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達
楊樹達(1885年6月1日—1956年2月14日),字遇夫,號積微,晚年號耐林翁,男,湖南長沙人,中國語言文字學家。中華民國教育部部聘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樹達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1885年6月1日 大清湖南省長沙 |
逝世 | 1956年2月14日 (70歲) 中國湖南省長沙市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教育程度 |
|
經歷
|
生平
1885年4月9日生於長沙北門正街宗伯司臣坊側之賃居。
1890年從其父楊孝秩(字翰仙)讀書。
1897年4月,入長沙北門外之湘水校經堂,學習算學、地理、英文等。10月考取陳寶箴、黃遵憲、譚嗣同等創辦的時務學堂,時梁啓超任學堂中文總教習,受業於他。
1898年8月,戊戌政變,時務學堂解散。
1900年入求實書院學習經史及算學。
1902年求實書院肄業。仿阮元《詩書古訓》體例,始輯《周易古義》。1902年求實書院改為湖南大學堂。
1903年湖南大學堂改為湖南高等學堂,先生去院家居,問經學於胡元儀。5月,應湖南省院試,名列第一。入校經堂肄業。
1905年湖南巡撫端方派留學生赴日本,與伯兄楊樹穀同被錄取。9月,入東京宏文學院大冢分校普通第二班學習日語。
1907年11月,宏文學院普通中學畢業。
1908年入正則學校學習英語。3月,考取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
1909年3月,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畢業。8月,入京都第三高等學校學習。
1911年武昌起義,清廷官費停發,被迫退學回國,任湖南教育司圖書科科長。
1912年改任湖南圖書編譯局編譯員,兼任楚怡工業學校英文教員及湖南高等師範學院教務長。
1913年9月任湖南第四師範學校國文法教員。
1915年任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國文教員。
1916年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國文教員。
1918年3月輯《老子古義》。
1920年9月,至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統一籌備會任職,兼任北京師範學校國文法、北京政法專門學校日文教員。撰寫《國語辭典》之「編輯大例」、「採集方法大要」及有關辭條。10月,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附屬女子補習學校國文教員。12月,撰《韓詩內傳未亡說》。
1921年2月,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文法教員。始撰《高等國文法》。3月,始撰《古書疑義舉例續補》。9月,始輯《説苑》、《新序》疏證。
1922年4月,始撰《詞詮》。11月,始撰《長沙方言考》。《老子古義》出版。12月,任教育部編審員。
1923年3月,任北京高等農業專門學校教員。6月,《國文法講義》編訖。9月,教育部改為名譽審定員。
1924年3月,任北京師範大學國文系主任。10月,取《荀子》「積微」二字名其居。
1925年2月,任教育部編審處編審員。3月,《漢書補註補正》出版。6月,《古書疑義舉例續補》刻成。
1926年9月,任清華大學國文系教授。12月,撰《孟子學說多本子思考》。
1928年1月,草《古書校讀法講義》。10月,《詞詮》出版。11月,《老子古義》增訂本出版。
1929年1月,梁啓超在京病逝,次月以弟子禮執紼送葬,並撰《時務學堂弟子公祭任公師文》。10月,撰寫《漢史探》。
1930年1月,撰《國文中之倒裝賓語》。《周易古義》出版。6月,日本學界以庚子賠款邀請,先後參觀日本及朝鮮各大學和圖書館,並會見學界同人。7月,《高等國文法》出版。
1931年2月,《馬氏文通刊誤》出版。3月,編次《長沙方言考》。6月,始草《漢俗考》。11月,撰《端方陶齋藏磚記跋》。
1932年4月,撰《漢書所據史料考》。5月,增補《古書之句讀》為《古書句讀釋例》。
1933年4月,《中國修辭學》出版。11月,《漢代婚喪禮俗考》出版。12月,《古聲韻討論集》出版。
1934年3月,《古書句讀釋例》出版。4月,《論語古義》出版。
1935年6月,「大學叢書」本《高等國文法》出版。10月,始撰《長沙方言續考》。
1936年6月,始寫《漢書窺管》。章太炎病逝,撰輓詞哀悼。
1937年2月,《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出版。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後,舉家返湘。8月,應邀任湖南大學中文系教授。10月,隨湖大疏散至湘西。
1939年7月,始撰《春秋大義述》,闡述《春秋》「復仇」、「攘夷」大義。
1941年1月,《文哲叢刊》出版,首期載其《讀<甲骨文編>記》。2月,整理《漢書窺管》。
1942年4月,獲教育部學術審議會著作二等獎。9月,為教育部部聘教授。
1943年2月,始著《論語疏證》,至4月初稿撰訖。8月,校《文字學講義》。11月,校補《文字學》。12月,《論語疏證》石印本出版。
1944年1月,《春秋大義述》出版。11月,始寫《甲文蠡測》。
1945年2月,《甲骨文蠡測擷要》講義本撰成。4月,兼職國立圖書編譯館。
1947年7月,教育部學術審議會議決部聘教授續聘。11月,湖南省文獻會擬修湖南省志,聘請撰寫《藝文志》。
1948年3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4月教育部學術審議會決定楊樹達古文字研究得二等獎。至廣州中山大學、嶺南大學訪問講學。9月,赴南京參加中央研究院成立20周年紀念會及院士會議,會晤陳垣、傅斯年、余嘉錫等舊友。11月,赴中山大學作短期講學。
1949年5月,自廣州返抵長沙。8月,教授會推舉先生等三人往見湖南省代主席陳明仁,促進和平。9月,人民政府接管湖南大學。應《民主報》之邀撰《實事求是》一文紀念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
1950年2月,整理《金文說》粗訖。9月,始寫《積微居回憶錄》。10月,湖南省文物委員會聘為委員。中國科學院聘為語言文字組專門委員。
1951年1月,《回憶錄》寫訖。9月,始重訂補《文字形義學講義》。當選新史學研究會理事。
1952年3月,校《甲文說》。6月,《中國語文》雜誌社聘為特約撰稿人。11月《積微居金文說》出版。12月,以人民代表身份出席湖南省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整理《積微居讀書記》,補撰《漢書窺管》。
1953年1月,任湖南省文史館館長。調至湖南師範學院任教。10月,校《卜辭瑣記》及《小學述林》。11月,獲《歷史研究》編委提名。中國科學院擬調進京。12月,《淮南子證聞》出版。
1954年2月,辭謝中國科學院進京之請。4月,《積微居小學述林》出版。6月,《積微居甲文說》出版。9月,校《高等國文法》。12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在京召開,被選為委員,因病未能出席。《耐林廎甲文說》、《詞詮》相繼出版。1954年,中國史學會公布第一屆理事會名單,郭沫若擔任主席,吳玉章、范文瀾擔任副主席,他擔任理事[1][2][3]。
1955年1月,《古書句讀釋例》出版。《中國修辭學》出版。2月,列席湖南省政治協商會議。當選湖南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出席湖南省人大會議。3月,《論語疏證》出版。6月,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出席湖南省人大六次會議。7月,《漢書窺管》出版。8月,《中國修辭學》改名《漢文文言修辭學》再版。任高教出版社特約編審。10月,在京參加國慶觀禮。參加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舉辦的「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接受哲學所《鹽鐵論校注》、語言所《說文今語疏證》項目。11月,離京返湘。12月,箋釋《鹽鐵論》。
著述要目
專著
- 《中國語法綱要》192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 《古書疑義舉例續補》1925年家刻本。後收入《古書疑義舉例五種》,1956年中華書局出版。又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四,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漢書補註補正》1925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收入《北京師範大學叢書》。
- 《詞詮》1928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54年中華書局出版,1978年再版。又例為《楊樹達文集》之二,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老子古義》1922年中華書局出版,1926年再版,1928年增訂出版。又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十三,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古書之句讀》1928年文化學社出版。
- 《高等國文法》193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後收入《大學叢書》,1935年改訂出版,1955年重版。後收入《漢語語法叢書》,198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90年上海書店影印版。
- 《周易古義》1930年中華書局出版。後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十三,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馬氏文通刊誤》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33年再版。1958年科學出版社校訂出版。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現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四,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積微居文錄》1931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 《中國修辭學》(《漢文文言修辭學》)1933年世界書局出版。1954年科學出版社出版。1955年科學出版社再版時改名《漢文文言修辭學》。1969年台灣世界書局以《中國修辭學》之名出版。1980年中華書局以《漢文文言修辭學》一名出版。現列為《楊樹達文集》之一,仍題《中國修辭學》,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古聲韻討論集》1933年好望書店出版。
- 《漢代婚喪禮俗考》193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 《群書檢目》1934年好望書店出版。
- 《論語古義》1934商務印書館出版。
- 《古書句讀釋例》即《古書之句讀》增訂本,193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54年中華書局校訂出版。現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四,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193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55年科學出版社增訂出版。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
- 《春秋大義述》1943年重慶商務印書館出版。
- 《積微居金文說》195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出版。1959年科學出版社出版增訂本。
- 《淮南子證聞》1953年中國科學院出版。現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十一,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積微居小學述林》1954年中國科學院出版。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
- 《積微居甲文說·卜辭瑣記》1954年中國科學院出版,後收入《楊樹達文集》之五,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耐林廎甲文說·卜辭求義》1954年群聯出版社出版。現收入《楊樹達文集》之五,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論語疏證》1943年石印本。195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漢書窺管》1955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現列為《楊樹達文集》之十,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鹽鐵論要釋》1957年科學出版社出版。1963年中華書局出版。現收入《楊樹達文集》之十一,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積微居讀書記》1960年科學出版社出版。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
- 《積微居回憶錄·積微居詩文鈔》現列為《楊樹達文集》之十七,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中國文字學概要·文字形義學》現列為《楊樹達文集》之九,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7]
論文
譯著
- 《兒童個性之研究》1920年出版。
評價
外界對楊樹達的評價
- 黃侃:「北京治國學諸君,自吳檢齋、錢玄同外,余(季豫)、楊二君皆不愧為教授」[8]
- 陳寅恪:「漢事顓家,公為第一,可稱『漢聖』」,「當今文字訓詁之學,公為第一人,此為學術界之公論,非弟阿私之言。」「論今日學術,公信為赤縣神州文學、音韻、訓詁學第一人也。」[9]
- 劉半農:「近來研究中國文法者,當以楊樹達為第一。」[10]
- 錢玄同:「君治學語必有證,不如湖南前輩之所為。而做人則完全湖南風度也。」[11]
- 郭沫若:「就整個言之,我兄於文字方法體會既深,涉歷復博,故所論列均證據確鑿,左右逢源,不蔓不枝,恰如其分,至佩至佩。」[12]
魯迅有兩篇文章提及「楊樹達」,分別是《記楊樹達的襲來》和《關於楊君襲來的辨證》,卻非本條目主角。文中指出:「原來是一個和教員的姓名完全相同的學生」。
楊樹達對其他學者的評價
- 對陳寅恪,楊樹達在日記中寫道:「陳寅恪寄示所著《元白詩箋證稿》,連日閱之。既博且精。詩家箋注從來未有也。」「閱《嶺南學報》陳寅恪說唐詩文字,鞭辟入裡,令人解頤。」[4]
- 對黃侃,楊樹達在日記中寫道:「季剛於《說文》爛熟,然其所推論之孽乳先生多出於懸揣,不足據信。大抵此君讀書多而識解不足,強於記憶而弱於通悟。」「季剛受學於太炎,應主於實事求是,乃其治學力主保守,逆轉為東吳惠氏之信而好古。……世人皆以季剛不壽未及著書為惜,余謂季剛主旨既差,雖享伏生之年,於學術空無多增益也。」「無周公之才,既驕且吝;受章君之教,不皖而吳。」[13]
- 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文史研究館第一任館長符定一,楊樹達在日記中寫道:「京中設文史館,鄉人某任館長,某乃妄人,不識一字。果有其事,亦足輕朝廷,羞天下之士矣!」[14]
- 對於曾經同在湖南大學教書的楊榮國和譚丕謨,楊樹達在回憶錄中寫道:「本校文學院長楊榮國發布文字於《新建設》雜誌,引金文、甲文錯誤百出。」「譚丕謨並《中蘇條約》極淺之文字看不通,亦評六級。余提議應減,無人見信也。平心論之,余評最高級,決不為少;而與楊榮國、譚丕謨同級,則認為一種侮辱也。」[15]
家族
參考文獻
- ^ 錢蓉主編. 观点 历史2004.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06: 6. ISBN 7-211-05020-9.
- ^ 戴學稷,徐如編. 邵循正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续编. 2009.11: 301.
- ^ 張蓬舟,張儀鄭編輯. 1955人民手册. 大公報社. 1955.01: 417.
- ^ 4.0 4.1 《積微翁回憶錄》
- ^ 楊逢彬:《湖湘文庫·積微居叢書》前言
- ^ 《楊樹達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 ^ 《中國現代學術經典:余嘉錫 楊樹達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
- ^ 近代中國學術的地緣與流派--桑兵 《歷史研究》1999年03期
- ^ 《書屋》二〇〇二年第九期楊逢彬: 陳寅恪和楊樹達的一些信函
- ^ 钱玄同参与《刘申叔先生遗书》编纂始末发微. [2009-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31).
- ^ 《積微翁回憶錄》一九三九年廿一日條
- ^ 黃淳浩編《郭沫若書信集》上486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 日記里的楊樹達[永久失效連結]
- ^ 杨树达儿辈们遭遇的“革命”. [2009-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8).
- ^ 杨树达的屈辱. [2009-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6).
- ^ 知名翻譯家楊德豫去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京報2013年1月24日
- ^ 杨德嘉,杨树达儿辈们遭遇的“革命”,文史精华2005年第4期. [2009-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8).
- ^ To philomathes的人. [2009-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12-09).
- ^ 杨逢彬,杨树达先生之后的杨家(一),东方早报,2010-01-17. [2011-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7).
- ^ 楊逢彬,楊樹達之後的楊家(二),東方早報,2010-02-21
- ^ 杨逢彬,杨树达先生之后的杨家(三),东方早报,2010-03-21. [2011-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2).
- ^ 楊逢彬,楊樹達之後的楊家(四),東方早報,2010-06-20
- ^ 楊逢彬,「天下第一班」及其他,東方早報,2011-04-24
- ^ 楊逢彬、楊柳岸,近世訓詁學巨子 ———記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首任館長楊樹達,世紀2008年4月總091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