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珀塔爾大學

伍珀塔爾大學(Bergische Universität Wuppertal,簡稱 Uni Wuppertal,非官方縮寫 BUW),是德國的一所大學,1972年在北威州教育計劃倡導下以綜合性大學的形式建校,自2003年起改用現在的名稱。據2014/2015冬季學期統計,學生總人數已經達到20,100人,其中包含4,000多名新生。大學開設約100個專業,超過250名教授分佈在三個校區,教授約1,030門課程。

大學開設的專業廣泛,學科聯繫緊密,其開設的專業如安全技術多媒體設計是極具特色的。伍珀塔爾大學尚未能稱為完整的「全科大學」,因為仍缺乏法律醫學專業。當然在一些專業,比如物理建築學設計專業排名靠前。在資格認證領域,尤其是教師資格培訓在德國處於領先地位。大學教職工可以獲取給予的學術成就的獎勵和榮譽,許多其他科學家的代表在大學裏學院或學術委員會中都佔有一席之地[需要解釋]。此外,校長蘭伯特·T·科赫德語Lambert T. Koch在2010年當選為德國最好的大學校長。

大學學術研究氛圍濃厚。2015年伊始,約400個研究團隊和一個跨區域的德國科學基金會(DFG)特別研究領域成立。伍珀塔爾大學也參與了國際間合作的大型項目,如IceCube中微子觀測站項目,Pierre-Auger-Observatorium天文項目和LHC網格計算,並為此投入了專業科學研究人員。通過Pleiades和QPACE 兩個世界上高性能的計算中心,一個在太赫茲(Terahertz-Technologie)領域具有里程碑的發現被揭開了,即太赫茲源(Terahertz-Quelle)的發現。一些教職工亦在馬丁·海德格爾研究所、歐洲國際經濟關係研究所和聖經考古研究所等機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歷史沿革

前身

伍珀塔爾大學前身之一是1863年成立於伍珀河谷的高等工程職業學校,1898年更名為爾伯費爾德-巴門皇家聯合機械學院( Königliche Vereinigte Maschinenbauschule Elberfeld-Barmen)。

在這之前,巴門藝術職業學校(Barmer Kunstgewerbeschule)及爾伯費爾德-巴門普魯士皇家建築工程學院(Königliche Vereinigte Maschinenbauschule Elberfeld-Barmen)分別於1894年和1897年開始教學。

1900年,普魯士紡織工業高等學院(Preußische Höhere Fachschule für die Textilindustrie)在巴門成立。1938年巴門行政區和爾伯費爾德行政區合併後,圖形藝術職業高等學院(Höhere Fachschule für das Grafische Gewerbe)亦被成立。

1946年冬季學期,隨着200名大學生入學,伍珀塔爾師範學院也成立了。1962年,伍珀塔爾師範學院成為繼續教育的獨立學院,並於1965年作為一個新的部門合併到萊茵師範學院(Pädagogischen Hochschule Rheinland)。

1949年,應用藝術學校的教育方向轉換到工業設計。1963年,「圖形藝術職業高等學院(Höhere Fachschule für das Grafische Gewerbe)」額外獨立承辦了由2個部門,即排版/設計和印刷技術組成的「工業圖形高等應用學校(Höhere Fachschule für die Grafische Industrie)」。1964年冬季學期,400名學生在位於雷姆沙伊德(Remscheid)的國立機電工程技術學校開始學業。本專業方向為當時培養了超過500名工程師。後來為此於1969年在Fuhlrottstraße擴建,也就形成了今天的Grifflenberg校區。

 
從Nützenberg遙看Grifflenberg校區(Campus Grifflenberg)

1966年,時任伍珀塔爾社民黨國會議員的約翰內斯·勞在市議會和科學會議上,建議應該成立伍珀塔爾大學。在擔任市長和議會社民黨主席三年後,他寫了一封信給時任總理的Heinz Kühn,提議建立一個綜合性大學。1971年8月北威州州政府當時決定,機械工程和電子工程國立工程學院設立在伍珀塔爾和雷姆沙伊德,紡織工程學院、工程州立學校的建築專業、伍珀塔爾工業藝術學校和伍珀塔爾印藝高等專科學校被合併。與此同時,杜伊斯堡、埃森、帕德伯恩也被同時推進,項目總投資2.7億元馬克。次年(1972年)8月1日,3,500名大學生開始在由原伍珀塔爾應用技術大學、萊茵師範大學伍珀塔爾分校合併的伍珀塔爾綜合大學學習。

早在1973年,伍珀塔爾大學之友協會即成立。隨之於1974年7月17日年更名伍珀塔爾大學(BUW)的提案被批准。自1976年開始,與伍珀塔爾工業大學進行框架內合作,1977年正式移交Grifflenberg。同年開始建設學生宿舍,一直持續到2003年,共建設了600間學生宿舍,為德國大學之最。早在1978年學生數量實現了翻兩番,到達7,000人。同年被列為德國研究基金會的成員大學,一年後,成為歐洲大學校長會議成員。

80和90年代

 
1994年啟用前Generaloberst-Hoepner-Kaserne軍營作為教學辦公樓。

1980年,伍珀塔爾大學是第一個與德國科學基金會(DFG)合作的關於「簡單分子的能態的量子理論和實驗研究」的研究中心,設立在在當時的化學系。建校十年時,註冊的學生已經達到11,000人。1987年Siegfried Maser 擔任校長。同年Uni-Halle落成,並且在位於埃爾伯菲爾德的前服裝廠為工業設計領域新建了一個校區, 此外大收藏家Werner Schriefers贈給大學5,000個收藏品。1988年,大學提供了老年大學項目。1989年學校出現超員,原來設計承載最多8,500名學生的校園被16,000學生完全的佔據了。同年大學帶來了由第三方提供高達5,500萬馬克的CRISTA太空項目。

由於現在Haspel校區的空間不夠,位於下巴門的聖保羅教堂被租作建築和土木工程系教室。Erich Hödl於1989年10月1日當選校長。1991年第一次提供學生補習班。1992年初開始試點項目「學校和財政自主權」與1.4億馬克的預算。1994年冬季學期,學生數目高達18,300人, 因此在今天的K樓對面的位置設置了好多板房作為教室。1994年底由前Generaloberst-Hoepner-Kaserne軍營改建的Freudenberg校區投入使用。1995年學校為大學圖書館購買了上百萬的圖書。同時大學管理部門推出了面向企業的成本核算,從而繼續實施財政自主權的管理辦法。1996年,一萬名教師兼職於自1946年開辦的教育學院進行培訓。科研轉化處亦獲得了一個獎項,計有八百萬馬克的營收。同年大學網站被譽為德國最好的三大網頁站點之一。印刷技術在1999年作為第一個遷入Freudenberg校區(Campus Freudenberg)的專業。同年10月1日Volker Ronge當選校長。 

2000-2010年

 
2004年新啟用的行政樓B

2002年6月17日,Volker Ronge和Hans Weiler向科技部部長Gabriele Behler報告,請求將13個專業領域減少到7個。同年10月,學校在聖保羅教堂舉行共有3,000多名聽眾的30年校慶,無數的發言者搞成了長達24小時的大課,這個大課被譽為世界上最長的課。為了此次慶祝,伍珀塔爾7號懸掛列車全身廣告[需要解釋],直至2005年1月。2003年正式更名伍珀塔爾大學,即「Bergische Universität Wuppertal」。2003/04學年開始,按照7個專業領域即A-G招生。通過新的收費標準,其中涉及學生學習的只有一半於正常標準[需要解釋],學生人數在2004年下降到12,000的水平。自同年起,啟用B樓且分離管理部門和職能部門,也開始了第一次組合專業。通過2005年6月1日學校議會的決定,教育研究中心與教師教育中心成立,這使得大學的課程直到今天都是德國教師培訓優秀課程之一。同年11月,學生可以在線申請和註冊大學學習。

自2006年以來,該大學加入了精英體育合作大學。從1996年至2006年期間,在校女性學生數量從36%上升到50%。自2007年1月1日起,伍珀塔爾大學如其他北威州的大學一樣是一個公共法人。7月29日,Josef Beutelmann、Christiane Spiel、Hans-Udo Klein、Achim Meyer auf der Heyde、Gerhard Hanswille 和 Friedrich Steinle 成為第一批大學理事會成員。自2007/2008學年開始,停止Diplom學位招生。2008年1月16日學校開始在互聯網廣播。2008年3月12日,Lambert T. Koch 擔任大學校長。此後不久,一個區域諮詢委員會成立,以加強與伍珀塔爾大學臨近地區的關係。2008年4月,WUSEL (Wuppertaler Universitäts-Studierendenportal zur Elektronischen Lehrveranstaltungsinformation) 投入使用,通過這個平台學生可以方便的選課及管理考試等。為了增加和提升女性教授的成就,大學從州政府獲得100萬歐元,並且獲得了僅次於帕德伯恩大學的第二名好成績。

2010年以後

 
新的教學K樓,和後面的I樓

受2009年全州範圍內的教育系統大罷工的影響,學校於2010年5月19日開始着手學術和行政結構和體系的建設和改善。獨立的繼續教育學院(ZWB)於2011年2月成立,緊接着K教學樓已建設完畢,並且投入使用。K樓可為1,500名學生提供聽課場地。自同年10月17日起,大學還提供「大眾高等教育」,即旁聽和老年大學教育。圖書館經過一年的改建後,嶄新的、具有200多個用來學習討論的新教室開放了。同時還出版了第一本,也是州內第一本包含所有專業畢業生的「畢業生年鑑」。同年6月21日,一條長達1公里的林蔭小路在校內開放。至2012/2013年冬季學期,新入學新生達到創紀錄的4,400人。10月22日,主校區的所有建築物的霓虹燈開始在夜間點亮。

 
2015年5月,V/W樓工地

2013年伊始,在Gaußstraße也就是現在K樓的對面,興建一座投資達7千萬歐元,編號為V/W的教學樓。整棟教學樓使用面積大約16,500㎡,主要進駐的有化學、生物、機械和安全技術等學院。6月底在「男女平等」工作上取得成功,並在參與歐盟的研究項目後,大學被授予「兩性時代(GenderTime)」記錄中的最高資質等級「4」。2014年1月,K樓的投入使用也使其名列德國無障礙、殘疾人友好型的學習空間之一。4月在Haspel校區也開始新教學樓的建設。自9月1日Anke Kahl和Cornelia Gräsel領導學校後,大學首次在冬季學期的註冊人數超過20,000人。2015年1月,在Haspel校區成立一個有着約600件手工作品的「材料館」。同年6月,大學第一款大學生活應用程式「Campus-App」上線。

主要組織和管理部門

  • 部門 1:內務和外聯部
  • 部門 2:規劃發展部
  • 部門 3:學生事務部
  • 部門 4:人事組織部
  • 部門 5:環境安全部
  • 部門 6:教務部
  • 大學圖書館(3個校區)
  • 大學信息多媒體處(ZIM)
  • 總教務處(ZSB)
  • 語言學院(SLI)
  • 高校體育處

學期費用/學費

按2015/2016年學期來看,學期費用為260.46歐元/學期。費用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構成:

  • 學期票費用: 174.46歐元
  • 學雜費: 74.00歐元
  • 學生管理費: 12.00歐元

專業和教學

截止至2015年大學提供7個院系,共99個專業的學習位置(本科59個,碩士39個,德國國家認證考試1個)。 具體院系和專業見下面的列表:

  • A:人文學院(Geistes- und Kulturwissenschaften)
    • 文學(Allgemeine Literaturwissenschaft)
    • 英美文學(Anglistik/Amerikanistik)
    • 新教神學(Evangelische Theologie)
    • 德意志研究(Germanistik)
    • 歷史(Geschichte)
    • 天主教神學(Katholische Theologie)
    • 古典文學/拉丁(Klassische Philologie/Latein)
    • 音樂教育(Musikpädagogik)
    • 哲學(Philosophie)
    • 拉丁語文學(Romanistik)
  • B:經濟學院(Wirtschaftswissenschaft – Schumpeter Schoo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 衛生經濟學/健康管理(Gesundheitsökonomie/Gesundheitsmanagement)
    • 方法、法律、教育學(Methoden, Recht und Pädagogik)
    • 經濟工程學(Wirtschaftsingenieurwesen)
    • 經濟學(Wirtschaftswissenschaft)
  • C:數學與自然科學學院(Mathematik und Naturwissenschaften)
    • 生物學(Biologie)
    • 化學/食品化學(Chemie/Lebensmittelchemie)
    • 數學/信息學(Mathematik/Informatik)
    • 物理(Physik)
  • D:建築、機械學院(Architektur, Bauingenieurwesen, Maschinenbau, Sicherheitstechnik)
    • 建築(Architektur)
    • 土木工程(Bauingenieurwesen)
    • 機械(Maschinenbau)
    • 安全技術(Sicherheitstechnik)
  • E:電氣、信息學院 (Elektrotechnik, Informationstechnik und Medientechnik)
    • 印刷技術(Druck- und Medientechnologie)
    • 電子(Elektrotechnik)
    • 計算機(Informationstechnik)
  • F:藝術學院(Design und Kunst)
    • 色彩藝術和室內設計(Farbtechnik/Raumgestaltung)
    • 工業設計(Industrial Design)
    • 藝術(Kunst)
    • 媒體設計/設計技術(Mediendesign/Designtechnik)
  • G: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Human- und Sozialwissenschaften)
    • 教育學(Erziehungswissenschaft)
    • 地理(Geographie/Fach Technik)
    • 政治(Politikwissenschaft)
    • 心理學(Psychologie)
    • 社會學(Soziologie)
    • 體育(Sportwissenschaft)
  • 教育學院(School of Education)
    • 教育學(Bildungswissenschaften)

通訊設計(Kommunikationsdesign)專業因專業衝突等原因,現在在 Folkwang Universität der Künste大學教授。安全技術專業(sicherheittechnik)具有一定特色,本專業創立於1975年,歷經多年發展,特別在防火,勞動防護和環境保護人才輸送方面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2010年1月,大學被評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其人員培訓和教育合作單位。

在中國的友好院校

  • 湖北工業大學
  • 內蒙古工業大學
  • 江漢大學
  • 北京大學
  • 北京工業大學
  • 北京師範大學
  • 中國社會科學院
  • 武漢大學
  • 中國礦大(徐州)
  • 華中科技大學

專業領域與研究

大學擁有40個研究院和研究中心,此外還有一些合作研究單位。

  • 研究中心
    • 科學技術科際整合研究中心(Interdisziplinäres Zentrum für Wissenschafts- und Technikforschung; normative und historische Grundlagen (IZWT oder IZI))
    • 應用計算機科學與科學計算科際整合研究中心(Interdisziplinäres Zentrum für angewandte Informatik und Scientific Computing (IZ II))
    • 工藝管理科際整合研究中心(Interdisziplinäres Zentrum für das Management technischer Prozesse (IZ III))
    • 聚合物科際整合研究中心(Interdisziplinäres Zentrum für Polymertechnologie (IZ IV))
    • 健康管理和公共衛生研究分院(Bergisches Kompetenzzentrum für Gesundheitsmanagement und Public Health (BKG))
    • 少兒研究中心(Zentrum für Kindheitsforschung „Kindheiten. Gesellschaften「)
    • 科際整合語言研究中心(Zentrum für interdisziplinäre Sprachforschung (ZefiS))
    • Zentrum für Erzählforschung (ZEF)
    • 應用質譜研究中心(Zentrum für reine und angewandte Massenspektrometrie)
    • 出版與文獻研究中心(Zentrum für Editions- und Dokumentwissenschaft (IZED))
    • 企業與投資Jackstädt研究中心(Jackstädtzentrum für interdisziplinäre Unternehmertums- und Innovationsforschung (JZ))
    • 近代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Frühe Neuzeit (FFN))
    • Zentrum für Transformationsforschung und Nachhaltigkeit (TransZent)
    • Zentrum für Graduiertenstudien (ZGS)
    • 繼續教育研究中心(Zentrum für Weiterbildung (ZWB))
  • 大學獨立研究中心
    • 安全技術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Sicherheitstechnik)
    • 應用藝術和圖形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angewandte Kunst- und Bildwissenschaften)
    • 機械人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Robotik)
    • 現象學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phänomenologische Forschung)
    • 歐洲經濟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Europäische Wirtschaftsforschung (IEW))
    • 投建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Gründungs- und Innovationsforschung)
    • 結構工程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Konstruktiven Ingenieurbau)
    • 環境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Umweltgestaltung)
    • 基建、垃圾和廢水處理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Grundbau, Abfall- und Wasserwesen)
    • 安全系統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Sicherungssysteme)
    • 教育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Bildungsforschung (IfB))
    • 藝術,設計技術和媒體設計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Kunst, Gestaltungstechnik und Mediendesign)
    • 語言學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Linguistik (IfL))
    • 信息、通信和媒體技術系統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Systemforschung der Informations-, Kommunikations- und Medientechnologie (SIKoM))
    • 經濟與技術變革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wirtschaftlich-technischen Wandel)
    • 顆粒技術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Partikeltechnologie (IPT))
    • 數學建模、分析和計算研究中心(Institut of Mathematical Modelling, Analysis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IMACM))
    • 產品創新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Produkt-Innovationen)
    • 創新產品開發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visionäre Produkt- und Innovationsentwicklung (Visionlabs))
    • 民主與參與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Demokratie- und Partizipationsforschung)
    • 大氣與環境研究中心(Institut für Atmosphären- und Umweltforschung)
    • 馬丁.海德格爾研究院(Martin-Heidegger-Institut)
    • Zentrum für Erzählforschung (ZEF)
    •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Social Policy and Social Services
    • 微架構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für Mikrostruktur (fmt))
    • 伍珀塔爾教育經濟學研究中心(Wuppertaler Institut für bildungsökonomische Forschung (WIB))
    • 民主與參與研究室(Forschungsstelle Bürgerbeteiligung – Institut für Demokratie- und Partizipationsfors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