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性不信任投票

建設性不信任投票(德語:konstruktives Misstrauensvotum;西班牙語:moción de censura constructiva;英語:Constructive vote of no-confidence)是指在部分議會制國家,國會對其總理表示不信任,但採取所謂的「建設性不信任投票」,亦即議會提出不信任案之後,必須以過半數以上的議員選出新任總理候選人才能成立,以確保不會因為倒閣造成議會空轉。不過新政府缺乏民意認受性,一般會在選出新政府後決定提前大選,以獲得新的民意授權。

例子

德國

德國在戰後採取「建設性不信任投票」,投票時需要同時選出一位新總理,並會在新總理選出後成立新政府,所以德國的聯合政府可以維持一段相當穩定的運作。德國在1919年威瑪共和時期非常動盪。由於要在國會大廈獲得席次沒有訂定選舉門檻,要獲得席次有可能僅需有0.4%的選票即可。這導致大量的政黨獲得席次,讓政府難以維持多數派,而聯合政府亦經常遭倒閣。戰後,在國會獲得席次訂定選舉門檻,要獲得席次需有5%的選票,並採取「建設性不信任投票」,以防止頻繫的倒閣。在西德時,首次在1982年通過「建設性不信任投票」,結束施密特領導的社民黨聯合政府,新的科爾基民盟政府在翌年重新舉行大選並勝出。兩德統一後,於2005年通過「建設性不信任投票」,結束社民黨聯合政府,但因此次投票後原總理施羅德同時決定提前大選,並無撤換總理。[1]

西班牙

西班牙在1978年後採取「建設性不信任投票」,投票需要同時選出一位新總理,並會在新總理選出後成立新政府。2018年原總理西班牙人民黨拉霍伊因為貪腐醜聞被不信任投票趕下台,由西班牙工人社會黨桑切斯接任,桑切斯獲左派我們可以黨及多個分離主義小政黨支持組建少數派政府

參見

參考文獻

  1. ^ Basic Law for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www.gesetze-im-internet.de. [2015-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