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持續產生互動的群體

社会一词并没有太正式的明确定义,一般是指由自我繁殖的个体构建而成的、占据一定的空间且具有其独特的文化风俗习惯群体。由于社会通常被认为是人类组成的,所以社会和人类社会一般具有相同的含义,但在科学研究或科幻小说里面,有时亦可出现“蚂蚁社会”、“外星社会”等词语。

狭义的社会,也叫“社群”,可以只指群体人类活动聚居的范围,例如是:城市、聚居点等等;广义的社会则可以指一个国家、一个大范围地区或一个文化圈,例如是中国社会、东亚社会东南亚西欧社会英国社会,均可作为社会的广义解释,也可以引申为他们的文化习俗。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叫做社会学

起源

人类从约一万年前学会群体生活,并渐渐形成原始部落;在原始部落里,人类因为周遭的环境所影响,会选择迁居定居,并慢慢培养生活方式习惯,而演变成独特的文化。当这个文化变得比邻近的部落较为先进或强大,并互相影响,便形成了文化圈。当这个族体变得壮大或人数众多的时候,他们就会在一个地方定居并把一个聚居点建立起来,变成文明社会城市文明

词源

英文 英文中Society源自拉丁文societas,拉丁文是协会、结社、联盟之意。[1]由原始印欧语词根*sekw-(跟随)发展而来。

中文

中文中的社会,在古代是指旧时迎神集会、节日举行的集会,如柳棠《答杨尚书》诗:“未向燕台逢厚礼,幸因社会接余欢。”、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秋社》:“八月秋社……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还有志趣者结合而成的团体,如《金瓶梅词话》第三八回:“观境内所属州郡,各立社会,行结粜俵籴之法。”[2]

福泽谕吉在1876年(明治9年)的《劝学篇日语学問のすゝめ》第17编将“社会”旧词新义,用作society的半和制汉语译名。严复认为此日本译名不妥,将社会学译为“群学”[3],然而并未推广开,而最终中文中统一采用“社会”该词。

概念

人类学

人类社会常按照其首要生产方式来分类。社会学家据此分类的社会有:狩猎采集社会游牧的畜牧社会,园艺种植、低级农业社会,以及高级农业社会(也被称为文明)。有人认为工业后工业社会本质上不同于传统农业社会。

现代人类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强烈反对这种文明发展的严格阶段的分类方法。事实上,更多的人类学研究数据证明复杂性(文明、人口增长和密度、专门化等等)并不总是采取分等级或者分阶层的组织形式。

另外,文化相对论作为普及的途径/伦理已经广泛代替了关于文明的原始概念,“较好/较差,或者发展过程”(包括物质文明、科技和社会组织)。

人类学家莫里斯·古德利尔英语Maurice Godelier认为, 与人类的生物近亲(其他灵长目动物)相比,人类社会的一个关键性的不同之处在于雄性默认的父亲角色。在人类近亲那里,雄性的父权并不是一定的。[4][5]

社会学

美国社会学家格哈德·伦斯基英语Gerhard Lenski根据科技、资讯交流和经济几个方面把社会分类为[6]

  1. 狩猎和采集社会
  2. 低级农业社会
  3. 高级农业社会
  4. 工业社会
  5. 特殊社会(比如,渔业社会和海洋社会)

这种分类与人类学家莫顿·弗里德英语Morton Fried和综合理论家埃尔曼·塞维斯英语Elman Service的早期分类相似。塞维斯又根据社会不平等的变革和国家制度的地位,创建了人类文明通用的社会分类系统。这个分类系统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 捕猎采集者的组合,通常人人平等;
  • 部落或种族形式,有一定地位权力的高低分别;
  • 首领的分级形式;
  • 文明社会,拥有不同级别的政府机关和制度,复杂的组织和级别;

此外还有:

  • 人性社会,建立在人类本身之上的社会,包括信仰
  • 虚拟社会,一种在信息时代发展起来的基于网络身份的社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文明朝着更为复杂的组成形式发展。这种文明的发展变革对团体的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捕猎和采集为主的部落定居下来成为农耕村镇,而乡村镇又会逐渐发展为城市,城市最终成为城邦,或者国家[7]

种类

社会会依照其生存策略英语List of subsistence techniques(人类使用技术以满足自身需求的方式)而进行分类。人类在历史上曾建立了许多型式的社会,不过人类学家对社会分类的方式会依社会中各族群获得优势(例如资源、声望或权力)的不平等程度进行分类。本质上所有社会都会有某种程度的不平等,透过社会分层,将社会上的人分成不同财富、声望或权力的不同群体。社会学家则会用较宽的分类:前工业化英语pre-industrial工业化英语Industrial society后工业社会

前工业化

前工业化社会英语Pre-industrial society中,食物的产生是主要的经济活动,过程中伴随着人力及动物力的投入。前工业化社会又可以依其技术水准以及产生食物的方式来分类:狩猎采集社会、畜牧社会英语Pastoral society园艺型社会(horticultural society)、农业社会、及封建社会

狩猎采集

 
博茨瓦纳布希曼人生火

狩猎采集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每天采集野生植物以及猎取野生动物。狩猎采集社会会持续的因为采集食物而迁徙,因此不会建立永久的村落,只会形成较小型的群体,例如由亲属组成的游群英语Band society或是部落,较少有较多样考古学上的遗物。有些狩猎采集社会是居住在有丰富资源的地区(例如北美的特林吉特人),会形成较大的群体,也会形成等级性的社会结构(例如酋邦)。狩猎采集社会迁徙的需要也会限制这种社会的成长,狩猎采集社会的人数一般会少于六十人,就算超过,也很少会超过一百人。和其他的社会相比,狩猎采集社会中的社会地位相对而言是较平等的,决策一般是经过大家的同意。部落之间结合的力量比领导力是非常个人魅力的,在部落社会中只会因为特定的原因才使用。狩猎采集社会没有具有实体权力的政治组织,酋长某程度只是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人,某种咨询者,因着采集行动出现的部落合并不意味着有所谓的政府,家庭是主要的社会单位英语social unit,多数的成员之间是以血缘或是婚姻而建立其关系。这种社会形态需要家庭履行大部分的社会职能,包括物品制造及教育

畜牧

畜牧社会英语Pastoral society的人不需寻找每天需要的食物,而是依靠驯养动物来满足其食物的需求。游牧社会的人也会迁徙,从一个草场移居到另一个草场,其食物来源会比狩猎采集社会要稳定很多,因此可以形成较大型的社会,而其食物供应已有剩余,因此不需每一个人都负责制造食物。而其分工会更加复杂,例如有些人可能会是工匠,制造工具武器珠宝。这些物品的制造会造成社会之间的交易,交易之后有些家族所有的物品比其他的家族要多,也就会造成不平等。拥有较多物品的家族会因为其财富的累积而获得权力,而物品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的过程也会让财富及权力集中化。随着时间的演进,会出现世袭的酋长,也就是畜牧社会典型的政府形式。

农业

 
十五世纪用公牛来耕地

农业社会利用农业技术在大面积的农地上耕作作物。社会学家用新石器革命一词来描述于8500年前出现的让人开始种植农作物及养殖牲畜的技术变革。食物产量的提升让社会中人口数可以比以前更多。较多食物的剩余,让人们不用担心没有食物的问题,也让城镇变成可以支持统治者、教育者、手工艺人、商人及宗教领袖的贸易中心。

农业社会中的社会分层比以往更加的明显。例如以往的社会中,女性分担的劳务是和男性相当的,在采集社会中,女性甚至可以采集到较多的食物,因此女性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当食物的获得不是问题,女性也渐渐变成男性的下属。

当城镇渐渐扩展到附近其他的城镇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同族群之间的冲突。因此农夫提供食物给战士,交换战士保护他们不受外人入侵的条件。有较高统治者的社会制度也渐渐出现了,贵族管理战士,保护社会不受外人入侵,而贵族也会让社会中较低阶层的人提供食物给贵族、战士及其他人。

园艺型

园艺型社会英语Horticulturalist society的食物取得方式是将森林或是丛林中清出一个区域做为园地,以其中长成的水果及蔬菜为主要食物来源。这类社会的技术分层以及社会复杂度类似游牧社会。有些园艺社会是用砍烧耕作法(slash-and-burn method)来种植作物:先将野生的植物砍下燃烧,再用植物的灰来作为新种殖作物的养份。园艺型社会会用人力以及工具,在一块地上耕作一季或是一季以上。若土地变贫瘠时,他们就会清出邻近的另外一块地,将原有的地放弃,让它逐渐恢复原有的样貌。他们也有可能在几年后又回到原来的地,重新砍烧耕作,种植作物。因为轮流使用其园地,园艺型社会可以在一个地区居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可以建立半永久性或是永久性的村庄。村庄的大小视可以种植作物区域的大小而定,人口最少到30人,最多有二千人。

在园艺型社会中,充足的食物供应让人们可以有更加精细的分工,园艺型社会的特殊化角色包括手工艺人巫觋(宗教领袖)及贸易者。角色的分化也让人们可以创造各式各样的器物。园艺型社会类似畜牧社会,因为过剩的食物会造成财富以及权力的不平等,而且因为园艺型社会定居的特性而出现不平等。

 
僧侣、骑士及农民,封建社会的一个例子

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是一种以土地所有权为基础的社会型式。封建制度下的农民和现今的农民不同,封建制度下的农民所耕作的地是他们领主的地。农民耕作提供食物、工艺品和其他服务给领主,换取领主提供的军事保护。封建社会的领域等级常常是跨世代的,农民的后代长大之后也要为其领主耕作,而其领主也可能就是以前领主的后代。

工业化

在十五世纪及十六世纪时,新的经济系统开始产生,取代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特点是自由市场的开放竞争,而生产设备工具是私有的。欧洲对美洲大陆的探索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引起外来金属、丝绸及香料兴起了欧洲的大型商业活动。

工业化社会在商品制造上大幅依赖利用燃料作为动力的机器。这带来效率上的大幅提升,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产生了比以前更大的剩余。而且剩余的不只是农产品,也包括工业制品。

工业化社会时,人口再次剧增。提升的生产力使得更多的货物可以制造出来,卖给所有有需要的人。不过不平等也比以前更加的严重。农业基础的封建社会结束,让许多人要离开他们原来耕种的土地,到城市找工作。这造成了劳动力的过剩,也让资本家可以用非常低的薪资来雇用工人。

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不是以制造商品为主的社会,而是以资讯、服务及高科技为主的社会。先进的工业社会已开始增加其服务产业的比例,会较制造产业要高。美国是全世界第一个服务业人口超过总就业人口一半以上的国家。服务产业包括政府、研究、教育、医疗、业务、法律及银行等。

现代新出现的用法

“社会”一词现在已包括了一些政治及科学上的内涵,也有一些彼此之间的相关性。

西方社会

欧洲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欧洲文化、政治学及其概念,又称为“西欧社会”。以地理上来说,欧洲社会包括西欧、北美、澳洲、新西兰等地区,有时也包括东欧、南美及以色列。

欧洲社会的文化及生活方式都来自西欧,大体上这些国家都完全允许宗教自由、选择民主的政府治理方式、崇尚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也显著的受犹太教-基督教价值观英语Judeo-Christian values影响,有某种程度的政治及军事的联盟或是合作[8]

资讯社会

 
日内瓦的国际资讯社会会议

资讯社会的概念在1930年代就已经提出,不过目前对资讯社会的定义都比较偏重资讯科技对于社会及文化的冲击。因此包括了电脑及电信设备对于家庭、工作场所、学校、政府及许多社群及组织的影响,也包括了因为电脑及电信设备而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新社会形态[9]

欧盟关注的领域之一就是资讯社会。其中的政策是要推动开放性且竞争的数位经济、对于信息及通信技术的研究、以及相关的应用来提升社会包容公共服务生活质量[10]

国际电信联盟资讯社会全球会议英语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曾在2003年在日内瓦举行,2005年在突尼斯市举行,有提出了许多政策及可以采取行动的应用区域[11]

知识社会

 
首尔Cyworld控制室

随着21世纪开始,对于电子资讯资源的接触越来越多也越方便,有一些关注的焦点已由资讯社会延伸到知识社会英语Knowledge society爱尔兰的一个分析中有提到“可以以便宜价格处理、储存及传送大量资料的能力,近几年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资讯的数码化以及网络的成长更有效的将知识应用及经济活动相结合,甚至这些成为了产生财富的主导因素。目前多达70%至80%的经济成长可能是来自较新及较好的知识。”[12]

第二届知识社会全球会议(World Summit on the Knowledge Society)在2009年9月在克里特哈尼亚举行,特别关注以下的议题[13]

参考文献

  1. ^ Briggs, Asa. The Age of Improvement. Longman. 2000, 2nd Edition: 9. ISBN 0-582-36959-2. 
  2. ^ 词语“社会”的解释 汉典 zdic.net. [201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6). 
  3. ^ 黄克武:〈新名词之战:清末严复译语与和制汉语的竞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62期,2008年12月
  4. ^ Maurice Godelier, Métamorphoses de la parenté, 2004
  5. ^ New Left Review - Jack Goody: The Labyrinth of Kinship. [2007-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6. ^ Lenski, G. 1974. Human Societies: An Introduction to Macrosociology.
  7. ^ Richard Effland. 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Civilizations. Mesa Community College. 1998 [201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3). 
  8. ^ John P McKay, Bennett D Hill, John Buckler, Clare Haru Crowston and Merry E Wiesner-Hanks: Western Society: A Brief History.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1-01.
  9. ^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Indiana Universi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20 October 2009.
  10. ^ Information Society Policies at a Glance. From Europa.eu.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20 October 2009.
  11. ^ WSIS Implementation by Action Line. From ITU.i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20 October 2009.
  12. ^ Building the Knowledge Society. Report to Government, December 2002. Information Society Commission, Irelan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20 October 2009.
  13. ^ Second World Summit on the Knowledge Society. Retrieved 20 October 2009.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30 October 2009.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