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脱维亚流亡外交机构

拉脱维亚流亡外交机构为拉脱维亚共和国唯一在1940和1990年间运作的政府机构。1940年时,波罗的海三国被苏联根据当时与纳粹德国签订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被苏联占领且被迅速苏维埃化。在占领时驻扎在外的拉脱维亚共和国大使及领事馆的外交官拒绝承认苏联化的拉脱维亚及返回原居地。

国际上不承认苏联占领波罗的海三国的国家中代表拉脱维亚共和国的政府机构
拉脱维亚共和国
流亡外交机构
机构概要
成立时间1940
前身机构拉脱维亚共和国外交部
解散时间1991
后继机构拉脱维亚共和国外交部
机构类型政府机构
机构驻地 美国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拉脱维亚国旗

拉脱维亚流亡外交机构继续在不承认苏联占领波罗的海三国的国家运作,且在该些国家代表拉脱维亚共和国的利益。

在1991年拉脱维亚(及其他二国)恢复独立后,拉脱维亚流亡外交机构开始向重新设立的拉脱维亚外交部履职。

背景

拉脱维亚在1940年6月17日被苏联红军占领并以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形式被并入苏联的本体。

在红军入侵拉脱维亚的前一个月,拉脱维亚政府的内阁授予时任驻英国大使Kārlis Zariņš特殊权力以维护拉脱维亚在外的利益。该权利除了包含一般的外交角色外,也包含了处理财产及监督其他驻外使节的权利。该权利成为了拉脱维亚流亡外交机构得以存在及运作的法律基础。 [1]

美国政府根据不承认主义的原则,不承认苏联并吞波罗的海三国的行为。该立场也被多于50个国际承认。

拉脱维亚流亡外交机构的资金由当时拉脱维亚在他国(主要为不承认苏联并吞的国家)银行的黄金储备支持。[1]

活动

在苏联占领拉脱维亚期间,拉脱维亚流亡外交机构在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美国继续运作。[1]

拉脱维亚流亡外交机构定期就苏联占领的非法性及拉脱维亚恢复国家独立的权利发表官方声明。与此同时,它也在外保护拉脱维亚公民的权益及财产。在1947年,被苏联占领的波罗的海三国的外交官向联合国发送了一份关于他们三国的的声明。

1949年3月26日,美国国务院发布内部通知指出波罗的海三国仍然是被承认的、拥有自己外交代表的独立国家。[2]

1969年,拉脱维亚驻美国参赞阿纳托尔斯·丁伯格斯代表了拉脱维亚签署了存放在阿波罗11号的亲善信[3]

与此同时,拉脱维亚流亡外交机构积极和拉脱维亚在外的侨民组织合作以共同阻止西方国家承认拉脱维亚被苏联并吞的合法性。[1]

拉脱维亚共和国恢复独立后的国家代表性转移

在东欧剧变后,拉脱维亚的流亡外交机构在确保重新独立的拉脱维亚共和国与苏联占领前的拉脱维亚共和国之间的法律连续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包含了和苏联占领前的国体的继承关系。[1]

1991年8月21日,在八一九事件失败后,拉脱维亚的议会正式从苏联直接独立。由于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独立,拉脱维亚的流亡外交机构的资产开始转移至被恢复职权的拉脱维亚共和国外交部。作为拉脱维亚流亡外交机构的最后一人负责人,Anatols Dinbergs被提为拉脱维亚常驻联合国代表及驻美国大使。

拉脱维亚流亡外交机构的机构负责人

  • Kārlis Zariņš (Charles Zarine) (1940–1963)
  • 阿诺兹·斯派克(1963–1970)
  • Anatols Dinbergs (1971–1991)。

阅读更多

参考

  1. ^ 1.0 1.1 1.2 1.3 1.4 "ON GUARD FOR LATVIA'S STATEHOOD" Latvia's Foreign Service Staff in Exile During the Years of Occupation June 17, 1941 - August 21, 199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Latvia
  2. ^ Schultz, 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22131045/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j7gBESqTciYC&pg=PA461 |archive-url=缺少标题 (帮助). Feldbrugge, Ferdinand (编). Legal History, Baltic states. Gerard Van den Berg, William B. Simons. BRILL. 1985: 461 [2022-02-11]. ISBN 97890247300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3. ^ Apollo 11 Goodwill Messages at NASA (PDF). [2022-02-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