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君是中國戰國時代諸侯國盛行的一種分封制,是封爵的一種。

當代研究者認為,戰國時期的封君制是春秋時期分封卿大夫的延續。最早,楚國為卿大夫加公號。此時的「某公」,泛稱為「縣公」。春秋末年,出現君號。戰國中期,各諸侯國君主稱王,各國普通出現封君現象[a]

1982年相關文章統計,前475年至前221年期間,文獻記載的各國封君約有百餘人,有時間可考的88人[a]。1992年相關文章提及,楚國封君有62名,趙國封君26名、秦國23名、魏國17名[2]:69。當時,上層權貴成為封君有兩個主要條件:一是計功受封,二是親親受封。此外,因個人名望和君主寵幸亦可封君[a]。封君的名號分類以下幾類:1.以采邑為號,有研究者認為這是楚國封君的定例[2]:63;2.以原籍或發跡地為號;3.以功德為號;4.諡號;5.雅號[a]

楚漢戰爭時,項羽沿襲楚國制度,對重臣封臣,如英布受為當陽君。西漢時,如孔子後人封為褒成君、周朝王室後人封為周子南君漢武帝尊外祖母臧兒為平原君,是為女性封君之始。此後有郡君縣君鄉君等女性封號。

參見

注釋

  1. ^ 1.0 1.1 1.2 1.3 來源於原文[1]的「一、戰國封君的概況」。

參考文獻

  1. ^ 劉澤華、劉景泉. 《战国时期的食邑与封君述考》. 北京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北京市: 北京師範學院(現名首都師範大學)). 1982, (1982年03期): 共12頁 [2022-09-28]. ISSN 1004-914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8) (簡體中文). 
  2. ^ 2.0 2.1 何浩. 《楚国封君封邑地望续考》. 江漢考古 (湖北省武漢市: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1991, (1991年第4期): 63–70. ISSN 1001-0327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