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城牆

27°40′1″N 120°33′40″E / 27.66694°N 120.56111°E / 27.66694; 120.56111晉朝起,南雁蕩山脈北支東部山口處即成為縣級行政區(始陽縣、橫陽縣、平陽縣、平陽州)治所的所在地。圍繞縣治,歷代相繼建築城牆用以守御,是為平陽城牆,或稱縣城。平陽城垣奠定了縣城的發展空間,今日昆陽鎮中心即大致在古城垣範圍內。20世紀30年代,平陽城牆悉數拆除。

地理位置

南雁蕩山脈位於浙江南部,中部一支為飛雲江水系和鰲江水系的分水嶺,自西向東一直延伸至東海之中。在其東部的九凰山和仙壇山之間,有一狹窄、平緩的山口,名為鐵嶺,平陽縣城即坐落於鐵嶺西北側。此處不僅是溫瑞平原(溫州主城區、瑞安城關)和南港平原(龍港蒼南縣城)之間的交通要道,還是兩條浙古道[a]的北端起點,故平陽縣有「兩浙咽喉、八閩唇齒」之稱。[1]:1,30-33[2][3][4]

歷史

城傳白鹿並時遷,看取瓜形兩葉鮮。[b]
蔓引西山泉脈脈,此間生聚旺千年。
——張綦毋《船屯漁唱》[5]

平陽縣始建於西晉太康四年(283),治所即設於九凰山和仙壇山之間,據說為郭璞選定,延續至今超過1700年。城牆相傳同樣始築於太康年間,周長一[1]:1,344-345

至正年間,知州周嗣德為抵禦方國珍的進攻,重新修築城牆,周長653洪武七年(1374),守御千戶繆美增築,加高3,周長632丈。縣城呈橢圓形,長度約為寬度的2.5倍,長軸方向為西北偏北—東南偏南,與鐵嶺(平陽嶺)方向一致。開有城門四座:東門挹仙門,南門通濟門,西門登瀛門,北門迎恩門。門上均有城樓,門外皆有吊橋跨於護城河上。東門北側、西門北側、北門東側有水門。城內有大街(今解放街)貫通南北門,白石河街(今白石街)連接東西門。城外西南側為九凰山(崑山),東側為仙壇山(東門山)。明、兩朝在此基礎上有過多次修繕,但城廓範圍均未改變,一直維持到近代。[1]:345,348

1942年初,由於受到侵華日軍空襲威脅,縣政府下令拆除城牆,至1944年初悉數拆除。東門、南門、西門、北門只作為地名保留下來。[1]:345

註釋

  1. ^ 一為南港古道,從平陽縣城一直南下至分水關進入福建福鼎。一為橫陽古道,從平陽縣城經金鄉蒲城,去往福建沙埕港
  2. ^ 指橢圓形的平陽縣城像瓜,城外九凰山和仙壇山像兩片瓜葉。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鄭立於(主編). 平阳县志. 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1993. ISBN 7-5432-0109-7. 
  2. ^ 浙江通志 第4卷 自然环境志.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 214. ISBN 978-7-213-09131-5. 
  3. ^ 平陽縣地名委員會 (編). 浙江省平阳县地名志. 1985: 87. 
  4. ^ 湯一鈞(主編). 温州市公共交通志. 合肥: 黃山書社. 2000: 30. ISBN 7-80630-575-0. 
  5. ^ 雷夢水,潘超 等 (編). 中华竹枝词.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7: 2143. ISBN 7-5300-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