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侯爵列表
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將二十等爵的十八級至十五級分別改為名號侯、關中侯、關外侯、五大夫,與舊有的二十級爵列侯、十九級爵關內侯合計六等,以賞軍功[1]。曹魏因襲其制。蜀漢、孫吳則承襲舊制,侯爵僅有列侯、關內侯二等。列侯置家臣,食邑千戶以上者置家丞、庶子各一人,不滿千戶者僅置庶子一人[2]。
曹魏咸熙元年(264年),在列侯之上增設五等爵,其中第二等為侯爵,分大國侯(地方七十里,食邑1600戶)、次國侯(地方六十五里,食邑1400戶)兩級[3]。侯置國官五人,其中相一人,典祠、典書、典衛、典禮等令長各一人;又配國吏四十四人,其中車前司馬八人,旅賁三十六人;又置妾五人[4]。
以下列出三國可考的各類侯爵。
列侯
關內侯
曹魏
東漢舊爵
- 關內侯(208年-太和中)傅巽[5]
- 關內侯(214年-)楊阜
- 關內侯(215年-)李休[7]
- 關內侯(215年-220年)郭憲
- 關內侯(正始初-)郭某[8]
- 關內侯(220年-)典滿[9]
- 關內侯(220年-)龐會,食邑百戶,進封臨渭亭侯
- 關內侯(220年-)龐氏,龐德子三人,食邑各百戶[10]
- 關內侯(220年-221年)劉廙
文帝始賜爵
- 關內侯(220年-)田續[12]
- 關內侯(220年-223年)邢顒
- 關內侯(220年-226年)劉曄,進封東亭侯[14]
- 關內侯(220年-)龐淯
- 關內侯(220年-226年)徐宣,進封津陽亭侯[16]
- 關內侯(220年-226年)高柔,進封延壽亭侯[17]
- 關內侯(220年-223年)辛毗,進封廣平亭侯[18]
- 關內侯(220年-222年)劉放,進封魏壽亭侯[19]
- 關內侯(221年-)董訪,食邑百戶[20]
- 關內侯(221年-太和中)張恭[21]
- 關內侯(-222年)賈逵,進封陽里亭侯[22]
- 關內侯(222年-226年)孫資,進封樂陽亭侯[19]
- 關內侯(222年-223年)趙儼,進封宜土亭侯[23]
- 關內侯(223年-)張翁歸[24]
- 關內侯鬷弘[25]
- 關內侯夏侯氏,夏侯惇七子二孫等九人,食邑共千戶
- 關內侯(黃初中-正始中)夏侯霸,進封博昌亭侯[26]
- 關內侯劉靖,進封廣陸亭侯[27]
- 關內侯溫生[28]
- 關內侯任覽[29]
- 關內侯桓氏,桓階子三人
- 關內侯桓祐
- 關內侯桓纂[30]
- 關內侯裴潛,進封清陽亭侯[31]
- 關內侯徐邈,進封都亭侯[32]
- 關內侯薛悌
- 關內侯王思
- 關內侯郤嘉[33]
- 關內侯司馬孚,進封昌平亭侯[34]
- 關內侯(225年-)張某,食邑百戶,張遼子
- 關內侯(225年-)李某,食邑百戶,李典子[35]
- 關內侯(226年-)夏侯奉,食邑三百戶[36]
明帝始賜爵
- 關內侯(226年-)司馬芝
- 關內侯(226年-)董某,食邑百戶,董昭子[38]
- 關內侯(226年-239年)蔣濟,進封昌陵亭侯[39]
- 關內侯(226年-238年)崔林,進封安陽亭侯[40]
- 關內侯(226年-)牽招
- 關內侯(226年-正始中)王昶,進封武觀亭侯[42]
- 關內侯(226年-)許某,許褚子
- 關內侯許氏,許褚子孫二人[43]
- 關內侯(228年-)杜基[44]
- 關內侯夏侯威、夏侯惠、夏侯和和夏侯某四人[26]
- 關內侯曹某,食邑百戶,曹遵子
- 關內侯朱某,食邑百戶,朱讚子[45]
- 關內侯張某,張郃子[46]
- 關內侯高堂隆
齊王始賜爵
- 關內侯(239年-)盧毓,進封高樂亭侯[48]
- 關內侯(239年-249年)孫禮,進封大利亭侯[49]
- 關內侯(正始中-)劉劭
- 關內侯(正始中-255年)荀顗,進封萬歲亭侯[51]
- 關內侯(249年-254年)王觀,進封中鄉亭侯[52]
- 關內侯(249年-254年)鄧艾,進封方城亭侯[53]
- 關內侯(252年-254年)王基[54]
- 關內侯(嘉平末-254年)傅嘏,進封武鄉亭侯[55]
高貴鄉公始賜爵
- 關內侯(254年-255年)鍾會,進封東武亭侯[56]
- 關內侯(254年-255年)王祥,進封萬歲亭侯[57]
- 關內侯(254年-263年)阮籍[58]
- 關內侯(254年-258年)魯芝,食邑二百戶→四百戶,進封武進亭侯[59]
- 關內侯(255年-)王氏,王昶子二人[60]
- 關內侯(255年-)王喬,食邑二百戶[61]
- 關內侯(258年-)文鴦
- 關內侯(258年-)文虎[62]
- 關內侯鄭小同[63]
- 關內侯(-264年)荀勖,進封安陽子[64]
元帝始賜爵
- 關內侯(264年-)段灼[65]
- 關內成侯(264年-280年)鄭默[66]
- 關內侯(264年-)羊琇
- 關內侯(264年-)朱撫
- 關內侯(264年-)孫彧[67]
- 關內侯(264年-)郤正[68]
- 關內侯(265年-)張倚[69]
始賜爵者不詳
- 關內侯(-250年)胡質,追進封陽陵亭侯[70]
- 關內侯(254年見)孫邕
- 關內侯(254年見)武陔
- 關內侯(254年見)□超
- 關內侯(254年見)郭芝[71]
- 關內侯臧某,臧霸子
- 關內侯文厚[72]
- 關內侯陳氏,陳泰子弟二人[73]
- 關內侯王某,王基子[74]
- 關內侯司馬遂,進封平昌亭侯
- 關內侯司馬遜,進封城陽亭侯[75]
蜀漢
先主始賜爵
後主始賜爵
- 關內侯(223年-228年)楊洪[79]
- 關內侯(建興初-)王謀[80]
- 關內侯(234年-)張翼[81]
- 關內侯(-254年)張嶷
- 關內侯(建興中-)劉邕
- 關內侯宗預[84]
- 關內侯(258年-)陳粲[85]
孫吳
大帝始賜爵
名號侯
魏文帝始賜爵
- 崇德侯(220年-)劉珪,博陵王降爵[89]
- 崇德侯(220年-)劉羨,東海王降爵
- 崇德侯(220年-)劉契,沛王降爵
- 崇德侯(220年-)劉凱,東平王降爵
- 崇德侯(220年-)劉佗,任城王降爵[90]
- 崇德侯(220年-)劉祗,彭城王降爵
- 崇德侯(220年-)劉彌,梁王降爵[91]
- 崇德侯(220年-)劉陔,河閒王降爵
- 崇德侯(220年-)劉開,濟南王降爵[92]
- 宗聖侯(221年-)孔羨,食邑百戶[93]
始賜爵者不詳
關中侯
魏文帝始賜爵
魏齊王始賜爵
魏元帝始賜爵
始賜爵者不詳
侯(五等爵)
魏元帝始封
封爵 | 班 | 食邑 | 姓名 | 在位時間 | 五等開建時官職 | 原先爵位 | 晉代魏後進封 |
壽光侯[101] | 鄭沖 | 264年-265年 | 太保 | 列侯 | 壽光公 | ||
睢陵侯[102] | 大國 | 1600戶 | 王祥 | 264年-265年 | 侍中、太尉 | 萬歲亭侯 | 睢陵公 |
朗陵侯[103] | 何曾 | 264年-265年 | 司徒 | 潁昌鄉侯 | 朗陵公 | ||
臨淮侯[104] | 荀顗 | 264年-265年 | 司空 | 鄉侯 | 臨淮公 | ||
安昌侯[105] | 司馬攸 | 264年-265年 | 衛將軍 | 舞陽侯 | 齊王 | ||
郯侯[106] | 陳騫 | 264年-265年 | 都督荊州諸軍事、征南大將軍 | 廣陵侯 | 高平公 | ||
毋極侯[107][108] | 甄溫 | 264年- | 侍中、輔國大將軍 | 安陽鄉侯 | 未進封 | ||
順陽侯[109] | 司馬望 | 264年-265年 | 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征西將軍 | 安樂鄉侯 | 義陽王 | ||
菑陽侯[110][111] | 衛瓘 | 264年-265年 | 都督徐州諸軍事、鎮東將軍 | 聞陽鄉侯 | 菑陽公 | ||
東牟侯[112] | 司馬駿 | 264年-265年 | 都督淮北諸軍事、安東將軍 | 平壽侯 | 汝陰王 | ||
博陵侯[113] | 次國 | 1400戶 | 王沈 | 264年-265年 | 都督江北諸軍事、征虜將軍 | 安平侯 | 博陵公 |
臨沂侯 | 賈充 | 264年-265年 | 都督關中隴右諸軍事、中護軍 | 安陽侯 | 魯公 | ||
臨潁侯[114] | 265年 | ||||||
昌國侯[115] | 任愷 | 264年-284年 | 侍中 | 未進封 | |||
廣川侯[116][117] | 次國 | 1400戶 | 裴秀 | 264年-265年 | 尚書僕射 | 縣侯 | 鉅鹿公 |
大梁侯[118] | 盧欽 | 264年-278年 | 吏部尚書 | 大利亭侯 | 未進封 | ||
薛侯[119] | 武陔 | 264年- | 太僕 | 亭侯 | 未進封 | ||
雩婁侯[120][121] | 何楨 | 264年- | 廷尉 | 未進封 |
參考文獻
- ^ 《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冬十月,始置名號侯至五大夫,與舊列侯、關內侯凡六等,以賞軍功。」裴註引《魏書》:「置名號侯爵十八級,關中侯爵十七級,皆金印紫綬;又置關外侯十六級,銅印龜紐墨綬;五大夫十五級,銅印環紐,亦墨綬,皆不食租,與舊列侯、關內侯凡六等。」
- ^ 《續漢書·志第二十八·百官五》:「中興以來,食邑千戶已上置家丞、庶子各一人,不滿千戶不置家丞,又悉省行人、洗馬、門大夫。」
- ^ 《晉書·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晉文帝為晉王,命裴秀等建立五等之制……大國侯邑千六百戶,地方七十里;次國侯邑千四百戶,地方六十五里……」
- ^ 《太平御覽·卷一百九十九·封建部二》:「魏咸熙元年,相國晉王奏建五等,諸公地方七十五里,邑一千八百戶,置相一人,典祠、典書、典衛、典禮各一人……又咸熙元年,晉王奏建五等,諸侯地七十里,邑千六百戶,官屬同諸公,妾五人,車前司馬八人,旅賁三十六人。」
- ^ 《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以說劉琮之功,賜爵關內侯。文帝時為侍中,太和中卒。」
- ^ 《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二十五·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隴右平定,太祖封討超之功,侯者十一人,賜阜爵關內侯……孫豹嗣。」
- ^ 《三國志·卷九·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會魯破,太祖以其勸魯內附,賜爵關內侯,署散官騎從,詣鄴。」
- ^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太祖歎其志義,乃並表列與逵等並賜爵關內侯,由是名震隴右。黃初元年病亡。正始初,國家追嘉其事,復賜其子爵關內侯。」
- ^ 《三國志·卷十八·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文帝即王位,以滿為都尉,賜爵關內侯。」
- ^ 《三國志·卷十八·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文帝即王位……又賜子會等四人爵關內侯,邑各百戶。」
- ^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文帝即王位,為侍中,賜爵關內侯。黃初二年卒。無子。帝以弟子阜嗣。」
- ^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文帝踐阼,高疇德義,賜疇從孫續爵關內侯,以奉其嗣。」
- ^ 《三國志·卷十二·魏書十二·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文帝踐阼,為侍中尚書僕射,賜爵關內侯,出為司隸校尉,徙太常。黃初四年薨。子友嗣。」
- ^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黃初元年,以曄為侍中,賜爵關內侯……明帝即位,進爵東亭侯,邑三百戶。」
- ^ 《三國志·卷十八·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文帝踐阼,拜駙馬都尉,遷西海太守,賜爵關內侯。後徵拜中散大夫,薨。子曾嗣。」
- ^ 《三國志·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帝既踐阼,為御史中丞,賜爵關內侯……明帝即位,封津陽亭侯,邑二百戶。」
- ^ 《三國志·卷二十四·魏書二十四·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文帝踐阼,以柔為治書侍御史,賜爵關內侯……明帝即位,封柔延壽亭侯。」
- ^ 《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二十五·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文帝踐阼,遷侍中,賜爵關內侯……還,封廣平亭侯。」
- ^ 19.0 19.1 19.2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黃初初,改祕書為中書,以放為監,資為令,各加給事中;放賜爵關內侯,資為關中侯,遂掌機密。三年,放進爵魏壽亭侯,資關內侯。明帝即位,尤見寵任,同加散騎常侍;進放爵西鄉侯,資樂陽亭侯。」
- ^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二年,分邑百戶,賜昭弟訪爵關內侯,徙昭為侍中。」
- ^ 《三國志·卷十八·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黃初二年,下詔褒揚,賜恭爵關內侯,拜西域戊己校尉。」
- ^ 《三國志·卷十五·魏書十五·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賜爵關內侯……黃初中,與諸將並征吳,破呂範於洞浦,進封陽里亭侯,加建威將軍。」
- ^ 《三國志·卷二十三·魏書二十三·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黃初三年,賜爵關內侯。孫權寇邊,征東大將軍曹休統五州軍禦之,徵儼為軍師。權眾退,軍還,封宜土亭侯,轉為度支中郎將,遷尚書。」
- ^ 《三國志·卷十五·魏書十五·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其賜小子翁歸爵關內侯。」
- ^ 《三國志·卷八·魏書八·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裴註引《魏名臣奏》:「以弘奉使稱意,賜爵關內侯。」
- ^ 26.0 26.1 《三國志·卷九·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帝追思惇功,欲使子孫畢侯,分惇邑千戶,賜惇七子二孫爵皆關內侯。……黃初中,賜中子霸,太和中,賜霸四弟,爵皆關內侯。」
- ^ 《三國志·卷十五·魏書十五·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轉在河內,遷尚書,賜爵關內侯……進封廣陸亭侯,邑三百戶。」
- ^ 《三國志·卷十五·魏書十五·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賜恢子生爵關內侯。生早卒,爵絕。」
- ^ 《三國志·卷十六·魏書十六·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復以峻中子覽為關內侯。」
- ^ 《三國志·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又賜階三子爵關內侯,祐以嗣子不封,病卒,又追贈關內侯……以階弟纂為散騎侍郎,賜爵關內侯。」
- ^ 《三國志·卷二十三·魏書二十三·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遷荊州刺史,賜爵關內侯……封清陽亭侯,邑二百戶。」
- ^ 《三國志·卷二十七·魏書二十七·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文帝踐阼……賜爵關內侯……討叛羌柯吾有功,封都亭侯……」
- ^ 《三國志·卷十五·魏書十五·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裴註引《魏略》:「薛悌駁吏,王思、郤嘉純吏也,各賜關內侯,以報其勤。」
- ^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後出為河內典農,賜爵關內侯……進爵昌平亭侯,遷尚書令。」
- ^ 《三國志·卷十七·魏書十七·張樂于張徐傳第十七》:「其分遼、典邑各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
- ^ 《三國志·卷九·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又分尚戶三百,賜尚弟子奉爵關內侯。」
- ^ 《三國志·卷十二·魏書十二·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明帝即位,賜爵關內侯……芝亡,子岐嗣……子肇嗣。」
- ^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分邑百戶,賜一子爵關內侯。」
- ^ 《三國志·卷十四·魏書十四·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明帝即位,賜爵關內侯……齊王即位,徙為領軍將軍,進爵昌陵亭侯,遷太尉。」
- ^ 《三國志·卷二十四·魏書二十四·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明帝即位,賜爵關內侯……後年遂為司空,封安陽亭侯,邑六百戶。」
- ^ 《三國志·卷二十六·魏書二十六·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明帝即位,賜爵關內侯……招子嘉嗣。」
- ^ 《三國志·卷二十七·魏書二十七·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明帝即位,加揚烈將軍,賜爵關內侯……正始中,轉在徐州,封武觀亭侯……」
- ^ 《三國志·卷十八·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明帝即位,進〔封〕牟鄉侯,邑七百戶,賜子爵一人關內侯。……太和中,帝思褚忠孝,下詔褒贊,復賜褚子孫二人爵關內侯。」
- ^ 《三國志·卷二十三·魏書二十三·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諸葛亮出秦川,大將軍曹真督諸軍拒亮,徙襲為大將軍軍師,分邑百戶賜兄基爵關內侯。」
- ^ 《三國志·卷九·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君子成人之美,聽分真邑賜遵、讚子爵關內侯,各百戶。」
- ^ 《三國志·卷十七·魏書十七·張樂于張徐傳第十七》:「賜小子爵關內侯。」
- ^ 《三國志·卷二十五·魏書二十五·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徵隆為散騎常侍,賜爵關內侯……子琛嗣爵。」
- ^ 《三國志·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齊王即位,賜爵關內侯……封高樂亭侯……」
- ^ 《三國志·卷二十四·魏書二十四·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賜爵關內侯……遷司空,封大利亭侯,邑一百戶。」
- ^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正始中,執經講學,賜爵關內侯。……子琳嗣。」
- ^ 《晉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九》:「為魏少帝執經,拜騎都尉,賜爵關內侯……顗預討儉等有功,進爵萬歲亭侯,邑四百戶。」
- ^ 《三國志·卷二十四·魏書二十四·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司馬宣王誅爽,使觀行中領軍,據爽弟羲營,賜爵關內侯,復為尚書,加駙馬都尉。高貴鄉公即位,封中鄉亭侯。」
- ^ 《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二十八·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賜爵關內侯……高貴鄉公即尊位,進封方城亭侯。」
- ^ 《三國志·卷二十七·魏書二十七·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賜爵關內侯……高貴鄉公即尊位,進封常樂亭侯。」
- ^ 《三國志·卷二十一·魏書二十一·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嘉平末,賜爵關內侯。高貴鄉公即尊位,進封武鄉亭侯。」
- ^ 《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二十八·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高貴鄉公即尊位,賜爵關內侯……會遷黃門侍郎,封東武亭侯,邑三百戶。」
- ^ 《晉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三》:「高貴鄉公即位,與定策功,封關內侯,拜光祿勳,轉司隸校尉。從討毌丘儉,增邑四百戶,遷太常,封萬歲亭侯。」
- ^ 《晉書·卷四十九·列傳第十九》:「高貴鄉公即位,封關內侯,徙散騎常侍。」
- ^ 《晉書·卷九十·列傳第六十》:「高貴鄉公即位,賜爵關內侯,邑二百戶。毌丘儉平,隨例增邑二百戶……誕平,進爵武進亭侯,又增邑九百戶。」
- ^ 《三國志·卷二十七·魏書二十七·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引兵拒儉、欽有功,封二子亭侯、關內侯,進位驃騎將軍。」
- ^ 《三國志·卷二十七·魏書二十七·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上疏求分戶二百,賜叔父子喬爵關內侯,以報叔父拊育之德。」
- ^ 《三國志·卷二十八·魏書二十八·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表鴦、虎為將軍,各賜爵關內侯。」
- ^ 《三國志·卷四·魏書四·三少帝紀第四》:「關內侯鄭小同,溫恭孝友,帥禮不忒。」
- ^ 《晉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九》:「參文帝大將軍軍事,賜爵關內侯……帝即晉王位,以勖為侍中,封安陽子……」
- ^ 《晉書·卷四十八·列傳第十八》:「從艾破蜀有功,封關內侯……」
- ^ 《晉書·卷四十四·列傳第十四》:「專典伐蜀事,封關內侯……太康元年卒,時年六十八,諡曰成。」
- ^ 《三國志·卷四·魏書四·三少帝紀第四》:「其進和、輔爵為鄉侯,琇、撫爵關內侯。……彧兼給事黃門侍郎,賜爵關內侯。」
- ^ 《三國志·卷四十二·蜀書十二·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時論嘉之。賜爵關內侯。」
- ^ 《三國志·卷四·魏書四·三少帝紀第四》:「賜脩弟倚爵關內侯。」
- ^ 《三國志·卷二十七·魏書二十七·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遷荊州刺史,加振威將軍,賜爵關內侯……嘉平二年薨,家無餘財,惟有賜衣書篋而已。軍師以聞,追進封陽陵亭侯,邑百戶,諡曰貞侯。」
- ^ 《三國志·卷四·魏書四·三少帝紀第四》裴註引《魏書》:「光祿大夫關內侯臣邕……屯騎校尉關內侯臣陔……長水校尉關內侯臣超……關內侯臣芝……」
- ^ 《三國志·卷十八·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霸前後有功,封子三人列侯,賜一人爵關內侯。……分聘戶邑封聘子岱為列侯,又賜聘從子厚爵關內侯。」
- ^ 《三國志·卷二十二·魏書二十二·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泰前後以功增邑二千六百戶,賜子弟一人亭侯,二人關內侯。」
- ^ 《三國志·卷二十七·魏書二十七·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前後封子二人亭侯、關內侯。」
- ^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仕魏關內侯,進封平昌亭侯,歷典軍郎將。……仕魏關內侯,改封城陽亭侯……」
- ^ 《三國志·卷三十七·蜀書七·龐統法正傳第七》:「追賜統爵關內侯,諡曰靖侯。」
- ^ 《三國志·卷三十六·蜀書六·關張馬黃趙傳第六》:「賜爵關內侯。明年卒,追諡剛侯。」
- ^ 《三國志·卷三十七·蜀書七·龐統法正傳第七》:「賜子邈爵關內侯……」
- ^ 《三國志·卷四十一·蜀書十一·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洪建興元年賜爵關內侯……六年卒官。」
- ^ 《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第十五》:「建興初,賜爵關內侯,後代賴恭為太常。」
- ^ 《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第十五》:「亮卒,拜前領軍,追論討劉冑功,賜爵關內侯……進封都亭侯,征西大將軍。」
- ^ 《三國志·卷四十三·蜀書十三·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嶷以功賜爵關內侯……次子護雄襲爵。」
- ^ 《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第十五》:「建興中,稍遷至監軍後將軍,賜爵關內侯,卒。子式嗣。」
- ^ 《三國志·卷四十五·蜀書十五·鄧張宗楊傳第十五》:「遷後將軍,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將軍,賜爵關內侯。」
- ^ 《三國志·卷三十九·蜀書九·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賜子粲爵關內侯,拔次子裕為黃門侍郎。」
- ^ 《三國志·卷五十一·吳書六·宗室傳第六》:「吳碩、張梁皆裨將軍,賜爵關內侯。」
- ^ 《三國志·卷五十五·吳書十·程黃韓蔣周陳董甘淩徐潘丁傳第十》:「及權踐阼,追論其功,賜子柄爵關內侯。」
- ^ 《三國志·卷六十·吳書十五·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加裨將軍,賜爵關內侯。」
- ^ 《後漢書·卷十四·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赦薨,子珪嗣,建安十八年徙封博陵王。立九年,魏初以為崇德侯。」
- ^ 《後漢書·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傳第三十二》:「子羨嗣。二十年,魏受禪,以為崇德侯……子契嗣;魏受禪,以為崇德侯……子凱嗣;立四十一年,魏受禪,以為崇德侯……熹平四年,靈帝復立河閒貞王(遜)〔建〕〔子〕新昌侯(子)佗為任城王,奉孝王後。立四十六年,魏受禪,以為崇德侯。」
- ^ 《後漢書·卷五十·孝明八王列傳第四十》:「孫祗嗣。立七年,魏受禪,以為崇德侯……子彌嗣。立四十年,魏受禪,以為崇德侯。」
- ^ 《後漢書·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傳第四十五》:「陔立四十一年,魏受禪,以為崇德侯……子開嗣,立十三年,魏受禪,以為崇德侯。」
- ^ 《三國志·卷二·魏書二·文帝紀第二》:「其以議郎孔羨為宗聖侯,邑百戶,奉孔子祀。」
- ^ 早期文獻(隋孔神通墓誌、《括地誌》、《後漢書》李賢注、《通典》)均稱孔震為孔羨之孫,北宋時的孔氏譜牒將祖孫關係篡改為父子關係。參見覃力維《六朝孔氏襲封世系的形成與演變》,《人文論叢》2019年01期。
- ^ 《晉書·卷三 帝紀第三》:「十二月,徙宗聖侯孔震為奉聖亭侯。」
- ^ 《三國志·卷三·魏書三·明帝紀第三》裴註引《魏書》:「九月,蜀陰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營。」
- ^ 《三國志·卷四·魏書四·三少帝紀第四》:「今追賜整、像爵關中侯,各除士名,使子襲爵,如部曲將死事科。」
- ^ 《晉書·卷三十四·列傳第四》:「陳留王立,賜爵關中侯,邑百戶……及五等建,封鉅平子,邑六百戶。」
- ^ 《晉書·卷四十五·列傳第十五》:「咸熙初,為洛陽典農中郎將,封關中侯……及還,奏事稱旨,轉城門校尉,進爵臨海侯。」
- ^ 《晉書·卷四十四·列傳第十四》:「賜爵關中侯,出補安豐太守……後為河南尹,封廣陸伯。泰始初,拜尚書,進爵為侯。」
- ^ 《晉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三》:「拜太保,位在三司之上,封壽光侯。」
- ^ 《晉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三》:「從討毌丘儉,增邑四百戶,遷太常,封萬歲亭侯……頃之,拜司空,轉太尉,加侍中。五等建,封睢陵侯,邑一千六百戶。」
- ^ 《晉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三》:「進封潁昌鄉侯。咸熙初,拜司徒,改封朗陵侯。」
- ^ 《晉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九》:「遷司空,進爵鄉侯……咸熙初,封臨淮侯。」
- ^ 《晉書·卷三十八·列傳第八》:「五等建,改封安昌侯,遷衛將軍。」
- ^ 《晉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五》:「進爵廣陵侯……徙都督荊州諸軍事、征南大將軍,封郯侯。」
- ^ 《三國志·卷五·魏書五·后妃傳第五》裴註引《晉諸公贊》:「咸熙初,封郭建為臨渭縣公,德廣安縣公,邑皆千八百戶。溫本國侯,進為輔國大將軍,加侍中,領射聲校尉,德鎮軍大將軍。」
- ^ 《三國志·卷四·魏書四·三少帝紀第四》裴註引《魏書》:「射聲校尉安陽鄉侯臣溫」
- ^ 《晉書·卷三十七·列傳第七》:「遷護軍將軍,改封安樂鄉侯……為征西將軍、持節、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進封順陽侯。」
- ^ 《晉書·卷三十六·列傳第六》:「尋遷都督徐州諸軍事、鎮東將軍,增封菑陽侯……」
- ^ 《華芳墓誌》:「夫人祖諱覬,字伯覦,故魏尚書聞陽鄉敬侯。夫人□氏。伯父諱瓘,字伯玉,故侍中行大子大保司空菑陽公。夫人董氏、任氏。父諱寔,字叔始,故散騎常侍聞陽鄉侯。」
- ^ 《晉書·卷三十八·列傳第八》:「進爵鄉侯,出為平南將軍、假節、都督淮北諸軍事,改封平壽侯,轉安東將軍。咸熙初,徙封東牟侯,轉安東大將軍,鎮許昌。」
- ^ 《晉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九》:「及高貴鄉公將攻文帝,召沈及王業告之,沈、業馳白帝,以功封安平侯,邑二千戶……遷征虜將軍、持節、都督江北諸軍事。五等初建,封博陵侯,班在次國。」
- ^ 《晉書·卷四十·列傳第十》:「以勞增邑三百五十戶……進爵宣陽鄉侯,增邑千戶……轉中護軍……及常道鄉公即位,進封安陽(鄉)侯,增邑千二百戶……以本官都督關中、隴右諸軍事……五等初建,封臨沂侯……帝襲王位,拜充晉國衛將軍、儀同三司、給事中,改封臨潁侯。」
- ^ 《晉書·卷四十五·列傳第十五》:「晉國建,為侍中,封昌國縣侯。」
- ^ 《三國志·卷二十三·魏書二十三·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裴註引《文章敘錄》:「咸熙中,晉文王始建五等,命秀典為制度,封廣川侯。」
- ^ 《晉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五》:「常道鄉公立,以豫議定策,進爵縣侯,增邑七百戶,遷尚書僕射……於是秀封濟[廣]川侯,地方六十里,邑千四百戶,以高苑縣濟[廣]川墟為侯國。」
- ^ 《晉書·卷四十四·列傳第十四》:「爽誅,免官。後為侍御史,襲父爵大利亭侯……遷吏部尚書,進封大梁侯。」
- ^ 《晉書·卷四十五·列傳第十五》:「累遷司隸校尉,轉太僕卿。初封亭侯,五等建,改封薛縣侯。」
- ^ 《晉書·卷二十一·志第十一》:「先臣故光祿大夫、雩婁侯禎之遺玄孫……」
- ^ 《文士傳》:「歷幽州刺史、廷尉,入晉為尚書、光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