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38試驗機
X-38是為國際空間站研製的升力體(lifting body)再入(re-entry)式乘員返回載具的原型機。在2002年因資金問題被終止之前,X-38計劃已經有了一架試驗機。[1]
X-38 | |
---|---|
概況 | |
類型 | 乘員返回載具 |
製造商 | Scaled Composites公司 (原型機) |
狀態 | 整個計劃在2002年4月29日被終止 |
主要用戶 | NASA |
製造數量 | 3 + 1(未完成) |
歷史 | |
首飛 | 1999年 |
發展自 | X-24 |
歷史
能在國際空間站中工作的宇航員的人數取決於當時使用的乘員返回載具的載客數。當時國際空間站使用的乘員返回載具是俄羅斯的聯盟號,它只能運載三名宇航員。而國際空間站的乘員返回載具必須能在緊急情況下(例如宇航員突然生病)運載七名宇航員返回地面,因為最多會有七個人在國際空間站內工作。
現在國際空間站的每個乘員返回載具最多能運載三名宇航員。NASA在過去的許多年裡設計了許多種具有不同運載能力的乘員返回載具。[2]
研發
X-38是由NASA約翰遜太空中心領導的一系列乘員返回載具項目中的一個。對於X系列試驗機來說很不尋常的是,歐洲空間局和德國航空航天中心也參與了X-38的研製工作。X-38起初被稱為「X-35」。這個項目的總監為John Muratore,飛行測試工程師為Michael E. Fossum,他後來成為了NASA的宇航員。
X-38應用了美國空軍在1960年代中期X-24計劃中研製的升力體布局,這個是John Muratore的點子。
為了測試新的乘員返回載具,X-38計劃使用了無人的原型機複製品。用於飛行測試的X-38有:
- X-38 V-131
- X-38 V-132
- X-38 V-131R,由X-38 V-131換裝新的蒙皮而成
- X-38 V-201,這是由航天飛機送入太空的軌道飛行器
- 在X-38計劃進行到一定程度時,人們還提出要建造X-38 V-133和X-38 V-202,但是它們最終沒有被建造
X-38 V-131和V-132與X-24擁有相似的空氣動力外型。當用在乘員返回載具上時,這個外型需要被增大(因為它需要運載七個人),而且它還需要做一些改動,特別是尾部需要增厚。
X-38 V-131R的尺寸為乘員返回載具需要的尺寸的0.8倍大,並且外形與最後定型的乘員返回載具完全相同,而後來的V-133和V-201的尺寸則與定型後的乘員返回載具一模一樣。用作軌道飛行器的X-38 V-201 已有80%被完成,但是它從來沒有飛過。
在測試中,V-131, V-132和V-131R會在45000英尺(13700米)的高空中與B-52母機分離,然後開始以接近音速的速度滑翔,最後打開一個漏斗狀降落傘,速度減到60英里/時(95千米/時)。後來的原型機會藉助一個面積為7500平方英尺(700平方米)的降落傘降落,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降落傘。X-38會自動完成這些任務,如果遇到緊急情況,地面上的工作人員會通過遙控來操縱它着陸。
由於資金不足,X-38計劃在2002年4月29日被終止了。[1]
設計
在發動機將X-38推出軌道之後,它會用一個可調節方向的翼傘滑翔到地面。升力體飛機極高的速度使降落變得很危險。而翼傘會減低速度,從而使降落變得更安全。X-38的起落架用的是滑橇而不是輪胎。滑橇就像雪橇一樣,使飛機在地面上滑行一段時間後才停住。
X-38的形狀和尺寸都不與航天飛機相同。因為乘員返回載具需要能被裝進航天飛機的貨艙裡面。但是這並不意味着它會變得很小。X-38有10660千克重,9.1米長。提供動力並運行其他設施的電池能持續提供電力長達九小時。它從國際空間站返回地球只需要二至三小時。
X-38的降落傘應用了美國空軍的技術。這個重量很大的降落傘會將它的性能發揮到極限。X-38首先會從後部放出一個減速傘。這個減速傘會幫助保持飛機平衡,並且會減慢它的速度。在這之後,那個687平方米大的翼傘會被釋放出來。它會分四步被展開,每一步只會耗費45秒。按照一個好的步驟來展開翼傘是非常重要的,這會避免狂風將翼傘撕裂。
X-38的降落是全自動的。各種儀器會將數據送到機上的電腦中,而且電腦還會用空速管和GPS提供的信息來規劃一條安全的返迴路線。設計乘員返回載具的初衷是在緊急情況下將宇航員送回地球,所以它必須在沒有人能控制(例如宇航員生病或受傷)時自動返回地面。如果需要的話,宇航員會將它切換到手動操作模式。
人們為X-38設計了一個先進的對接系統,約翰遜太空中心接手了這個工作,並且在這基礎上展開了為後來的星座計劃試驗機量身定製的「低碰撞對接系統」計劃。
數據
瑣事
- " X-38在哪裡?" 是「The Phenomenauts」樂隊的一首歌。在這首歌中,NASA正在考慮放棄這項計劃。
媒體
參考
- ^ 1.0 1.1 X-38.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2006-09-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0) (英語).
- ^ Marcus Lindroos. NASA ACRV. Encyclopedia Astronautica. [2007-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10) (英語).
- NASA Dryden Fact Sheets. NASA. [2006-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7).
- NASA - Current Research Projects - X-38 CRV. NASA. [2006-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7).
- X38/CRV FDIR. NASA's Smart Systems Research Lab. [2006-09-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29).
- Crew Return Vehicle (CRV). ESA. [2006-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6).
外部連結
相關
相關開發
類似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