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德斯坦

库尔德人聚居地

庫爾德斯坦庫爾德語كوردستان‎,羅馬化:Kurdistan,意為「庫爾德人的土地」)是一個橫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敘利亞四國山區的地區,自古以來一直都是庫爾德人聚居的地方,如今庫爾德斯坦被這四個現代國家所分割。庫爾德人一直爭取在庫爾德斯坦地區建國,但一直受到四國政府的鎮壓,尤其是受到土耳其政府的屠殺和迫害。時任政府在2017年9月25日發起諮詢性質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獨立公投,28日宣佈支持獨立的票數達到近93%。[1]另外,庫爾德斯坦地區還居住着一些亞述人和阿拉美亞人等其他少數民族。在某些庫爾德城市,城市定居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如擁有8000年城市居住地歷史的皮蘭沙赫爾和擁有6000年城市居住地歷史的艾比爾[2][3]

庫爾德斯坦


1992年的庫爾德人聚居區域

位置  土耳其北庫爾德斯坦
 伊拉克南庫爾德斯坦
 伊朗東庫爾德斯坦
 敘利亞西庫爾德斯坦
面積 390,000平方公里
人口 3000萬

歷史

前伊斯蘭時期

在史前時期,該地區屬於尼安德特人的棲息地,發現於艾比爾省的沙尼達爾洞穴英語Shanidar Cave是伊拉克最早的村落遺址之一。大約公元前7000年,耶莫文化主宰了該地區。庫爾德斯坦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是大約公元前6000年的哈蘇納遺址,該遺址是「哈蘇納文化」的中心。約公元前2400年,該地區成為阿卡德人北支(後演化為亞述人胡里特人)的居住地,自公元前2334年到公元前2154年,該地區隸屬於阿卡德帝國。根據《亞述王表》,亞述王自公元前23世紀開始在該地區出現;阿舒爾伊卡拉圖姆英語Ekallatum等亞述城邦自公元前21世紀中葉開始出現。根據努斯泥版(Nuzi tablets),在公元前2030年前後亞述王烏什皮亞統治之前,阿舒爾城似乎已經是阿卡德帝國的一個地方行政中心,[4]服從於他們的同胞薩爾貢大帝和他的子孫們。[5]亞述人興建了阿舒爾尼尼微古扎納阿拉普哈伊穆爾-恩利爾英語Imgur-Enlil巴拉瓦特英語Balawat)、舒巴特-恩利爾英語Tell Leilan卡爾胡等大城市。該地區的亞述大城市艾比爾有着其獨特的伊西塔女神信仰,[6]且該城被其亞述居民稱為「伊西塔夫人」。[7]亞述人從公元前21世紀開始統治該地區,在前1813年-前1754年時期、前1385年-前1076年時期和前911年-前608年的新亞述帝國時期,該地區是各個亞述帝國的中心,被稱為「亞述」。公元前612年至公元前605年間,亞述帝國衰亡,該地區成為新巴比倫王國的國土,後來在公元前539年到前332年又成為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一部分,其阿契美尼德名稱為「Athura」。[8][9]公元前332年,該地區被亞歷山大大帝攻陷,之後被希臘塞琉古帝國統治,被更名為直到公元前2世紀中葉被安息帝國米特里達梯一世攻佔,其間其名字也變為了敘利亞(「亞述」的希臘語變體)。在公元一世紀,亞述半自治王國阿迪亞波納以艾比爾為中心。[10][11][12][13]後來,該地區又成了羅馬帝國亞述行省,但之後不久被薩珊王朝奪回,建立了亞述斯坦英語Assuristan總督轄區,直至阿拉伯伊斯蘭教徒入侵。在薩珊王朝的統治下,該地區成為東方亞述教會的中心並形成了繁榮的敘利亞語文學傳統。[14][15][16]

伊斯蘭化

 
庫爾德人的獨立王國與自治公國,約1835年

公元7世紀中葉,該地區被穆斯林攻佔,亞述成了一個地緣政治實體,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隨着11世紀突厥人和13世紀蒙古人的入侵,該地區成了各個突厥與蒙古封建邦國的屬地,庫爾德地區主要屬巴班巴赫迪南索蘭三個酋長國

十六、七世紀間,該地區的歸屬在波斯薩珊王朝奧斯曼帝國之間幾經易手,最終於17世紀中葉開始歸於土耳其。18世紀早期,該地區曾短暫地被納迪爾沙率領下的伊朗阿夫沙爾王朝控制。納迪爾沙去世後,土耳其又重新取得了該地區的宗主權,並且土耳其從1831年開始了對該地區的直接統治。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主要屬於摩蘇爾省,由於庫爾德人與居於統治地位的土耳其人共同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並未遭受歧視,由於庫爾德人擅長於軍事,他們在各地為摩蘇爾帕夏(總督)服役而從不納稅。摩蘇爾巴班王朝於1850年被土耳其將軍伊斯馬儀推翻,許多庫爾德人進入地方政府做官,並建立了為蘇丹服役的騎兵部隊。

土耳其對該地區的統治一直持續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奧斯曼帝國被英國打敗。

英國控制區的庫爾德人起義

一戰期間,協約國曾許諾戰爭勝利後允許庫爾德斯坦獨立,英國與法國秘密簽署賽克斯-皮科協定西亞進行瓜分,其中巴格達和巴斯拉兩省由英國直接統治,摩蘇爾為法國的勢力範圍。1920年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簽訂色佛爾條約,庫爾德斯坦地區將舉行公投來決定是否獨立。奧斯曼帝國被分裂,大部分國土被協約國各國佔領,激起土耳其民族主義者強烈不滿,爆發了土耳其獨立戰爭,色佛爾條約未能實施並最終於1922年廢除。由於伊拉克地區的反英起義,1921年英國佔領的巴斯拉巴格達成立了伊拉克王國,最初摩蘇爾雖然也在英國的佔領下,但沒有加入王國。摩蘇爾在1921年7月舉行的關於漢志謝里夫哈希姆家族的費薩爾出任國王的全民投票中表示了支持,而吉爾庫克和蘇萊曼尼亞地區的庫爾德人則表示反對。1923年,獨立後的土耳其共和國和協約國簽訂了洛桑條約,奠定了現代土耳其和西亞疆域的基礎,同時也粉碎了庫爾德斯坦獨立的夢想。

1918年10月1日,庫爾德人領導人們在蘇萊曼尼亞的一場與美索不達米亞代理民事專員阿諾德·威爾遜上校的會議中,呼籲英國支持庫爾德斯坦在英國的保護下實現統一和獨立。1919年與1922年間,蘇萊曼尼亞的一個庫爾德領導人謝赫·馬哈茂德·巴爾贊吉成立了一個庫爾德人政府並領導了兩次抗英起義,英國當局直至1924年才將其鎮壓。第一次起義開始於1919年5月22日逮捕蘇萊曼尼亞的英國官員,起義迅速蔓延到了摩蘇爾和艾比爾,為鎮壓起義,馬哈茂德·巴爾贊吉被英國流放印度後,庫爾德武裝隨即崩潰。1920年7月,該地區的62個部落首領宣佈獨立。1922年,英國恢復了謝赫·馬哈茂德的權利,希望庫爾德人在他的領導下可以在英國控制的伊拉克王國與聲稱擁有摩蘇爾和基爾庫克主權的土耳其之間形成緩衝。然而,謝赫·馬哈茂德對英國人的意圖不加理會,與1922年宣佈成立庫爾德斯坦王國,並自任國王。英國花費了兩年的時間才使庫爾德地區屈服,但最終馬哈茂德仍成功逃脫。1930年,在伊拉克正式加入國際聯盟後,馬哈茂德開始了其第三次起義,但依舊被英國鎮壓。[17][18]

1927年開始,庫爾德巴爾扎尼部落成為在伊拉克爭取庫爾德人權利的最強音。1929年,巴爾扎尼要求在伊拉克北部成立一個庫爾德省份。在這些要求的鼓勵下,1931年,庫爾德人請求國際聯盟成立一個獨立的庫爾德政府。1931年底,艾哈邁德·巴爾扎尼領導了一次反伊拉克的庫爾德起義,雖然這次起義在僅僅幾個月內就被鎮壓,但卻產生了著名的庫爾德英雄穆斯塔法·巴爾扎尼。二戰期間,伊拉克的權力真空被庫爾德武裝所利用,一場由穆斯塔法·巴爾扎尼領導的叛亂在伊拉克北部爆發,並最終控制了庫爾德地區。1945年二戰結束,在英國的支持下,伊拉克重新征服庫爾德只是時間問題。在伊拉克政府與英國的壓力下,穆斯塔法·巴爾扎尼於1945年被迫流亡伊朗。之後,在蘇聯的扶持下,卡齊·穆罕默德於1945年12月在伊朗西北部建立了庫爾德人民政府,並於1946年1月成立庫爾德獨立國家馬哈巴德共和國。但不久後馬哈巴德共和國被伊朗政府推翻,穆斯塔法·巴爾扎尼又移居蘇聯。[19][20]

巴爾扎尼起義(1960–1970)

1958年,阿卜杜勒-卡里姆·卡西姆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伊拉克王國,穆斯塔法·巴爾扎尼被卡西姆邀請回國,巴爾扎尼的歸來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作為卡西姆與巴爾扎尼之間交易的一部分,卡西姆以承諾給予庫爾德人區域自治來換取巴爾扎尼的支持。1959年到1960年間,巴爾扎尼成為庫爾德斯坦民主黨(庫民黨)黨魁,而庫民黨於1960年獲得合法地位。1960年初,卡西姆將會背叛自治承諾已經顯而易見,因此庫民黨開始鼓動區域自治。面對與庫爾德之間日益嚴峻的分歧及巴爾扎尼個人權利的不斷增長,卡西姆開始煽動巴爾扎尼部落傳統的敵人Baradost和Zebari部落,並導致了1960年到1961年初的部落戰爭。1961年2月,巴爾扎尼成功擊敗了親政府武裝,鞏固了其作為庫爾德人領導人的地位。就此,巴爾扎尼令其軍隊佔領了所有的庫爾德地區並驅逐了那裏的政府官員。而為了恢復政府對該地區的控制,卡西姆開始準備對北部的軍事進攻。1961年6月,庫民黨對卡西姆發出一份詳細的最後通牒,說明了庫爾德人的不滿,並要求卡西姆進行整改。卡西姆無視了庫爾德的要求並繼續其計劃的戰爭。9月10日,一夥庫爾德人埋伏了一支伊拉克軍隊,庫爾德叛亂正式爆發。作為此次襲擊的回應,卡西姆命令伊拉克空軍轟炸庫爾德村莊,按巴爾扎尼的標準,此次空襲基本上覆蓋了整個庫爾德人口。由於卡西姆對伊拉克軍隊的不信任,他並沒有很好地武裝參戰部隊,所以卡西姆政府根本無法鎮壓這次叛亂。這種僵持激怒了軍隊中的強力派系,被認為是1963年2月復興黨政變背後的一個主要原因。1963年11月,在經過復興黨人的派別大混戰之後,阿卜杜勒·薩拉姆·阿里夫發動政變驅逐了復興黨人,出任伊拉克總統。在對庫爾德的進攻又一次失敗後,阿里夫在1964年2月宣佈停火,引起了庫爾德城市激進分子與巴爾扎尼領導的「自由鬥士」之間的決裂。 巴爾扎尼同意了停火併將激進分子逐出了庫民黨。1966年,阿里夫因墜機意外死亡,其兄長阿卜杜勒·拉赫曼·阿里夫繼任伊拉克總統,伊拉克政府為擊敗庫爾德人進行了最後的努力。然而1966年5月,巴爾扎尼武裝在賴萬杜茲附近發生的Handrin山戰役中擊敗伊拉克軍隊。據說在Handrin山戰役中,庫爾德人消滅了伊軍的整整一個旅。[21][22]意識到不能得到這場戰爭的勝利,拉赫曼·阿里夫宣佈了一個12點和平計劃,但拉赫曼·阿里夫在1968年復興黨發起的政變中被推翻,這一計劃沒有實施。復興黨發起了旨在平定庫爾德人叛亂的戰爭,然而這場戰爭1969年就結束了,巴格達內部的權利鬥爭和伊朗的壓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蘇聯迫使伊拉克與巴爾扎尼和解,1970年三月,一項旨在明確庫爾德自治的和平計劃被公佈,該計劃將於4年內實施,其中承諾在政府事務給予庫爾德人更大的權利。[23]儘管如此,在此同時,伊政府在富產石油的吉爾庫克哈奈根推行了阿拉伯化進程。[24]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巴格達當局解決了其自身內部的分歧,在1972年4月與蘇聯簽訂了友好協定,並重新被阿拉伯世界所接納。而庫爾德人依舊依賴伊朗的軍事支持,沒有增強自身的軍事力量。

自治談判(1970年-1974年)

區域自治始於1970年庫爾德自治區的成立,當時伊拉克政府與庫爾德人領導人簽署了一項自治協議。自治區包括伊拉克北部的艾比爾、蘇萊曼尼亞、杜胡克三省,以艾比爾為首府,並成立了議會。

第二次伊拉克-庫爾德戰爭與阿爾及爾協議

 
庫爾德斯坦自治區,1975年

1973年,美國伊朗國王達成秘密協議,通過美國中央情報局和以色列情報部門摩薩德秘密資助庫爾德叛軍與巴格達對抗。1974年,作為報復,伊拉克政府對庫爾德人開展了一輪新的進攻,並將庫爾德人驅趕到了靠近伊朗的邊境。伊拉克通知德黑蘭,如果伊朗停止對庫爾德人的資助,他將願意滿足伊朗的其他要求。在阿爾及利亞總統胡阿里·布邁丁的調解下,伊拉克與伊朗於1975年達成全面和解,簽署了阿爾及爾協議英語1975 Algiers Agreement[25]協議使庫爾德人變得無助,而伊朗也切斷了對庫爾德運動的支援,巴爾扎尼及其支持者逃亡伊朗。幾天後其他人集體投降,叛亂結束。於是伊拉克政府又控制了庫爾德地區,並通過讓阿拉伯人向吉爾庫克等庫爾德斯坦地區的油田附近移民的方式推進北部地區的阿拉伯化[26]阿爾及爾協議簽署後,伊拉克政府對庫爾德人的一系列鎮壓措施導致了1977年後伊拉克軍隊與庫爾德游擊隊之間的新的衝突。在1978年和1979年,六百個庫爾德村莊被焚毀,約二十萬庫爾德人被驅逐到伊拉克的其他地區。[27]

兩伊戰爭與安法爾行動

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政府實施反庫爾德政策,一場事實上的內戰爆發。伊拉克受到了廣泛的譴責,但沒有為其向庫爾德人使用化學武器等罪行受到嚴厲的懲罰,[28]化武襲擊造成了成千上萬的庫爾德人死亡

獨立公投

2017年6月,伊拉克庫爾德斯坦總統巴爾扎尼宣佈將於9月25日就庫區獨立舉行公投,此舉隨即遭到伊拉克中央政府以及土耳其和伊朗等鄰國強烈反對。[29]庫區領導層目前仍堅持如期舉行獨立公投。伊拉克吉爾庫克省議會29日通過一項議案,同意該省參加定於9月舉行的伊拉克庫爾德自治區(庫區)獨立公投。這一決定遭到伊拉克政府、土耳其、伊朗、敘利亞等周邊國家反對。[30]最終該公投以92%支持率通過,共有330萬人投票,投票率達72%。[31]

行政區劃

 
庫爾德斯坦旗幟,同時也是伊拉克庫爾德斯坦的旗幟

庫爾德斯坦總共分成44區,當中位於敘利亞的有2區、在土耳其有28區、在伊朗有6區、在伊拉克有6區。他們的名稱分別如下:

地區名稱 Navê(n) din 所在國家 阿拉伯字母
阿勒 Ağrı   土耳其 أغري
迪亞巴克爾 Diyarbakır   土耳其 ديار بكر
多烏巴亞澤特 Doğubeyazit   土耳其 دوغبايزيد
比特利斯 Bitlis   土耳其 بدليس
賓格爾 Bingol   土耳其
吉茲雷 Cizre   土耳其
哈卡里 Hakkari   土耳其
通傑利 Tunceli   土耳其
加濟安泰普 Antep, Gaziantep   土耳其
巴特曼 Batman   土耳其
埃爾津詹 Erzincan   土耳其
埃爾祖魯姆 Erzurum   土耳其
瓦爾托 Gumgum, Varto   土耳其
哈桑凱伊夫 Hasankeyf   土耳其
Koçgirî   土耳其
埃拉澤 Elezîz, Elazığ   土耳其
卡赫拉曼馬拉什 Maraş, Kahramanmaraş   土耳其
馬拉蒂亞 Gurgum, Malatya   土耳其
馬爾丁 Mardin   土耳其
米迪亞特 Midiyat   土耳其
穆什 Muş   土耳其
卡爾斯 Kars   土耳其
尚勒烏爾法 Urfa, Şanlıurfa   土耳其
阿德亞曼 Adıyaman   土耳其
錫爾特 Siirt   土耳其
舍爾奈克 Şırnak   土耳其
塔特萬 Tatvan   土耳其
凡城 Van   土耳其
阿夫林 Afrîn   敘利亞
卡米什利 Kamişli   敘利亞
杜胡克\達霍克 Dohuk   伊拉克(  伊拉克庫爾德斯坦) دھۆك
蘇萊曼尼亞 Süleymaniye   伊拉克(  伊拉克庫爾德斯坦) سلێمانی
埃爾比勒 Erbil   伊拉克(  伊拉克庫爾德斯坦) ھهولێر
扎胡 Zakho   伊拉克(  伊拉克庫爾德斯坦) زاخۆ
摩蘇爾 Musul   伊拉克
基爾庫克 Kerkük   伊拉克 كهركووك
錫內 Sanadaj, Senedec   伊朗 سنه
薩蓋茲   伊朗 سه‌قز
烏爾米耶 Urmiye, Wirmiye   伊朗
馬哈巴德 Mahabad   伊朗
克爾曼沙赫 Kermanşah   伊朗
伊拉姆市 Ilam Province   伊朗 ایلام

政治

參考文獻

  1. ^ 伊朗外长谈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公投:非常严重的错误!. 環球網. [2017-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8). 
  2. ^ 存档副本. [2019-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2). 
  3. ^ 存档副本. [2019-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3). 
  4. ^ Malati J. Shendge. The language of the Harappans: from Akkadian to Sanskrit. Abhinav Publications. 1 January 1997: 46 [22 April 2011]. ISBN 978-81-7017-325-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4). 
  5. ^ Bertman, Stephen. Handbook to life in ancient Mesopotamia. Infobase Publishing. 2003: 340 [2017-10-21]. ISBN 978-0-8160-434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4). 
  6. ^ Barton, George Aaron. A sketch of Semitic origins: social and religious. The Macmillan Company. 1902: 262. 
  7. ^ J. F. Hansman, ARBEL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ncyclopedia Iranica.
  8. ^ Curtis, John. The Achaemenid Period in Northern Iraq (PDF). L'archéologie de l'empire achéménide (Paris, France). November 2003: 3–4 [2017-10-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10-10). 
  9. ^ Dandamatev, Muhammad: "Assyria. ii- Achaemenid Aθurā",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5-29. Encyclopaedia Iranica.
  10. ^ The Chronicle of Arbela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4年4月28日). In 115, the Romans invaded Adiabene and re named it Assyria. 
  11. ^ The Biblical Geography of Central Asia: with a General Introduction, by Ernst Friedrich Carl Rosenmüller. Page 122.
  12. ^ Neusner, Jacob. In Memory of Rabbi and Mrs. Carl Friedman: Studies on the Problem of Tannaim in Babylonia (ca. 130-160 C.E.).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for Jewish Research. 1962, 30: 79–127. JSTOR 3622535. 
  13. ^ Ammianus Marcellinus, another fourth-century writer. In his excursus on the Sasanian Empire, he describes Assyria in such a way that there is no mistaking he is talking about lower Mesopotamia (Amm. Marc. XXIII. 6. 15). For Assyria, he lists three major cities – Babylon, Ctesiphon and Seleucia (Amm. Marc. xxIII. 6. 23) – whereas he refers to Adiabene as Assyria priscis temporibus vocitata (Amm. Marc. xxIII. 6. 20).
  14. ^ K. Schippmann, ASSYR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ncyclopedia Iranica
  15. ^ Lightfoot, C. S. Trajan's Parthian War and the Fourth-Centu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1990, 80: 115–126. JSTOR 300283. 
  16. ^ Lightfoot p. 121; Magie p. 608.
  17. ^ Dahlman, C. The Political Geography of Kurdistan.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2002, 43 (4): 271–299 [p. 286]. doi:10.2747/1538-7216.43.4.271. 
  18. ^ Eskander, Saad. Britain's Policy in Southern Kurdistan: The Formation and Termination of the First Kurdish Government, 1918-1919. British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Studies. 2000, 27 (2): 139–163 [pp. 151, 152, 155, 160]. doi:10.1080/13530190020000501. 
  19. ^ Harris, G. S. Ethnic Conflict and the Kurd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77, 433 (1): 112–124 [p. 118]. doi:10.1177/000271627743300111. 
  20. ^ Saedi, Michael J. Kelly ; foreword by Ra'id Juhi al. Ghosts of Halabja : Saddam Hussein and the Kurdish genocide. Westport, Conn.: Praeger Security International. 2008: 18 [2017-10-21]. ISBN 978-0-275-992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4). 
  21. ^ O'Ballance, Edgar. The Kurdish Revolt, 1961–1970. Hamden: Archon Books. 1973. ISBN 0208013954. 
  22. ^ Pollack, Kenneth M. Arabs at War.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2. ISBN 0803237332. 
  23. ^ Harris, G. S. Ethnic Conflict and the Kurd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77, 433 (1): 112–124 [pp. 118–120]. doi:10.1177/000271627743300111. 
  24. ^ Introduction : GENOCIDE IN IRAQ: The Anfal Campaign Against the Kurds (Human Rights Watch Report, 1993). Hrw.org. [2010-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4). 
  25. ^ Page 9 - The Internally Displaced People of Iraq (PDF).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SAIS Project. [22 August 201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年5月21日). 
  26. ^ Harris, G. S. Ethnic Conflict and the Kurd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77, 433 (1): 112–124 [p. 121]. doi:10.1177/000271627743300111. 
  27. ^ Farouk-Sluglett, M.; Sluglett, P.; Stork, J. Not Quite Armageddon: Impact of the War on Iraq. MERIP Reports. July–September 1984: 24. 
  28. ^ Death Clouds: Saddam Hussein’s Chemical War Against the Kurds. Dlawer.net. [2010-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3). 
  29. ^ 伊拉克库区政党对国民议会反对公投表示遗憾. [2017-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4). 
  30. ^ 伊库尔德独立公投再起波澜:基尔库克省也要参加. [2017-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30). 
  31. ^ 伊拉克庫德族獨立公投結果出爐 超過九成支持. [2017-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1).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