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郡
潁川郡,秦漢至西晉時期均寫作「穎川郡」[註 1][註 2][1],南北朝時期多寫作「𩒠川郡」[2][3][4],是中國秦朝至唐朝設置的一個郡,地處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因潁水流過境內而得名,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
沿革
秦漢潁川郡
秦朝始置,原韓國舊地,範圍大致包括今天河南省的許昌市、平頂山市、漯河市、登封市等地,轄12縣:許縣(今許昌縣)、陽翟縣(今禹州市)、長社縣(在今長葛市)、鄢陵縣、襄城縣等,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
西漢漢高祖五年(前202年),高祖封韓王信至此,故改稱韓國。次年,韓王信轉封太原郡,恢復潁川郡之名,仍治陽翟,統縣二十:陽翟縣、昆陽縣、潁陽縣、定陵縣、長社縣、新汲縣、襄城縣、郾縣、郟縣、舞陽縣、潁陰縣、崇高縣、許縣、傿陵縣、臨潁縣、父城縣、成安侯國、周承休侯國、陽城縣、綸氏縣[5]。
漢武帝後屬豫州刺史部。東漢沿置,轄區大體相仿,領17縣。東漢末年三國初期,曹操遷漢獻帝到郡內許縣,這裡成為東漢名義上的首都,也稱許都[註 3]。曹丕代漢後,改許為許昌,成為潁川郡郡治,而原治所陽翟及西北部地區被劃歸河南尹(治所在曹魏都城雒陽)。西晉時,潁川郡西南部分置襄城郡(包括今天平頂山市),轄區略為縮小並東移,仍治許昌,統縣9。
十六國南北朝時期,郡置更迭較多,北魏曾分置潁川郡、南潁川郡,東魏曾在此置潁州。
隋唐潁川郡
隋朝設潁川郡,治所在潁川縣(今許昌市市區)。下領十四縣:[6]潁川縣、襄城縣、汝墳縣、葉縣、北舞縣、郾城縣、繁昌縣、臨潁縣、尉氏縣、長葛縣、許昌縣、㶏強縣、扶溝縣、鄢陵縣。開皇十六年(596年),曾置蔡陂縣,後併入鄢陵縣。
唐朝建立之初,天下改郡為州,是為許州。武德四年(621年),改潁川縣為長社縣[註 4]。唐玄宗時,改州為郡,這是最後一次設置潁川郡。下領[7]:長社縣、長葛縣、陽翟縣、許昌縣、鄢陵縣、扶溝縣、臨潁縣、舞陽縣、郾城縣。唐肅宗時,於758年天下改郡為州。從此潁川不再作為地名存在,甚至原潁州之名也歸屬了潁水下游的原汝陰郡(郡治汝陰在今安徽省阜陽市)。北宋時,在此建潁昌府。
地理
潁川郡地處洛陽東南,黃河淮河流域之間,又有潁水、汝水、淯水等數條河流經過,從先秦時期開始就是文化政治經濟等較為發達的地區,而且又是南北交通要衝之一。漢高祖劉邦之所以僅封韓王一年便改封,就是因為此地過於緊要,恐怕將來發生變故。到曹操遷漢獻帝到許都後,這裡也成為三國前期軍事衝突的目標之一,多次有各路諸侯商議策劃攻擊。
名人
漢晉三國時期,潁川也是士族豪門、才智之士聚集地之一。潁川陳氏和潁川荀氏是兩個以潁川郡為郡望的著名士族。因此湧現出大量知名人物。以至於曹操勢力早期所謂的「五大謀士」中,居然有三個是潁川人。短短數百年間,潁川人提出了削藩、屯田、九品中正三項對於之後中國政治、經濟影響極大的政策,直接影響了中國歷史走向。
太守
注釋
- ^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秦漢卷》秦潁川郡註:……秦封泥則作「穎川太守」,嶽麓書簡如0706、0194等簡亦作「穎川」,就目前所見之秦代出土文獻看,皆書「穎川」而無作「潁川」者……
- ^ 趙平安《尹灣漢簡地名的整理與研究》(《尹灣漢墓簡牘綜論》,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第148-153頁):《漢書·地理志》有潁川郡,屬下有潁陰縣,潁字從水,與牘文從禾不同。從禾的寫法見於「穎川大守」、「穎川大守章」和「穎陽承印」封泥(《續封泥考略》)、「穎陰宰之印」(《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銅印。還見於《居延漢簡》183·18A。漢碑也是如此,《隸辨》穎下:「諸碑皆以穎為潁。」……
- ^ 204年後的實際軍政決策地以及主要官員軍隊駐地都在曹操的大本營鄴城。
- ^ 縣治與秦漢時期的長社縣不同。
參考文獻
出處
- ^ 《臨辟雍碑(西晉咸寧四年)》(《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2冊,線裝書局,2008年,第267-272頁):禮生穎川湏奉正元……禮生穎川蓱𩂁季良……禮生穎川公孫賛國安……禮生穎川呂札穎季……弟子穎川張顥休明……
- ^ 《謝珫墓誌(南朝宋永初二年)》(《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3冊,線裝書局,2008年,第95-99頁):夫人𩒠川庾。
- ^ 《侯掌墓誌(北魏正光五年)》(《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5冊,線裝書局,2008年,第262-263頁):𩒠川汲郡二郡太守。
- ^ 《賀蘭祥墓誌(北周保定二年)》(《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10冊,線裝書局,2008年,第160-163頁):侯景據𩒠川告款……
- ^ 《漢書·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潁川郡,秦置。高帝五年為韓國,六年復故。莽曰左隊。陽翟有工官。屬豫州。戶四十三萬二千四百九十一,口二百二十一萬九百七十三。縣二十:陽翟,夏禹國。周末,韓景侯自新鄭徙此。戶四萬一千六百五十,口十萬九千。莽曰潁川。昆陽,潁陽,定陵,有東不羹。莽曰定城。長社,新汲,襄城,有西不羹。莽曰相城。郾,郟,舞陽,潁陰,崇高,武帝置,以奉太室山,是為中嶽。有太室、少室山廟。古文以崇高為外方山也。許,故國,姜姓,四岳後,太叔所封,二十四世為楚所滅。傿陵,戶四萬九千一百一,口二十六萬一千四百一十八。莽曰左亭。臨潁,莽曰監潁。父城,應鄉,故國,周武王弟所封。成安,侯國也。周承休,侯國,元帝置,元始二年更名鄭公。莽曰嘉美。陽城,陽城山,洧水所出,東南至長平入潁,過郡三,行五百里。陽乾山,潁水所出,東至下蔡入淮,過郡三,行千五百里,荊州浸。有鐵官。綸氏。
- ^ 《隋書·志第二十五·地理中》潁川郡舊置潁州,東魏改曰鄭州,後周改曰許州。統縣十四,戶十九萬五千六百四十。潁川舊曰長社,置穎川郡,後齊廢潁陰縣入,開皇初廢郡改縣焉。又東魏置黃台縣,大業初廢入焉,置郡。襄城,舊置襄城郡,後周置汝州。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有溵水。汝墳,後齊置漢廣郡,尋廢,有首山。葉,後齊置襄州。後周廢襄州,置南襄城郡。開皇初郡廢。又東魏置定南郡,後周廢為定南縣。大業初省入。北舞,舊置定陵郡,開皇初廢。有百尺溝。郾城,開皇初置,十六年置道州,大業初州廢。又後魏置潁川郡,後齊改為臨潁郡,開皇初郡廢。又有邵陵縣,大業初廢。有溵水。繁昌。臨潁。尉氏,後齊廢,開皇六年復。長葛,開皇六年置。許昌。㶏強,開皇十六年置,曰陶城,大業初改焉。扶溝。鄢陵,東魏置許昌郡,後齊廢縣。開皇初郡廢,七年復鄢陵縣。十六年置洧州,大業初州廢。又開皇十六年置蔡陂縣,至是省入焉。
- ^ 《新唐書·志第二十八·地理二》許州潁川郡,望。土貢:絹、席、柿。戶七萬三千三百四十七,口四十八萬七千八百六十四。縣九:長社,望。本潁川,隸汴州。武德四年更名,來屬。州又領黃台、㶏強二縣,貞觀元年省入焉。繞州郭有堤塘百八十里,節度使高瑀立以溉田。長葛,緊。有小陘山。陽翟,本畿。初隸嵩州,貞觀元年來屬,龍朔二年隸洛州,會昌三年復來屬。有具茨山。許昌,上。鄢陵,上。扶溝,望。武德四年以縣置北陳州,是年州廢,隸洧州。臨潁,上。貞觀元年省繁昌縣入焉。有講武台,本尚書台,馬融講書之地,顯慶二年,高宗大閱於此,更名。舞陽,上。本北舞,隸道州。貞觀元年來屬,尋廢。開元四年復置,更名。有鐵。郾城。望。武德四年以郾城、邵陵、北舞、西平置道州。貞觀元年州廢,省邵陵、西平入郾城,隸蔡州。建中二年以郾城、臨潁,陳州之溵水置溵州。貞元二年州廢,縣還故屬。元和十二年復以郾城、上蔡、西平、遂平置溵州。長慶元年州廢,縣還隸蔡州,是年,以郾城來屬。
- ^ 《唐刺史考全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