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贛語

中世贛語(Middle Gan),是指贛語這一時期的古語。唐末五代十國的二百年間,發生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由於安史之亂造成的戰亂,大量中原漢人遷移至東南之地。贛語自唐以後就基本定型,主要特點已經與現在相差無幾。而這一時期的江西,成為全國十道之一的「江南道」,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人口劇增,江西第一次大規模向外移民也是由此間拉開序幕,南昌、吉安一帶的人口不斷向湖南東北的湘陰、寶慶、新化等地移民。在後續的幾百年間,又由贛北、贛中繼續向湖南東北、湖北東南的江漢平原及鄂東山區、安徽南部的安慶、池州及巢湖平原、福建西北移民。這批次的移民將贛語同時帶到上述地區,贛語今日的分佈格局因此而形成。

中世贛語
母語國家和地區江西一帶
年代
語系
語言代碼
ISO 639-3gan
語言學家列表gan

兩宋時期,江西進入了歷史上最輝煌的年代,出現了令後世驚羨的政治、經濟和人文景觀。現代學者通過對兩宋時期江西文人詩文用韻的研究,得以考察出當時人的語音狀況。

杜愛英通過研究江西詩人「新喻三劉」的1185首古體詩、1783首近體詩,杜愛英發現宋代江西詩人用韻都有以下特點:

  • 尤侯部與蕭豪部通葉:這一特點在宋代其他地區並不多見,主要都出現在江西地區。至今贛語也還保持此特點,如南昌話「頭朝」同韻;臨川話「偷超」同韻,高安話「樓饒」同韻等。
  • 支微部與魚模部通葉:這一特點作者認為是贛、吳、閩語所共有的方音特點。
  • 魚模部與家麻部相押:作者也認為這可能與宋代江西方音有關。
  • 魚模部與蕭豪部相葉:今日的閩語保持着「歌、魚、蕭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讀法。宋代的贛語可能亦是如此。
  • 皆來部與支微部通葉:作者認為這是宋代南方漢語的特點。
  • 魚模部與尤侯部通葉:至今餘干話還存在「魚尤同音」的讀法,如「奴盧劉流如儒」同音;「豬誅周舟糾鳩」同音;「除廚求球籌酬」同音。
  • 監廉部與寒先部相葉:在這一特點上,北宋的晏殊晏幾道父子以及歐陽修黃庭堅相混的很少,南宋的趙師俠姜夔混得比較多。(魯國堯,1991)杜愛英認為這也可能與方音有關。
  • 庚青部與江陽部同押:何大安(1993)認為六朝江東庶民語音上第一個特點就是「耕陽不分」。梗攝陽聲韻白讀為[ang iang uang]至今還是贛語的重要特點之一,杜愛英認為這也是贛、客、吳之間關係密切的表現之一。

此外,杜愛英還對江西180家詞人,詞作4300首;230家詩人,詩作21119首進行全方面的比較研究,從而發現宋代江西文人都有蕭豪部與尤侯部通押、支微部與魚模部通押等特點,這都和現代贛語的語音特徵相符。然而時人魚模部與尤侯部通押、皆來部洪音與支微部字相葉、歌戈部與魚模部相葉、歌戈部與家麻部相葉、不同陽聲韻尾通押等特點,現在至多只有部分贛語方言有所反映。

參考資料

  • 《贛方言概要》,陳昌儀
  • 《略論贛方言的形成》,邵百鳴、葛力力
  • 《贛方言的形成與發展初論》,周靜芳
  • 《宋代文士用韻與宋代通語及方言》,劉曉南
  • 《從詩韻角度校勘〈全宋詩〉26-72冊中江西籍詩作的韻字之誤》,杜愛英
  • 《臨川方言和唐宋詩詞對應舉偶》,黃建榮、陳志雲
  • 《宋代江西詩人用韻研究》,杜愛英
  • 《北宋「新喻三劉」詩韻研究》,杜愛英
  • 《「清江三孔」詩韻考》,杜愛英
  • 《「新喻三劉」古體詩韻所反映的方音現象》,杜愛英
  • 《歐陽修詩詞用韻研究》,程朝暉
  • 《黃庭堅詩文用韻考》,林亦
  • 《宋元江西詞人用韻研究》,魯國堯
  • 《宋代入聲字韻尾變遷研究》,裴宰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