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加莫約
巴加莫約(英語:Bagamoyo,也被拼寫為:Bagamojo)是坦尚尼亞的城鎮,位於達累斯薩拉姆以北75公里,毗鄰尚吉巴。始建於公元18世紀,曾經是德屬東非的首都,是東非印度洋沿岸最重要的貿易港口之一。現今,巴加莫約是濱海區的首府,居民人數約30,000,最近被認定為世界遺產。
巴加莫約 | |
---|---|
坐標:6°26′S 38°54′E / 6.43°S 38.9°E | |
國家 | 坦尚尼亞 |
區 | 濱海區 |
人口 | |
• 總計 | 30,000人 |
時區 | 東非時間(UTC+3) |
位置
歷史
巴加莫約坐落於非洲東海岸的中部,在19世紀後期最重要的貿易轉口港。巴加莫約的歷史被印度和阿拉伯商人、德國殖民政府和基督教傳教士影響。
在巴加莫約以南約5公里(3英里),卡奧萊遺址殘存有兩個清真寺和一對夫婦墓,歷史可追溯至13世紀,可見伊斯蘭在早期的巴加莫約時代的重要性。
直到18世紀中葉,巴加莫約仍是個渺小和微不足道交易中心,大部分人口是漁民和農民。主要的交易商品是魚、鹽和樹膠等等。
在18世紀後期,一些穆斯林家庭在巴加莫約入駐,他們所有都是在阿曼的Shamvi la Magimba的親戚。他們向本地人口實施稅收和交易鹽,從巴加莫約以北的農格海岸聚集。19世紀上半葉,巴加莫約成為象牙和奴隸貿易的通商口岸,交易商從非洲內陸,如莫羅戈羅、坦噶尼喀湖和烏桑巴拉山脈等地去往尚吉巴。這就解釋了這個詞巴加莫約的含義,Bagamoyo(斯瓦希里語:Bwaga-Moyo)的斯瓦西里語意思是「放下你的心」。這是有爭議的,或指被販賣的奴隸經過這個城(即「放棄一切希望」),或指那些背負著35磅貨物從大湖區走到巴加莫約後休息的搬運工(即「放下背負休息」)。
1868年,自稱公爵的巴加莫約地方統治者,在城北開始了天主教「聖神會」的傳教活動,東非的第一個傳教活動。這引起了以蘇丹Majid和1870年以後的蘇丹Barghash為代表的土著民族薩拉莫人的抵抗。最初的使命是為了安置那些從奴隸中救出孩子,但它很快就發展出教堂、學校和一些作坊和養殖項目。
巴加莫約並不僅僅是象牙和椰干的貿易中心,它對歐洲探險家來說也是一個起點。他們從巴加莫約開始去尋找尼羅河的源頭,並探索非洲的內陸湖泊。如理察·弗朗西斯·伯頓、約翰·漢寧·斯皮克、亨利·莫頓·史丹利和詹姆斯·奧古斯·格蘭特。
人們通常認為戴維·利文斯通一生中從來沒有去過巴加莫約,只是在他死後遺體被安放在老教堂的塔樓(現在叫利文斯通大廈)以等待海水漲潮進來時,運送他的身體到尚吉巴。
1886年至1891年間,巴加莫約擔任德屬東非的德國總部在坦尚尼亞的第一個首都(先由德國東非公司管理,而後轉由德意志帝國政府管理)。三蘭港於1891年成為殖民地的新首都。巴加莫約是親衛隊上級領袖尤利安·舍爾內爾的出生地(1895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於1916年8月15日,英國的空襲和海上炮擊進攻巴加莫約,德國領地被占領、德國駐軍被攻陷。
1905年,在德意志帝國決定於從三蘭港鐵路修建鐵路到內地時,巴加莫約的重要性開始下降。
現今
如今,巴加莫約是單桅帆船帆船建設的中心。坦尚尼亞文物部門正在維護巴加莫約周邊的殖民時代的遺蹟以重振該鎮。巴加莫約藝術學院(斯瓦希里語:Chuo cha Sanaa)是在坦尚尼亞的國際知名藝術學院,教授傳統的坦尚尼亞繪畫、雕塑、戲劇、舞蹈和擊鼓。
由於其不同的歷史和鄰近三蘭港,巴加莫約比全國其他地區文化更加多樣化。巴加莫約是許多民族居住地,包括柯維爾人、薩拉莫人、濟古拉人、馬賽人和斯瓦希里人。雖然斯瓦希里文化占主導地位,許多不同文化共存於巴加莫約,其中包括阿拉伯後裔。[1]
著名人物
- 胡奎·扎沃斯,傳統音樂家
國際交流
友好城市
巴加莫約和以下城市結成友好城市關係:
注釋
- ^ Cross-Cultural Solutions. [1 Octo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6).
- ^ Vallejo Sister City. Vallejo Sister City Association. [2013-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