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道或稱邯鄲老城街長街,現在稱為城內中街,是中國河北古都邯鄲市主城區的一條上至戰國下至明清時期的中心大道,位於今邯鄲市叢台區城內中街正中心的繁華地帶。這裏沿襲了歷史建築的風格,還有眾多歷史遺址,是邯鄲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邯鄲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參1]

邯鄲老街原貌
上左:街道入口,上右:回車巷
中左中右:明清時期民房,中中上:邯山書院,中中下:慈禧行宮
下:串城街規劃圖

邯鄲道南起斜街口、北到觀音閣,全長2200米,歷朝歷代這裏沿街店鋪立林,商貿繁榮。原住民集中,居住用地佔全部面積的48%。根據考古勘探表明發現,在地下約十米處,有戰國到兩漢時期的文化層,還出土大石磙十二件、方石板多塊,漢代磚瓦碎片,可以證明二千多年前這就是一條橫穿古城南北的街道。唐代這條街又與邯鄲故城外的古「邯鄲道」連接;清末時慈禧太后光緒帝從西安迴鑾北京時,這條街又稱為「御道」。

老城街見證了邯鄲市兩千多年的歷史,不僅遍佈着從戰國時期到近現代的文物和建築遺址,街道兩側還反映冀南地區具有鄉土建築特色的民居,例如:回車巷學步橋秦始皇出生地的朱家巷、明代的張國彥宗廟、清代的冀南地區最大的書院—邯山書院和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居住過的慈禧行宮,清末民初邯鄲進士王琴堂故居和實業家王銘鼎故居,邯鄲市最早的天主教堂,抗戰和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的河北銀行舊址和中共邯鄲市委第一個辦公地;在城外的「邯鄲道」和「御道」上有黃粱夢呂仙祠玄武大帝廟中國名夢館等。由於歷史的變遷和戰火的破壞、自然災害的侵蝕[註1],再加上當地人對房屋的翻蓋和翻修,保留下來的明清歷史建築不足全部建築面積的五分之一[參3]

2013年,邯鄲市為了弘揚古趙文化,在最大限度地保留老街原始風貌的基礎上,正式啟動文化旅遊步行街項目,命名串城街或稱文化一條街仿古一條街,僅僅是開發北街,即人民路到叢台路段[參4][參5]。2016年,勒泰商業地產接手該項目,更名為串城街·勒泰城,將此地打造為集購物、餐飲、娛樂、文化旅遊、辦公、假日酒店、住宅等於一體,用傳承邯鄲歷史文化的仿古建築群落[參6]。而由於南街歷史遺蹟眾多,不適合大的工程項目,只能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做到修舊如舊[參7][參8]

歷史

 
邯鄲道及老城區示意圖

早在戰國時期,這裏就是趙國國都,在今城內中街修建了一條南起城南街,北至學步橋,全長1760米的長街。此地居住了許多趙國的文臣武將,例如:趙國上卿藺相如曾在此處為大將廉頗回車讓路,故而有回車巷此地。根據《史記》記載和考古發現,邯鄲道內的朱家巷就是秦始皇誕生地,此後秦始皇在這裏居住多年。邯鄲道商鋪林立,商賈雲集,車水馬龍,熱鬧非凡,有「客從長安來,馳馬邯鄲道」一說[參9],後幾經毀於戰火,又數次修建,一直保持到明清時期。清末八國聯軍侵華,慈禧逃往西安,議和後慈禧從西安迴鑾,曾駐蹕邯鄲道,修建邯鄲行宮。外國傳教士也在此地建立了邯鄲市境內第一座天主教堂。隨着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邯鄲道供水供電設施跟不上,逐步落後。20世紀90年代,邯鄲道淪落成了邯鄲市市中心一條老舊小街,居住擁擠,設施老化,環境不堪、建築陳舊,僅存少量清末民初的建築。從現遺存的部分民居建築院落、門樓、影壁、額坊、石刻等建築構件中仍然能看出地方民俗建築的特色和歷史文化的靈氣,也還保留有邯鄲原住民生活習俗和民風。

佈局

 
根據明代《嘉靖廣平府志》所刊載的,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邯鄲城主城區的容貌,可以看到南門和北門之間的就是邯鄲道。

邯鄲道位於南北長東西窄的邯鄲老城南門和北門之間,有南街和北街之分。南街從土山街往北到今人民路,北街從今人民路往北到學步橋。

在今邯鄲市南關街附近就是原來的老城南門,從南門往北走,路東第一家就是有着上百年歷史的老字號—「明盛糧局」。明盛糧局創始人是袁聰和袁西兄弟兩人,由於他二人,經營有道,還樂善布施,聞名城裏四關,周邊各縣。從此再往北走,距南門八十米地方,路西有一條長巷,相傳藺相如在長街和廉頗的車馬相對,為將相和好,藺相如將他所乘車進入回車巷,然後向南繞道而行,從此巷走出,人稱「回車巷」或「出車巷」。在回車巷的右側,有一座關帝廟,廟前廣場很大,每逢陰曆初一、十五,祈福的香客絡繹不絕,1949年以後當地政府以破除迷信為由,將其拆除。從回車巷往北二十米路西,又是一家老字號名稱「二和協」,該店是專門經營醬菜之類的,老掌柜韓福祿選料考究,做工精細,該店被人稱為邯鄲的「六必居」,當時周圍的三五里之外的人進城,必去「二和協」買醬菜。其他老字號酒樓例如「萬賓樓」、「又一村」、「天盛店」等,都是該店特供主顧。距南門三百米路西,有一條小巷,在小巷西頭有一口直徑兩米的大水井,故名大井巷,城裏人都稱大井過道。從老城南門到西門,聚集了「萬春堂」、「若瑟醫院」、「玉章診所」三家藥店和醫院,特別是萬春堂的掌柜,又著名中醫士姚襄廷坐診,冀南一帶瘧疾肆虐,萬春堂研製的瘧疾丸,五日服十五丸即病癒,救了不少人。在老城內還有類似其他的老字號、老店鋪,例如:壟斷邯鄲煙草市場的「寶記英美煙草公司」;聞名城裏的「元生恆」銀號等[參3]。快到今人民路時,在街道的東邊是慈谿太后駐蹕邯鄲市,修建的邯鄲行宮,街道西邊是清末修建的邯山書院。

北街里從南往北以此分佈了清真寺藺相如府廉頗將軍府張國彥宗廟王琴堂故居河北銀行舊址南亭戲樓等,出了北門就是歷史上邯鄲學步的學步橋,橋北越過沁河,就是玉皇閣

遺址

廉頗將軍府

藺相如府

回車巷

邯鄲市政府所立回車巷紀念碑
回車巷遺址,現多為居民區。

回車巷位於邯鄲內城南門裏路西,為東西走向,寬2.3米,為古代一車之距,巷深約300餘米,出巷往西便是今陵西大街。史載秦國遣使入趙,願以十五城換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奉趙王旨意攜帶和氏璧入秦,在大殿之上當面揭穿了秦昭襄王的陰謀,並施巧計完璧歸趙,為趙國立下大功,被趙王封為上卿,居大將廉頗之上。廉頗聽說後不服,並揚言道見面時總要給他難堪。有一天,二人在途中相遇,因道路狹窄無法相讓,藺相如為顧全國家大局,便主動退入小巷,請廉頗先行。廉頗得意洋洋的從大道走過,後來廉頗明白了藺相如讓他的道理,背着荊條到相府門前負荊請罪,二人從此將相和好,同心協力,共衛趙國[參10]

明萬曆十二年(1592年),時任邯鄲知縣肅察曾在巷牆上鑲「藺相如回車巷」石刻。石刻寬0.97米,高0.49米[參11]。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楊肇基編纂《邯鄲縣誌》也記載回車巷在今南門裏附近。1957年,因修建民房,工人們將石刻取下鑲在水泥座內,毀於文革中。1981年,市政府在原牆鑲石刻處修建一座碑坊。牌坊背靠西牆,雙檐青瓦,石柱擎頂,青石為基,高4.5米,寬2.3米,進深0.55米,基寬0.75米。坊內置放回車巷紀念碑,碑高1.63米,寬1.1米,厚0.27米。碑坊上原河北省省長李爾重題字「藺相如回車巷」六字,刻在兩檐之間上面牆面上的石刻橫額。並且在回車巷對面修建了回車巷文化廣場,供市民休閒娛樂[參12]

慈禧行宮

 
保存至今的慈谿行宮,現為居民區。

慈禧行宮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在原邯鄲專署院內北側。當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慈禧帶着光緒帝逃到西安,次年訂《辛丑條約》後迴鑾,此為沿途所建行宮之一。原有南北兩院,現存北院一大殿及兩配殿,大殿坐北朝南懸山頂,面寬13.10米,進深9.05米,高8.7米,為七架梁前後廊式的磚木結構布瓦頂建築,其它均被改建為民房[參12]

邯山書院

邯山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年),為邯鄲縣舊時最高學府,是邯鄲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校。舊志和碑文有許多記載。邯山書院院內藏石碑有十幾塊,立於書院內,後因戰火和盜竊流散各地,目前已收集到6塊,立於叢台公園內的邯鄲碑林。書院內西屋為正房,是一座兩層小樓,南北廂房為一層。房子現多為陳舊,但是在也不乏是雕樑畫棟。

張國彥宗廟

張國彥宗廟為紀念明代萬曆朝兵部刑部尚書張國彥,其後人所修建的一座家族宗廟。張國彥出身顯赫是明朝邯鄲城內名門望族,官至兵部尚書,後人念其功績卓著,為其立碑樹撰,修建宗祠,既是對一代名臣的紀念。

王銘鼎故居

王銘鼎故居建於1918年,分東院和西院,現存較為完整。解放後曾做「邯鄲行署」和「邯鄲行署招待所」。2011年3月31日,邯鄲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全市第一批歷史建築之一[參13]

觀音閣

觀音閣歷史悠久,前身是戰國時期的烽火台,隋唐時期,始具規模,千百年來,香火不斷,歷久不衰,文革期間被紅衛兵搗毀。串城街項目啟動後,準備重修觀音閣。

朱家巷

據《史記·第六卷·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於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參14]。經有關專家考證,秦始皇出生的確切地點,在當時趙都邯鄲的廓城(大北城)溫明殿遺址和叢台以南,今城內中街以東,叢台公園西南的朱家巷一帶,即今城內中街朱家巷。

學步橋

學步橋位於北門之外,橫跨沁河之上,為古城南北交通要衝,當時是跨越沁河南北的唯一橋樑,稱「三輔鎖鑰」,為趙都一大景觀[參15]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改建為石拱橋。學步橋名字的來源於《莊子·秋水》篇里記載的「邯鄲學步」典故,1995年被邯鄲市公佈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玉皇閣

開發

 
勒泰—串城街北段保護項目啟動。

邯鄲道是古都邯鄲城的中心大道,又是秦始皇荀子的故里,為邯鄲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邯鄲市對此加強了開發和建設。在保留原有文物遺址上,修建一條戰漢風格的歷史街區,取名串城街或稱文化一條街,做到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相互融合[參16]

文學作品

馬致遠,《邯鄲道道省悟黃粱夢》。

註釋

    註:

  1. ^ 民國六年(1917年)邯鄲下大雨,對城內建築多有毀滅性的破壞[參2]

參考資料

    參:

  1. ^ 邯郸勒泰串城街设计方案曝光!. 鳳凰網. [2017-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3). 
  2. ^ 民國二十二年《邯鄲縣誌》:民國六年(1917年)六月六日天降大雨一晝一夜,七日山洪暴發,沁、渚、滏等河水橫流無際,平地一片汪洋,全縣幾成澤國,秋禾淹沒,田廬蕩折,誠巨災也」。
  3. ^ 3.0 3.1 袁守太. 忆串城街往昔. 邯鄲日報社. 2013年10月19日 [2017-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9月17日). 
  4. ^ 劉圓圓. 河北省邯郸市串城街文化旅游项目正式启动(图). 騰訊網. 邯鄲晚報. 2013-04-20 [2017-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3). 
  5. ^ 劉圓圓. 串城街文化旅游项目正式启动. 河北新新聞. 邯鄲晚報. 2013-04-19 [2017-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3). 
  6. ^ 聶靜. 串城街·勒泰城 重塑邯郸商业新格局. 新華網. 2016-11-11 [2017-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3). 
  7. ^ 李曉斌. 高宏志深入串城街南段调研时强调 打造历史风貌与新兴业态完美融合的精品街区. 邯鄲日報社. 2017-06-12 [2017-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3). 
  8. ^ 苗志磊. 王会勇主持,研究审议《串城街南段街区更新规划方案》等议题. 新華網. 新華日報社. 2016-11-11 [2017-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3). 
  9. ^ 唐·岑參,《古都邯鄲》。
  10. ^ 清·雍正《邯鄲縣誌》亦載:「回車巷,在南門裏。世傳藺相如引車避頗於此,故名。」
  11. ^ 明·萬曆《邯鄲縣誌》。
  12. ^ 12.0 12.1 劉秀君. 隐现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 邯鄲日報社. 2013年5月26日 [2017-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7). 
  13. ^ 董源. 昔日气势恢宏如今破败不堪 邯郸名人故居应当如何保护. 河北新聞網. 中原商報. [2018-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14. ^ 司馬遷·《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
  15. ^ 酈道元《水經注》:「洪湍雙逝,澄映兩川。」
  16. ^ 邯郸将建"邯郸道". 燕趙都市報. [2017-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7).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