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建筑

中国佛教建筑指的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与佛教有关的建筑。最早记载的佛教传入汉地的时间是汉代,朝廷命建白马寺供僧安居。原是朝廷的政事管理机构,共有九个,称为九寺;佛教传入后,渐渐将“”作为了佛寺的代名词,也称寺院。中国传统上将供奉佛菩萨、神祇、先祖的宗教场所均称为寺庙,甚至有的方言中还有“庙子”的称谓,实际上佛寺不应该称寺庙,因为寺专用于佛寺,而的本意是供奉祖宗先贤,如祖庙、太庙孔庙,这些庙宇也不该称为“寺”。汉传寺院一般有山门(有的供有哼哈二将)、天王殿、弥勒殿(供奉据传为弥勒菩萨化身的布袋和尚的造像)、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佛,为汉地佛寺的主殿),有些建有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且安放亡人骨灰)、观音殿(供奉观音菩萨)、药师佛殿(供奉药师佛)、后殿(供释迦牟尼佛)、舍利塔、藏经阁、讲堂、钟楼鼓楼等。

在中国云南南部地区(北泰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等聚居地),上座部佛教的佛寺也被称为奘房缅寺

常规功能

历史

格局样式

山门

山门名称由来有多种说法;包含无稽之谈,穿凿附会:

第一种说法认为山门之名是因三武之祸而形成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还有唐武宗都实施过灭佛。因和尚都要剃度,他们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另外,由于佛教是从印度传进中国,并非中国的原始宗教,所以他们觉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和尚听到皇上要灭了他们,于是纷纷逃往山上,待风波平息后,和尚们便在山腰或山脚下建立一座山门,借此引领香客们使他们知道山上有座庙,可以让他们去供奉。

第二种说法认为寺院多筑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门”。

第三种说法认为正确名称应是“三门”,“三门”可指信心门、智慧门、慈悲门,或意含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脱门之义,或为三烦解脱境界之门,或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通之门;“三”亦可指信、解、行三者。

放生池

大智度论》记载:“建德六年(577年),齐地佛门遭劫。闻率僧众四十余循海路奔建康。辄遇大风波,楫折船沉。忽现巨龟,负众僧出水,须臾抵健康。闻口称南无阿弥陀佛。龟对曰:师父曾记否,吾乃海曲放生池之老龟也。闻恍然大悟。奏闻宣帝,帝大悦,敕建报恩寺,香火祀之。”[1]

放生池最早的建立者是天台宗的建立者智𫖮[1]759年,唐肃宗下令所有佛寺建立放生池。《多宝名经》记载当时81所佛寺在皇帝的命令下建立了放生池。[1]

天王殿

天王殿通常都是位列山门殿或者山门之后,是中国汉传佛教的第一重殿堂。[2]天王殿前后都有门,因此天王殿就成了过殿,信徒常常从前门进入,后门走出来。[2]天王殿前面供奉弥勒佛,弥勒佛后门是韦驮天,四周是四大天王。[3]

天王殿主要供奉四大天王、弥勒佛和韦驮天。[2][3]

佛教中,弥勒佛是释迦摩尼的接任者,是未来佛,早起形象是头戴宝冠,身披璎珞,手结佛印,相貌俊朗。[3]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梁浙江奉化有名僧人叫“契此”,体态丰腴,大肚子,肩挑布袋,经常嬉笑着在街市上行乞,人称“布袋和尚”,他圆寂时留下一首佛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4]后来人们逐渐把弥勒佛塑造成肥头大耳、咧嘴大笑、坦胸露乳、盘腿而坐的胖和尚形象。[4]

韦驮天是佛寺的守护神,在中国汉传佛教寺院,他已经演变成武将形象,身披铠甲,手持金刚杵,英俊威武。[4]

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居须弥山,穿白衣,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居须弥山琉璃宫,穿青衣,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居须弥山向银宫,穿红衣,手上握着一条蛇或者一条龙;北方多闻天王,居须弥山水晶宫,穿绿衣,右手持宝伞,左手持银鼠。[2]长阿含经》曰:“东方天王为护佛菩提人;南方天王为护阎浮提人;西方天王为瞿耶尼人;北方天王为护国单越人。”[2]

弥勒殿

弥勒殿主祀弥勒佛

大雄宝殿

在佛教中,以大雄作为释迦牟尼的称号之一,因为佛陀具备十力,降伏四魔,无有畏惧,故称大雄[5]。在《妙法莲华经》中,也以大雄的称号,来称呼释迦牟尼[6][7][8][9]。寺院中,供奉释迦牟尼的主殿,因此也被称为大雄宝殿。

 
临济寺大雄宝殿内佛像

大雄宝殿主要供奉释迦牟尼,其姿态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结跏趺坐,左手横置于左足,为“定印”,释义“禅定”,右手则自然下垂,名“触地印”;另一种为结跏趺坐,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为“说法印”,表示佛陀说法姿势。

大雄宝殿有时也会供奉华严三圣释迦文殊普贤)、娑婆三圣释迦观音地藏)或三宝佛(中央释迦、西方弥陀、东方药师或者阿閦)不等,视乎佛寺的宗派和宗教观而定。有时佛像旁会兼奉尊者,比如阿难迦叶舍利弗目犍连十八罗汉不等。

法堂

法堂的建筑形式和其他佛殿类似,但是室内更加宽敞明亮。[10]法堂内中部靠后一般建有高台,台中放置一张座椅和讲桌,桌上放着佛像,台后放置一张屏风或者挂着一幅狮子图,因为佛教讲经说法又称“狮子吼”。[11]台两侧布置听讲席位,钟鼓,以便高僧大德讲经说法时鸣响。[11]法座两侧布置听讲席位,以便僧侣和俗家信徒聆听讲座。[11]

祖师殿

禅宗寺院中,祖师殿中间供奉达摩祖师,左边是六祖慧能,右边是百丈怀海[12]达摩祖师从古印度佛教传播到中国,后人追认他是禅宗的初祖。[12]六祖慧能是中国禅宗的实际建立者,他之后的禅宗改变了中国佛教面貌,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像极其深远。[12]百丈怀海是六祖慧能的三传弟子,他把禅宗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同时建立了一整套清规戒律,对禅宗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12]

伽蓝殿

在中国的汉传佛教中,伽蓝殿主要供奉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13]传说,隋朝天台宗建立者智𫖮在今湖北省玉泉山时,夜晚遇到一个怪物,有位生有长髯的大神现身和他交谈,自称汉将军关羽,智𫖮给他讲经说法,他皈依佛教,誓愿作佛教的护法。[13]把关羽列入佛教护法神,使得佛教在中国民间更加广泛传播。[13]

罗汉堂

罗汉,是“阿罗汉”是简称,意译是“杀贼”、“不生”,即“自觉者”。[14][15]大乘佛教中,罗汉地位低于菩萨,位列第三等,而在小乘佛教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14]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即断尽一切烦恼,脱离生死轮回。[14]

罗汉堂一般供奉的是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14][15]

中国汉传佛教寺院建有罗汉堂,有时候称五百罗汉殿、五百罗汉堂、五百罗汉院,叫法不尽相同。一些寺院还举行供养五百罗汉的法会,一年一次。[16]

地藏殿

根据佛经记载,“地藏”来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和《地藏十轮经》。[17]《地藏十轮经》记载:“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17]地藏菩萨受释迦摩尼的嘱托,在释迦摩尼圆寂之后,弥勒佛到来之前,教化众生,拯救一切苦难,他曾发下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因此地藏菩萨号称“愿力第一”。[17]

地藏菩萨一般是出家比丘形象,身披袈裟,光头或者戴着毗卢帽,结跏跌坐,左手持锡杖,代表爱护众生,戒修精严,右手持如意宝珠,代表满足众生愿望。[18]有的寺院地藏菩萨是立像,两旁分别立着一比丘和一长者,比丘是道明,长者是悯公。[18]一些规模较大的寺院,地藏殿里两侧还有幽冥地府十位阎罗王的像。[18]

观音殿

观世音,又译作“光世音”、“观世自在”、“观自在”等,是阿弥陀佛的左协侍,西方三圣之一,以“大慈大悲”的品德著名。[19]根据佛经记载,遇难者只要念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其解脱。[19]

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很多,中国各地佛寺供奉各不相同,常见的有圣观音、自在观音、千手观音。[20]

  • 圣观音,形象是结跏跌坐,手持莲花或者玉净瓶,身上有璎珞项钏等装饰,头戴宝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坐像,这一形象是观世音菩萨的主要标志。[20]
  • 自在观音,观世音菩萨一腿盘膝而坐,一腿下垂,旁边有一个盛满甘露的玉净瓶,瓶中有柳枝,象征观世音菩萨以大悲甘露遍洒人间,身旁有一童男和童女,男童是善财童子,女童是龙女[20]
  • 千手观音,又名“千手千眼观音”,身体两侧伸出千条手臂,一般以42根手臂象征千手,各手掌中一只眼睛,除中央两手合掌外,其他手臂分别持有金刚杵、宝剑、宝印等法器,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表示遍观世间。[21]

药师殿

在药师佛殿是祀奉药师佛

药师佛雕像坐在莲花基座的中央,通常举止庄重,体态庄重,身体蓝黑。他大耳朵贴在肩膀上,穿着佛陀的衣服,露出胸部和右臂。在药师佛的左边是日光菩萨,手里拿着一个太阳轮,代表着光线;右边是月光菩萨,与月亮在他的手轮,代表凉意。他们被称为“ 药师三尊”或“东方三圣”。许多中国人认为,奉行斋教者能够治愈一切疾病,减轻各种疾病和痛苦,抵御不幸和延年益寿,因此自古以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崇拜斋教者。

后殿

供奉释迦牟尼佛。

藏经阁

藏经阁主要收藏《大藏经》,古时候称作“一切经”,共有4000多种,内容包括三部分。[22]经是佛陀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陀为佛教徒制定的日常生活的规则,论是佛教徒阐明经理的著述。[22]

藏经阁内常供奉南朝梁傅大士及其二子普建、普成像[a],他发明了“轮藏”,即立有中柱、共八面、可转动之经书架,并认为具信心者转动轮藏功德与诵经相同。[23][24][25]此外藏经阁一般还供奉释迦牟尼及二位胁侍菩萨像,[23]日本的藏经阁则还供奉日本天台宗建立者最澄大师像。[23]

藏经阁一般在整个寺院中轴线最后端、地势最高的地方,常有两层,顶层叫“千佛阁”。[22]

画廊

注解

  1. ^ 傅大士又称“善慧大士”,二童子则俗称“笑佛”[24]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张驭寰 (2014),第115–116页.
  2. ^ 2.0 2.1 2.2 2.3 2.4 张驭寰 2012a,第76页.
  3. ^ 3.0 3.1 3.2 梓岩 2012,第27页.
  4. ^ 4.0 4.1 4.2 梓岩 2012,第28页.
  5. ^ 《相应部》〈第四 恶魔相应〉:“时,恶魔波旬诣世尊处。诣已,以偈言世尊曰:‘任何大众前,敢如是无畏,作师子吼耶。此处角力士,乃汝之敌手。既胜汝曾思。’[世尊:]‘大雄众会前,欢善依无畏,如来得十力,超离世爱着。’时,恶魔波旬苦恼以:‘世尊已知我。善逝已知我。’萎身没形于其处。”
  6. ^ 《妙法莲华经》卷3〈授记品第六〉:“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哀愍我等故,而赐佛音声。”
  7. ^ 《妙法莲华经》卷5〈从地踊出品第十五〉:“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善哉善哉!大雄世尊!诸众生等,易可化度。能问诸佛,甚深智慧,闻已信行,我等随喜。’”
  8. ^ 《正法华经》卷3:“时大迦叶则说颂曰:‘……大雄导师,教化我等,睹见下劣,乐喜小乘,度脱我辈,使得安隐,便复授决,当成佛道。’”
  9. ^ 《佛说金毘罗童子威德经》:“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欲自决疑,及观四众咸悉疑惑,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大雄猛世尊,师子奋迅王,神光遍十方,天宫诸龙宫,参辰日月天,并此三千界,咸悉作金色,自身及他身,威德自隐没,天人阿修罗,四众大怖畏。唯愿天中天,为我显斯法’”
  10. ^ 梓岩 2012,第35页.
  11. ^ 11.0 11.1 11.2 梓岩 2012,第36页.
  12. ^ 12.0 12.1 12.2 12.3 梓岩 2012,第39–40页.
  13. ^ 13.0 13.1 13.2 梓岩 2012,第36–37页.
  14. ^ 14.0 14.1 14.2 14.3 梓岩 2012,第47页.
  15. ^ 15.0 15.1 张驭寰 2012a,第97页.
  16. ^ 张驭寰 2012a,第98页.
  17. ^ 17.0 17.1 17.2 梓岩 (2012),第41页.
  18. ^ 18.0 18.1 18.2 梓岩 (2012),第42页.
  19. ^ 19.0 19.1 梓岩 2012,第44页.
  20. ^ 20.0 20.1 20.2 梓岩 2012,第45页.
  21. ^ 梓岩 2012,第46页.
  22. ^ 22.0 22.1 22.2 梓岩 2012,第48–49页.
  23. ^ 23.0 23.1 23.2 张驭寰 2012,第80–81页.
  24. ^ 24.0 24.1 丁福保 2002.
  25. ^ 慈怡法师 1988.

来源书目

参见

汉字文化圈各地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