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德比爾特家族
范德比爾特家族是一個原本生活在荷蘭,興起於鍍金時代的美國家族。他們的財富最早來自於由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創建的航運與鐵路運輸帝國,慢慢拓展到其他諸多領域。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的後代建造了諸多房產:第五大道上的豪宅,位於羅得島州紐波特 的夏季別墅,著名的比特摩爾莊園以及其他多地的房產。該家族的聲望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中葉,當十大第五大道豪宅被拆毀,其他房產被出售或轉變成為博物館。[1] 儘管家族的衰敗和重大的財產損失,范德堡家族仍是歷史上第七富裕家族。
范德比爾特 | |
---|---|
民族淵源 | 荷蘭裔美國人 |
早期拼寫 | Van der Bilt, van Derbilt |
名稱來源 | 荷蘭語的Van de[r] Bilt |
發源地 | 荷蘭德比爾特 |
現分佈 | 美國東岸 |
著名成員 | 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 威廉·亨利·范德比爾特 安達臣·庫珀 約翰·哈蒙德 |
地產 | 多處 |
家族的大部分分系都居住在美國東岸。家族仍在世的知名後代包括CNN主持人安達臣·庫珀,音樂家喬伊·佩吉和約翰·P·哈蒙德,和編劇占士·范德比爾特。演員添曼菲·奧利芬特是艾米麗·托恩·范德比爾特這一支的范德堡家族後代。
歷史起源
安東尼和亞伯拉罕·范薩利是范德比爾特家族,惠特尼家族,積琪蓮·甘迺迪和亨弗萊·鮑嘉的先祖。
他們是在17世紀最先到達新阿姆斯特丹的一批人之中。在許多關於那個時期的資料文獻中,他們都被描述為「混血兒」。范德比爾特家族的聲望是從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1794年-1877年)時期開始建立的。康內留斯是家中的第四子,他還有八個兄弟姐妹。他出生於史泰登島。他的高曾祖父是一個來自於荷蘭烏德勒支省一個叫德比爾特村莊的農夫。他於1650年作為契約勞工移居到了當時屬於荷蘭殖民地的新尼德蘭。康內留斯高祖父村莊的名字被加進了荷蘭語范·德中組成了范德比爾特這個姓氏。當英國人控制了新阿姆斯特丹(紐約市的舊城)後,這個姓氏就轉變成了范德比爾特。范德比爾特家族與荷蘭的貴族家庭范德比爾特也有血緣關係。[2]
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在11歲的時候離開了學校,開始了他在航運與鐵路業的工作,進而構建一個了航運與鐵路業帝國,使之成為19世紀全球最富有的人之一。
大約在1875年左右,范德比爾特家族在密歇根州的克維茲鎮購置了土地。1880年,當范德比爾特家族所擁有的密歇根中央鐵路公司將鐵路修建到了奧齊戈縣的時候,在當地建立了一個名叫范德比爾特的村莊。儘管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一直以來都只住着普通的房子,他的後代卻一直用他們的財富建造奢華的宅邸。在他去世前不久的1877年,康內留斯捐贈了一百萬美元在田納西州的納殊維爾建立了范德堡大學。家族成員主宰了整個鍍金時代。
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的子孫中不乏有以經商而聞名的,同時他們中也有在其他領域有傑出成就的。阿佛烈·格溫·范德比爾特一世 (1877年–1915年)曾幫助乘坐盧西塔尼亞號的旅客逃生,而自己卻隨着船隻淹沒。他的兒子阿佛烈·格溫·范德比爾特二世成為了著名的馬飼養員以及賽馬長老。哈羅德·士他令·范德比爾特 (1884年–1970年)以運動員身份成名,他曾三次贏得美洲杯帆船賽。他的弟弟威利創建了賽車的范德比爾特杯。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 (1898年–1974年) 成為了一個成功的作家,報紙出版商,電影製片人。同時,范德比爾特家族的有些成員以毒品和酗酒成為報紙頭條。
在南北戰爭時期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將蒸汽機捐獻給了北軍,因而收到美國政府頒發的金獎牌。 繼承到這個金獎牌的人也成為范德比爾特家族的名義族長。
1855年,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準將8.5英畝(34,000 平方米)的土地以及位於紐約州史泰登島新多爾普的墓地捐獻給了摩拉維亞弟兄會。在此之後,他的兒子威廉·亨利·范德比爾特又向摩拉維亞弟兄會捐獻了4英畝(16,000 平方米)的土地。摩拉維亞墓地一直為范德比爾特家族留有一塊區域,包括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在內的家族中幾位成員也葬在了那裏。1885年,建築師李察·莫里斯·亨特將陵墓進行了重新設計。
著名經濟學家約翰·加爾布雷斯曾說過,范德堡家族的幾代人在創造財富和揮霍財富方面都表現出了傑出的才能,並且數量並不匹配。他們在揮霍財富方面完全隨心,有時表現的並不聰明。
加爾布雷斯說的並不是毫無根據,就在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死後的48年後,他的一個直系後代去世時身無分文。在康內留斯死後的70年,范德堡家族位於紐約市第五大道的10處豪華宅邸的最後一處被拆毀。1973年,范德堡家族在范德堡大學舉行了第一次重聚。
這個家族的現代財產包括范德堡大學,位於曼哈頓中城大中央車站旁的范德堡大道,該家族建造的紐約城市鐵路樞紐。
范德堡家族有很多親戚住在紐約,包括溫德米勒家庭和戈德堡家族。這兩個家族都是目前長島最富有的家庭。
家族成員
- 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 (1794年–1877年)
- 菲比·珍·范德比爾特 (1814年–1878年)
- 艾絲蓮達·范德比爾特(1817年–1889年)
- 伊萊扎·范德比爾特(1819年–1890年)
- 威廉·亨利·范德比爾特(1821年–1885年)
- 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二世 (1843年–1899年)
- 威廉·亨利·范德比爾特二世(1870年–1892年)
- 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三世 (1873年–1942年)
- 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四世 (1898年–1974年)
- 嘉麗絲·范德比爾特 (1870年–1953年)
- 格特魯德·范德比爾特·惠特尼 (1875年–1942年)
- 弗洛拉·佩恩·惠特尼 (1897年–1986年)
- 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惠特尼 (1899年–1992年)
- 阿佛烈·格溫·范德比爾特一世 (1877年–1915年)
- 威廉·亨利·范德比爾特三世 (1901年–1981年)
- 阿佛烈·格溫·范德比爾特二世 (1912年–1999年)
- 阿佛烈·格溫·范德比爾特三世 (生於1943年)
- 麗塔·L·范德比爾特(生於1957年)
- 史賓沙·威廉·麥當勞·范德比爾特(生於1991年)
- 坎迪斯·西莉雅·麥當勞·范德比爾特(生於1992年)
- 夏里遜·亞瑟·大衛·麥當勞·范德比爾特(生於2000年)
- 占士·范德比爾特 (生於1975年)
- 科里·范德比爾特(生於1979年)
- 德里克·格雷·范德比爾特(生於1990年)
- 馬克·M·布盧姆·范德比爾特(1966年)娶:娜塔莉·安妮·卡明斯
- 莉莉·阿米莉雅·范德比爾特(2005年)
- 阿曼達·露絲·范德比爾特(2007年)
- 特蕾莎·范德比爾特(1968年-2011年)
- 佐治·華盛頓·范德比爾特三世(1914年–1961年)
- 根納德·柯雷坡·范德比爾特 (1880年–1925年)
- 格洛里亞·范德比爾特 (生於1924年) 第一任丈夫:帕斯夸里·狄迪科(1941結婚,1945年離婚); 第二任丈夫:利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 (1945年結婚,1955年離婚); 第三任丈夫:希德尼·魯邁特 (1956年結婚,1963年離婚); m. 懷亞特·埃默里·庫珀 (1963年結婚; 懷亞特於1978年去世).[3]
- 利奧波德·史坦尼斯拉斯·斯托科夫斯基(生於1950年)
- 歐羅拉·斯托科夫斯基(生於1983年)
- 阿布拉·斯托科夫斯基(生於1985年)
- 邁爾斯·斯托科夫斯基(生於1998年)
- 基斯杜化·斯托科夫斯基(生於1952年)
- 卡特·范德比爾特·庫珀(1965–1988年)
- 安達臣·庫珀 (生於1967年)
- 利奧波德·史坦尼斯拉斯·斯托科夫斯基(生於1950年)
- 格洛里亞·范德比爾特 (生於1924年) 第一任丈夫:帕斯夸里·狄迪科(1941結婚,1945年離婚); 第二任丈夫:利奧波德·斯托科夫斯基 (1945年結婚,1955年離婚); 第三任丈夫:希德尼·魯邁特 (1956年結婚,1963年離婚); m. 懷亞特·埃默里·庫珀 (1963年結婚; 懷亞特於1978年去世).[3]
- 格拉迪斯·范德比爾特·塞切尼 (1886年–1965年)
- 威廉·基薩姆·范德比爾特 (1849年–1920年)
- 康斯蘿·范德比爾特 (1877年–1964年) 第一任丈夫:九世馬博羅公爵查理斯·史賓沙·邱吉爾 (1895年結婚,1921年離婚);第二任丈夫: 雅克·巴勒松 (1921年結婚;巴勒松1956年去世)
- 十世馬博羅公爵約翰·史賓沙·邱吉爾 (1897年–1972年)
- 莎拉·康斯薇洛·史賓沙·邱吉爾夫人(1921年–2000年)
- 卡洛琳·史賓沙·邱吉爾夫人(1923–1992)
- 十一世馬博羅公爵約翰·史賓沙·邱吉爾 (生於1926年)
- 約翰·大衛·艾弗·史賓沙·邱吉爾,桑德蘭伯爵 (1952年–1955年)
- 布蘭德福德侯爵占美·史賓沙·邱吉爾 (生於 1955年)
- 桑德蘭伯爵佐治·史賓沙·邱吉爾 (生於1992年)
- 阿拉明塔·克萊曼婷·美瑾·史賓沙·邱吉爾小姐(生於 2007年)
- 卡斯巴·薩沙·艾弗·史賓沙·邱吉爾閣下(生於2008年)
- 亨麗埃塔·蓋爾伯夫人 (生於1958年)
- 李察·史賓沙·邱吉爾閣下(1973年–1973年)
- 愛德華·阿爾伯特·查理斯·史賓沙·邱吉爾閣下(生於1974年)
- 亞歷珊卓·伊利沙伯·瑪麗·史賓沙·邱吉爾女士 (生於1977年)
- 羅茲瑪麗·米爾里德·史賓沙·邱吉爾女士(生於1929年)
- 查理斯·威廉·科林·史賓沙·邱吉爾閣下(生於1940年)
- 魯伯特·約翰·哈羅德·馬克·史賓沙·邱吉爾(生於971年)
- 多米尼克·阿爾伯特·查理斯·史賓沙·邱吉爾(生於1979年)
- 亞歷山大·大衛·史賓沙·邱吉爾(生於1983年)
- 艾弗·史賓沙·邱吉爾閣下 (1898年–1956年)
- 羅拔·威廉·查理斯·史賓沙·邱吉爾(生於1954年)
- 約翰·羅拔·史賓沙·邱吉爾(生於1984年)
- 艾弗·查理斯·史賓沙·邱吉爾(生於 1986年)
- 羅拔·威廉·查理斯·史賓沙·邱吉爾(生於1954年)
- 十世馬博羅公爵約翰·史賓沙·邱吉爾 (1897年–1972年)
- 威廉·基薩姆·范德比爾特二世 (1878年–1944年)
- 穆里爾·范德比爾特 (1902年–1982年)
- 康斯薇洛·范德比爾特伯爵(1903年–2011年)
- 哈羅德·士他令·范德比爾特 (1884年–1970年)
- 康斯蘿·范德比爾特 (1877年–1964年) 第一任丈夫:九世馬博羅公爵查理斯·史賓沙·邱吉爾 (1895年結婚,1921年離婚);第二任丈夫: 雅克·巴勒松 (1921年結婚;巴勒松1956年去世)
- 艾米麗·索恩·范德比爾特 (1850年–1946年) (威廉·道格拉斯·斯隆夫人)
- 佛羅倫斯·阿黛爾·斯隆(1866年 - 1960年) (占士·博登夫人)
- 威廉·道格拉斯·博登(1898年 - 1978年)
- 希拉·博登
- 阿黛爾·博登·羅倫士 丈夫:路易·奧金克洛斯
- 艾米麗·范德比爾特·斯隆(1873年 - 1960年) ( 約翰·亨利·哈蒙德夫人)
- 萊拉·范德比爾特·斯隆(1877年-1934年) (威廉·布拉德赫斯特·奧斯古德·菲爾德夫人)[4]
- 威廉·奧斯古德·菲爾德(1904年-1994年)
- 費德歷·范德比爾特·菲爾德 (1905年–2000年)
- 馬喬里·菲爾德·王爾德(1910年-1997年)
- 瑪麗·奧古斯塔·菲爾德·積遜(1911年-2000年)
- 威廉·道格拉斯·斯隆(1884年 - 1886年)
- 馬爾甘·道格拉斯·斯隆(1885年 - 1924年)
- 佛羅倫斯·阿黛爾·斯隆(1866年 - 1960年) (占士·博登夫人)
- 佛羅倫斯·阿黛爾·范德比爾特·托姆布雷 (1854年–1952年) ,與咸美頓·麥庫恩·托姆布雷於1877年11月21日在紐約市結婚。
- 愛麗絲·托姆布雷(1879年-1896年)
- 弗洛倫斯·阿黛爾·范德比爾特(1881年–1969年)
- 露絲·托姆布雷(1884年-1954年)
- 小咸美頓·M·托姆布雷(1887年-1906年)
- 費德歷·威廉·范德比爾特 (1856年–1938年)
- 伊麗莎·奧斯古德·范德比爾特·韋伯 (1860年–1936年) (威廉·蘇華德·韋伯)
- 佐治·華盛頓·范德比爾特二世 (1862年–1914年)
- 科妮莉雅·司徒維桑特·范德比爾特 (1900年–1976年)
- 佐治·亨利·范德比爾特·塞西爾 (born 1925年)
- 威廉·阿默斯特·范德比爾特·塞西爾 (born 1928年)
- 科妮莉雅·司徒維桑特·范德比爾特 (1900年–1976年)
- 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二世 (1843年–1899年)
- 艾米麗·阿爾邁拉·范德比爾特(1823年–1896年)
- 威廉·納普·索恩 (1851年-1911年)
- 卡洛琳·索恩
- 威廉·索恩·基塞爾
- 威廉·索恩·基塞爾二世
- 艾米利亞·嘉麗絲·基塞爾
- 艾力西斯·佐敦·咸美頓
- 艾米利亞·嘉麗絲 ·咸美頓
- 米高·凱斯·基塞爾
- 西耶那·基塞爾
- 露西·基塞爾
- 洛塞利·基塞爾
- 珍納特·索恩·基塞爾(嫁:二世阿莫斯諾特准男爵李察·阿瑟·皮斯)
- 艾琳·索恩·皮斯 (嫁:三世英奇凱普伯爵肯尼斯·占士·威廉·麥凱)
- 四世英奇凱普伯爵彼得·麥凱
- 格蘭納普子爵費格斯·占士·肯尼斯·麥凱
- 四世英奇凱普伯爵彼得·麥凱
- 艾琳·索恩·皮斯 (嫁:三世英奇凱普伯爵肯尼斯·占士·威廉·麥凱)
- 威廉·索恩·基塞爾
娜塔莉·埃默拉爾特·范德比爾特(生於1991年)
安吉麗娜·埃默拉爾特·范德比爾特(生於1990年)
佐治娜·范德比爾特(生於1995年)
查理斯·范·德·比爾特:1920年-1938年間為荷蘭議會議員
另見
參考資料
- ^ Fortune's Children Vanderbilt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09-01.
- ^ List of Dutch patrician families in the Nederland's Patriciaat 1910-2007/2008 (PDF). [2013-11-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1-07-04).
- ^ From Gloria Vanderbilt article.
- ^ "Leaders of Society Expected at Lenox; Great Preparations Made for Field-Sloane Wedding — Social Functions of the Wee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pecial to The New York Times, July 6, 1902, Magazine Section, p. 28
- ^ 5.0 5.1 5.2 "At Home With Wendy Burden: A Vanderbilt Descendant Laughs Off Dysfunc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Joyce Wadler,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24, 2010 (March 25, 2010 p. D1, NY ed.). Retrieved 2010-03-27.
- ^ "Vanderbilt’s In My Lif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log entry at Vanderbilt Family Genealogy;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logger; August 30, 2008. Retrieved 2010-03-27.
- ^ 7.0 7.1 7.2 From Electra Havemeyer Webb article.
- ^ 8.0 8.1 Wilmerding, John (Currie)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0-11-27. Entry, Dictionary of Art Historians. Retrieved 2010-03-27.
- Vanderbilt, Arthur T., II. Fortune's Children: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Vanderbilt. New York: Morrow. 1989. ISBN 0-688-072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