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奴·列根選舉歷史

本條目講的是朗奴·列根選舉歷史朗奴·列根美國共和黨人,曾任美國第40任總統,在此之前曾擔任加州第33任州長。列根在第一次就職時年齡為69歲零349天,當時是美國歷史上就職時年齡最大的總統,直到當勞·特朗普在2017年以70歲零220天的年齡就職時被打破。1984年,列根以73歲零274天的年齡贏得連任,在當時成為贏得美國總統大選年齡最大的人,直到2020年祖·拜登以77歲零349天的年齡贏得美國總統大選時被打破。

1984年2月,在競選活動中,列根總統和第一夫人南茜·列根在豪華轎車上向伊利諾州迪克森的民眾揮手致意。

兩次當選總統[1]的列根重塑了共和黨,領導了現代保守主義運動,改變了美國的政治動態。[2]列根在1980年的總統競選中強調了他的一些基本原則:以減稅刺激經濟[3]、減少政府對人民生活的干預[4]、維護州權[5]以及進行國防建設。[6]

列根在任期內推行的政策反映了他對個人自由的推崇,給美國經濟和軍事帶來了變化,並為冷戰的結束做出了貢獻。[7]他的總統任期被稱為「列根革命」,[8][9] 因為他重振了美國人民的士氣和美國經濟,更重要的是減少了美國人民對政府的依賴。[7]

1966年加州州長選舉

在1965年末列根發表了《抉擇時刻》演講之後,[10]加州共和黨人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印象,為此他宣佈自己將於1966年參選加州州長。[11][12]在共和黨初選中,他以近65%的選票(包括補選選票)擊敗了其他四位候選人,其中包括前三藩市市長喬治·基斯杜化。[13]雖然列根沒有參加民主黨初選,但他作為海選候選人獲得了27422張選票。[13]如果不包括海選候選人,在民主黨初選中總共有2570396張選票,[13]所以列根在民主黨初選的選票大約佔民主黨初選總票數的1%。在列根的競選活動中,他強調了兩大主題:「讓那些吃福利的人重返工作崗位」,以及應對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蓬勃發展的反戰和反體制學生抗議活動,也就是所謂「清理柏克萊的爛攤子」。[14]朗奴·列根在1966年擊敗了連任兩屆的州長帕特·布朗英語Pat Brown成功當選,完成了1958年美國參議員威廉·諾蘭德英語William Knowland以及1962年前副總統李察·尼克遜都沒做到的事情。1967年1月2日,他宣誓就任加州第33任州長。[10][15]

共和黨初選

1966年共和黨初選結果[13](p. 6)[a]
黨派 候選人 得票數 百分比
共和黨 朗奴·列根 1,417,623 64.85
共和黨 喬治·基斯杜化英語George Christopher 675,683 30.91
共和黨 威廉·佩恩·柏特歷英語William Penn Patrick 40,887 2.05
共和黨 華倫·N·多恩 44,812 2.04
共和黨 約瑟夫·R·馬克士威 7,052 0.32
合計 2,186,057 100

大選

1966年加州州長選舉[13][16][17]
黨派 候選人 得票數 百分比
共和黨 朗奴·列根 3,742,913 57.55
民主黨 帕特·布朗英語Pat Brown現任 2,749,174 42.27
其他 11,358 0.18
合計 6,503,445 100.00
投票率 77.98%
共和黨擊敗民主黨

1968年總統大選

在擔任加州州長後不久,列根於1968年作為「阻止尼克遜」運動的一部分試水了總統之路,希望在尼克遜和第二名納爾遜·洛克菲勒都沒有在共和黨大會的第一輪投票中獲得足夠的代表票數的情況下切斷尼克遜在南方的支持[18]從而成為一名折中候選人[19]。然而到大會召開時尼克遜已經獲得了692張代表票,比獲得提名所需的票數多了25張。洛克菲勒緊隨其後,列根屈居第三。[18]

共和黨總統初選

 
金色表示尼克遜獲勝的州。 藍色表示洛克菲勒獲勝的州。 綠色代表占·羅茲獲勝的州。 紫色代表列根獲勝的州。 灰色代表沒有舉辦共和黨初選的州
1968年共和黨總統初選[20][21][22]
政黨 候選人 總選票 % 所勝州數
共和黨 朗奴·列根 1,696,632 37.93 10
李察·尼克遜 1,679,443 37.54 10[b]
占·羅茲英語Jim Rhodes 614,492 13.74 10
納爾遜·洛克菲勒 164,340 3.67 10
無效票 140,639 3.14 00

1968年共和黨全國大會

1968年共和黨全國大會[23]
政黨 候選人 票數:
(初選)終選[c]
%
共和黨 李察·尼克遜 (692) 1238 92.95
納爾遜·洛克菲勒 (277)0093 6.98
朗奴·列根 (182)0002 0.07
占·羅茲 (55)0000
喬治·羅姆尼 (50)0000
克利福德·凱斯英語Clifford P. Case (22)0000
法蘭克·卡爾森 (20)0000
其他 (35)0000

1970年加州州長選舉

儘管在1968年對列根進行了一場失敗的罷免,[24]但是列根的選舉並沒有因此受挫。列根在共和黨初選[25]中沒有對手,並在1970年擊敗了「大老爸」傑西·安魯再次當選。[15]在接下來的選舉中,列根沒有尋求第三個任期。

共和黨初選

1970年共和黨州長初選[25](p. 7)
黨派 候選人 得票數 百分比
共和黨 朗奴·列根 1,906,568 100
合計 1,906,568 100.00

大選

1970年加州州長選舉[25][26][27]
黨派 候選人 得票數 百分比
共和黨 朗奴·列根 (現任) 3,439,664 52.83
民主黨 傑西·安魯英語Jesse M. Unruh 2,938,607 45.14
Peace and Freedom 列卡度·羅莫英語Ricardo Romo 65,954 1.01
American Independent 比爾·希勒英語Bill Shearer 65,847 1.01
合計 6,510,072 100.00
投票率 74.78%
共和黨保持既有席位

1976年總統大選

 
共和黨總統初選結果:紅色代表列根獲勝的州,藍色代表福特獲勝的州
 
各州代表團對總統提名進行唱名投票
 
1976年選舉人團投票結果

1976年,列根向現任總統福特發起挑戰,爭取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列根很快得到了美國保守聯盟等志同道合組織的支持,成為了保守派的候選人,而福特總統則被認為是一個更為溫和的共和黨人。[28]雖然列根輸掉了共和黨提名,但他在新罕布什爾州獲得了307張海選票,在懷俄明州獲得了388張海選票,甚至於11月的選舉人團投票中在華盛頓州獲得了一張失信選舉人票,[29]而福特在該州擊敗了民主黨挑戰者占美·卡特,但是福特最終在大選中敗給了卡特。

共和黨初選

1976年共和黨總統初選[30]
黨派 候選人 總票數 % 所贏州數
共和黨 傑拉爾德·福特(現任) 5,529,899 53.29 27[d]
朗奴·列根 4,760,222 45.88 240
其他 44,626 0.43 00
無效票 34,717 0.34 00

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

1976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31]
黨派 候選人 票數 %
共和黨 傑拉爾德·福特(現任) 1,187 52.57
朗奴·列根 1,070 47.39
艾略特·李察森 1 0.04
1976年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提名[32]
黨派 候選人 票數 %
共和黨 鮑勃·多爾 1,921 85.04
棄權票 103 4.56
傑西·亞歷山大·赫爾姆斯 103 4.56
朗奴·列根 27 1.20
菲爾·克萊恩英語Phil Crane 23 1.02
約翰·格雷迪 19 0.84
路易斯·弗雷英語Louis Frey 9 0.40
安妮·岩士唐英語Anne Armstrong 6 0.27
侯活·貝克 6 0.27
小威廉·F·巴克利 4 0.18
約翰·康納利 4 0.18
戴夫·特里恩英語Dave Treen 4 0.18
其他 30 1.30

選舉人團投票

1976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果
選舉人團投票[33]
黨派 總統
候選人
副總統
候選人
選舉人票
民主黨 占美·卡特 禾特·蒙代爾 2970
共和黨 傑拉爾德·福特(現任) 鮑勃·多爾 2400
共和黨 朗奴·列根 鮑勃·多爾 1[e]
總票數: 538
獲勝所需票數: 270

1980年總統大選

列根的對手是現任民主黨總統占美·卡特和獨立候選人約翰·B·安達臣[1][34]他的支持者稱讚他進行了樂觀的競選活動。[35]伊朗人質危機和國內以高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為標誌且不斷惡化的經濟的幫助下,列根以壓倒性的優勢贏得了選舉。[36][37]1980年的總統大選標誌着列根時代的開始,也標誌着美國政治保守派的政黨重組[38][39]在2017年70歲的杜林普總統宣誓就職之前,69歲的列根是美國歷史上就任時最年長的總統。[36]

共和黨初選

 
共和黨總統初選結果:紅色代表列根獲勝,藍色代表布殊獲勝
1980年共和黨總統初選[40]
黨派 候選人 總票數 % 所勝州數
共和黨 朗奴·列根 7,709,793 59.79 440
老布殊 3,070,033 23.81 7[f]
約翰·B·安達臣 1,572,174 12.19 00
侯活·貝克 181,153 1.41 00
菲爾·克萊恩英語Phil Crane 97,793 0.76 00
約翰·康納利 82,625 0.64 00
無效票 68,155 0.53 00

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

1980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41]
黨派 候選人 票數 %
共和黨 朗奴·列根 1,939 97.44
約翰·B·安達臣 37 1.86
老布殊 13 0.65
安妮·岩士唐英語Anne Armstrong 1 0.05

總統選舉

1980年美國總統選舉[34][42]
黨派 總統
候選人
副總統
候選人
普選票  (%) 選舉人票  (%)
共和黨 朗奴·列根 老布殊 43,903,230  (50.75) 489  (90.9)
民主黨 占美·卡特(現任) 禾特·蒙代爾(現任) 35,480,115  (41.01) 49   (9.1)
無黨籍 約翰·B·安達臣 派屈克·魯西 5,719,850   (6.61)
0
自由意志黨 埃德·克拉克英語Ed Clark 大衛·咸美頓·科赫 921,128   (1.06)
0
公民黨 巴里·康莫爾英語Barry Commoner 拉多娜·夏里斯英語LaDonna Harris 233,052   (0.21)
0
其他 252,303   (0.29)
0
總票數: 86,509,678 538
獲勝所需票數: 270

1984年總統大選

 
1984年選舉人團投票

1984年,列根競選連任,這次的對手是民主黨籍的前副總統禾特·蒙代爾。最終列根連任成功,不僅獲得了58.8%的普選選票,更贏得了50個州中的49個,而蒙道只獲得了40.6%的普選票。[43]同時列根也贏得了創紀錄的525張選舉人票(選舉人團538張選票中的97.6%),是美國歷史上得票最多的候選人。[44]這是美國現代史上選舉人票第二懸殊的總統選舉,僅次於富蘭克林·羅斯福在1936年擊敗阿爾夫·蘭登的選舉,當時羅斯福贏得了當時531張選舉人票中的523張,佔總票數的98.5%。[45][46]時年73歲的列根再次成為當選總統時年齡最大者,打破了他自己在1980年的記錄。[47]

共和黨總統初選

1984年共和黨總統初選[45][48]
黨派 候選人 總票數 % 所勝州數
共和黨 朗奴·列根(現任) 6,484,987 98.78 50
無效票 55,458 0.85 0
哈羅德·斯塔森英語Harold Stassen 12,749 0.19 0

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

1980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49]
黨派 候選人 票數 %
共和黨 朗奴·列根(現任) 2,233 99.91
棄權票 2 0.09

總統選舉

1980年美國總統選舉[43][50]
黨派 總統
候選人
副總統
候選人
普選票  (%) 選舉人票  (%)
共和黨 朗奴·列根(現任) 老布殊(現任) 54,455,472  (58.77) 525  (97.6)
民主黨 禾特·蒙代爾 傑羅丁·費拉羅 37,577,352  (40.56) 13  (2.4)
自由意志黨 大衛·伯格蘭英語David Bergland 占士·A·路易斯英語James A. Lewis 228,111  (0.25)
0
其他 393,298  (0.42)
0
總票數: 92,653,233 538
獲勝所需票數: 270

註釋

  1. ^ 投票總數不包括海選票,包括獲得3993票的薩姆·約蒂和1700票的帕特·布朗。[13](p. 2)
  2. ^ 李察·尼克遜贏得了9個州的初選和哥倫比亞特區的初選。
  3. ^ 在點名投票後的第一次投票交換。
  4. ^ 傑拉爾德·福特贏得了26個州的初選以及哥倫比亞特區的初選。
  5. ^ 在華盛頓州,一個失信選舉人把他的選舉人票投給了朗奴·列根(總統)和鮑勃·多爾(副總統)。
  6. ^ 老布殊贏得了6個州的初選以及哥倫比亞特區的初選。

參考文獻

  1. ^ 1.0 1.1 Ronald Reagan: Campaigns and Elections. Miller Center of Public Affairs. [2016-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1). 
  2. ^ Loughlin, Sean. Reagan cast a wide shadow in politics. CNN. 2004-07-06 [2008-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3. ^ Uchitelle, Louis. Bush, Like Reagan in 1980, Seeks Tax Cuts to Stimulate the Economy. The New York Times. 1988-09-22 [2008-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3). 
  4. ^ Hakim, Danny. Challengers to Clinton Discuss Plans and Answer Questions. The New York Times. 2006-03-14 [2008-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4). 
  5. ^ Kneeland, Douglas E. (August 4, 1980) "Reagan Campaigns at Mississippi Fair; Nominee Tells Crowd of 10,000 He Is Backing States' Rights." The New York Times. p. A11. Retrieved January 1, 2008.
  6. ^ John David Lees, Michael Turner. Reagan's first four years: a new beginning?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ND, 1988. p. 11.
  7. ^ 7.0 7.1 Freidel, Frank; Sidey, Hugh.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Washington, D.C.: White House Historical Association. 1995: 84. ISBN 978-0-912308-57-9. 
  8. ^ Hayward, Steven F. Reagan in Retrospect.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2005-05-16 [2009-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3). 
  9. ^ Cannon (1991, 2000), p. 746.
  10. ^ 10.0 10.1 The Governors' Gallery – Ronald Reagan. California State Library. [2007-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6). 
  11. ^ Gerard J. De Groot, "'A Goddamned Electable Person': The 1966 California Gubernatorial Campaign of Ronald Reagan." History 82#267 (1997), pp. 429–448.
  12. ^ Totton J. Anderson and Eugene C. Lee, "The 1966 Election in California,"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1967) 20#2 pp. 535–554 in JSTO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California Statement of the Vote | 1966–1968. California Secretary of State. 1962 [2017-02-18]. 
  14. ^ Kahn, Jeffery. Ronald Reagan launched political career using the Berkeley campus as a target. UC Berkeley News. 2004-06-08 [2007-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9). 
  15. ^ 15.0 15.1 Timeline . Reagan . American Experience . WGBH. Pbs.org. [2016-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0). 
  16. ^ 1966 Gubernatorial General Election Results – California. uselectionatlas.org. [2015-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2). 
  17. ^ Anderson, Totton J.; Lee, Eugene C. The 1966 Election in California. 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June 1967, 20 (2): 535–554. JSTOR 446081. doi:10.2307/446081. 
  18. ^ 18.0 18.1 Fischer, Klaus. America in White, Black, and Gray: The Stormy 1960s. Continuum. 2006: 241–243 [2021-03-18]. ISBN 978-0-8264-181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9). 
  19. ^ The New Rules of Play. 時代雜誌. 1968-03-08 [2007-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4). 
  20. ^ "Results of the 15 Presidential Primaries in 1968." CQ Almanac 1968], 24th ed., 19-971-19-973.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1969.
  21. ^ "Chronology of Political Events: Nov. 1967—Nov. 1968." CQ Almanac 1968, 24th ed., 19-974-19-978.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1969.
  22. ^ Troy, Schlesinger & Israel 2012,第1319頁.
  23. ^ Troy, Schlesinger & Israel 2012,第1318–1319頁.
  24. ^ Recall Idea Got Its Start in L.A. in 189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os Angeles Times, July 13, 2003.
  25. ^ 25.0 25.1 25.2 Statement of the Vote | 1970–1972. California Secretary of State. 1968 [2017-02-18]. 
  26. ^ 1970 Gubernatorial General Election Results – California. uselectionatlas.org. [2015-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3). 
  27. ^ Anderson, Totton J.; Bell, Charles G. The 1970 Election in California. 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June 1971, 24 (2): 252–273. JSTOR 446870. doi:10.2307/446870. 
  28. ^ Biography of Gerald R. Ford. whitehouse.gov. [200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0) –透過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Ford considered himself as "a moderate in domestic affairs, a conservative in fiscal affairs, and a dyed-in-the-wool internationalist in foreign affairs".
  29. ^ Electoral College Box Scores 1789–1996. U.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 [2007-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9). 
  30. ^ Troy, Schlesinger & Israel 2012,第1386頁.
  31. ^ Troy, Schlesinger & Israel 2012,第1385頁.
  32. ^ 1976 Republican Convention Divided Republicans Nominate Ford and Dole.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 CQ Almanac 1976, 32nd ed., 892-99.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1977.). [2017-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31). 
  33. ^ 1976 Presidential General Election Results. uselectionatlas.org. Dave Leip's Atlas of U.S. Elections. [201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34. ^ 34.0 34.1 1980 Presidential General Election Results. uselectionatlas.org. Dave Leip's Atlas of U.S. Elections. [2019-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8). 
  35. ^ Skinner, Kudelia; Mesquita, Rice. The Strategy of Campaigning.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7 [2008-10-20]. ISBN 978-0-472-1162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4). 
  36. ^ 36.0 36.1 Hedrick Smith. Reagan Easily Beats Carter; Republicans Gain in Congress. The New York Times. 1980-11-05 [2016-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5). 
  37. ^ Harold Jackson; Alex Brummer. A landslide makes it President Reagan | US news. The Guardians. 1980-11-05 [2016-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9). 
  38. ^ Troy, Gil. The Age of Reagan | The Gilder Lehrman Institute of American History. Gilderlehrman.org. [2016-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0). 
  39. ^ Page, Susan. USATODAY.com - Reagan's political force realigned political landscape. Usatoday30.usatoday.com. 2004-06-06 [2016-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3). 
  40. ^ Troy, Schlesinger & Israel 2012,第1418頁.
  41. ^ Troy, Schlesinger & Israel 2012,第1477-1418頁.
  42. ^ Electoral College Box Scores 1789–1996.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National Archives. (April 11, 2019).
  43. ^ 43.0 43.1 1984 Presidential General Election Results. uselectionatlas.org. Dave Leip's Atlas of U.S. Elections. [2019-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9). 
  44. ^ The Reagan Presidency. Ronald Reagan Presidential Foundation. [2008-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7). 
  45. ^ 45.0 45.1 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election of 1984 |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Britannica.com. [2016-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4). 
  46. ^ Murse, Tom. The Most Lopsided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U.S. History: How a Landslide is Measured. ThoughtCo. 2019-01-28 [2019-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15). 
  47. ^ Raines, Howell. Reagan Wins By a Landslide, Sweeping at Least 48 States - G.O.P. Gains Strength in House. NYTimes.com. 1984-11-07 [2016-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4). 
  48. ^ Troy, Schlesinger & Israel 2012,第1448頁.
  49. ^ Troy, Schlesinger & Israel 2012,第1447頁.
  50. ^ Electoral College Box Scores 1789–1996.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National Archives. (April 11, 2019).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