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掛拳
劈掛拳,又寫為披掛拳,因多用掌,故而又稱劈掛掌,中國傳統拳種之一,屬於長拳體系,為流行於河北滄州一帶的通臂拳分支,又稱通臂劈掛拳或劈掛通臂拳。也寫為通備拳。因為其中一套套路拳叫抹面拳,俗稱抹面拳。
劈掛拳擅長中、遠距離克敵制勝,講究放長擊遠,它將中國武術「一寸長、一寸強」的技擊理論發揮得淋漓盡致,對於技擊空間的控制,講究遠則長擊,近則抽打,可收可放,可長可短,劈掛拳發展至今,技術體系完善,內容豐富多彩,拳械全面。
歷史
起源
劈掛拳歷史悠久,在明代中期,就流行於民間。相傳起源於滄州東南孟村的吳鐘,但據說因吳鐘的女兒嫁到羅疃,將劈掛掌傳至羅疃,故孟村多以八極拳為主,而羅疃則盛行劈掛掌。
但根據考證,劈掛掌原流行在滄州附近的鹽山,清末鹽山著名武師李雲標與羅疃李大忠結為好友,使得劈掛掌傳入羅疃,與八極拳結合,成為羅疃地方的拳術特色。
戚繼光(1528~1587)在《紀效新書》中,對劈掛拳就有精闢的論述。在《拳經捷要篇》中提到「活足朝天而其柔也。」這是指劈掛拳腿法靈活,並對對該拳「提膝護胸,伸足朝天,左右抹面(十字披紅)」等腿法有許多讚賞。也提到了「披掛橫拳,而其快也。」指的是劈掛拳快猛迅變,猶如「轆轆翻扯」,立劈橫抽,直來橫擋,橫來直擊,使敵進犯不利,勝似戴盔披甲,「劈掛拳」因而得名。並在本篇中,把「拋架子搶步披掛」一招列入「擇其善者」而編成的三十二勢長拳中。
清代
戚繼光之後,到清朝中期,河北滄州出現劈掛拳的兩大支。一支是滄州南皮大龐莊郭大發。此人早年在京保縹,後為皇宮禁軍護衛。這一支傳授的內容是劈掛拳的快套、掛拳等。而另一支,是滄州鹽山大左家村左寶梅(人稱左八爺),他傳授的內容是劈掛拳慢套和青龍拳。
民初
至民國初的一百多年,滄州演練此拳的人逐漸多了起來。隨之劈掛拳名人輩出。其中最著名的有:肖化成、李雲表、趙世奎、黃林彪、郭長生、馬鳳圖、馬英圖、曹晏海、左清甲等。
1928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國術館,任國術館少林科科長的武術大師馬英圖和國術館特聘教授郭長生,恰是當時滄州鹽山、南皮兩支劈掛拳代表人物。二人一見如故,相互切磋技藝,使長期分離的兩大支劈掛拳「破鏡重圓、合為整體」。繼之,二位人對原來的劈掛拳重新進行修改,修改後的劈掛拳「神韻倍增、面貌全新」。可以說這是劈掛繁衍傳承中一次質的飛躍。
劈掛拳原傳流中無器械套路,郭長生、馬英圖為使這一優秀拳種系統完整,在30年代初,創編了瘋魔棍、劈掛刀。從而填補了劈掛拳系沒有器械套路的空白。之後,郭長生又集古刀之精華,並揉進了劈掛腰法和通臂步法,編創了較一路苗刀連擊性更為突出的二路苗刀,此後苗刀也被視為劈掛拳系中的一個器械套路。
1937年,郭長生回歸故里後,繼續對劈掛拳進行精修研求,進而總結了快、活、多變、力沉長的技術特點。 1984年,滄州體委成立了滄州武術館,郭瑞祥任館長,設劈掛拳班,面向全國招生,學員來自29個省、市、自治區,劈掛拳迅速傳播到全國各地。1987年開始有日本、美國、韓國等國外學生專程來中國滄州學習劈掛拳。 1976年至今,劈掛拳、瘋魔棍、劈掛刀、苗刀在全國武術錦標賽、全國武術觀摩交流等大會上,共獲得幾十枚金牌。僅郭瑞祥的門生王志海(滄州)、王華鋒(北京體大)在全國武術大賽中就分別奪金牌6枚和4枚。郭瑞祥的日本學生古謝雅人在全日本大賽中奪取金牌四枚,另一日本女學生秋山幸於在全日本大賽中奪得金牌二枚,韓國學生李相俊在亞太地區武術大賽中又奪得國際金獎一枚。為使劈掛拳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國家體委委託郭瑞祥編寫了《劈掛拳》一書,並被列為競技規定教材,繼之又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了由郭瑞祥老師演示的劈掛拳VCD教學片。
1996年11月,成立滄州通臂、劈掛拳研究總會,推舉郭瑞祥為會長,會後日本沖繩、韓國釜山、美國紐約、中國上海、北京、浙江、吉林相繼成立了分會,使劈掛拳這一傳統技藝在全世界有了一個統一的組織,使劈掛拳成為知名度較高的拳種。
原理
劈掛拳的形成,是歷代劈掛拳人對自然界變化的一種獨到見解和解釋。劈掛拳原稱「披卦拳」,劈和掛為本拳的兩大功法,它們有機的結合成為劈掛拳實用之核心。「披者,打開、破開之謂也;卦者,八卦,伏羲氏所創也」,指方位五行的變化。顧名思義,披卦者,指打開,破譯八卦變化之玄奧,揭開五行相生相剋,變化無常、不立不破、不破不立的自然規律的奧秘。用於拳理之中,稱劈掛拳。後人傳承至今,使之相輔相成,運用至純熟,從而達到控制對方和掌握自然規律的目的。
拳訣云「八卦者,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艮覆碗,兌上缺,巽下斷,離中虛,坎中滿,用法金木水火土」「由乾始,至坤終,陰陽迭為消長,循環無端」。具體體現於拳中,則為「動靜、開合、吞吐、攻守、剛柔、虛實」等,用功於內而形於外,封自身之五行,以克對方之五行。拳訣雲「二人相爭,先閉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劈斬之法屬金,金利如斧,能剋木,由上而下,勢如破竹,以豎破橫也;向上豁打屬火,火能剋金,豁掛挑撩諸勢借火焰上沖之力,以破劈打;捋帶圈攔之法屬水,水能剋火,用壓撥捋攔之法以橫制豎;橫擊之法屬土,土能剋水,橫推直撞之功以制順;崩打扳攪之法屬木,木能剋土,向上或向下以斜勁化破橫力。如此互為剋制,生剋變化無窮。
生剋乃為辯證的統一,二人相爭,對立面相互轉化,互為所制,因而應處處爭取主動,使對立面向有利於自己而不利於對方的方面轉化。如劈掛拳步法中的繞步、弧形步的運用,以及身法的閃身斜進等,使對方處於被動狀態,再加上拳打不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不容其招架,不容其還手,以快打遲,以快佔先,其中更有虛虛實實,用虛若實,用實若虛,其機巧變化,聲東擊西,指上打下,引誘使來,發揮使去,從容應付,得心應手,則可穩操勝券。
風格特點
劈掛掌大開大閤,長於遠攻,與八極拳的近身短打有互補之妙,所以自古即有「劈掛參八極,英雄嘆莫及。八極參劈掛,神鬼都害怕。」的俗語流行。
劈掛拳要求單勢與套路相結合,理象會通(拳理與形式),體用兼備(健身與實戰),互為補充,注重力從腰發,用胸部的吞吐和腰部的擰轉摺疊配合兩臂的運動,使動作大開大合。在運動上表現為:滾、勒、劈、掛、斬、卸、剪、采、掠、擯、伸、收、摸、探、彈、砸(鋤)、擂、猛等十八字訣。
攻防
在技擊上講究吞吐伸縮,放長擊遠,迴環摺疊,虛實往返,招法珠連,帶攻猛進。主張以快打慢,以長制短,閃進玫取。基本攻防規律為高來則掛,低來則劈,橫來則攔,順來則搬。其拳諺云:「千趟架子萬趟拳,出來一勢打不完。」對戰時講究「擊中目標是小勝,打倒目標乃上乘。」
勁法
主要勁法有轆轤勁,翻扯勁、吞吐勁、滾勒勁、通透勁等。發力時要求臂、肩、胸、腰、背 、胯、膝、腕各關節柔活自然,放鬆不拘,合蓄開發,勢猛力柔,柔中含剛,即蜿蜒蛇行,用之輕鬆,意含鐵石。運力時勁力集中於」吞吐開合,起伏擰轉」。軀幹開合如弓,胝胸背吞似 弦,發出之力尤如離弦之無影快箭,與上下肢及軀幹的起伏擰轉形成調全身之力,以最快帶度集中於一點的合力。
運臂
手臂的動作特點是:兩臂條直,摟臂合腕,大劈大掛,放長擊遠。 軀幹和下肢的作用特點是:前握後扣,吞胸凸背,縮肩藏頭,擰腰切胯,合膝鑽足,收腹斂臂。 其步法多為跨步、輾轉步、激絞連環步。運動時步法靈活多變,連環交織,快如激濤之浪,一經接觸,使對方防不勝地防,形成了逢進必跟,逢跟必進,進跟連環,環環相套,敏捷疾速 的獨特風格。
演練
套路演練時表現為:起落鑽伏,伸收摸探,開合爆發,蜿蜒蛇行,快捷靈活,猶如大江奔放 ,氣勢磅礴,起伏跌宕,川流不息,疾風怒濤一瀉千里。 眼法上要求一眼、二膽、三打技術快與慢。有拳諺云:」眼為先鋒,腦為主帥、手足則是五營四哨之將兵。」行拳應戰時要做到觀前後,顧左盼右,望遠視近,隨形出招,步到招到眼先到。練功時注重慢拉柔練,調勁運氣,蓄精欲神,體健神會。即:慢拉架子、快打拳、急打招、氣沉丹田。
整體
表現在整體上則是:大合大開,猛起硬落。合如伏炮,縮身藏頭開如炮發,上下展炸。兩臂劈掛,柔實抽鞭,長擊准抽,翻騰不息。勁力飽滿,舒展飄逸。即在交錯劈掛的運用中松肩舒背,臂起時綿柔快速,勁力通透,劈落時力猛如炸彈,體現了柔中寓剛的特點。其風格是迅猛快捷,大劈大掛,起落鑽伏,伸收摸探,擰腰切胯,開合爆發。雙臂密如雨,快捷似閃電,劈掛賽抽鞭,發力似炸彈。勁力飽滿,動作舒展,神形自如,灑落驕健,疾帶多變。拳諺云:」勢無定勢,形無定蹤」。」疾若奔濤怒浪,又似風雷攪頂緩似輕風剛為實。動 靜快慢,剛柔虛實,互相轉化。 身法要求掩胸蝸背,蜿蜒蛇行,直出側入,變轉靈活。
體系
劈掛拳的技術內容較為豐富,主要包括單勢訓練、拳術、器械和實戰。
單勢運用及基礎套路
單劈手、雙劈手、開山炮、倒發烏雷、攪地龍、鷂子穿林、埋伏 勢,抄手起家、雙撞掌、大跨步、十二趟子、十趟彈腿等。
拳術套路
流傳在甘肅及西北諸省的是馬鳳圖所傳的劈掛拳。稱為一路劈掛、二路青龍 、三路飛虎、四路太淑和大架子拳。民國初年,馬鳳圖曾將翻子拳和戳腳拳架加入劈掛掌之中,編成通備翻子拳,豐富了劈掛掌的內容。
河北滄州郭長生一支的劈掛拳則有五套,分別為掛拳、披掛拳(別名:毛鞭拳,慢套披掛)、快套劈掛拳、青龍拳(與披掛拳唯一正一反,由下往上打)和炮捶(短打)。兩者說法不同。其風格特點都大同小異。
器械
劈掛拳經近世的馬鳳圖、馬英圖、郭長生等人總結、充實和擴展,器械也較為豐 富。流傳於世的主要有:奇槍、六合大槍、風磨棍、鞭杆、三節棍、劈掛單刀、劈掛雙刀、苗刀(雙手刀法)、宣化劍(通備大劍/七十三劍),緹袍劍(通備小劍)、鳳頭鈎(護手鈎帶刺)、攔門撅等。
應用
劈掛拳行拳,氣勢磅礴,勢不可當。行拳以腰為軸,走輪子勁和轆轤反扯勁,要求兩臂條直,放長擊遠,講究一寸長一寸強,以長制短,兩臂大開大合,大劈大掛,兩臂交劈,勢如破竹,勁猛沉實,能放能收。步法多繞步、跟步、闖步,多躥蹦跳躍,靈活多變,身法閃展騰挪,起落鑽伏,有鷂子穿林之巧,狸貓撲鼠之妙,倒翻五擂之猛。講究「前掩胸、後走橫,上掛耳、下護襠,滾肩閃劈反扯勁,摟膝繞步把人傷」。
劈掛拳手、步、腰三盤圓活運轉,三盤連進,反身橫擺,橫攔斜擊,以豎破橫,以橫解豎,倒掛反撩,圓斬削劈。身以閃身而進,手以滾肩而發,步以繞步為上,全身螺旋擰裹,走輪子轆轤反扯勁,見招打勢,靈活多變,一勢連三手,以長制短,以快打遲。
劈掛拳講究以長為主,兼容短打,放長擊遠,劈掛挑撩,轆轤反扯,反扯轆轤,滾背閃劈掌,上打烏雲罩月,下走吃繞撤鎖,高來掛取斜進,低來撥拍走撐,出手不見手,遇強側門走,直來閃進加捋帶,橫來挑按轉身攻,手起先撩陰,開合來傷人,有開自有合,拳法必用搓。
劈掛拳作為傳統拳術,在幾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有着獨特的演練風格和技擊特點,其中烏龍盤打是其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更是劈掛拳功與法之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