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維爾·米夫
帕維爾·亞歷山德羅維奇·米夫(俄語:Паве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Миф,1901年8月3日—1938年9月10日)原名米哈伊爾·亞歷山德羅維奇·福爾圖斯(俄語: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Фортус)猶太人,出生在俄羅斯帝國赫爾松省,蘇聯歷史學家。[1][2]
帕維爾·亞歷山德羅維奇·米夫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俄羅斯帝國赫爾松省赫爾松區 | 1901年8月3日
逝世 | 1938年9月10日 蘇聯莫斯科 | (37歲)
國籍 | 蘇聯 |
語言 | 俄語 |
教育程度 |
|
政黨 | 蘇聯共產黨 |
生平
生於俄國赫爾松省阿列克謝夫卡村一個小官吏家庭。[1]1917年5月,加入俄國布爾什維克黨。1918年到1920年參加俄國內戰,先後到察里津、波蘭等前線作戰。1920年到1921年斯維爾德洛夫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專攻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和民族殖民地革命的理論。1923年到1925年在烏克蘭從事共產黨工作。1925年任莫斯科中山大學副校長。1927年,因校長卡爾·拉狄克因支持托洛茨基而被流放西伯利亞而升任校長,併兼任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東方部部長。[2]
莫斯科中山大學於1925年成立,學生成分複雜,既有中國國民黨要人及子女,也有中國共產黨黨員。莫斯科中山大學成立不久,學生中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成立了「中國共產黨中山大學莫斯科支部」(簡稱「旅莫支部」),負責人為任卓宣。旅莫支部負責人認為留蘇學生主要任務是回中國工作,因此反對黨員研讀馬列主義理論及學習俄文。米夫對此不滿。1926年夏,米夫在學生中發動了一場莫斯科中山大學黨組織歸誰領導的爭論。任卓宣等人認為應歸旅莫支部領導,另一些同學主張歸莫斯科中山大學所在的聯共(布)莫斯科的一個區委領導。會議連開4天仍無結果,此後學生王明與任卓宣辯論,最終王明取勝,旅莫支部歸莫斯科一個區委領導。此後,王明當上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生公社主席,受到米夫賞識。[2]
1927年1月,受中共中央委託,聯共(布)決定派米夫率蘇聯共產黨宣傳家代表團到中國,宣講群眾宣傳及黨的建設工作。這是米夫第一次訪華。米夫接到命令後,當即任命王明為貼身翻譯。1927年3月,米夫一行抵達廣州,隨後到上海、武漢等地訪問。時值上海工人發動第三次武裝起義,米夫親見大革命的浪潮,十分興奮。但是,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事變。在這種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武漢召開。米夫作為聯共(布)代表出席大會,王明作為米夫的翻譯列席大會。大會接受了共產國際執委會第七次擴大會議提出的關於中國革命問題的決議案,批評陳獨秀犯有右傾錯誤,但未能提出分配領導權的辦法,陳獨秀仍當選為總書記。會後,米夫想讓王明主持中共中央宣傳工作。陳獨秀乃安排王明任中共中央宣傳部秘書。[2]
1927年,與斯大林有分歧的拉狄克被解除莫斯科中山大學校長職務。此時米夫帶王明回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回校之後,米夫發現中山大學已經形成兩個陣營:以代理校長阿古爾為首的教務派,和以支部局書記謝德尼可夫為首的支部派。教務派指責學校黨務一塌糊塗,支部派指責學校教務一塌糊塗。雙方爭論7天未達成一致。不少不願加入兩派鬥爭的學生被視為第三勢力。經王明建議,米夫拉攏第三勢力,聯合支部派,打擊教務派,從而取得學校大權,不久升任中山大學校長,自此,王明在米夫的支持下,控制了中山大學黨支部局,逐步形成了以米夫為依靠、以王明為代表、以支部局為中心的王明派。[2]
1928年3月擔任共產國際東方部副部長,同時還曾兼任莫斯科中山大學校長。1928年6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莫斯科郊外的「銀色別墅」舉行。米夫作為共產國際代表奉命參加此次大會的籌備工作,並參加起草土地問題、農民問題、組織問題等決議案。經米夫安排,王明被薦為大會翻譯科主任。會上,米夫希望中國共產黨提拔王明進入中共中央領導層,並提議由向忠發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但米夫的提議遭到大會代表們抵制而未能實現。會後,根據共產國際指示,共產國際不再派駐華代表,改由瞿秋白、張國燾、鄧中夏、王若飛等人組成常駐共產國際中國代表團,共產國際通過該代表團指導中國革命。[2]
1929年,聯共(布)中央開展清黨。在米夫支持下,王明指責瞿秋白為首的駐共產國際中國代表團在中山大學的派別鬥爭中是「反黨小組織」的後台。經米夫活動,共產國際通過了對中國代表團問題的決議案稱:「代表團的各種錯誤,使代表團在大多數中國學生中喪失了威信……共產國際執委政治委員會有鑑於此,以堅決的態度譴責中共代表團的代表對於中大派別鬥爭的行動,並請中共中央以必要的限度刷新代表團的成分,並與國際執委政治秘書處商定新的成分。」決議宣佈之後,瞿秋白被解除職務回中國。[2]
1929年4月,王明回中國,被派到上海,在中共中央宣傳部任職。1930年1月,在參加上海工聯會議時,王明遭到上海公共租界英國巡捕逮捕。被捕後,王明讓巡捕到中共中央秘密機關送信,要求中央將他保釋出獄。幸好巡捕沒發現這裏是中共中央秘密機關,但王明此舉迫使中共中央秘密機關轉移。此事迅速傳到共產國際,米夫托赤色救難會駐上海代表牛蘭花費3000元將王明營救出獄。事後,李立三領導的中共中央查明情況,認為王明犯有暴露黨的機關的錯誤,給予王明黨內警告處分。[2]1930年在中山大學內建立了中國問題研究所,出版《中國問題》俄語季刊。
1930年9月,據共產國際指示精神,中共六屆三中全會召開,糾正李立三的立三路線錯誤,並由瞿秋白主持中共中央工作。12月,米夫作為共產國際代表再度來華。當時,南京國民政府已同蘇聯斷交,並搜捕蘇聯共產黨人。米夫到上海後,隨即單獨召見王明,聽取王明匯報。此後,在米夫壓力下,中共中央不得不同意召開中共六屆四中全會。[2]
1931年1月7日,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在上海秘密舉行。向忠發主持會議,米夫實際主導會議。會前,米夫違反黨的紀律,親自起草《中共四中全會決議案》(草案),以共產國際遠東局與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名義,擬定了改組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和中央委員名單,並圈定出席會議代表名單。在會上,王明作長篇發言,闡述他在會議前寫出的《兩條路線》中的觀點,點名批評李立三、瞿秋白,並提出「對共產國際的路線百分之百的忠實」的口號。最後米夫作總結髮言,批評李立三、瞿秋白、羅章龍等人,表示王明堅決站在國際路線一邊,能將馬列主義理論應用到中國革命實踐中。最後,會議通過中共六屆四中全會決議案,實際批准了王明的綱領。經米夫授意,會議改選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李立三、瞿秋白等人落選,而原先連中央委員都不是的王明躍升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此後,名義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為向忠發,實際是由王明控制中共中央。[2]
1931年8月,米夫回到蘇聯。隨後,共產國際通過《關於中國共產黨的任務的決議》,完全支持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及王明的上台。從此,王明路線統治中共4年。[2]
米夫回蘇聯後,寫下大批有關中國革命的文章。先後參加過共產國際執委會第十二、十三次會議,1935年任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校長、民族殖民地問題科學院院長。1935年參加共產國際七大準備工作。同年被授予經濟學博士學位。 1936年著《英勇奮鬥的十五年》。1937年任殖民地問題科學研究院院長,仍然領導中國問題研究所的工作。
1937年肅反運動中,有人揭發米夫為政治反革命、托派分子。王明當即批判米夫,和他劃清了界線。[2]1937年12月11日,米夫被葉若夫掌控的內務人民委員部逮捕關押。1938年7月28日,蘇聯最高法院軍事審判庭判處米夫死刑。1938年9月10日,米夫被秘密處決,享年37歲。[2][3]1956年2月29日,米夫獲蘇聯最高法院軍事審判庭平反。[3]
參考文獻
- ^ 1.0 1.1 馬艷娟,米夫1927年首次來華述評,學理論·下2009年7期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高淑玲; 劉建美. 米夫:上世纪三十年代王明上台的背后推手.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09-04-27 [2009-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30).
- ^ 3.0 3.1 МИФ Паве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наст. имя: Фортус Михаил; псевд.: Купер, Вильгельм, Джозеф) (1901—1938). [2015-05-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