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野馬 (第五代)
第五代的福特野馬是由福特於2004至2014年在密西根州弗拉特洛克市的弗拉特洛克市裝配廠建造的小馬車。第五代的野馬始於2005年,然後於2010年接受了改造。最初的設計是由Sid Ramnarace於2001年底設計並於2002年最終確定中,第五代野馬的設計是預覽於在2003年底特律車展首次亮相的兩個試製概念車。S197計劃開始發展於1999年並由總工程師Hau Thai-Tang執行,不久後的1998年就推出了「New Edge」SN-95換裝。從1999年下半年,設計工作就由J·梅斯執行執行,設計凍結後就總結於2002年7月。[1][2]第五代野馬包含了很多變種車,包括了:野馬GT加利福尼亞特別版、謝爾比野馬、布利特野馬,以及老大302野馬。
福特野馬 | |
---|---|
概覽 | |
製造商 | 福特 |
生產日期 | 2004–2014 |
款式年份 | 2005–2014 |
裝配地 | 美國密西根州弗拉特洛克市 |
車身及底盤 | |
車體風格 | 雙門敞篷車 雙門轎跑車 3門掀背車 |
動力布局 | 前置後驅 |
年表 | |
前身車型 | 福特野馬(第四代) |
後繼車型 | 福特野馬(第六代) |
前期製作的概念版
2003年的福特野馬GT概念版,2003年的GT敞篷車概念版
這兩輛試製概念車開發於2002年2月到11月間,一輛敞篷版和一輛轎跑版的車型。這兩輛概念車由福特介紹於2003年1月5日的底特律車展。[3][4][5]
紅線紅色金屬福特野馬GT敞篷車概念版包含了鋼坯鋁飾板輪輞、20英寸的輪轂、13.8交叉鑽孔Brembo剎車器、紅色和木炭真皮內飾與穿孔面座椅靠背、5前速自動鋼坯鋁變速器,還有4點賽車式安全帶和儀器儀表。[6]
鎢銀色福特野馬GT轎跑車概念版則包含了玻璃屋頂和功能引擎蓋勺,還有用坯鋁硬體重音做成的紅色和木炭真皮內飾以及能夠生產將近400匹馬力的增壓 MOD 4.6升引擎。[6]
其他與其一同出現在車展的概念車有凱迪拉克十六、阿斯頓·馬丁V8華帝和道奇戰斧;AutoWeek雜誌稱這台概念車為「車展上最顯著的汽車」。[7]
最終這些概念車在2009年巴雷特 - 傑克遜棕櫚灘拍賣會上拍賣,成交價為每輛17萬5千美金。
S-197概念車
福特於下一年的底特律車展中介紹了參照了2003年概念車重新設計的野馬,這台車的代號為「S-197」。其汽車平台為2005年車型的D2C平台。在總工程師Hau Thai-Tang和外觀造型設計師Sid Ramnarace的開發下,從第一代1964-1970年野馬為第五代野馬汲取靈感。[8][9]福特汽車設計高級副總裁J·梅斯的設計美學被形容為「復古未來主義」。[10]
初始發行
野馬(V6)
2005–2009年野馬 | |
---|---|
概覽 | |
生產日期 | 2004年–2008年9月 |
款式年份 | 2005年–2009年 |
設計師 | Doug Gaffka(2000-01年S-197設計總監與2006年布里特野馬設計)[11] Larry Erickson(2001-04年S-197設計總監) Sid Ramnarace(2001年S-197外觀設計) Kevin George(2001年S-197內部設計) |
車身及底盤 | |
車體風格 | 轎跑車 敞篷車 |
動力系統 | |
引擎 | 4.0 升(245 CID)福特科隆 V6 4.6 升(281 CID)模塊化V8 5.4 升(330 CID)模塊化 增壓V8 |
變速器 | 5前速手排(T-5,TR-3650) 6前速手排(TR-6060) 5前速自排(5R55S) |
規格 | |
軸距 | 107.1英寸(2,720 mm) |
長度 | 187.6英寸(4,770 mm) |
寬度 | 73.8英寸(1,870 mm) |
高度 | 54.5英寸(1,380 mm) |
整備質量 | V6轎跑車手排/自排: 3,350磅(1,520公斤) 3,420磅(1,551公斤) V6敞篷車手排/自排: 3,475磅(1,576公斤) 3,555磅(1,613公斤) V8(GT、謝爾比GT和謝爾比GT-H)轎跑車手排/自排: 3,480磅(1,579公斤) 3,525磅(1,599公斤) V8敞篷車手排/自排: 3,610磅(1,637公斤) 3,655磅(1,658公斤) 謝爾比GT500轎跑車: 3,950磅(1,792公斤) 謝爾比GT500敞篷車: 4,040磅(1,833公斤) |
年表 | |
前身車型 | 1999年–2004年野馬(SN-95 II) |
2005年的野馬的於2004年9月7日開始生產。美國市場推出和客戶輸送則開始於2004年10月底。2005到2009年的野馬搭載了福特的鑄鐵塊4.0升SOHC科隆V6引擎取代了2004年和其他舊車型所使用的3.8升OHV埃塞克斯V6引擎。此引擎能在5300轉速時產生出10馬力(157千瓦)和在3500轉速時40磅·英尺(325 N·m)的扭矩。除此之外,2005-2009年的野馬搭配了標準的Tremec T-5的5前速手動變速器和福特的5R55S5速自動變速器兩種選擇提供。兩種變速器的標準最終傳動比是3.31:1。在由Motor Trend進行的與龐蒂亞克G6敞篷車的對比測試下,裝配了自動變速箱的野馬V6敞篷車能夠在7.3秒內從零到每小時60英里(每小時96公里)加速;比2006年的龐蒂亞克G6快了1.4秒[12][13]
野馬有著一個「L」字形倒檔控制裝置的麥弗遜前支柱式懸掛。野馬後懸架是一個新的三連杆系統,這個系統有著一個控制輪軸的垂直和橫向移動的潘哈德控制杆。[14]儘管此主動軸的後懸掛操控不是很好,但提供了較好的成本和重量,以及更昂貴的獨立後懸架。儘管如此,福特因決定把主動軸裝備在第五代野馬而被汽車新聞界嚴厲批評。在記者招待會中,福特表示包含獨立的後懸掛的野馬的汽車展廳價格會增加5,000美金。
2005年款的野馬的標準裝置包含了電動車窗、雙電動後視鏡、帶有遙控無鑰匙進入的電動門鎖、前氣囊、帶有CD播放機的AM / FM音響、16英寸的彩繪鋁合金車輪,以及比前代野馬更大的制動盤與前雙活塞卡鉗。有些選擇包含了福特的MyColor(包含在車內升級套件的顏色配置儀錶盤)、拉絲鋁面板(同樣包含在車內升級套件中)、有著6碟兼容MP3的CD換碟機的福特振動器500(能輸出500瓦特峰值)或振動器1000(能輸出1000瓦特峰值)高級音響系統、真皮表面座椅、六向電動可調駕駛員座椅、以及有著牽引控制的4通道防鎖剎車系統(GT車款的標準配置)。[15]這些年的所有野馬GT和敞篷車有著白色環節的後面傾杆;這個傾杆的直徑有不同選擇,分別是:18毫米、19毫米、20毫米,或22.4毫米。從福特替換的這些連杆都是黑色或氧化物塗覆。[16]
截至2007年,所有的2008年款野馬都含有大豆衍生材料的座椅[17],這些都是聯想自亨利·福特的創意。
Ford Sync一體化車載娛樂系統則是在2009年的車款上作為經銷商安裝套件而已。
許多新的選項和標準功能也在隨後的幾年相繼推出,包括了小馬套件(2005年)、由先鋒公司所製作的DVD裝置GPS導航系統(2006年後期)、電動乘客座椅(2006年)、可加熱座椅(2006年)、Sirius衛星收音機、只有V6車款才有新平底擾流板(2006年)、標準的側邊安全氣囊(2007年)、高強度氣體放電燈(2007年)和車內周圍照明(2007年)。車內周圍照明套件是由電致發光組成,這個套件給了駕駛者為組合儀表、音響系統和氣候控制顯示器選擇各種不同顏色的能力,燈光光發射自腳部空間的頂部與後座下方。
2009年,福特推出了新的玻璃車頂選項。此選項(介紹價格為1,995美金)實際上是在價格和功用上與普通轎跑版與敞篷版分開來的完整車頂天窗。[18]
小馬版套件
野馬V6在2005年初期就有了小馬版套件。這個套件選項包括了源自野馬GT的升級版懸掛、包含了較寬輪胎的17英寸車輪(原本只有野馬GT才有)、有著霧燈的獨特設計進氣格柵、車位擾流板、獨特的車門條紋與標誌。[19] 後期的小馬版套件的版本也包含了不鏽鋼排氣管和電動司機座椅。
V6外觀版套件
福特自定義配件部隊於2007年位於拉斯維加斯的SEMA車展上介紹了V6外觀版套件。這個套件包含了一個已升級的懸掛、額外的內部裝飾和一個有著霧燈的格柵。[20] V6外觀版套件2008年提供,價格為$2,398,這個套件推廣一個額外的動力單元FR1(來源於布利特85毫米冷進氣口,True Dual排氣用的X管和布利特消音器、Pro-Cal的手持式調諧器和一個福特賽車性能機油濾清器),控制包FR3(衝擊/撐杆、前部和後部的防傾杆、V6的降低彈簧和V6的撐杆塔頂平衡拉杆)和一個短投距變速杆。
野馬GT
野馬GT配置了一個有著可變凸輪正的全鋁製4.6升3閥SOHC模塊化V8引擎與更加堅固耐用的Tremec TR-3650變速器。該引擎能夠在每分鐘5750轉生產出300匹 馬力 (224 千瓦)以及在每分鐘4500轉生產出320 磅·英尺(433 牛頓·米)的扭力。從靜止到加速至每小時60英里需4.6秒,野馬GT在能夠以12.8秒@每小時108英里完成四分之一英里測試。[21] 野馬GT也有裝置了有著曾用在2003-2004年款SVT眼鏡蛇和2007年款謝爾比GT500的相同的碳纖維離合器盤的限滑差速器。在差動方面採用了31花鍵軸和8.8英寸的環形齒輪。2005-2006年款的手排野馬GT的標準最終傳動比為3.55:1。自2007年款推出後,標準最終傳動比為3.31:1,而出廠安裝選擇3.55:1傳動裝置。2005-2009年款的自排野馬GT的最終傳動比則為3.31:1。
野馬GT採用了更硬,更好操控的標準懸掛、更大的12.4英寸前剎車片(相對於V6野馬使用的11.4英寸剎車片)、有著牽引力控制系統的標準四通道ABS、兩件式驅動軸、不鏽鋼雙排氣管、標準的格柵式霧燈和有著可選的18英寸輪圈的17英寸輪圈。
謝爾比GT與GT-H
2006年款的謝爾比GT-H與後期的謝爾比GT都是基於野馬GT車型所建造,但是由卡羅爾·謝爾比國際公司改建並裝置了福特賽車進氣口、性能調整和升級版的排氣系統。[22]
謝爾比GT-H是赫茲租車車隊車輛,其根源可追溯到1966年的謝爾比GT350-H。GT-H的烤漆選擇只有一種,就是赫茲汽車的黑底雙金紋。GT-H包含了一個鋼坯鋁格柵、有著功能引擎針腳的謝爾比引擎蓋、還有後來被用在謝爾比GT和GT/CS車型的前後面板。GT-H附帶了一個動力單元,其中包含了冷氣進氣口、修改後排氣系統和定製的性能校準,功率可提升至319匹馬力(238千瓦)和330磅·英尺(447牛頓·米)的扭力。GT-H也包含了操控包,其中包含了已降低的彈簧、改進的減震器、防傾杆、支撐塔架和福特賽車的3.55:1的比例後軸部件。[23] 在2006年共有500輛GT-H被赫茲租車訂購,而有500輛敞篷版於2008年公布。[24]
加利福尼亞特別版GT
福特於2006年介紹了GT的加利福尼亞(英語簡稱GT/CS,下文將以「加州GT」簡稱)套件,這個套件源自於1968年原版的加利福尼亞特別版野馬。加州套件增加了18英寸的拋光鋁合金輪圈、非功能側勺、以及獨特的乙烯基條紋的更換側面GT標誌。加州GT也包含了一個比較不同有著擴散器的前臉和後帷幔,這方面在謝爾比GT上能發現到。加州GT的前臉離地面的長度比原版GT還要低多1.5英寸。內部升級包含了野馬標示的地板墊,而顏色選擇方面只有皮革顏色選擇。2007年的GT外觀版套件則增加了引擎罩、排氣管、引擎蓋。
2010年,加州GT以野馬GT的可選項重新介紹。黑色的「GT/CS」條紋消退至側勺。前臉以用在2011年款老大302的加工前臉霧燈所取代。後擴散器則是以謝爾比GT500的所取代。同時,黑色乙烯基的後行李箱和機翼擾流板也是取自謝爾比GT500。2010年款的加州GT使用了印著GT標誌銀色輪輻的輪圈。車內的明亮儀錶板以黑色碳纖維處理取代,而碳纖維的門片和真皮座椅圖案也添加至加州GT。GT/CS標誌也印在了碳纖維儀錶板和地板墊。加州GT的前格柵是位於司機座位旁的V6風格小馬標誌的拉絲鋁合金坯(2012年,又以黑坯取代)。後橋齒輪的選擇是3.31、3.55,或3.73。
2008-2009年的布利特
野馬布利特回歸於2008年2月,其最後車型生產於2001年。此車讓人想起史蒂夫·麥奎因在1968年的電影《布利特》所駕駛的黑暗高地綠色GT-390快背式野馬。此車有黑暗高地綠色與黑色的外觀顏色選擇,但沒有擾流板與GT標誌的擋泥板;行李箱蓋上的人造氣帽置換為特有的布利特版本。布利特野馬也裝配了野馬GT的標準霧燈,但配備了凸顯出鋁製口的特別設計無小馬標誌進氣格柵。除此之外,還有與剎車卡鉗匹配的暗銀色灰色的18英寸鑄鋁歐羅法蘭輪圈以及取代野馬GT標準的英寸排氣管的更大的3.5英寸排氣管。雖然側部的季度窗口格柵(如圖所示)非標準配備,但很多車主將其裝置因為此裝置類似於1968年的野馬快背車。
布利特配置了野馬GT的鋁製4.6升單頂置凸輪軸V8引擎。其配備了冷氣進氣口、改進的引擎校正,以及模仿電影《布利特》的野馬設計的修改後的排氣系統。布利特的能量輸出為每分鐘6000轉生產出315匹馬力(235千瓦)以及每分鐘4250轉生產出325磅·英尺(440牛頓·米)扭力,布利特的引擎紅線提升至每分鐘6500轉(標準野馬GT原為6250轉)。至於優質級版,雖然自適應火花點火系統能使引擎接受普通級汽油,但布利特推薦了91辛烷值或更好的汽油。布利特的燃料總輸出相同於任何燃料,但引擎採用優質燃料時會提供一個平坦的扭矩曲線。布利特配置了野馬GT所使用的Tremec TR3650 5前速手排變速箱,但布利特配置了3.73:1比例的重型後軸(此後軸也用於謝爾比GT500KR),相對於野馬GT的3.31:1或可選的3.55:1。布利特的懸掛比標準的野馬GT更進步,採用了更硬的彈簧、支柱和同時降低6毫米汽車行駛高度的正面裝飾支撐塔。[25]。大部分的野馬布利特組件都可以在售後改裝成早期S197野馬GT,但使用的一些部件都標以布利特的標誌以示其真實性。
2009年的野馬目錄註明了布利特套件可在手動變速器野馬GT優質級版轎跑車作為常規生產的選擇;相同的顏色則有所限制。
45周年紀念版(2009年款GT)
2009年野馬的特點包括了玻璃車頂選項,以及特殊的45周年紀念標徽,以紀念原版野馬推出於1964年。共有總共有46420輛45周年紀念版建成。[26] 衛星廣播為優質版內飾車型標準配備,而豪華版不再用於標識基本款車型。此車款有與基本GT相同的引擎和功能設備。2009的45周年紀念版配備了45周年紀念版野馬柯爾特徽章。45周年紀念版包含了可選的引擎罩與拋光不鏽鋼排氣管套件、後擾流板、標準的環境照明封裝、其中包括與車輛在不增加成本的價格以及可選的17英寸拋光鋁合金輪圈(17英寸的輪圈為標準但自2007年本年款年份的銀色的5輻輪圈)。
艾科卡銀45周年紀念版(2009年半版GT)
2009年的艾科卡銀45周年紀念版也是紀念福特野馬45周年的版本,生產了45台。此車的名字源於參與開發和引進福特野馬的李·艾科卡。此車為Michael Leone所設計並由 總部位於加州的Gaffoglio家庭Metalcrafters車身公司建造。45輛中1輛艾科卡銀以$352,000的價格拍賣。[27]
謝爾比GT500(2007-2009年款)
福特的特種汽車部隊(SVT)於2007年推出了謝爾比GT500,2003-04年野馬SVT眼鏡蛇的後續車型。謝爾比GT500共用了野馬V6與GT一樣的基本設計特徵。GT500保留了與野馬V6和GT本相同的主動軸後懸掛設置,其具有些輕微增強的耐用性,如加厚鈑金件的支持和額外的焊縫,以及重新設計的支柱塔,以容納較寬的引擎。GT500配置了5.4升32閥DOHC V8引擎,具有鐵塊與鋁製頭,能在每分鐘6000轉輸出500匹馬力(373千瓦)並在每分鐘4500轉輸出480磅·英尺(650牛頓·米)的扭力。除此之外,GT500也採用了3.31:1後輪驅動比例的Tremec TR6060六前速手動變速箱。車輪方面,配置了18×9.5英寸P255/45ZR18前輪胎和P285/40ZR18後輪胎。前剎車配置了具有鋁製四活塞卡鉗的Brembo4英寸剎車片,後剎車則配置了具有單一活塞卡鉗的11英寸剎車片。[28]
GT500未能未能滿足一些汽車記者的預期。.[29][30] 如Car and Driver magazine,雖然讚揚了GT500充足的馬力和相對平穩的駕駛,但批評了其測試車的重量以及特別是前鼻的重量分布57.7%和後部的42.3%(相對於他們測試的手排GT的前鼻部52.5%的和後部的47.5%)。[31] 然而,儘管對於其缺點的意見,Car and Driver在他們的2007年的「閃電圈」在維吉尼亞國際賽車場進行道路測試,發現了GT500在賽道上表現的單圈時間為3分鐘5.9秒,僅僅亞於保時捷911 Turbo(3分鐘5.8秒)且快過蓮花Elise(3分鐘9.3秒)、保時捷Cayman S(3分鐘9.5秒)和寶馬M6(3分鐘又10秒)。[32]
謝爾比GT500KR
作為2008年首次亮相併於2009年生產,謝爾比GT500KR(「KR」為「King of the Road」(道路之王)的縮寫)向原1968年同名的謝爾比野馬致敬。共有1011台GT500KR(包括原型)於2008年生產,另外又有712台於2009年生產。GT500KR的特色是超過標準GT500的新型元器件和性能增強。GT500KR的引擎進行了調整,能在每分鐘6250轉生產出540匹馬力(403千瓦)並在每分鐘4500轉生產出510磅·英尺(691牛頓·米)的扭力,比標準的GT500多增加了40匹馬力和30磅·英尺的扭力。GT500KR的後軸有3.73:1的比例。為了改善操控性,並幫助抵消了汽車的前重的重量分配,GT500KR配置了福特賽車的支撐塔、獨特的調節支柱、震動和彈簧。GT500KR使用了碳纖維引擎蓋和修訂後的排氣系統,其總重量比標準的GT500輕了22磅。[33]
配置引擎
車款 | 年份 | 馬力,扭力@每分鐘轉速 |
---|---|---|
野馬(4.0升 V6) | 2005-2012 | 210匹馬力@5300,240磅·英尺扭力@3500 |
野馬GT(4.6升 V8) | 2005-2009 | 300匹馬力@5750,320磅·英尺扭力@4500 |
謝爾比GT500(5.4升 機械增壓V8) | 2007-2009 | 500匹馬力}@6000,480磅·英尺扭力@4500 |
野馬布利特(4.6升 V8) | 2008-2009 | 315匹馬力@6000,325磅·英尺扭力@4250 |
賽車
在越野賽中,S197 謝爾比GT野馬在2007至2009年贏得了F原裝車等級SCCA專業梭羅冠軍。[34]
野馬贏得了在2008與2009年的Grand-Am Koni挑戰中贏得了車手、車隊和製造商總冠軍。[35]
2009年,野馬也贏得了SCCA專業賽車世界挑戰賽GT的頭銜。Blackforest賽車運動已經進入了勞力士跑車系列GT類別的野馬。[36]
2010年的小改款
2010年的野馬
2010–2014年野馬 | |
---|---|
概覽 | |
生產日期 | 2009年1月9日-2014年6月20日[37][38] |
款式年份 | 2010–2014年 |
裝配地 | 密西根州弗拉特洛克市 |
設計師 | Doug Gaffka(2006年S-197 II首席設計師) George Saridikas(2006年外觀設計) Robert Gelardi(2006年內部設計,2010年MY2013外觀翻新設計 )[1][39][40] |
車身及底盤 | |
車體風格 | 轎跑車 敞篷車 |
平台 | 福特D2C平台 |
動力系統 | |
引擎 | 3.7 升 Duratec V6 4.0 升 科隆V6 (只限於2010年款) 4.6 升 模塊化3閥 V8(只限於2010年款) 5.4 升 模塊化4閥 機械增壓 V8 5.0 升 郊狼 V8 5.8 升 模塊化4閥 機械增壓V8 |
變速器 | 5前速手排(Tremec TR-3650) 6前速手排(Tremec TR-6060,格特拉克 / 福特MT82) 5前速自排(5R55S福特波爾多自排) 6前速(6R80)自排 |
規格 | |
軸距 | 107.1英寸(2,720 mm) |
長度 | 188.1英寸(4,780 mm) |
寬度 | 73.9英寸(1,880 mm) |
高度 | 55.6英寸(1,410 mm)(轎跑版) 56.1英寸(1,420 mm)(敞篷版) |
整備質量 | V6轎跑版 手排 / 自排: 3,401磅(1,543公斤)/3,454磅(1,567公斤) V8 GT轎跑版 手排 / 自排: 3,533磅(1,603公斤)/3,575磅(1,622公斤) V8 GT500轎跑版 手排: 3,852磅(1,747公斤) |
年表 | |
前身車型 | 2005-2009年野馬(S-197 I) |
後繼車型 | 2015年野馬(S550) |
2010年的車型先於2008年11月18日的洛杉磯國際車展上亮相。生產則開始於2009年1月12日,而開始銷售於2009年3月。[41]2010年的野馬為2005 - 2009年款的修訂,保留了原本的D2C平台。設計和開發的工作開始於2005年,2006年時設計師喬治·薩勒達奇斯的外觀設計提議被選中,還有Robert Gelardi根據S-197首席設計師Doug Gaffka的內部提案也被提出。隨後Doug Gaffka根據2006年MY2010設計選型在2006年立即成為2008-2009布利特和GT500KR的設計負責人。2006年底的生產造成外觀設計作了大量更新從而獲得更好的空氣動力學性能(福特宣稱阻力係數在V6車型降低了4%以及GT車型降低了7%,並且前氣動升力在為V6車型減少了37%而GT車型減少了23%。[42])。外觀的具體修改包括了重新設計的野馬標誌[43]、一個集成了轉向燈的新前大燈設計、新的輕薄倒車鏡設計、突出的「powerdome」引擎蓋,以及修訂三透鏡的尾燈以及能順序閃爍轉向指示的LED指示燈。另外,2010年的野馬使用了比2005 - 2009年款更小的霧燈,雖然還是安裝在車子的進氣水箱罩。V6車型的霧燈(為首先介紹於2006年小馬版套件的經修訂部分)都安裝在水箱罩下方的下方的下面板。收音機天線已經被轉移到車子後部而行李箱鎖方面已不再使用鑰匙孔,取代而至的是遙控行李箱開啟。[44]儘管有大量變化,但2010款的野馬的整體外形尺寸幾乎與2005 - 2009年的車型相同。[45]
野馬的內飾進行了修訂,具有較高質量的熱塑性烯烴表面,提供真正的鋁裝飾,並提高適應和完成。新的設計從以前車型的線性性質移走。Ford Sync娛樂系統已作為可用出廠安裝選項,只有基本款沒有。
這一代的野馬為第一個在日本對外部照明修改以符合日本政府規定的左手驅動形式出售的野馬。
野馬標準的引擎為4.0升的科隆V6引擎並配對了博格華納T-5手動變速箱或可選的福特C35前速自動變速箱。這款V6引擎的動力系統來自於2005 - 2009年的野馬。雖然2010款的野馬V6保留了單一的排氣口,但排氣口的尖端直徑已經增加了的二分之一英寸到三英寸。[46]2010年的野馬包括新的彈簧剛度和減震器以提高乘坐質量控制以及福特AdvanceTrac牽引力和穩定性控制系統標準。新標準的基本款野馬配置了7英寸的噴漆鋁合金輪圈,而18英寸的輪圈仍然為可選輪圈(除V8車款外,因18英寸的輪圈為默認安裝)。2010款野馬其他新的可用功能和選項包括了Ford Sync娛樂系統、雙區自動氣候控制、Sirius Travel Link的更新導航系統、無蓋加油口、備份輔助的倒車攝像系統,以及升級版小馬版套件。[45]
2011年和2012年的野馬
野馬配置了時效的4.0升的V6,此引擎自2005年就與福特Duratec 37引擎3.7升 雙頂置凸輪軸V6替換。不同於早期版本的引擎,新野馬V6配置了雙獨立可變凸輪正(Ti-VCT)、真正的雙排氣管、相比於上一版本V6的單一出口排氣管);這款引擎能在每分鐘6500轉生產出305匹馬力(227千瓦),並在每分鐘4250轉280磅·英尺(380牛頓·米)扭力。[47] 升級後的動力系統因新的變速器所致而能夠達到一部分的燃油效率。使用福特共同開發的標準格特拉克MT826速手動變速箱,野馬被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評為能在城市路況達到19 mi/US gal(12 L/100 km;23 mi/imp gal)而在高速路況能達到29 mi/US gal(8.1 L/100 km;35 mi/imp gal)。而新變速器選項福特6R60 6前速自排則能在城市路況達到19 mi/US gal(12 L/100 km;23 mi/imp gal)而在高速路況達到31 mi/US gal(7.6 L/100 km;37 mi/imp gal)。[48]相對於之前的3.31:1比例軸,新標準的2.73:1比例的限滑差速器後軸更省油。而3.31:1比例軸仍然是2011年野馬的性能選項。[47]
2011年野馬於2010年夏季開始提供V6性能套件。這個套件包含了標準的3.31:1比例後軸、較硬懸掛調校、19英寸輪圈與高性能輪胎、支撐杆,以及注重性能的電子穩定控制系統校準。[47]
2011年野馬做出其他的,非動力系統相關的升級包括耐世特汽車耐世特電動助力轉向(EPS)系統,上拉漂移補償和活性四位控制、2010年野馬的普通空氣動力學與改進過的NVH(噪聲,振動和聲振粗糙度)、數字消息/信息中控台、集成到汽車側視鏡的盲點後視鏡、通用的車庫門開啟機、每小時160英里的速度表,以及MyFord的MyKey可程式汽車鑰匙技術。[47]
2012年的野馬眼鏡蛇噴氣車
福特建造並出售了特別的生產的野馬——眼鏡蛇噴氣車(基於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車型製作),眼鏡蛇噴氣車限量銷售50台。眼鏡蛇噴氣車非街道合法,但仍然歸類為量產車。直線競速賽車手駕駛了他的完整庫存車並記錄了0到60加速需1.52秒,0到100加速需3.26秒以及取得了在1/4英里加速里用了7.848秒@每小時174.4英里,加冕了眼鏡蛇噴氣車為世界上最快加速的量產車,在近一個完整的第二類打敗了布加迪威龍與阿里爾原子V8。[49]此車介紹於2008年,並利用了福特的5.4升模塊化機械增壓版V8引擎。而2013年及後期的車型則使用了福特的郊狼5.0升引擎。這兩款引擎可以以自然吸氣和機械增壓的版本所購買,配置這些引擎的庫存車都能產生出430-800匹馬力並有3500磅重。這款車還採用了特殊的賽車內置C43前速自動變速箱,該變速器曾在1960年代的原版野馬中介紹過。噴氣車的後軸也是使用相當有名的,即多年來所應用的福特9英寸後軸。[50]
2013年的野馬
2009年至2010年,第二代的S197發展了進一步的更新。在2010年下半年時期的設計(由Robert Gelardi執行)被凍結,與其原型在2011年5月被首次發現。而福特於2011年11月2日推出2013年的野馬。2013年的野馬的外觀採用了已更新的更大進氣水箱罩的全新前臉、標準的HID大燈以及與大燈透鏡相鄰的兩個LED口音條。配備了小馬套件的車型提供了安裝在能投影出野馬影像側視鏡的LED照明,18英寸的車輪,以及較低價的霧燈。在車後,LED尾燈里包含了連續式方向燈(如同於2010-2012年的野馬)與集成了高位剎車燈的反指示燈。行李箱蓋包含了統一在黑色面板左右尾燈的黑色面板。2013年的野馬還提供了新的車輪設計。
內飾方面,福特在優質版車款上提供了位在時速表與轉速表之間的4.2英寸顯示屏。該顯示屏的選項包括了G力、加速時間、空燃比、缸蓋溫度和油溫。所有的車型都配置了SelectShift6前速自動變速箱,該變速箱能讓駕駛者自行選擇並保持齒輪以及手動換擋。
野馬GT
2010年
2010年的野馬GT搭載了能夠在2005-2009年野馬看到的更有強勁版本的4.6升 V8引擎。2010年野馬GT修訂的V8引擎能夠在每分鐘6000轉產生出315匹的制動馬力(235千瓦)並能在每分鐘4250轉產生出325磅·英尺(441牛頓·米)的扭力。2010年野馬GT提供了5前速手動或自動變速箱以及與之前從不變的升級V8引擎。2010年野馬GT的雙排氣管的尺寸也增加了二分之一英寸至3.5英寸,而排氣方面也注意了改進,提高了V8引擎的聲音。[46]像V6基本款一樣,野馬GT包含了新的彈簧剛度與減震器,以提高乘坐質量與控制。標準野馬GT同時也有AdvanceTrac,雖然特別的運動模式設定中已增加了烈性駕駛模式。2010年野馬GT附帶了標準的18英寸輪圈,這比以前野馬GT的大1英寸,而9英寸輪圈為新選擇。[45]
2010年野馬GT有兩種可用套件。第一個的3.73車軸套件包含了更高性能的前剎車片、更進取的3.73:1比例的後軸,以及重新校準的AdvanceTrac系統。第二個的賽道套件則包含了更高性能的前後剎車片、穩定杆與GT500的後下控制臂、獨特的衝擊與支撐調整、倍耐力夏季輪胎(包含了自動升級的19英寸輪圈)、3.73:1碳板後軸的差速器、以及重新校準的AdvanceTrac系統。[42][51]
2011至2012年
從2010年尾開始(2011年款),野馬GT的引擎為全鋁32閥門5.0升 雙頂置凸輪軸V8引擎,代號「郊狼」。2011年野馬GT標誌著福特生產的引擎的首次使用。儘管新的引擎排量類似於福特獨創的「5.0」4.9升(302立方英寸)V8引擎,但這是一個不相關的設計,而是與4.6升 V8和其他取代的模塊化引擎共享更多的共同點。新的5.0版採用了像其它模塊化引擎的雙頂置凸輪軸設計,甚至還與即將棄用的4.6升 V8共用了同樣的孔間距和平台的高度。與早期模塊化引擎不一樣的新引擎,是其更廣泛利用的孔徑(並且相對於4.6升 V8有較長的衝程),讓此引擎使用較大的閥門和凸輪軸扭矩驅動的雙獨立可變凸輪正(Ti-VCT)。這種更先進的設計約430磅(195公斤)重,比野馬GT以前的4.6升 V8重多了10磅(5公斤)。新引擎的轉速紅線提升至了每分鐘7000轉。使用特級,91辛烷值或更好的汽油,新的5.0升 V8能在每分鐘6500轉產生出412匹馬力(307千瓦)並在每分鐘4250轉產生出390磅·英尺(529牛頓·米)的扭力。[52]而若使用普通級汽油馬力則會下降到402匹(300千瓦),扭力377磅·英尺(511牛頓·米)。[53]
新的5.0版採用了活塞冷卻噴油嘴,有助於引擎轉速加溫更快,保持引擎在運轉負荷下能夠冷卻。5.0版使用了賽車風格的管蓋以取代標準的鑄鐵蓋。冷卻液和機油的流動模式在高側向力時下,進行了適當的優化流動。
2011年的野馬GT也使用了新的變速器。這兩種變速器都提供了與野馬V6一樣設計的重型版本:格特拉克/福特的MT82 6前速手排和福特的6R80 6前速自排。6前速手排使用了3.31:1比例的後軸,而6前速自排則使用了較高的3.15:1比例的後軸。配合了新的高效V8引擎,新的兩種6前速變速器在2011年的野馬GT中比2010年的車型更促進了燃油經濟性。根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認證,手排車型在城市路況達到17 mi/US gal(14 L/100 km;20 mi/imp gal)以及在高速路況能達到26 mi/US gal(9.0 L/100 km;31 mi/imp gal),而自排車型在城市路況能達到18 mi/US gal(13 L/100 km;22 mi/imp gal)以及在高速路況達到25 mi/US gal(9.4 L/100 km;30 mi/imp gal)。[54]
2011年的野馬GT取得了野馬V6所有的非動力系統相關的升級。另外新野馬GT的特色包括:取代了以前「GT」徽章的「5.0」擋泥板徽章、取自GT500的可選Brembo剎車片套件(採用14英寸Brembo前剎車片)、獨特的19英寸輪圈與倍耐力P-Zero的超高性能夏季輪胎、包括「運動」模式的獨特校準的Advanced Track穩定系統,以及在懸掛方面的增強,如更硬的彈簧(稍比老大302與謝爾比GT500進取,但卻比普通的GT車型更進取較多)與其他各種懸掛的改進。敞篷版的野馬GT也採用了前支撐杆、更硬的橫向構件,以及相比與2010年野馬GT敞篷車,結構剛度增加了12%。所有2011年的野馬GT都使用了19英寸的輪圈(配置了Brembo剎車片,加利福尼亞特別版的輪圈等等)。
2012年車型的中間加入了高後部頭靠以作為揮鞭樣保護,以及在無後座乘客的情況下向下摺疊功能的可見性。2011年野馬GT的在車尾的改變比2010年也略有更好的空氣動力。[52]
『High Gear』概念車(2012年)
由福特的Jennifer Seely基於2013年的野馬GT所設計的概念車。這輛概念車的設計靈感來源於如珠寶、女裝成衣以及建築學的國際產品類別。概念車包含了玫瑰金色鍍鉻的外觀與內飾;緞面黑色機身;真皮包裹的內飾裝潢與絎縫絨面座椅。在修改方面,被修改的地方包括引擎、底盤系統、傳動系統,以及音響系統。這輛概念車於2012年的SEMA展出。[55]
2013年
2013年的車型變化包括了標準的「塗黑」尾燈與類似於謝爾比GT500風格的前臉。野馬GT還包含了安裝在水箱罩的LED霧燈和安裝在引擎蓋兩側的功能熱抽出器。野馬GT的引擎多獲得了8匹馬力(6千瓦),共420匹。
手排的野馬GT轎跑車提供了新的賽道套件。GT賽道套件包含了完整的Brembo剎車套件、3.73:1比例的托森螺旋切口限滑差速器、老大302的鋁製散熱器與機油冷卻器,以及許多變化的懸掛。[56]
Recaro運動座椅選裝件也增加到了GT轎跑車上。
美國空軍雷鳥版2014款野馬GT(2013年)
這輛特別版野馬GT是紀念美國空軍雷鳥60周年版本的2014年福特野馬GT轎跑車(VIN0001),使用了白色配紅色和藍色點綴的車身、美國空軍的標記和標誌、寬體車身的修改、Creations n' Chrome仿效F-16雷鳥外觀手工製作的鍍塗腹盤、TS Designs設計的前後寬車身元素、Forgiato定製的22英寸輪圈、修改後的導航畫面、儀表組合、後座的去除、繡縫了雷鳥元素的Recaro座椅、獨特的窗台板和踏板燈、福特賽車的機械增壓器、懸掛處理套件,以及Brembo剎車片。
這輛特別版野馬於2013年老鷹慈善活動聚會的實驗飛機協會(EAA)空中冒險奧什科什活動中出售。[57]這輛車被來及加州聖地牙哥的James Slattery以398000美金買下。[58]
野馬老大302
2012款 老大302 | |
---|---|
概覽 | |
生產日期 | 2011–2013年 |
裝配地 | 密西根州弗拉特洛克市 |
設計師 | Robert Gelardi(2009年)[59] Melvin Betancourt (2010年改造) |
車身及底盤 | |
車體風格 | 雙門轎跑車 |
平台 | 第五代野馬(福特D2C平台) |
動力系統 | |
引擎 | 5.0升 V8 |
變速器 | 6前速手排 |
規格 | |
軸距 | 107.1英寸(2,720 mm) |
長度 | 188.1英寸(4,780 mm) |
寬度 | 73.9英寸(1,880 mm) |
高度 | 55.6英寸(1,410 mm) |
整備質量 | 3,631磅(1,647公斤) |
福特於2012年復興了老大302的標示牌。老大302使用了升級了進氣系統的011款福特野馬GT的5.0升 V8引擎、鍛造旋轉組件、數控移植頭、修改後的凸輪軸和取自302R賽車的「runners in the box」高流量進氣口。[60]老大302的引擎能產生出444匹馬力——比標準野馬GT的412匹馬力(307千瓦)多出32匹馬力(24千瓦)。與標準的GT引擎相比,老大302在峰值喪失約10磅·英尺的扭力。其額定功率為380磅·英尺(515牛頓·米),並配置了6前速MT-82手動變速箱。老大302採用了3.73後軸的碳纖維板材限滑差速器或托森式限滑差速器。而其四排氣系統則由兩個標準野馬GT排氣頭和在後交叉兩側起來的兩個側管道出口組成。側排氣管通過一組金屬的「衰減」碟片排氣以產生出一個額外的咆哮排氣聲。該碟片是可移動的並包含了一個排氣排放閥與配售後尺寸相匹的隔板。
老大302採用了野馬GT的懸掛系統,並增加了更高速率的螺旋彈簧、更硬的套管,以及較大直徑的後防傾杆。302的前車身降低了11毫米(0.4英寸)且後部僅有1毫米以呈現出更傾斜的車身,這些設計皆出自舊版302。302的減震調整可由平頭螺絲刀在減震塔所調整。標準野馬的牽引力和穩定性控制程序已為302而改成一個新的運動模式設計,以便在賽道上有更多的靈活性。
老大302的空氣動力套件幾乎完全複製於302R賽車。老大302使用了黑色合金賽車輪圈,前輪為19英寸而後輪為9.5英寸並配備了倍耐力P-Zero輪胎。
老大302拉古納塞卡版本
老大302拉古納塞卡為老大302進一步的升級版。其中附加了Recaro運動座椅、托森式限滑差速器(都是在標準的302中的可選項目)、具有獨特彈簧和減震率的懸吊調校,以及更大的後防傾杆。拉古納塞卡的車型去除了後座椅,由交叉車X護具代替以增加多大約10%的結構剛度。拉古納塞卡加載了前部19X9英寸,後部19X10英寸的輕質合金輪圈配R-化合物的超高性能輪胎。拉古納塞卡的福特賽車前剎車導管能夠幫助冷卻剎車器。
2012年的拉古納塞卡有兩種顏色選擇——黑色或矽錠銀配紅色車頂和紅色色調。而2013年的車型顏色選擇則是校車黃色和黑色,兩種顏色都具有反光亞光的銀色條紋。該車型的更進取的前導流板與較大的後擾流板能夠在高速賽道使用中增加下壓力。這兩年中,每年只有750輛拉古納塞卡生產(總計1500輛)。[60]
限量版拉古納塞卡的設計為普通302與302R賽車之間的縮小差距。[61] [62]
謝爾比GT500
福特於2009年1月1日2010年通過一個新聞發布會透露了謝爾比GT500,過後於2009年的底特律車展公開亮相。新謝爾比GT500的基本設計特點都和野馬與野馬GT相同。GT500也獲得了和2010款野馬與野馬GT一樣的外觀和內飾更新。GT500配置了較大上下水箱罩的新前臉、獨特的引擎蓋、安裝在下前臉的大霧燈、位在水箱罩的謝爾比標誌的眼鏡蛇徽章、前擋泥板、行李廂蓋徽章(謝爾比字樣的徽章)、19英寸的車輪(敞篷車型為18英寸),以及古奈後擾流板。在GT500裡面,GT500獲得了眼鏡蛇盤的方向盤、球形排擋杆,以及繡了眼鏡蛇的座椅。[63]
在機械上,2010年的GT500仍然與2007-2009年的GT500有著密切關係,但2010年GT500的升級特點都類似於2008年的GT500KR。GT500的機械增壓5.4升 雙頂置凸輪軸V8引擎的錐形冷進氣口和其它增強功能促成增加了540匹馬力(400千瓦)@每分鐘6200轉和510磅·英尺扭力(691牛頓·米)@每分鐘4500轉,比2007-2009年GT500分別多出了40匹馬力和30磅·英尺的扭力。2010年的GT500仍然採用Tremec TR-6060的6速手動變速箱,但已得到增強,具有較大250毫米(9.8英寸)的離合器片(相對於以前使用的215毫米(8.5英寸)離合器片)等措施來提高性能以及噪聲、振動與聲振粗糙度控制。另外,變速器的第五和第六齒輪傳動比已分別從0.80改為0.74和從0.63改為0.50,以促進比2007-2009年GT500更高的燃油效率。更進取的新互補的變速器齒輪比3.55:1比例後軸取代了以前使用的3.31:1比例後軸。根據Inside Linei driver可以預計新的2010年GT500從0-60加速預計需4.3秒。其它方面,GT500的鋁製引擎蓋除了和野馬V6與野馬GT又不同的風格外,還增加了助於冷卻引擎的抽氣機。至於各種空氣動力升級,如前臉的設計和上述的古奈後擾流板,有助於增加向下作用力和阻力的減小係數。GT500KR的改進懸吊被用在了2010年的GT500,以提高操控性,具體而言,其提供更好的側傾控制。2010年的GT500配備了福特的AdvanceTrac牽引力與電子穩定程序系統,其使用了不同的設置標準,以讓駕駛員得到希望的控制性能高低。[63]
2010年謝爾比GT500發行於2009年秋天。
2011-2012年
2011年,謝爾比GT500獲得了顯著的性能增強和其它升級。GT500最重要的升級可以說是其增壓5.4升 DOHC V8引擎的全新鋁製引擎汽缸體,取代了之前的鑄鐵汽缸體。鋁製汽缸體塗覆有施加了電漿體轉移絲電弧(PTWA)技術的鐵和鐵氧化物,是由福特與Flamespray Industries所共同開發的。該PTWA的開發者曾獲得了年度最佳IPO 2009年全國發明獎。該塗層可用於替換傳統的鑄鐵汽缸套,標誌著福特是第一個採用此工藝的製造商。介於此汽缸體和重量較輕的鋁製引擎汽缸體,新的汽缸體比之前的鑄鐵汽缸體輕了102磅,有助於降低GT500的總重量。由於採用了新的內襯塗層,其具有減少摩擦的特性,以及修改後的排氣,5.4升 V8產生出的馬力已經略有增加至550匹馬力(410千瓦)@每分鐘6200轉。輕量級引擎、EPAS,和空氣動力學增強的結合讓2011年的GT500提高了燃料效率而免去了汽車的高油耗稅。[64]
其新的可選SVT性能套件包含了,3.73:1比例的後軸、固特異雄鷹F1超級跑車G:2輪胎、鍛造鋁合金的輪圈(前輪為19英寸,後輪為20英寸),以及一個更堅實的懸掛調校。[65]
2011年的GT500還獲得了和標準野馬V6與野馬GT一樣的非動力系統升級。新特點包括了標準的HID大燈和玻璃車頂選項。[64]
2013-2014年
2013年的謝爾比GT500配備662匹馬力(494千瓦)、631磅·英尺的扭力(856牛頓·米),以及每小時202英里(每小時325公里)的最高速度。其配置了5.8升 三位一體的引擎。
2013年的車型獲得了新的前端金屬板與標準的HID前大燈,以及新的LED尾燈組件。在性能變化方面,包括了雙燃油泵浦(取自於野馬GT的單燃油泵浦)、較大的燃料噴射器、夾持器與較大直徑的離合器、更大的引擎風扇、三排中央冷卻器(之前的車型為雙排)、具有內部燃油泵浦與一體式碳纖維驅動軸的強化Tremec 6060 6前速變速器。較大的Brembo六活塞卡鉗前剎車片、強化的軸管和空氣動力學調整能幫助該車在超過200英里的極速下保持安全。福特稱,該車減少了14%的阻力,而在前端的下壓力增加了66%。而且,2013年的GT500有更大的前防傾杆及重新調校的彈簧。引擎轉速調節電子啟動控制為2013年GT500的標準配置,如四種模式的電子穩定控制系統。
GT500的性能套件也提供了兩種模式可調的Bilstein減震器和托森限滑差速器。除性能套件外,還增加了公路賽車的賽道套件,其包含了變速器冷卻器、托森差速器的動冷卻器,以及引擎機油冷卻器。
配置引擎
車型 | 年款 | 馬力,扭力@每分鐘轉速 |
---|---|---|
野馬(4.0升 V6) | 2005-2010 | 210 hp(157 kW)@5300,240 lb·ft(325 N·m)@3500 |
野馬(3.7升 V6) | 2011-2014 | 305 hp(227 kW)@6500,280 lb·ft(380 N·m)@4250 |
野馬GT(4.6升 V8) | 2010 | 315 hp(235 kW)@6000,325 lb·ft(441 N·m)@4250 |
野馬GT(5.0升 V8) | 2011-2012 | 412 hp(307 kW)@6500,390 lb·ft(529 N·m)@4250 |
野馬GT(5.0 L V8) | 2013-2014 | 420 hp(313 kW)@6500,390 lb·ft(529 N·m)@4250 |
謝爾比GT500(5.4升 機械增壓V8) | 2010 | 540 hp(403 kW)@6000,510 lb·ft(691 N·m)@4800 |
謝爾比GT500(5.4升 機械增壓V8) | 2011-2012 | 550 hp(410 kW)@6200,510 lb·ft(691 N·m)@4250 |
謝爾比GT500(5.8升 機械增壓V8) | 2013-2014 | 662 hp(494 kW)@6250,631 lb·ft(856 N·m)@4000 |
老大302(5.0升 V8) | 2012-2013年 | 444 hp(331 kW)@7500,380 lb·ft(515 N·m)@4250 |
賽車
目前有10輛野馬在倍耐力世界挑戰賽的GTS系列中使用。[66]
目前也有12輛野馬在IMSA大陸輪胎跑車挑戰賽的大體育等級中使用。[67]
由Parnelli Jones所駕駛的類似Trans Am系列野馬的野馬已經進入了大陸挑戰,該挑戰是Parnelli四十周年的比賽。[68]
NASCAR Xfinity系列自2010年7月2日起,就使用了福特野馬作為Silhouette賽車。[69]
野馬也在FIA GT3和GT4錦標賽中使用。
2012年,Jack Roush使用302R賽車贏得了在代托納周末50周年24勞力士的國際賽道的開場比賽。[70]
美國的每年銷售記錄
年份 | 銷售率 |
---|---|
2005 | 160,975[71] |
2006 | 166,530[72] |
2007 | 134,626[72] |
2008 | 91,251[73] |
2009 | 66,623[74] |
2010 | 73,716[75] |
2011 | 70,438 |
2012 | 82,995 |
參考資料
- ^ 1.0 1.1 Leffingwell, Randy; Newhardt, David. Mustang: Forty Years. Motorbooks International. 2003: 371 [June 23, 2014]. ISBN 9780760315972.
- ^ McMorrow, Mallory. Sketches of what the current Mustang could have looked like. Roadandtrack.com. November 20, 2013 [June 23,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16).
- ^ Raynal, Wes. Looking Like a Fast Machine. AutoWeek. 2004, 54 (6): 16–21. ISSN 0192-9674.
- ^ Phillips, Drew. Barrett-Jackson to auction first 2010 GT500, two concept Mustangs in Palm Beach. Autoblog.com. March 16, 2009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7).
- ^ Leffingwell, Randy; Newhardt, David. Mustang Forty Years. Motorbooks International. 2003: 375 [June 23, 2014]. ISBN 9780760315972.
- ^ 6.0 6.1 Barrett-Jackson Lot: 655.1 – 2004 Ford Mustang GT coupe concept. Barrett-jackson.com. November 27, 2009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2月26日).
- ^ Rumble in Detroit. AutoWeek. 2004, 53 (3): 18. ISSN 0192-9674.
- ^ DeLorenzo, Matt. Mustang 2005: A New Breed of Pony Car. MBI Publishing. 2004: 43–49. ISBN 978-0-7603-2039-6.
- ^ Leffingwell, Randy; Newhardt, David. Mustang Forty Years. MotorBooks. 2003: 376 [2012-01-20]. ISBN 978-0-7603-1597-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3).
- ^ Armi, C. Edson. Retrofuturism: The Car Designs of J Mays. Universe. 2002. ISBN 978-0-7893-0822-1.
- ^ Samardzich, Barb. 2005 Mustang (PDF). mygtcs.com. [June 23, 20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4).
- ^ Brown, Greg N. Head To Head: 2006 Ford Mustang Convertible Vs. 2006 Pontiac G6 Convertible. Motor Trend. August 2006 [April 25,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9).
- ^ 2005 Stampede Begins! New Mustangs Are Here. Shnack.com. September 27, 2004 [June 23,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Ford Motor Company. Ford Media. 2005 Mustang Specifications. 2005.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8-07.
- ^ Ford Motor Company. Ford Media. 2005 Mustang. 2005.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5-12-27.
- ^ 存档副本. [2017-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7).
- ^ Breaking: Ford and Lear introducing soy foam seats on 2008 Mustang. Autoblog.com. [2015-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7).
- ^ Detroit 2008: Getting intimate with the Glass Roof Mustang. Autoblog.com. [2015-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9).
- ^ Ford Motor Company. Ford Media. 2006 Mustang. 2006.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11-09.
- ^ 2009 Ford Mustang Brochure
- ^ Kott, Douglas. Mustang Stampede!. Road & Track. April 2005 [June 7,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10月20日).
- ^ 0704 2007 ford shelby gt/ 2007 Ford Shelby GT First Road Test[失效連結]
- ^ Shelby GT-H Official Page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6-04-14.
- ^ Nunez, Alex. 2008 Shelby GT-H Convertible Information. Autoblog.com. April 1, 2007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7).
- ^ Ford Motor Company. Ford Media. 2008 Mustang Bullitt. 2008.. [2015-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07).
- ^ 2009 Ford Mustang Take Rate Report http://www.allfordmustangs.com/forums/2039485-post2.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Filipponio, Frank. Shelby tops Iacocca at Barrett-Jackson Las Vegas. Autoblog.com. October 11, 2009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7).
- ^ Ford Motor Company. Ford Media. 2007 Shelby GT500 Specifications. 2007.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7-02-25.
- ^ 2007 Ford Shelby GT500 Expert Review. MSN Autos. February 22, 2010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5).
- ^ Shelby GT500 Mustang vs Superformance Coupe, Evo Magazine
- ^ Webster, Larry. "2006 Chevrolet Corvette vs. 2007 Ford Mustang Shelby GT500", Car and Driver, July 2006.
- ^ The Lightning Lap, 2007. Car and Driver. Caranddriver.com.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0).
- ^ 2008 Shelby GT500KR,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04-15. Ford Motor Company, 2008.
- ^ Sports Car Club of America. SCCA.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12月12日).
- ^ Ford Racing News, Insider & Racing Series News. FordRacing.com. October 6, 2009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10月13日).
- ^ Rolex 24 At Daytona (2009). Grand-am.com. July 8, 2009 [January 4, 2011].[失效連結]
- ^ Sub Council II Report (PDF). UAW 862. December 18, 2008 [June 23, 201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年8月8日).
- ^ Phillips, Drew. 2014 Ford Mustang production ends today. Mustangs Daily. June 20, 2014 [June 23,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5).
- ^ The Mustang Source. Ford Mustang Forums. [June 23,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 ^ 2013 Mustang. Robertgelardi.com. [June 23,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2).
- ^ Szczesny, Joseph R. Ford Unveils the 2010 Mustang. Time. November 19, 2008 [June 23,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 ^ 42.0 42.1 2010 Mustang Steering and Suspension. Media.ford.com. 2008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5月9日).
- ^ Badass Pony. Under Consideration. 2008 [September 21,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9).
- ^ 2010 Mustang Overview. Media.ford.com. 2008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9 May 2013).
- ^ 45.0 45.1 45.2 2010 Musta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d. 2008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9 May 2013).
- ^ 46.0 46.1 2010 Mustang Powertrain. Media.ford.com. 2008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4).
- ^ 47.0 47.1 47.2 47.3 2011 Mustang Overview. Media.ford.com. 2009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3月9日).
- ^ New Mustang V-6 with 305 HP Certified at 31 MPG Highway. Media.ford.com. March 4, 2010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16).
- ^ Cupler, Justin. 2012 Ford Mustang Cobra Jet Is The Fastest Accelerating "Production". Topspeed.com. 2012-04-10 [June 23, 2014].
- ^ Phillips, Drew. 2012 Mustang Cobra Jet specs revealed. Autoblog. November 30, 2010 [June 23,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6).
- ^ 2010 Ford Mustang Pricing Starts at $20,995. Jalopnik.com. February 19, 2009 [July 2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1).
- ^ 52.0 52.1 2011 Mustang GT Overview. Media.ford.com. 2010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4月30日).
- ^ Austin, Michael. 2011 Ford Mustang – First Ride. Caranddriver.com. January 2010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0).
- ^ 2011 Ford Mustang GT Leads Class with 26 MPG Highway, 412 Horsepower. Media.ford.com. March 16, 2010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11月17日).
- ^ Burgess, Scott. "High Gear" Mustang chosen to be SEMA's first all-female build. Autoblog.com. June 6, 2012 [June 23,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7).
- ^ https://archive.today/20140629142045/http://dirtyhipporacing.com/2013/02/21/ford-mustang-track-pack-dissected-by-part-number/.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9).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Ross, Jeffrey N. Ford builds USAF Thunderbirds Edition Mustang for charity. Autoblog.com. July 2, 2013 [June 23,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8).
- ^ Vijayenthiran, Viknesh. U.S. Air Force Thunderbirds Edition Mustang Sells For $398k. Motorauthority.com. 2013-08-05 [June 23,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 ^ Robert Gelardi. LinkedIn. [June 23, 2014].
- ^ 60.0 60.1 Mitani, Sam. The Boss Is Back!. Road & Track. May 2011, 62 (9): 54–59.
- ^ 2012 Ford Mustang BOSS 302. Ford Motor Company Newsroom. [2010-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23).
- ^ BOSS 302 Press Releases and Media Appearances. Boss Mustangs Online. [2010-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2).
- ^ 63.0 63.1 Ford Motor Company. "2010 Ford Shelby GT500 Packs More Powerful Punch." Ford Media. 1 January 2009. Media.ford.com. January 1, 2009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年10月4日).
- ^ 64.0 64.1 2011 Shelby GT500 Overview. Media.ford.com. 2010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7月3日).
- ^ 2012 Ford Shelby GT500. Autoblog.com. [2015-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9).
- ^ SPEED World Challenge Driver Bios. World-challenge.com. [August 1,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07).
- ^ Homestead 200 results. Gran-Am Road Racing. 2010-03-06 [2011-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9).
- ^ Ford BOSS 302R Commemorates 1970 Trans-Am Championship – 2010 – Pictures 09LR9120625202. Carpictures.com. January 29, 2010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7月21日).
- ^ Nunez, Alex. Ford Mustang is officially NASCAR-bound in the Nationwide Series. Autoblog.com. July 28, 2009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1).
- ^ Grand Am won by Mustang. themustangnews. 2012-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22).
- ^ 100,000 Camaros a year?. Autoblog.com. [2015-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3).
- ^ 72.0 72.1 Crossovers, Lincoln Highlight Ford's 2007 Sales Performance; Further Growth Expected in 2008 (PDF). Ford Motor Company. 2008-01-03 [2011-08-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5-25).
- ^ F-Series Drives Ford to Higher Market Share for Third Consecutive Month (PDF). Ford Motor Company. 2009-01-05 [2011-08-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02-06).
- ^ Ford Motor Company December 2009 – Cheers & Gears Forums. Cheersandgears.com. January 5, 2010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23).
- ^ December 2010 Sales: Ford Motor Company – Cheers & Gears Forums. Cheersandgears.com. [January 4,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