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 (書)

荀子所著之书

荀子》,戰國時荀況撰,二十卷,今存三十二篇。在四庫全書中為子部儒家類。

荀子
篆書的《荀子》
作者荀子及其弟子
編者輯錄者:(西漢)劉向
註解者:有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
類型哲學
語言文言文
成書年代戰國
發行資訊
連載狀態今本篇數:三十二篇
原書卷數:二十卷
出版地點中國

《荀子》全書共三十二篇,它們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荀子親手所著的 22 篇,一類是荀子弟子所記錄的荀子言行,共 5 篇,一類是荀子及弟子所引用的材料,共 5 篇;前兩類是研究荀子思想的直接材料,是《荀子》一書的主體。[1]今存《勸學篇》《修身篇》及《成相篇》《賦篇》等三十二篇。西漢劉向所首先整理校訂荀子及其弟子書論,定為三十二篇、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此書本儒家崇禮、正名之說而主張性惡,為先秦重要的哲學思想著作,也是重要的散文集。《成相篇》是以民歌形式寫成,共有五十六段,每段採三、三、七、十一的句式,有說有唱,文字通俗易懂,劉師培在《論文偶記》中說:「觀荀卿作《成相篇》,已近賦體,而其考列往跡,闡明事理,已開後世之聯珠。」《賦篇》包括五篇短賦,是一種散文的賦體,常在中國文學史中被提及,被學者認為是中國辭賦文體的來源之一。

《荀子》內容總結和發展了先秦哲學思想。其中,闡述自然觀的,主要有〈天論篇〉;闡述認識論的,有〈解蔽篇〉;闡述邏輯思想的,有〈正名篇〉;闡述倫理思想的,有〈性惡篇〉〈禮論篇〉等;〈非十二子〉是對先秦各學派一個批判性的總結;〈成相篇〉以民間文學形式宣傳為君、治國之道。這些對於了解荀子思想內容來說是比較重要的。

書籍形式的變遷

《荀子》一書唐前僅以寫本傳世,至宋代始有刻本。北宋熙寧元年(1068)有國子監本。靖康之變,北宋淪亡,中原支離,文獻典籍被金兵卷攜北去,圖書雕版澌滅殆盡,靡有孑遺,幸有印本尚存天壤間。南宋淳熙八年(1181),錢佃唐仲友同年以監本為底本翻刻《荀子》,兩種刻本傳世絕罕。錢佃的江西漕司本今存俄羅斯國立圖書館,國內僅有清黃丕烈士禮居摹抄本;唐仲友的台州公使庫本因被彈劾牽涉偽造楮幣、侵公入私而震動朝野,成為中國古代出版史上一樁著名公案。此書中土累代堙沉,日本有金澤文庫藏本。清光緒十年(1884)黎庶昌據以影摹,刻入《古逸叢書》。

風格特色

《荀子》長於說理,文章多長篇大論,發揮盡致,講究邏輯和結構的形式美,多用排比,而且聲調鏗鏘。內容「重質尚用」,緊密結合文學和政治;詞藻豐富,比喻層出不窮。

目錄

《荀子》各篇名目:

  • 勸學篇第一
  • 修身篇第二
  • 不苟篇第三
  • 榮辱篇第四
  • 非相篇第五
  • 非十二子第六
  • 仲尼篇第七
  • 儒效篇第八
  • 王制篇第九
  • 富國篇第十
  • 王霸篇第十一
  • 君道篇第十二
  • 臣道篇第十三
  • 致士篇第十四
  • 議兵篇第十五
  • 強國篇第十六
  • 天論篇第十七
  • 正論篇第十八
  • 禮論篇第十九
  • 樂論篇第二十
  • 解蔽篇第二一
  • 正名篇第二二
  • 性惡篇第二三
  • 君子篇第二四
  • 成相篇第二五
  • 賦篇第二六
  • 大略篇第二七
  • 宥坐篇第二八
  • 子道篇第二九
  • 法行篇第三十
  • 哀公篇第三一
  • 堯問篇第三二

(其中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堯問六篇,或系門人弟子所記)

注疏

外部連結

  1. ^ 宋本荀子–书格. 書格. [2023-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06)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