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经方(1855年—1934年9月28日),字伯行[1],号端甫[1],清末民初官员、企业家,安徽合肥县磨店(今属肥东县)人,李鸿章养子,著有《李袭侯遗集》、《安徽全省铁路图说》等。

李经方
签名:
 大清邮传部左侍郎(署)
籍贯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族裔汉族
字号字:伯行[1]
号:端甫[1]
出生咸丰五年(1855)
逝世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78—79岁))
亲属
查看列表
出身
  • 廪生
  • 光绪八年举人
经历
查看列表
  • 驻美公使参赞[2]
    光绪年间
  • 江苏候补道[3]
    光绪年间-光绪16年
  • 出使日本国大臣[4]
    光绪16年-光绪18年
  • 丁忧[5]
    光绪17年
  • 台湾交地全权委员[6]
    光绪21年
  • 丁忧[7]
    光绪27年-光绪年间
  • 候补四品京堂[8]
    光绪28年-光绪年间
  • 商约大臣[9]
    光绪31年-光绪年间
  • 出使英国大臣[10]
    光绪33年-宣统2年
  • 邮传部左侍郎(署)[11]
    宣统2年-宣统年间
著作

本为李鸿章侄子,后过继鸿章,长期任李鸿章秘书翻译等职,台湾割让时,曾任“割台专使”,由于怕被愤慨的台湾人刺杀,在基隆外海与日本官员办理交割。后任驻大使、邮传部左侍郎邮政总局局长等官,中华民国建国后,弃政事转而经营实业。岳父张集馨

生平

李经方原为李鸿章六弟李昭庆之子。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年过四十仍膝下无子,故李昭庆将李经方过继给李鸿章,李鸿章称之为“大儿”。

光绪三年(1877年),李经方与大弟李经述天津直隶总督衙门读书,以洪汝奎为师。光绪十六年(1890年),任驻日本公使[4]。光绪二十年 ( 1894年 ),中日黄海海战 (大东沟海战) 爆发,李经方返国。

次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经方随鸿章赴日本山口县赤马关议和,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为“交割台湾全权大臣”(“割台专使”)[6]。6月1日16时李经方乘德国轮船公义号抵台。6月2日偕同翻译卢永铭、陶大均在基隆三貂角外海,与日本政府派任第一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海军大将签署《交接台湾文据》[12][13]。文件规定:“‘台湾全岛、澎湖列岛之各海口及各府县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属公物件’,全部交给日本。”李经方选在基隆外海的日本军舰上办理交割主权,避开怨民[14],桦山曾问经方“为何不上岸签署”,经方表示“台湾人非常愤慨,怕被暗杀”。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任清廷商约大臣[9]。两年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出任使大臣[10]宣统三年(1911年)调任邮传部左侍郎[11],在与洋人极力争取后,由李经方兼任中国第一任邮政总局局长。

宣统退位后,转向实业,1933年立下遗嘱,明定遗产分配方案,在合肥巢县六安霍山都有大量房地产,1934年去世。

影视作品

参见

参考资料

注释

脚注

  1. ^ 1.0 1.1 1.2 1.3 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 ,下册 ,1028
  2. ^ 百年家族-李鸿章 ,212
  3. ^ 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 ,287卷 ,828-1
  4. ^ 4.0 4.1 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 ,287卷 ,828-1
  5. ^ 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 ,298卷 ,950-2
  6. ^ 6.0 6.1 清史稿校注 ,2册24卷 ,968
  7. ^ 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 ,488卷 ,450-1
  8. ^ 清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 ,498卷 ,583-2
  9. ^ 9.0 9.1 清史稿校注 ,2册24卷 ,1007
  10. ^ 10.0 10.1 清史稿校注 ,10册219卷 ,7609-7612
  11. ^ 11.0 11.1 清史稿校注 ,8册203卷 ,6241
  12. ^ 【民報】【專文】120年前的台灣獨立戰爭. www.peoplenews.tw. [2019-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2) (中文(台湾)). 
  13. ^ 依約接收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 臺灣歷史檔案資源網. archives.ith.sinica.edu.tw. [2019-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2). 
  14. ^ ·思痛子,《台海恩恸录》(卷1):“越四日,李经芳偕倭头来台交割,停轮沪尾口外;海关税司驰书来告,陈季同与李有旧,急寓书劝勿登岸。李亦恐台民之怒己也。”
  15. ^ 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九》
官衔
前任:
黎庶昌
出使日本国钦差大臣
1890年-1891年
继任:
汪凤藻
前任:
汪凤藻
出使日本国钦差大臣
1892年
继任:
汪凤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