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國聯盟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1月16日) |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8年6月9日) |
四國聯盟
|
四國聯盟(英語:G4 Nations)是指由印度、巴西、德國及日本四國組成的聯盟,希望通過相互支持加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並尋求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背景
聯合國安理會目前有五個常任理事國,並且在決議表決時都擁有否決權,分別為: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另外,聯合國安理會還有10個非常任理事國席位,每個非常任理事國的每屆任期為兩年。據統計,四國聯盟成員國在1987年—2010年的24年之間,當選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的次數分別為:印度二次、巴西五次、日本五次、德國三次。[1]雖然大多數國家都已原則同意,聯合國需要進行必要的改革,其中也包括擴大安全理事會的席位數量,但由於方向性分歧,很少有國家願意詳細討論具體的改革時間和進程。
第一次結盟
各國加入受阻
當四國欲加入的意願傳出後,許多國家聞訊認為本國權益受損,由意大利起頭開始了集體反對的行動,由韓國、墨西哥、阿根廷、巴基斯坦和加拿大等50個國家於1995年組成的咖啡俱樂部反對擴大聯合國安理會。這些國家除了自身考慮外,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也不滿意增加過多成員,例如中國、韓國、朝鮮反對日本;法國、英國、美國、意大利反對德國;中國、巴基斯坦反對印度;墨西哥、阿根廷反對巴西;而美國雖然支持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但反對日本、德國、印度及巴西擁有「否決權」。此後,德日印巴四國讓步,提出爭取六個無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議席,四個歸屬德日印巴,其餘兩個給予兩個非洲國家。但由於非洲國家一直在爭取可擁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成員資格,故難以獲非洲國家支持。
印度
主要受到中國、巴基斯坦反對。2005年,巴基斯坦外交部長卡姆蘭·尼亞茲說,由於印度過去與巴基斯坦的戰爭,以及印度違反了聯合國要求在有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舉行全民公決的決議,巴基斯坦反對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3]。
巴西
受到墨西哥、阿根廷、美國反對,認為會提高巴西在拉丁美洲的競爭力及影響力。巴西認為作為發展中國家及拉丁美洲的最大經濟體,加入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及擁有否決權後,必定會增強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並可平衡中國作為現時唯一代表發展中國家否決權的地位。美國不願意也不希望巴西擁有過多在拉丁美洲的話語權,因而也不支持巴西。
德國
受到英國、法國、意大利反對。意大利連同西班牙等歐洲各國,皆反對歐洲鄰國的影響力擴張。而美國也時常因為利益因素,與向來堅持己見的反對者德國發生摩擦。此外,日本和德國都是二戰的戰敗國,如果讓這兩個戰敗國「入常」,單獨撇下昔日的盟友意大利,意大利心理不平衡。此外,意大利、西班牙和北歐國家都是有分量的國家,它們表示自己國家也能要求分享新增設的常任理事國席位。雖然過去的歷史問題因素等,縱使德國早已與歐洲各國達成和解,但德國與英國、法國一樣同樣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假設只有德國加入,若把俄羅斯也算為歐洲國家,一旦德國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及擁有否決權,歐洲國家在安理會的否決權便佔有過高比重,那意味着歐洲日後必須有其中一個國家(英國或法國)放棄否決權。
日本
受到中國、韓國、俄羅斯反對,認為日本「美化侵略、殖民,國內民族主義存在風險」。此外也受到朝鮮反對,原因為「軍國主義抬頭」。歷史及主權爭議的問題,是中國、韓國反對日本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主要原因。此外,由於二戰後美國在日本的影響力,日本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及擁有否決權以後是否會有獨立於美國的外交政策成為疑問。因此,眾多的亞洲國家雖然不表反對,但也沒有實質支持行動。
結果
最後,四國為了拉攏非洲,提出爭取六個無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議席,其餘兩個給予兩個非洲國家;但由於非洲國家一直爭取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南非、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和埃及等國圍繞這兩個席位爭得熱火朝天,加上美國反對讓政局不穩定的非洲國家擁有否決權,故難以獲非洲國家支持。新增常任理事國的新方案未獲通過。
參見
參考文獻
- ^ Membership of the Security Council. [2011-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6).
- ^ 1992年联大期间正式向大会提出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7-01 [2017-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9).
- ^ 巴基斯坦反对印度成为常任理事国 公开力挺日本. 21CN.COM. 2005-02-24 [2021-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