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討論:格式手冊/標點符號/存檔1

由Artoria2e5在話題將着重號加入格式手冊上作出的最新留言:8 年前

再議格式手冊中關於連字號的規定

昨日再次瀏覽到關於連接號的內容:

全角連字符「-」主要用於中文、日期或時間的連接,如「上海-台北」、「1999年2月3日-2005年7月6日」等。此處的一個例外是外文人名,將在半角連字符處說明。
半角連字符「-」主要用於外文、阿拉伯數字以及外文人名的連接。比如「UTF-8」、「ISBN 7-100-01777-7」、「瑪麗婭·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等。

然後順手點開了瑪麗·居里,發現內文中使用了「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又看了之前的討論,於是很自然地就改過來了。

但是我這裡出了個失誤,因為我也算是個新用戶,沒有注意提出到提出這個「例外」的用戶的簽名其實就是蘇州宇文宙武閣下  囧rz...

不幸的事情發生了。由於看到說「適用範圍包括條目名稱及條目內文二者」,我移動了玻意耳-馬略特定律比爾-朗伯定律等等大概四五個條目吧。結果回來馬上又看到蘇州宇文宙武告訴我說「那個規則其實是錯誤的」,呵呵……我的天空頓時灰暗了。

於是在這裡我懇請大家多多關注這個「小問題」。我單舉這幾種情況:

希望各位留心關注參與討論,儘早解決這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拜託了! --InstantNull留言2013年1月23日 (三) 01:23 (UTC)

感覺沒有說清楚……補充幾點。蘇州宇文宙武說那個規則是錯誤的,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何是錯誤的。除此之外各位可以比較一下半角和全角在標題中的表現,比如比爾-朗伯定律比爾-朗伯定律。綜合意見後,請考慮是否保留這個「例外」,在定律等類似的名稱中需不需要分開討論。--InstantNull留言2013年1月23日 (三) 01:39 (UTC)

抗議!樓主賣萌!(笑)雖然近來比較忙,但還是回應下。我記得這問題我至少提出過三次,但每次都應者寥寥啊。在這裡再次道歉,並解釋一下,當初制定規則時我對維基以及譯名方面的問題其實了解還遠遠不夠,故想當然可以用半角連接號,但後來我看所有標準的譯名辭典和手冊的中文連接號都沒有半角(外文使用半角),所以是我一手製造了這個錯誤。我三番兩次提出了修改這個問題,但最多的回答是隨它去好了,所以我現在基本上看見一條改一條啊。不過話說回來,半角使用確實比全角方便,所以我不反對用半角作為重定向頁面。我建議還是開個投票修改這一錯誤的規則,以免將來出現不必要的紛爭,謝謝!——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3年1月23日 (三) 02:01 (UTC)
那中間分隔點是用半角全角?--魔法少年愛德華★愛生活圓神蘿莉塔 2013年1月23日 (三) 13:59 (UTC)
也是全角。——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3年1月23日 (三) 15:55 (UTC)
要麼重新討論方案,要麼按現在的來。各位請給個準話再討論啊。烏拉跨氪 2013年1月23日 (三) 14:49 (UTC)
我建議就連接號的部分重新討論,重開投票。——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3年1月23日 (三) 15:55 (UTC)
那就立草案吧。烏拉跨氪 2013年1月23日 (三) 16:00 (UTC)
好吧。其實近來家裡有些事很忙的,不過等起床以後吧。——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3年1月23日 (三) 16:24 (UTC)
有這麼多種:「-、–、-、─、—」…-哆啦A夢220284 2013年1月23日 (三) 16:05 (UTC)

這是我目前查到的:

  • 根據2011年更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15834―2011(代替GB/T 15834―1995)標點符號用法,連接號的形式被規範為短橫線「-」、一字線「-」和浪紋線「~」三種。在4.13.3.1.e)中特別說明漢語拼音、外來語內部的分合均用短橫線,明確適用於人名,並且例舉了「盎格魯-撒克遜人」、「讓-雅克·盧梭」「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作為示例。
  • 在中華民國教育部2008年《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修訂版中,新增連接號為甲式「-」和乙式「~」兩種,規定用於連接時空的起止或數量的多寡等,沒有關於外來語部分的規定。

--InstantNull留言2013年1月23日 (三) 19:19 (UTC)

跪了!我又自作主張了,我錯了!這就不用討論了,我去都改過來。——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3年1月24日 (四) 01:56 (UTC)
哇!太多了,改不過來了!嗚……——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3年1月24日 (四) 02:23 (UTC)
都是我不好,相信了較早的譯名辭典,不知道有新標準了。——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3年1月24日 (四) 02:28 (UTC)
其實台灣普遍都沒有在用連接號的啦,至於音界號台灣用‧就不用說了,如上面兩個例子,台灣都直接寫「盎格魯撒克遜人」、「讓雅克盧梭」、「皮埃爾孟戴斯弗朗斯」這樣的= =。tntchn 對話 · 貢獻 2013年1月24日 (四) 04:57 (UTC)
那其實半形全形都是對的是吧。--魔法少年愛德華★愛生活圓神蘿莉塔 2013年1月24日 (四) 06:42 (UTC)
是啊,很多不規範的用法都是很常見的,一般也沒有人有這種吹毛求疵的要求,但是我們寫的是百科全書啊,起碼質量起點要高一點吧,標準至少還是要統一的。反正一般外文人名只要原文裡用了「-」,譯成中文時都要保留。--InstantNull留言2013年1月24日 (四) 08:50 (UTC)
蘇州不哭。其實我要是也能在客棧發帖之前查一查就好了。不過我發現你真的好有前瞻性!總算是了卻了你一樁心事不是。--InstantNull留言2013年1月24日 (四) 08:57 (UTC)
嗚……好點了,謝謝!現在關於外文人漢譯名內連接號的使用已經沒有異議了。——蘇州宇文宙武的主頁 ♨留言 ☎交友 ★貢獻 2013年1月25日 (五) 02:09 (UTC)
既然是「格式」,就表示「正不正確」其實不是這問題的核心關鍵,核心關鍵應該是「統一」。當然,制訂統一的標準過程中如能參考其他有公正性與普遍性的既存標準會比較好,但既然上面已經有人提出官方的定義全形半形都對的話,我建議就直接共識或票選決定其中一種當作中文維基自主決定的格式規定就好,對我而言,只要中文維基的版面看起來統一就好,不管全形半形我都無所謂,告訴我哪種格式為準我就會照用。--泅水大象訐譙☎ 2013年1月24日 (四) 10:29 (UTC)
在此強烈建議技術人士開發bot負責各條目連接線的分類和統一。畢竟,連接線,就算是同一個人編輯同一個條目,也容易迷糊。—TBG TBG Best and Greatest 2013年1月24日 (四) 12:27 (UTC)

括號使用準則

維基百科:格式手冊#括號中有關(半形或全形)括號的詳細用法不近詳細,而不但有用戶提出疑問:維基百科:互助客棧/求助#括號,而且我在編輯和瀏覽的時候,常會看到不同條目有不同的半/全用法。我提出以下的幾點方針,請大家提出意見,之後便可以加入正式的格式手冊裡面,並鼓勵人們隨時修改錯誤的用法。

  1. 條目命名規範不變,要用括號者,在條目名後加一個半形空格,然後一對半形括號:「歐拉數 (物理學)
  2. 明顯前後為中文字符(或韓文、日文等全形字符)的,必須使用全形括號,前後不加空格:「天永遠是藍的(多雲或下雨時除外),⋯⋯」
  3. 全篇或全句為英語等半形外文文字的,使用半形括號,前後各加上一個半形空格,或符合原語言用法:參考資料中的「On the Claims for Discovery of Elements 110, 111, 112, 114, 116, and 118 (IUPAC Technical Report)」
  4. 學術上應用的國際寫法:「16 (λ)」和「7-(1,2-二甲基戊基)-5-乙基十三烷」等
以下的是目前不存在共識的用法:
  1. 括號內為數字:「這個數字大得驚人(1,234,567)。」我主張使用全形
  2. 單位轉換:「長度為10,000 m(10 km)的跨海大橋⋯⋯」我主張使用全形,因為如果換為「長度為10,000米(10公里)的跨海大橋⋯⋯」,則基本符合最上的第2條
  3. 括號內為用以解釋中文字詞的英文或其他半形外文文字:「發現這些衛星的是伽利略·伽利萊(Galileo Galileo)。」或「單位為公里(km)」我主張使用全形
  4. 作為補充的英文簡寫:「第118號元素的國際命名為Ununoctium(Uuo)」雖然開始看起來有點奇怪,但我仍然主張用全形

另外需要考慮的情況是在表格的標題處,或底部導航模板中,所佔的空間問題。請見土星的衛星條目中的列表首行。

我能想到的情況就這麼些了。請補充並評論。鋼琴小子留言2013年2月2日 (六) 05:35 (UTC)

關於標點符號格式手冊的修訂已在進行,請參見Wikipedia:格式手冊/標點符號。針對您指出的實例,已對括號部分進行了增補:其一為化合物名稱的括號使用;其二為消歧義頁面條目名稱的括號使用。其餘已與其他規則重複,都屬於「注釋文字內容或作出補充說明。」所以不作進一步補充。歡迎至上方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提請Wikipedia:格式手冊 (標點符號)補充修改後立為指引討論。烏拉跨氪 2013年2月2日 (六) 06:56 (UTC)
我認為仍然有所不足,其中特別是牽涉到外語的情況完全沒有明確註釋。鋼琴小子留言2013年2月2日 (六) 17:37 (UTC)
簡而言之的第二句:「輸入非中文內容時則應使用該語言規定的標準標點符號。」烏拉跨氪 2013年2月2日 (六) 17:53 (UTC)
那請問「長度為10,000 m(10 km)的跨海大橋⋯⋯」和「第118號元素的國際命名為Ununoctium(Uuo)」是非中文內容嗎?要用英語的半形括號嗎?規範中必須說清楚。鋼琴小子留言2013年2月2日 (六) 19:57 (UTC)
這些屬於注釋。上面兩個例子整句話都還是中文。烏拉跨氪 2013年2月3日 (日) 06:18 (UTC)

提請Wikipedia:格式手冊/標點符號補充修改後立為指引

  • 依據文獻對於連接號的使用進行修改。
  • 細化了其他標點符號的使用規則。
請對未涉及到的內容進行補充,對有異議的內容進行討論。烏拉跨氪 2013年1月29日 (二) 14:12 (UTC)
這簡直就是在照抄標準原文啊。可能侵權啊。標點符號用法這個標準是GB/T,有版權的--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3年1月30日 (三) 01:44 (UTC)
(:)回應:中華民國的標點符號標準,是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版」授權條款釋出的,也有版權使用的疑慮(Wikisource也不能收),不過能不能用以下方式行之?製表來收納兩種標準的異同處,再加上來源,就可以避免授權問題,因為製表的方式是將來源的內容以資料視之。--(研究維基和百度百科的hanteng|留言) 2013年1月30日 (三) 02:33 (UTC)
問題並不在於採用哪個標準文件,而在於條目本身內容侵權。--魔法少年愛德華★愛生活圓神蘿莉塔 2013年1月30日 (三) 02:37 (UTC)
(:)回應:做為CC Taiwan早期工作人員之一的著作權實務經驗來看,這方針(非條目)若使用的是內容,而不是表達形式,就沒有侵權的問題,User:Shizhao的疑慮是是否照抄有侵權問題,若是選擇內容製表整理,避免使用原來文字表達形式,就沒有侵權的問題。唯在此實例上,因為標點符號的使用規則字句比較簡短,要再改寫成更短或有難度及仍被視為侵權的考量,所以建議建立相關選取符號的異同表,說明異同之處,這樣就可以避免侵權的問題。再者,內容侵權問題主要多以伺服器所在的著作權司法管轄權為主,在美國這樣製表式的做法,視為原創,(除非原作品為表),無侵權疑慮。--(研究維基和百度百科的hanteng|留言) 2013年1月30日 (三) 02:48 (UTC)
(~)補充:若製表意見可行,建議可以開一個google doc spreadsheet行之(若需幫忙填表,可邀本人共同編修ROC部份),再用相關轉換工具貼成wiki table。--(研究維基和百度百科的hanteng|留言) 2013年1月30日 (三) 02:39 (UTC)
只需對原文作出適當修改,就可以避免侵權疑惑。--魔法少年愛德華★愛生活圓神蘿莉塔 2013年1月30日 (三) 02:57 (UTC)

(※)注意:修補結束,請再次檢查。--魔法少年愛德華★愛生活圓神蘿莉塔 2013年1月30日 (三) 09:30 (UTC)

  • (:)回應,我參照來源所寫的都是定義及規律,這應該屬於自由版權的範疇吧?而且定義和規律都是事實性的內容,可改動的空間不大。而有版權的那些例子,我並沒有使用。烏拉跨氪 2013年1月30日 (三) 09:56 (UTC)
(×)抗議管理員濫用權力,把我辛辛苦苦建立的例子全改了。--魔法少年愛德華★愛生活圓神蘿莉塔 2013年1月31日 (四) 00:51 (UTC)
(?)疑問:現在若這方針指引過了,指的是要全部照這"綜合"版本嗎?還是若編者按其習慣的PRC或ROC標準都是允許的?若是變成只能照這綜合版本,異同表是必要的。--(研究維基和百度百科的hanteng|留言) 2013年1月31日 (四) 01:21 (UTC)
通過了就按這個指引所指示的做,與編者當地規定無關。但話又說回來,該指引就是綜合兩岸規定而制定的,已融合了兩岸使用標點符號的差異。與當地規定無衝突;或者說,比當地規定更寬鬆,比如括號。烏拉跨氪 2013年1月31日 (四) 08:08 (UTC)
 謝謝你說明,若是照您說描述的是取其最大公約數,我就相信您的描述,(+)贊成這變成指引,唯此討論記錄需存於該指引的討論頁面備查。--(研究維基和百度百科的hanteng|留言) 2013年1月31日 (四) 16:33 (UTC)

連接號的修訂部分

第5條:「複合名詞中起連接作用。」使用「短橫線」,即「-」。這是該草案中唯一與原規則存在差異的部分。
因此,此後比爾-朗伯定律玻意耳-馬略特定律這類條目名將明確使用半角連接號,即「-」。即使其連接的是兩個人名也如此。烏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14:10 (UTC)

修改意見

請在此大家提具體的修改意見。烏拉跨氪 2013年1月31日 (四) 08:10 (UTC)

說實話,格式手冊只要把在維基百科上有爭議或實際使用當中可能會造成爭議的地方寫出來就好了,沒必要寫的跟標準似的。大多數標點符號的用法應該屬於常識了,不需要特別說明,而且也都有相關的條目,沒必要在這裡再說那麼多。這裡只要說明一些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有爭議或不同用法的地方,以及維基百科對此的規範和要求(包括模板的使用)--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3年1月31日 (四) 08:54 (UTC)
這屬於防患於未然。其規則總體並不長,不會說多列出一些規則而出現篇幅冗長的問題。同時,又能在未來出現可能的爭議時可有兩岸標準可查。烏拉跨氪 2013年1月31日 (四) 09:13 (UTC)
同意User:Shizhao的說法。兩岸標準在標點符號等條目早就詳細介紹過了,沒有必要列出目前沒有爭議的規則。--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4日 (一) 16:10 (UTC)
條目不是指引啊,沒有約束力的。不可能以後有某個用戶對某些標點符號的用法提出異議後,叫人家去看這些標點符號的條目吧?肯定還是要回歸到指引的。而且我們現在怎麼能遇見到以後會不會出現爭議呢?烏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16:38 (UTC)
(&)建議:範例人名改回時昭。--魔法少年愛德華★愛生活圓神蘿莉塔 2013年1月31日 (四) 09:01 (UTC)
個人覺得若按現在的長度,其實是蠻剛好的摘要,至於硬/軟定調可以改成:
編輯應按《中華名人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GB/T 15834-2011)[1]或《中華民國教育部〈重訂標點符號手冊〉》[2]的規定使用標點符號,為方便編者參考,以下整理出這兩標準手冊中,常用的標點符號使用方式。

這樣子說明了應該怎麼做,還有一個可以快速參考的列表。--(研究維基和百度百科的hanteng|留言) 2013年1月31日 (四) 16:33 (UTC)

User:Hanteng的主意也不錯。--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4日 (一) 16:10 (UTC)
是「以前不可以的現在可以了」還是「以前也可以現在還是可以」?--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4日 (一) 16:10 (UTC)

引號

  • 引號部分的敘述有個小問題。「」、『』分別是單、雙引號,指引中寫反了。[1]
引號的形式可以分為:雙引號「“”」(簡體)、「「」」(繁體);單引號「‘’」(簡體)、「『』」(繁體)。

--Stevenliuyi留言2013年1月31日 (四) 19:37 (UTC)

我覺得是這樣的,這個手冊重點是介紹標點符號在中文維基百科裡怎麼用而不是中文標點符號怎麼用。個人認為詳細的標準是十分必要的,但可以直接以維基百科作為背景,比方說「句號在維基百科中是用於表示……」,也是一個規避版權侵犯的好方法。--InstantNull留言2013年2月1日 (五) 23:41 (UTC)

已修改了。烏拉跨氪 2013年2月2日 (六) 06:56 (UTC)

括號中,「括號的形式」誤寫為「連接號的形式」。已代為修改。--InstantNull留言2013年2月2日 (六) 21:49 (UTC)

還是不要與現在的Wikipedia:格式手冊#標點符號產生衝突的好,感覺應該儘量保持一貫性。
引號的形式可以分為:簡體「「」」、「『』」,繁體「「」」、「『』」。其互為一對,繁簡各兩對,前者稱為前引號或上引號,後者稱為後引號或下引號。
這個好像與繁簡無關,繁體字配合西式引號、直行簡化字配合日式引號(按GB還是雙引號在外)都能見到吧;叫什麼也沒有關係,一般叫起引號跟引回號吧;多段引用的只有起引號沒有引回號的也經常出現吧。建議修改為
在中文維基百科當中引號的形式可以分為:西式「「」」「『』」,日式「「」」「『』」。
這談不上西式,日式吧。而且維基百科裡沒有豎排文字。烏拉跨氪 2013年2月3日 (日) 19:13 (UTC)
西式、日式應該在胡適將這個符號命名為「引號」的《論句讀及文字符號》有提到吧,標點符號與繁簡根本就沒有一毛錢的關係。既然是方針,當然不要有讓人誤解的地方。--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3日 (日) 20:08 (UTC)
這寫符號就是現代中文固有的,為何非要靠到西式、日式上去?我想有更好的命名方式。烏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08:45 (UTC)
嗯,「固有的」好像是讓人理解成白話出現,引號就出現了而且一成不變了呢。暫不命名也好,不過「其互為一對,各兩對,前者稱為前引號或上引號,後者稱為後引號或下引號。」前引號、上引號、後引號、下引號這四個定義好像沒有必要出現。--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4日 (一) 16:10 (UTC)
那就乾脆不定義好了。下面要指明的話全部用標點符號本身標示吧。烏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16:38 (UTC)

書名號

"書名號內若全為外文,可依照該語言書名形式使用斜體"。這個不知是哪裡的規定?一般看到的中文書籍文章上,中文書名號里全是外文的一般都不用斜體啊?--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3年1月31日 (四) 09:00 (UTC)
因為「輸入非中文內容時則應使用該語言規定的標準標點符號。」,英文的標題要求斜體,而維基百科內的文章在翻譯時部分編者也會依照這個規定。所以這只是提供這麼一個選擇,而非硬性規定。烏拉跨氪 2013年1月31日 (四) 09:17 (UTC)
"書名號內若全為外文,依照該語言書名形式使用斜體"--魔法少年愛德華★愛生活圓神蘿莉塔 2013年1月31日 (四) 09:07 (UTC)

說實在話,維基百科一直以來不太注重方針指引。放在這種兩岸三地的機制里,必然導致爭議。建議日後加強方針指引制定,有什麼談妥了就做指引,免得連1+1都要吵架。--魔法少年愛德華★愛生活圓神蘿莉塔 2013年1月31日 (四) 09:07 (UTC)

既然不硬性規定,那說他豈不是畫蛇添足?--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3年1月31日 (四) 12:14 (UTC)
只是告訴編者,這樣做也是可以的。就像告訴編者條目內容可以為簡體和可以為繁體一樣。烏拉跨氪 2013年1月31日 (四) 15:34 (UTC)
雙書名號多數用於書名,單書名號多數用於篇名。
這個大陸讀者大多看起來會很怪異的,還是保留現在的篇名的手工轉換的好,建議去掉。
這是台灣的標準用法。下部具體說明了哪些地方應該用哪種書名號。烏拉跨氪 2013年2月3日 (日) 19:13 (UTC)
「是台灣的標準用法」早就在書名號裡面提過了,如果在方針中出現又不提適用範圍,會被人誤以為是Wikipedia的標準用法。台灣使用《》比較晚,與大陸規定衝突,比較適合地域轉換。--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3日 (日) 20:08 (UTC)
書名號不是方針,只是個條目。台灣書名號的用法與大陸書名號的用法不是一一對應的。只是「卷名、篇名、文章題目、詞牌及曲牌名、字畫名」在台灣可使用單書名號。在規則草案中也允許使用兩種書名號的任意一種。烏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08:45 (UTC)
同意前三句話。最後的那個是一個多麼適宜地域轉換的例子啊。--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4日 (一) 16:10 (UTC)
手動轉換?烏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16:38 (UTC)
嗯,參見Wikipedia_talk:格式手冊/存檔2#關於在條目中獨立使用單書名號〈〉的問題。其實弄個模板也不錯。--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6日 (三) 15:45 (UTC)
模板早就有了:Template:書名號轉換Template:篇名號轉換。我寫進草案里吧。烏拉跨氪 2013年2月6日 (三) 16:24 (UTC)
我根據現實的情況對模板進行了修改和更名:Template:單雙書號轉換Template:引書號轉換烏拉跨氪 2013年2月7日 (四) 11:08 (UTC)
書名號內若全為外文,可依照該語言書名形式使用斜體;若為中文則不可斜體。在維基百科,可用「''正文''」的方式標識斜體。
書名號內若全為外文也不應該用斜體吧,這個太詭異了。建議修改為
中文行文內的外文書名,正常使用書名號;條目中嵌入的外文行文中的書名,可依照該語言書名形式決定是否使用斜體或使用該語言常用的書名表示方式。
例子也要修正。--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3日 (日) 19:00 (UTC)
上面有用戶提過這個問題。這是現實部分用戶會使用的形式,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烏拉跨氪 2013年2月3日 (日) 19:20 (UTC)
明顯與現有方針不符。「可依照該語言書名形式使用斜體」有很強的傾向性,容易誤導(原文用斜體表示書名的好辦,原文就有書名號的呢?難道要寫成「《«Вокруг света»》雜誌」不成?)。如果不想維持現狀的話,以後可以使用{{lang}}模版或者新建一組在中文書名號里使用各種語言的模版,這樣改來改去也方便,而且可以用自定義樣式表調成自己喜歡的:)--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3日 (日) 20:08 (UTC)
已做修改。烏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08:45 (UTC)
請看Wikipedia:格式手冊第一句話
「格式手冊的目的是為了提供一些準則、方針,使得所有條目的編輯風格變得一致。
,目前的修改會導致兩種風格吧,既然不能使「所有條目的編輯風格變得一致」,還是乾脆去掉的好。或者更好的辦法,把風格的控制交到讀者手中。--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4日 (一) 16:10 (UTC)

(!)意見,建議儘量只保留一個:維基百科:格式手冊/標點符號維基百科:格式手冊#標點符號,以免混淆。--Gakmo留言2013年2月4日 (一) 11:32 (UTC)

通過後,原維基百科:格式手冊#標點符號內規則廢除。烏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13:59 (UTC)
個人認為原維基百科:格式手冊#標點符號比現在這個好多了。現在的版本用戶閱讀量變大了,對規則的要點卻很難抓住了。現在版本有很多含糊不清和容易引起以後爭論的地方。如果新的這個能通過的話,兩個還是都應該保留,一個是便於理解的簡易版本,一個是類似於主條目的完全版本。--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4日 (一) 16:10 (UTC)
「現在版本有很多含糊不清和容易引起以後爭論的地方」請指明,會作出修改。烏拉跨氪 2013年2月5日 (二) 08:02 (UTC)
現在版本不是對維基百科:格式手冊#標點符號的進行整理和補充,並且其中對中文中的一般標點符號的使用方法介紹過多,模糊了焦點,用戶不能夠很容易的找到有爭議的規則。建議按照en:Wikipedia:Manual_of_Style#Punctuationen:Wikipedia:SMOS#Punctuation的形式對維基百科:格式手冊#標點符號進行修訂。--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6日 (三) 15:45 (UTC)
我認為現在的版本已經包含了維基百科:格式手冊#標點符號絕大部分的內容,作出修訂的也指明了。如果您覺得有什麼遺漏了可以提出來。en:Wikipedia:Manual_of_Style#Punctuationen:Wikipedia:SMOS#Punctuation中其實就是對英文標點符號各個規則進行了詳細的舉例和敘述。與維基百科:格式手冊/標點符號本質上是一樣的。但這樣會增加指引的篇幅,如有必要的我會增加。烏拉跨氪 2013年2月6日 (三) 17:27 (UTC)
在中文裡,書名號內的外文一般是不用斜體的。書名號的作用是表示這是一個出版物,而斜體的作用之一也是表示出版物,上面«Вокруг света»》的例子則是俄語書名號的用法,因此書名號里加斜體其實和《«Вокруг света»》這個例子的用法是一個道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3年2月4日 (一) 12:18 (UTC)
«Вокруг света»》這種情況畢竟與斜體存在明顯的差異,冗餘一對符號是可以明顯觀察到的,而且也沒有用戶會贊同這樣的寫法。當其內全為外文時,如《Angel in the HELL》,內部參照某些外文標準的斜體也是現實部分用戶會使用的形式(特別是翻譯),而且也不會出現冗餘的符號。是否允許編者能夠在這種較特殊的情況下有一定的選擇空間?烏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14:22 (UTC)
目前的實踐允許編者在編寫條目的時候遵守或者不遵守維基百科:格式手冊,畢竟內容比形式更重要。有關之前討論外文使用書名號還是斜體的共識,參見Wikipedia_talk:格式手冊/存檔2#.E3.80.8A.E3.80.8B.E4.B8.8E.E6.96.9C.E4.BD.93。編者選擇書名號和斜體重複使用是因為符合兩岸文字標準還是看起來更加美觀呢?--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4日 (一) 16:10 (UTC)
指引是大部分用戶都應該遵循的規則,而不是論述。因這個討論過於久遠,本人未能從原指引中找到相關規則,所以現在表示抱歉。根據2007年的討論,現在是否直接規定必須以「有中文名稱時,第一次出現時用《中文名》(book name),以後用《中文名》;無中文名時,用《book name》。」為唯一的形式?烏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16:38 (UTC)
之前的討論好像跟沒有人認為書名號和斜體一起使用是一種可能的形式。兩個選擇:一個維持現狀,按照之前的共識寫入;一個是現在討論力爭得到關於此形式是否是「唯一的形式」的共識,如果有共識的話,寫入。--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6日 (三) 15:45 (UTC)
我主要是關心如果在條目正文中故意聲明外文書名時該用什麼格式,自己寫遊戲條目有時就會在正文中特地強調北美版遊戲的譯名。例如在正文中有「《水滸傳》在法語中的譯名是Au bord de l'eau」這麼一句話,如果對特地定義的法文套用中文書名號感覺有些彆扭,加斜體又有人不願意……--鐵鐵的火大了 2013年2月7日 (四) 06:18 (UTC)

參考資料內的任何書名,包括出版物名、析出文獻名和定期出版物名等,參照包括GB7714在內的標準及慣例(不太清楚港台方面的規定,請了解的維基人補充),是否應當禁止外包書名號? --達師261442 2013年2月8日 (五) 10:06 (UTC)

按理說是應該禁止的,但這設計參考文獻形式的特殊情況。還是在未來參考文獻的格式手冊中規定吧。這裡專指正文中書名號的情況。烏拉跨氪 2013年2月8日 (五) 11:51 (UTC)

歐美學術傳統,書名一律用斜體,根本沒有所謂「書名號」。斜體印刷,就表示這是「書名」。在打字機時代,沒有斜體,則用下劃一線的方式取代斜體印刷以表示書名,也沒有「書名號」云云,現存舊式的歐美博士論文正是使用這種格式。篇名則一律加引號、用正體。(在「參考書目」中,篇名有時連引號都不用了。但在段落中,篇名依然用引號和正體。)中文學術論著提及歐洲語言的著作,做法和歐美學術傳統一樣。如閣下手頭上有幾本英文或法文的論著,一看即明瞭。「一般看到的中文書籍文章上,中文書名號里全是外文的一般都不用斜體」云云。「全是外文的」,根本不應加書名號,直接用斜體即可,「書名號裏」是否「不用斜體」的問題並不成立。建議參考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等幾部有示例作用的百科全書。--Banyangarden留言2013年2月14日 (四) 07:24 (UTC)

閣下注意,這裡討論的不是在外文文段或百科全書中的情況。如果是一本英文的百科全書,裡面的著作名當然不會存在「書名號」,而且絕對是斜體的。但我們現在討論的是在中文環境下的問題。如果有一本中文的百科全書採用不加書名號而直接用外文名,才具備說服力。烏拉跨氪 2013年2月14日 (四) 12:17 (UTC)
烏拉先生你好,新春大吉!建議先生(一)參考這幾本網上可以讀到的著作: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國內版:北京:三聯書店,1999)、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國內版: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鄭素春:《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2)。這三部著作提及西文書籍用斜體(上述方法3),提及西文文章加引號(上述方法2),都不用書名號。(二)到圖書館參考幾本與國際學術「接軌」、閱下認為「具備說服力」的權威性著作。謝謝。--Banyangarden留言2013年2月14日 (四) 14:02 (UTC)
可否寫明在第幾頁?太長了,找不到。烏拉跨氪 2013年2月17日 (日) 11:38 (UTC)
烏拉先生你好,可參《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頁5、頁17、頁19;《中國青銅時代》頁3註11、頁157註1、頁187註26(後二例在網上沒有提供預覽,建議先生參考刊印本);《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頁8。以上7例都「在論述中」(在註釋中作者也可以展開「論述」,註釋不等於「參考資料」)提及西文著作的西文名字,格式是西文書籍用斜體(上述方法3),西文文章加引號(上述方法2),都不用書名號。又,張光直另一本著作《中國青銅時代.二集》(北京:三聯書店,1990,此書沒有網上預覽),頁131,做法與以上7例相同,可列為第8例。唯一做法例外的是《中國青銅時代》頁1,此頁提及一本丹麥文著作,格式是正體不用書名號(上述方法1)。此當即達師已提及的例子。此處雖不用斜體,但與以上8例相同的一點是,都不用書名號。喋喋不休﹐有勞先生費神,抱歉。--Banyangarden留言2013年2月19日 (二) 18:02 (UTC)
《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頁5實為參考文獻腳註;《中國青銅時代》頁3註11實為參考文獻腳註,頁1則為「《譯名》(原名正體)」;《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頁8為「《譯名》(原名斜體)」。所舉3個例子都非直接單獨使用外文斜體或正體。烏拉跨氪 2013年2月20日 (三) 04:03 (UTC)
烏拉先生你好。(一)在本章節,討論重點是書名號,要判斷的是編寫中文維基時:1.西文書名應否加「書名號」(若不用書名號,是否加引號);2.西文書名應用斜體抑或正體。無論西文書名是否在括號內,都屬討論範圍。至於應否有中文譯名,則不在討論範圍。(二)即使先生不願觀察括號中提及西文文獻旳做法,也可以留意到《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頁19提及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時,用斜體,不用書名號。在中文學術界,提及西文文獻,書籍用斜體,文章加引號,是沿用國際學界處理書名的做法,不是中國學者自創。日文書籍提及西文書籍,亦採用國際學界的做法。中文維基應沿用既有學術規範,不宜另立一法。謝謝。--Banyangarden留言2013年2月20日 (三) 15:44 (UTC)
閣下請注意這裡討論的書名號的使用範圍,僅為正文部分,即不包括參考文獻也不包括注釋。上面所舉的例子都無法進行證明在中文文段中單獨使用斜體是一種通行的做法。《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頁19已為付費內容,我已無法看到。烏拉跨氪 2013年2月20日 (三) 16:06 (UTC)
烏拉先生你好,上文我打錯了頁數。《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中楊聯陞〈原商賈〉一文頁(十七)提及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時,用斜體,不用書名號。這是烏拉先生可以瀏覽的部份,有興趣自行參閱。作為維基的執行編輯,恕我冒昩,先生可到圖書館自己找書看,看看提及西文文獻時人們怎樣處理,不限於任何人提供的資料。謝謝。--Banyangarden留言2013年2月22日 (五) 15:51 (UTC)
補充。《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頁(五)、頁(十七)、頁(十九);《道教信仰,神仙與儀式》頁8;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二集》(北京:三聯書店,1990),頁131;以上5例都「在正文中」、並非「參考文獻」亦非「注釋」,格式俱是西文書籍用斜體西文文章加引號,都不用書名號。例子,5個。若有人硬說看不見,抱歉,不是我交談的對象。謝謝。--Banyangarden留言2013年2月22日 (五) 16:22 (UTC)
至少這第一本裡面正文都會把外文著作翻譯成中文並加上書名號,後附括號內為正常書寫的英文,即《書名》(Title),而參考資料不在這篇指引的規定範圍內。 --達師261442 2013年2月17日 (日) 17:16 (UTC)
我隨意的翻查了幾本來自大陸和台灣的書籍,可見其內中外文作品名在中文文段中的形式:
其中,台灣漫遊者文化2012年3月出版的《全民書寫運動》(ISBN 978-986-6272-89-9)一書中,可明顯的見到數種外文作品名用法。其分別為:1、書名號+外文作品名斜體,如圖中的《Vogue》、《GQ》等;2、書名號+外文作品名不斜體,如圖中的「……,但這對《Vogue》而言,並不適用。……」;3、書名號+書名號內中文譯名+括號+括號內外文作品名斜體,如圖中的《紐約客》(The New Yorker)等。台灣繆思出版2012年5月出版的《創意CEO2》(ISBN 978-986-6026-14-0)勒口處的簡介中也出現了《視覺創意》(Visual Creativity)這樣的用法。
另外,大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文學回憶錄》中,則出現了書名號+書名號內中文譯名+括號+括號內外文作品名斜體,如圖中《蛙》(The Frogs)、《工作與時日》(Works and Days)。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的《胡適論人生》中也同樣出現了《海上夫人》(The Lady from the Sea)這樣的用法。
所以「《中文作品名譯名》(''外文作品名'')」在兩岸出版物中都可見;「《''外文作品名''》」、「《外文作品名》」在出版物中可見,大陸作品再進一步查找應該也是可見的。所以現草案內容不存在問題。烏拉跨氪 2013年2月24日 (日) 01:10 (UTC)

連接號

(!)意見,現時格式手冊中,「允許兩種連接號的使用,一種是全角連字符「-」,另一種是半角連字符「-」」,不同於草案的「連接號的形式可分為:短橫線「-」、一字線「-」和波浪線「~」」。建議沿用前者。--Gakmo留言2013年2月5日 (二) 03:20 (UTC)

更改處已在上部「連接號的修訂部分」說明。解決了「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再議格式手冊中關於連字號的規定」的爭議。烏拉跨氪 2013年2月5日 (二) 08:02 (UTC)
不太明白您的意思,我關注的是新草案容許同時存在“-”和“~”,會造成格式混雜。--Gakmo留言2013年2月6日 (三) 02:32 (UTC)
既然不贊同給予編者多種選擇,那我就把「~」刪除掉吧。烏拉跨氪 2013年2月6日 (三) 08:18 (UTC)
最好說明在中文裡面使用「~」是可以的,但是Wikipedia只採納其中的一種。--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6日 (三) 15:45 (UTC)
已加入。烏拉跨氪 2013年2月6日 (三) 17:14 (UTC)
建議允許使用波浪線做連接號。曾有維基人說,由於橫線連字符長得像減號,在使用橫線連接數字時會被誤解為減號。 --達師261442 2013年2月14日 (四) 13:40 (UTC)
對於允許使用兩種連接號沒有太大意見,只是擔心在同一條目中出現兩種連接號可能會顯得比較混亂。抑或可考慮使用長橫 "——" (佔兩個字的位置)?--Gakmo留言2013年2月15日 (五) 11:22 (UTC)
那是否需要規定在同一段落內必須統一?烏拉跨氪 2013年2月17日 (日) 11:35 (UTC)
只允許波浪線連接數字就好了吧。如果要求統一不妨全篇統一。 --達師261442 2013年2月18日 (一) 10:19 (UTC)
不過就現在的現實情況而言,浪紋線極少人使用。烏拉跨氪 2013年2月18日 (一) 16:52 (UTC)
推薦採用-,不禁止使用~,但要求全篇統一,應該沒問題吧。 --達師261442 2013年2月27日 (三) 07:37 (UTC)
僅說明了不建議使用。統一的問題未加入,可能會有爭議。烏拉跨氪 2013年2月27日 (三) 09:13 (UTC)

分隔號

是否應該註明全形(/)或半形(/)皆可?抑或只容許其中一種?--Gakmo留言2013年2月15日 (五) 11:22 (UTC)

印象中沒見過中文出版物用全角分隔號?另外大陸的輸入法一般都用這個鍵打頓號(、),全角不太好輸出?--鐵鐵的火大了 2013年2月17日 (日) 10:46 (UTC)
大陸國家標準里未出現全角的分隔號。關於這點Gakmo有什麼建議?烏拉跨氪 2013年2月17日 (日) 11:42 (UTC)
明白了。--Gakmo留言2013年2月18日 (一) 08:00 (UTC)
不過我看一些台灣的作品,貌似都是全角的分隔號。所以我還是在草案中加入好了。烏拉跨氪 2013年2月24日 (日) 01:12 (UTC)
標題中的分隔號是否應該說明一下與子頁面的區別?--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3年2月26日 (二) 01:44 (UTC)
已添加。烏拉跨氪 2013年2月27日 (三) 09:13 (UTC)

頓號

雖說在書名號或引號之間加頓號也不算錯,但是在分隔號的第二個例子裡用到了這種不太標準的方法,可能會給用戶不正確的暗示,可否考慮修改一下?--InstantNull留言2013年2月27日 (三) 19:30 (UTC)

分隔號的第二個例子?閣下是不是搞錯了?烏拉跨氪 2013年2月28日 (四) 19:26 (UTC)
不好意思,受上面的影響,是我搞錯了…我指的是間隔號的第二個例子。
  • 正確:《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莊子·秋水篇》
  • 錯誤:《莊子/秋水篇》、《莊子-秋水篇》、《莊子-秋水篇》、《莊子.秋水篇》

--InstantNull留言2013年3月1日 (五) 08:00 (UTC)

你的意思是要改成像下面這樣?
  • 正確:《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莊子·秋水篇》
  • 錯誤:《莊子/秋水篇》
  • 錯誤:《莊子-秋水篇》
  • 錯誤:《莊子-秋水篇》
  • 錯誤:《莊子.秋水篇》

--冬天風搖酒館繡中燈(克勞棣喜歡的句子) 2013年3月1日 (五) 08:30 (UTC)

GBT中4.5.3.5頓號寫明:「標有引號的並列成分之間、標有書名號的並列成分之間通常不用頓號。」這不是禁止性規定,所以這樣寫也是沒有問題的。由編者自行決定加或不加。烏拉跨氪 2013年3月1日 (五) 11:01 (UTC)
正因如此我才提這個,我不是說它錯了,只是可能誤導用戶說這是推薦用法。或許有些吹毛求疵。--InstantNull留言2013年3月1日 (五) 18:38 (UTC)
正確的例子和錯誤的例子都用了這樣的形式,應該就算不上推薦了吧,兩者是平衡的。烏拉跨氪 2013年3月2日 (六) 10:08 (UTC)

句號、冒號、頓號的問題

(-)反對

句2:存在於圖表中的短語式說明文字,其中部內容可用逗號,但末尾不用句號。就算是有些時候說明文字內容比較長,在前面的語段中已出現句號,最後的結尾處仍不用句號。

若圖表內的文字已使用句號,則最後的結尾處也要使用句號。

(?)疑問

在使用頓號標示較長、較多或較複雜的並列成分之間的停頓這一情況下,最後一個成分前可用「以及(及)」連接。但使用「以及(及)」後,之前應使用逗號,而非頓號。

我記得中文中似乎沒有「我喜歡吃香蕉、蘋果、和梨」這種用法,一般是「我喜歡吃香蕉、蘋果和梨」。這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標點符號使用規範嗎?

(?)疑問

全角冒號用在總結性或提示性詞語之後(如「說/道/問/答」、「例如/比如」、「證明/假設/得到」等詞後)

這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標點符號使用規範嗎?

我看上面的討論基本已經結束了,也達成共識,修改了條目。烏拉跨氪正在維基百科:互助客棧/方針申請通過,我這些意見可以另行討論。--Gqqnb留言2013年3月13日 (三) 04:56 (UTC)

上面的三個規定都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標準。您舉例中的「我喜歡吃香蕉、蘋果和梨」為正確用法,該處規定的僅限「以及(及)」,且為在「較長、較多或較複雜的並列成分之間」。原文下方已舉例說明。烏拉跨氪 2013年3月13日 (三) 07:43 (UTC)

通過Wikipedia:格式手冊/標點符號‎為指引

經過之前的討論,對Wikipedia:格式手冊/標點符號‎進行大幅的修訂。已有較長一段時間沒有新的修改意見,所以提請通過為指引。若有新的修改意見,請在下方提出。烏拉跨氪 2013年3月12日 (二) 17:03 (UTC)

(+)支持,對修改部分沒有意見。--Gqqnb留言2013年3月13日 (三) 04:58 (UTC)
請明確指出此指引不適用於參考資料格式。其他(+)支持。 --達師 - 261 - 442 2013年3月13日 (三) 09:46 (UTC)
已說明。烏拉跨氪 2013年3月13日 (三) 15:27 (UTC)
(+)支持。--Gilgalad 2013年3月13日 (三) 10:12 (UTC)
在討論中我曾列出詳細的括號使用準則,特別是有關數字、外文、拉丁字母縮寫等部分,我仍然認為需要在「括1」詳細註明。我(&)建議把「1. 注釋文字內容或作出補充說明。」補充為「1. 注釋文字內容或作出補充說明,如數字、單位、外文原名、拉丁字母縮寫等。」並且相應地加入例子。我覺得如此詳細是有必要的。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3年3月13日 (三) 17:42 (UTC)
加了個例子。烏拉跨氪 2013年3月13日 (三) 18:07 (UTC)
謝!(+)支持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3年3月14日 (四) 19:34 (UTC)
(+)支持:仍然對間隔號的例子耿耿於懷……--InstantNull留言2013年3月13日 (三) 20:31 (UTC)
 完成烏拉跨氪 2013年3月21日 (四) 12:23 (UTC)

建議添加豎排標點指引

我建議再在文中添加添加豎排標點符號指引。現在 Unicode 已經收錄了一些豎排漢字專用的標點符號,建議把這些符號推薦給大家,以便指導用戶在豎排字中使用標點符號。

可用的符號有:

︐︑︒︓︔︕︖︗︘︙︰︱︲︳︴︵︶︷︸︹︺︻︼︽︾︿﹀﹁﹂﹃﹄﹇﹈

(其中前七個符號依照中國大陸標準設計) -- ──★──  2013年6月7日 (五) 17:26 (UTC)

(!)意見 制定指引時,可以參考這篇範文。-- ──★──  2013年6月7日 (五) 17:35 (UTC)
維基百科不提供豎排編輯的。烏拉跨氪 2013年6月8日 (六) 06:16 (UTC)
我的意見是為使用 {{Vtext}} 系列模板做成的豎排文字制定相關的標點符號指引。-- ──★──  2013年6月8日 (六) 13:13 (UTC)
這個模板的使用量連50個條目都不到。烏拉跨氪 2013年6月8日 (六) 19:49 (UTC)

關於部份條目濫用《》

WP:格式手冊 (標點符號)#書名號烏拉跨氪 2013年6月18日 (二) 14:30 (UTC)
中華民國教育部頒訂的《重訂標點符號手冊》把影劇名、歌曲名、報章、雜誌甚至電子報全都編入書名號的適用範圍之內,所以我看不出目前中文維基的格式規範有啥不妥之處。--泅水大象訐譙☎ 2013年6月18日 (二) 16:05 (UTC)
上網查了下,百度百科這裡和一些政府網站比較官方的說法是:

用於標明書名、篇名、報刊名、文件名、戲曲名、歌曲名、圖畫名等的符號。「書名、篇名、報紙名、刊物名等,用書名號標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1995年12月13日發布,1996年6月1日實施)「用在書名、篇名、歌曲名、影劇名、報紙雜誌名和圖表名等。」(《重訂標點符號手冊》,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中華民國八十六年三月台灣學術網絡三版)
句子本身是否在強調需要加書名號內容的名稱性,如果強調其名稱性,則用書名號,如果側重強調題目的內容,那麼需要加引號而不是書名號。(節選自百度百科)

所以不同於台灣(中華民國),台灣的多了影劇名和歌曲名等,所以看情況,電影名可不用書名號--脳內補完。◕‿◕。メッセージ 2013年6月19日 (三) 14:11 (UTC)
隨著時代改變修正標準還是有必要的啦!想想在古代根本連標點符號這種東西都不存在,古人學文還得先學斷句,那又該怎麼說呢?--泅水大象訐譙☎ 2013年6月19日 (三) 09:03 (UTC)
2011版的《標點符號用法》規定書名號用於:書名、卷名、刊物名、報紙名、文件名等;電影、電視、音樂、詩歌、雕塑等各種用文字、聲音、圖像等表現的作品名稱;全中文或中文在名稱中占主導地位的軟件名;作品名的簡稱--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3年6月20日 (四) 02:01 (UTC)

建議表示年代跨度時使用「~」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棧/其他

現在維基上表示年代跨度時廣泛使用「—」,但這個符號的視覺效果不是很好,如「1999年—2000年」,感覺有兩個問題:一是「—」的橫向跨度大而且生硬,與兩側的文字幾乎接上,看起來非常擁擠並有被壓迫感;二是「—」與漢字「一」實在太類似,雖然不可能被誤解,但感覺起來讓人有些不舒服。我提議以「~」來替代這個符號,效果如「1999年~2000年」。希望徵求一下大家的意見,如果有支持者的話,我想把這個建議提到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中去討論。--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12:09 2007年4月19日 (UTC)

反對,「~」不顯示在方格中間,且彎曲,不容易辨認。—Isnow 12:48 2007年4月19日 (UTC)
不顯示在中間是事實,不過不容易辨認從何而來?而且彎曲正可以表示「時間度過」這一意思。--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4月19日 (四) 13:29 (UTC)
大陸的字型確實是不顯示在中間,不妥,過如果是全形的「~」呢?→真的很囉唆的阿佳 12:55 2007年4月19日 (UTC)
全角的效果如「1999年~2000年」。--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4月19日 (四) 13:29 (UTC)

我現在有些傾向於全角的「~」了。不知道最初設定格式指南時為什麼規定使用「—」?看起來真的很不舒服。--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4月19日 (四) 13:45 (UTC)

正式的文書上使用哪種?在歐美,都是使用(較長的) - ,華語圈呢?--Jnlin討論2007年4月19日 (四) 13:48 (UTC)
這裡有一些關於「—、-、~、–」的討論。—Isnow 2007年4月19日 (四) 14:20 (UTC)

感覺上有時候使用全型(尤其是相近的年份,如1925年~1926年)好像給人一個「大約」而不「確實」年份的感覺……-費兒(費兒的費話屋) 2007年4月19日 (四) 14:25 (UTC)

台灣這邊表示一段時間,大多也是慣用「~」,一開始看不習慣維基的「—」,現在看久了,反而覺得「~」怪怪...。WiDE 寫於世界時間 2007年4月19日 (四) 14:55 (UTC)
如果直接用中文字呢?(如「1999年至2000年」)67.103.245.50 2007年4月20日 (五) 00:16 (UTC)
我也覺得「至」字或「-」會比較好。-費兒(費兒的留言簿) 2007年4月20日 (五) 15:18 (UTC)

我昨天查了一下中文文獻,發現除了《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和《蘇聯歷史百科全書》使用全角的~以外,都是使用的「—」。所以我現在不堅持原來的意見了。但是很奇怪,印刷鉛字中的「—」比一個漢字占據的空間寬,而且並不與兩側的字相接(《參考消息》使用的「—」讓人感覺他們好象故意空了一格)。而且,由於印刷品採用宋體,所以「—」明顯比漢字的線條細,也不那麼像「一」了。能否在維基上實現這一效果?--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4月20日 (五) 01:37 (UTC)

我也傾向全形「」連接號。至於那橫線長短粗細的問題在於個人的瀏覽器設定,只要個人的瀏覽器要將預設改為宋體很容易可以辦到全面顯示宋體。→真的很囉唆的阿佳 2007年4月20日 (五) 05:32 (UTC)
您誤會了,我的意思是在不用宋體的情況下讓連接號變得好看一些。--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4月20日 (五) 08:31 (UTC)

那麼,我也支持「」。--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4月20日 (五) 08:31 (UTC)

嗯。全形好啊。想做個機器人搞年代用~革命,只怕不小心殺到不該殺的。—陋室茶話第四次維基質量戰 2007年4月20日 (五) 09:10 (UTC)

現在去轉, 涉及很大量的工作, 而且成效也不是那麼多。其實這個符號有必要統一嗎? --Kevin wong 2007年4月20日 (五) 11:47 (UTC)

全形「」連接號蠻好的,不過的確,現在去轉會涉及很大量的工作,是否有必要統一是一大問題,我有時用「-」,有時用「 - 」,現在要統一的話,我的編輯次數要高於Shizhao兄的了。—Chaplin 來喝杯茶吧!日頭西出 2007年4月20日 (五) 12:01 (UTC)

目前,比較多的人支持使用「」,先在{{bd}}做個修改。—Isnow 2007年4月20日 (五) 12:20 (UTC)

(!)意見,如果是對於一些年代比較模糊的人物或事件,而年份又是相近的,用~好像會令人誤會:好像以下的文字(虛構的):

  • 「費爾南德斯一世,公元前2936~前2934,費國國王」
  • 「費爾南德斯一世,公元前2936-前2934,費國國王」

前者感覺上好像只給人一個不確實的的年份,可能令人誤會是一個估計的年份;而後者就比較堅實,給人一種明確的感覺。
(只是我的個人意見……)-費兒(費兒的留言簿) 2007年4月20日 (五) 15:09 (UTC)

我強烈反對使用來代替-,因為絕對有後遺症。1.台灣公文實務中,類似例子似乎使用-符號2.-在某程度而言屬數字(減號)一部份,而~就不是了。大家看看鍵盤,最右上角有著-號的右邊數字小鍵盤部分是否有~?3.~與-兩符號,大家冷靜想想,那個比較接近這個中文字呢?--winertai 2007年4月20日 (五) 15:11 (UTC)
你的第二個理由怪怪的,因為~也是數學符號。MLLTALK 2007年4月20日 (五) 15:21 (UTC)
嗯...我的看法是「-」是比「~」常用的減號符號,也比「~」較常見使用於數字運用上。換個角度來看,即使就算不用數學符號的觀點,「」在此用法,應該是歸類於銜接兩年代之間的破折號連接號,而「~」是被《》取代的書名號,在老摳摳的我眼中看來,應該不能用在這年份說明連結上。[2]--winertai 2007年4月20日 (五) 15:33 (UTC)

不不不,大家誤會我的意思了。我並沒有要求改動現有的使用「—」的頁面,而是希望用戶看到使用其他連接號的頁面時不要強制修改為「—」。也即,容忍「~」與「—」的並存,因為現在許多人喜歡轉換連接號。--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4月21日 (六) 00:46 (UTC)

說實話,我不認為哪個更好看,但是我認為波浪線不是正規用法(不見於標點符號),另外連接號的具體用法請見這裡。維基最好鼓勵標點符號的正確使用。—Mukdener|留言 2007年4月21日 (六) 22:09 (UTC)

有標準是好的,便於大家在同一基礎上溝通,但死守標準是不好的,因為反而妨礙了追求更方便的標準。標點符號的創置僅僅是為了增加閱讀上的方便,一旦既有標準有所不方便,應該毫不猶豫本著創置標準時的初衷進行改革。「—」和漢字的「一」容易相混是很多人的共同經驗,尤其在黑體漢字字型下這個問題更加明顯。-- 百楽兎 2007年4月22日 (日) 02:17 (UTC)

我反對改動,一則是「—」是標準,二則是即成事實。正如當年質疑「逝世」而不用「死亡」,如說必要性,後者更必要。— fdcn talk 2007年4月22日11:12 (UTC+8 4月22日19:12)

我想這也不是既成事實。如果您經常關注人物傳記頁面,會發現連接號五花八門,也有直接使用英語的「-」的。--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4月23日 (一) 02:17 (UTC)

(-)反對,理由同user:FdcnUser:Winertai。—Ellery 2007年4月22日 (日) 15:33 (UTC)

用「—」問題比較多,用「~」會比較好—JEFF 2007年4月22日 (日) 17:57 (UTC)

(!)意見:我不傾向於哪個,但堅決反對並存使用,對符號的選擇規範我期望能都定於一。這樣最利於維基的讀者。維基是自由的百科全書,但不是混亂的百科全書。Hawyih 2007年4月22日 (日) 18:52 (UTC)

我複述一下新華字典後面的標點符號使用規範。該標準推薦使用「—」,但同時指出:

連接號還有3種形式:「——」(占兩格),「-」(占半格)和「~」(占一格)。

另外我想知道:中文鉛字的「—」是否是鍵盤上的那個鍵?還是另有unicode碼?--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4月23日 (一) 02:17 (UTC)

(-)反對:同意winertai長夜無風的見解。—Charlotte1125 2007年4月24日 (二) 03:49 (UTC)

(=)中立:「—」與「~」並存,只要在同一個條目裡統一就可以。MLLTALK 2007年4月24日 (二) 12:23 (UTC)

個人認為現在宜先把這個討論移至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中—dbslikacheung 2007年4月29日 (日) 13:56 (UTC)



連字號的問題

昨天我把開普勒-10b條目移動到開普勒10b,因為其他類似條目開普勒4開普勒4b開普勒5開普勒5b……等條目都沒有連字號。但User:Shizhao馬上回退了我的移動,說「查NASA官網[1],是有橫槓的,一般來說,翻譯的話不應該特意減去這些連接號的」。那麼到底應不應該有連字號?請大家討論一下。--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1年1月12日 (三) 10:37 (UTC)

  • 我覺得有比較好,在給翻譯條目命名的時候會儘量尊重原始的命名格式,由於相當多的條目都是英語圈的東西所以基本上就以英文wiki命名方式「為準」了。Jane (留言) 2011年1月16日 (日) 16:23 (UTC)

全角/半角標點符號

Wikipedia:格式手冊/標點符號中,只有全角、半角各有其用途的標點符號有註明兩者之分,如冒號、括號、感嘆號等等,但其他標點符號如逗號、句號、問號等就沒有註明不可使用半角標點。維基百科的潛規則是,中文內容全都要使用全角標點符號。我建議在格式手冊中予以清晰註明。詳見百度貼吧上的討論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4年3月13日 (四) 19:43 (UTC)

輸入中文內容時應使用標準的中文標點符號。 輸入非中文內容時則應使用該語言規定的標準標點符號。
指引開頭的這兩句話應該就是說明了。方針具體內容的說明只是部分的舉例,除此以外的均以上面這兩句話為標準。若存在特例再為考慮就可以了。烏拉跨氪 2014年3月14日 (五) 02:26 (UTC)
明白。唯獨有人會認為半角逗號、問號都屬於標準中文標點,所以我在各項標點細節中加上「全角」二字。鋼琴小子 打個招呼 查看貢獻 2014年3月14日 (五) 03:29 (UTC)
(+)支持--Temp3600留言2014年3月19日 (三) 15:34 (UTC)

拋棄全角連字符(U+FF0D),改用em dash(U+2014)字符表示「一字線」連接號

原標題為: 全角連接號應改用em dash,而非全角連字符

原標題為: 連接號(dash)不是連字符(hyphen)

維基百科應該使用em dash作為「一字線」連接號的字符,代替目前使用的U+FF0D。

  • 重訂標點符號手冊》電子版連接號為em dash;《標點符號用法》的連接號和不占滿一格的FULLWIDTH HYPHEN相比更像em dash
  • 在西文中,hyphen並不用於幾個元素並列情況下的詞合成;並列情況應使用en dash。對於MVC(模型—視圖—控制器)、「北京—上海特別旅客快車」等詞彙,使用FULLWIDTH HYPHEN而不是dash偏離了Unicode標點名稱的語義。[連注 1]
  • 以前引用的「政府文檔」權威性和可靠性存疑,且有新版(第一條)就應該與時俱進更新。
  • 連接號不是連字符,說一樣的應該拖出去啪啪啪[開玩笑的]。第一條的兩個標準裡面甚至都沒有「連字符」。
  1. ^ Unicode語義級別的說明幾乎只有名稱和PDF上面的一些小註解。註解用的是英文,用法一般也按照英文的習慣描述(例如頓號在Unicode裡面叫做「IDEOGRAPHIC COMMA」),解讀也應該這麼做。

--Artoria2e5 保持頁面整潔,直接ping我回復 2016年5月31日 (二) 04:24 (UTC)

所以閣下認為Wikipedia:格式手冊/標點符號下關於連接號的內容需要進行什麼修改嗎?烏拉跨氪 2016年5月31日 (二) 16:34 (UTC)
改成em dash,原因是Unicode語義和其來源的西文標點語義,以及em dash 呈現上顯然更符合。--Artoria2e5 保持頁面整潔,直接ping我回復 2016年6月2日 (四) 00:19 (UTC)
英文不看。樓主在講些什麽?--Gqqnb留言2016年6月2日 (四) 00:17 (UTC)

@乌拉跨氪Gqqnb:前幾天睡得少腦子迷糊,寫得很亂。現在補救了一下,將就看看吧。--Artoria2e5 保持頁面整潔,直接ping我回復 2016年6月2日 (四) 00:54 (UTC)


請問有誰看懂Artoria是想討論什麼嗎?絲毫看不出他說的話是與維基百科有什麼關係,還有這討論的目的與訴求是什麼。--114.46.246.154留言2016年6月4日 (六) 12:26 (UTC)

我看得懂。 --達師 - 334 - 554 2016年6月4日 (六) 12:30 (UTC)
他是想做什麼?--114.46.246.154留言2016年6月4日 (六) 12:33 (UTC)
我不認為我轉述一遍你就看得懂。他想把現在WP:格式手冊/標點符號中規定使用的連接號從「-」(U+FF0D,FULLWIDTH HYPHEN-MINUS)改成「—」(U+2014,EM DASH)。 --達師 - 334 - 554 2016年6月4日 (六) 12:38 (UTC)
所以他是想要求從「-」變更成「—」,這樣看只是技術上問題,維基百科預設工具裡所給出來就是「-」,那麼這就與我們在編輯條目要怎麼使用連接號(連字號)是沒什麼關係了。--114.46.246.154留言2016年6月4日 (六) 13:01 (UTC)
嗯。怎麼使用那些算是我另外討論,認為連接號用法上更像西文連接號(dash)而非連字符(hyphen),按照Unicode的各種精神應該找一個dash用。談到了用法辨析其實也算是較寬鬆地扯上了條目里的用法,例如MVC提供的英文單詞在某個修訂版之前是錯誤地使用了hyphen。
另外我這樣開標題是讓你們可以分點回復的……挪了啊。--Artoria2e5 保持頁面整潔,直接ping我回復 2016年6月4日 (六) 16:33 (UTC)
不就是把連接號改長一點吧?--★Fish out Yue in the water.☆ 2016年6月6日 (一) 04:52 (UTC)
正確與否的問題這麼說可不好喲。「不就是百度百科加個CC-BY-SA,搞點自由民主再加點參考資料嗎?」--Artoria2e5 保持頁面整潔,直接ping我回復 2016年6月6日 (一) 14:46 (UTC)
看得懂,而且同意他的看法。簡單說就是目前用的 U+FF0D ,語義上不正確,是 hyphen,並非「連接號 (dash)」(近似破折號);而提案中的 U+2014 是 em dash,也就是語義上的「破折號」。我覺得目前做法的 U+FF0D 根本是一種為了形狀類似而採用的符號濫用。--Zerng07留言2016年6月7日 (二) 14:51 (UTC)

「政府文檔」引用問題

我這幾天又看了一下當時Wikipedia:投票/格式手冊中關於連字號的規定#先前的討論提到的政府文檔,我對此的觀點是:

  • NSC的投稿Style Guide不屬於教育部文檔,無權威性。
  • 95用法的電子化質量極差,怎麼不跟着這個把破折號改成「-―-」[開玩笑的]

總之我的意思就是「我比你們聰明」。我是說,共識顯然被誤導了。——Artoria2e5 保持頁面整潔,直接ping我回復 2016年6月4日 (六) 02:35 (UTC)

順便看看短橫

之前提到過,《CLREQ》按照2011《用法》中短橫線長度為一字線一半的規定,結合en dash寬度為em dash一半的傳統,認為短橫線應該是en dash(–, –),而不是目前MOS規定的hyphen(-)。這點比較有意思,況且也算是hyphen/dash辨析的一部分,所以也分出來討論吧。 ——Artoria2e5 保持頁面整潔,直接ping我回復 2016年6月4日 (六) 02:45 (UTC)

將着重號加入格式手冊


在書寫文章時常常需要強調一部分內容,此時(對於中文)要麼使用引號(見 PUNCT 引2),要麼使用着重號。較短的、限於某個字詞的強調尚可用引號處理,遇到稍長一點的句子就基本只能用着重號了。這種標點符號常見於中國大陸,在香港的使用基本限於教科書,而在台灣教育部用法未見定義。

着重號可以使用條目提到的 text-emphasis: filled circle;實現,考慮到瀏覽器兼容性、CSS屬性前綴、顯示回落等因素的具體代碼可以參考han.css。(嗯,我是支持直接這麼指定 <em> 的。)

--Artoria2e5 保持頁面整潔,直接ping我回復 2016年7月4日 (一) 08:45 (UTC)

wikipedia會在什麼地方用到着重號?為什麼一定要用着重號?烏拉跨氪 2016年7月4日 (一) 20:16 (UTC)
Wikipedia:格式手冊/文字格式#不要過度強調。--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16年7月4日 (一) 20:24 (UTC)
「在書寫文章時常常需要強調一部分內容」的說法帶有作者或編者的主觀判斷,所以所謂之「着重號」在維基百科內文是不宜使用,但是有一個狀況是例外,若有引用原文之必要而原文本來就有其作/編者的「強調說法」,則可以按原文如此的方式強調以WP:SUBSTANTIATE。--❦研究來源 hanteng 2016年7月5日 (二) 02:54 (UTC)

呃……沒人 ping 我我各種看不到啊。挖個墳好了,就當是給以後重提的時候準備一下吧。

@乌拉跨氪PhiLiPHanteng嗯,「常常需要」屬於很模糊——幾乎是在鬼扯——的事情。稍微說幾個要用到的例子吧……

  • 按照「做正確的事」的想法,需要一個適當的方式表示着重這種標點元素。Hanteng 提到用於引文什麼的是很好的例子。
  • 使用例子可以考慮 enwp 的內容,當然這需要討論:Emphasis may be used to draw attention to an important word or phrase within a sentence, when the point or thrust of the sentence may otherwise not be apparent to readers, or to stress a contrast.
    • 對於加重一個字詞之類的用法,着重號不與其他標點規則衝突,也比加粗之類看上去(不戴眼鏡時的灰度上)溫和一些。

——Artoria2e5 保持討論完整,直接ping我回復 2016年9月22日 (四) 14:33 (UTC)

返回專案頁面「格式手册/标点符号/存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