试论骑鸟图案的起源及时代变迁. 大眾文藝:學術版. 2009,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