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Waylon1104/百年戰爭

百年戰爭

從左上順時針為:
普瓦捷阿金庫爾奧爾良福爾米尼戰役
日期1337年至1453年
地點
結果 法國勝利
領土變更 英格蘭王國喪失除加來外的大陸領土
參戰方
法蘭西王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無畏的約翰
好人菲利普

百年戰爭(法語:Guerre de Cent Ans;英語:Hundred Years' War)是1337年至1453年英格蘭王國法蘭西王國發生的一系列軍事衝突,因原為法國貴族的英格蘭王室金雀花家族法國王室的領土爭議而起。這場戰爭交戰雙方的盟友數量眾多且不斷更迭,以致廣義的西歐國家皆被牽扯進來。法國最終戰勝英格蘭,佔領英格蘭控制的大陸領土。

自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以來,法國王族卡佩家族一直與身兼法國貴族的英格蘭王族存有領土異議,這段爭議從威廉的子孫諾曼底王朝一直延續到金雀花王朝。然而到了13世紀,金雀花王朝在多場戰爭中失利,其大陸領土不斷被法國王族蠶食。1328年2月1日,法國國王查理四世去世,其堂兄腓力六世依據男性子嗣的繼承慣例於不久後繼承王位,此舉雖引起查理四世的外甥愛德華三世的不滿,但後者仍向前者稱臣,直到1330年代雙方因蘇格蘭問題與領土爭議發生齟齬,腓力六世沒收吉耶訥,愛德華三世才再次聲索法國王位,雙方爆發戰爭。

戰爭初期,法軍與英軍在多條戰線僵持,直到英軍在低地地區慘敗後雙方休戰。之後,兩國介入布列塔尼繼承戰爭,然後再度休戰。1345年,愛德華三世決定從加斯科涅布列塔尼諾曼底三處進攻法國,於隔年贏得克雷西會戰,然後攻佔加來並簽署停戰協議。1355年,雙方重啟戰火,英軍在普瓦捷戰役大敗法軍,俘虜法王約翰二世。1359年,愛德華三世發動第三次攻勢,但在進攻蘭斯、威嚇巴黎皆失敗後,在次年與法國簽訂《布勒丁尼條約》。「1364年,查理五世即位為王,他與統帥蓋克蘭先清剿利用國際形勢與費邊戰術,收復絕大部分英佔領土。」

15世紀初期,法國國內爆發經濟危機與強邦勃艮第公國反叛,英王亨利五世決定入侵法國。1415年,英軍贏得阿金庫爾戰役,聯合勃艮第攻佔大量法國領土,迫使法王查理六世簽訂《特魯瓦條約》立亨利五世為法國王位繼承人。英王亨利五世去世後,攝政貝德福德公爵率英軍繼續擴大征服範圍。1429年,聖女貞德率軍解圍解圍奧爾良,然後取得數場勝利,讓查理七世得以前往蘭斯加冕。1435年,勃艮第公國不再與英格蘭王國結盟。戰爭末期,法軍分別在福爾米尼戰役卡斯蒂永戰役殲滅英軍,取得戰爭勝利。

百年戰爭後,法國君主的權力得到加強,封建貴族與議會的地位被削弱。英國則是國王的權力逐漸被議會取代,貴族的地位得到提升,導致玫瑰戰爭的爆發。這場戰爭也促進了軍事科技的發展,多種火器都在戰爭期間使用與發展,在戰爭末期成為決定戰場勝負的利器,而法國組建的敕令騎士部隊也是西歐羅馬帝國後第一支常備軍。除此之外,英國與英國的民族意識都在戰爭後逐步啟蒙,成為世界上較早一批的民族國家。[來源請求]--待修

背景

法國王位繼承權爭議

羅馬帝國崩潰以來,英格蘭一直與西歐大陸缺乏交流。直到1066年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英格蘭的統治階層被法國人所取代,英格蘭國王同時身兼法國貴族的身分,在法國領土中擁有廣闊領地。12世紀中葉,英格蘭因亨利一世無嗣爆發內戰,交戰雙方分別支持其外甥斯蒂芬與其女兒瑪蒂爾達。時至1153年,瑪蒂爾達之子安茹伯爵亨利與斯蒂芬達成協議,亨利成為斯蒂芬的王位繼承人[1]。隔年,亨利繼位為王建立金雀花王朝,第二個來自法國的貴族家族成為英王[2]。他與其妻子阿基坦的埃莉諾的領地相合,控制著超過一半的法國國土及英格蘭,以致亨利多次與法王路易七世多次爆發衝突[3][4]。雙方的衝突延續到各自的後代,最後法王腓力二世布汶戰役戰勝英王盟友神聖羅馬帝國,金雀花家族在西歐大陸的霸權崩潰[5][6][7]

 
法王腓力四世(中)與他的四個子女及弟弟瓦盧瓦伯爵查理(最右)

雙方之間的衝突並未停歇,英軍在13世紀中葉仍表現不佳,繼續被法軍侵吞領土[8][9]。1294年,法王腓力四世與英王愛德華一世再度因領土爭議爆發戰爭。1299年,雙方在教皇博尼法斯八世的調解下停戰,英格蘭王子愛德華與法國公主伊莎貝拉訂婚,然後於1308年成婚[10][11]。1312年,伊莎貝拉誕下長子溫莎的愛德華[12]。之後,法國爆發了「內勒塔事件」,法王腓力四世的兩位兒媳瑪格麗特布朗歇被指認通姦,兩人不久後就被囚禁,而另一位兒媳讓娜雖未通姦,但因包庇兩人獲刑[13]。同年,腓力四世去世,路易十世繼承王位,然而後者在一年半後去世,其與第二任妻子的遺腹子約翰則在誕生五天後夭折,路易的原配瑪格麗特之女讓娜因母親的醜聞有血統爭議,路易之弟腓力五世於是搶走姪女的繼承權[13][14]。腓力五世的統治維持不到六年就因病去世,由於他並無男嗣,其弟查理四世即位為王。上述兩次王位繼承皆將女性第一順位繼承人排除在外,使原先並無適用「薩利克法」的法蘭西王國有了女性不得繼承王位的慣例[14][15][16][17]

1328年2月1日,法國國王查理四世死於巴黎東面的萬塞訥王室莊園[18]。他的妻子當時懷有七個月的身孕,眾人召開國務會議決定攝政人選,該會議由幾名王族支系、身兼阿基坦公爵的英王愛德華三世、其他五名法國貴族組成[14]。攝政人選有愛德華三世瓦盧瓦伯爵腓力,前者身為查理四世的外甥是繼承順位最前的男性親屬,但他的血統來源自其母親伊莎貝拉;後者身為查理四世的堂兄是繼承順位第二的男性親屬,且為男性世系繼承[19][20][15]。最終,會議認定繼承權不能通過女性獲得,選擇瓦盧瓦伯爵腓力擔任查理四世遺腹子的攝政[16][20]愛德華三世未能如願擔任攝政有下列原因:一、愛德華雖自認是法國人,但其他人視其為外國統治者。二、他尚為未成年人,如任命他為攝政會讓其母親伊莎貝拉取得王國實權。三、他的家族勢力游離於法國核心圈外,而瓦盧瓦伯爵腓力的父親是王國重臣[20]。之後,查理四世的遺孀誕下一名女嬰,瓦盧瓦伯爵腓力即位為王,愛德華承認先前做出的決議,並在1329年6月6日於亞眠大教堂座堂腓力六世宣誓效忠[16][21][22][23]

蘇格蘭問題與領土主權爭端

1286年3月19日,蘇格蘭國王亞歷山大三世墜崖身亡,其繼承人瑪格麗特也在四年後前往蘇格蘭途中去世,蘇格蘭王族絕嗣[24]。英王愛德華一世作為仲裁者從十三位候選人中選擇約翰·巴里奧擔任蘇格蘭國王,後者成為英格蘭的附庸[24]。1295年,就在英格蘭法國交戰時,蘇格蘭起兵反抗英格蘭。1296年至1328年,英蘇多次交戰,直到1328年雙方簽訂《北安普敦條約》承認蘇格蘭獨立[25]。然而蘇格蘭國王羅伯特一世在隔年去世,留下他五歲的兒子大衛二世,這讓先前被驅逐出蘇格蘭的英格蘭貴族捲土重來,在杜普林沼地之戰大敗蘇軍並立愛德華·巴里奧為蘇格蘭國王[26]。之後,巴里奧被正統派擊敗,前往英格蘭尋求愛德華三世的幫助,英格蘭正式入侵蘇格蘭,重新扶植愛德華·巴里奧為蘇王[27]。此時腓力六世在籌備新一次的十字軍東征,他不想強硬地介入英蘇衝土以免在東征時腹背受敵,於是邀請愛德華三世共同參與東征,以化解英格蘭對蘇格蘭的威脅[28]。愛德華的使團在接下來的會面中提出,法方需讓出英格蘭在1324年聖薩爾多戰爭戰敗割讓的領土,換取愛德華三世前往東征的承諾[28]。然而會面因法國庇護流亡的蘇格蘭國王大衛二世不歡而散,雙方的矛盾加深[29][28]

之後,英格蘭蘇格蘭達成停戰協定,但前者在1335年中再次發動入侵,忍無可忍的法王遂加入戰爭,派兵遠征蘇格蘭與打擊英格蘭沿海,於是英王不再將蘇格蘭事務視為首要目標,轉而全力備戰與法國的衝突[30][31]。1337年4月30日,法國國王腓力六世頒布總動員令。同年5月24日,御前會議一致同意,阿基坦公爵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違反作為封臣的義務,庇護了國王「不共戴天」的敵人阿圖瓦伯爵羅貝爾,愛德華在法領地將被全部沒收[32]

愛德華階段(1337年至1360年)

戰爭初期

1337年,英王愛德華三世以外交途徑與低地諸侯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路易四世建立戰略聯盟[33][34]。英方的作戰計劃起初有兩種:一、英軍與低地諸侯一同從英格蘭出發登陸法國。二、英軍自己從英格蘭出發登陸諾曼底低地諸侯從低地進攻法國[33]。但鑑於上述兩種計劃皆會讓低地諸侯在等待英軍抵達時孤立地直面法軍兵鋒,於是英方將計劃修正為英軍在埃諾集結,與低地諸侯一同從低地進攻法國[33]。至於愛德華在大陸的領地吉耶訥,他決定透過上述的低地進攻方案,以攻代守轉移法軍對該地的攻擊[35]。雙方在開戰頭兩年未進行大型野戰,僅在吉耶訥地區與英吉利海峽有衝突[36]

1338年7月22日,愛德華三世率軍登陸安特衛普,因為缺乏戰爭經費並未得到任何支援,只能在接下來數月積極貸款與交際,在同年9月得到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路易四世的認可,被任命為「帝國代理人」,擁有號令低地諸侯的權力[37][38]。之後的一年時間中,英軍繼續聚集足夠的資源支持入侵法國的計劃,而法軍則幾乎消滅了法國西南部的英軍武裝[39]。1339年9月中旬,英軍及其盟友在埃諾伯國蒙斯集結,其主力向瓦朗謝訥推進,然後沿斯海爾德河進軍,於9月20日抵達康布雷地區[40][41]。法軍雖得知英軍已包圍康布雷,但認為英軍的補給無力負擔其進行長時間的作戰,無需冒著無謂的風險強行會戰,於是選擇推進至距離康布雷約35公里的佩羅訥[40]。10月9日,英軍在無力攻下康布雷後開拔,跨過法國邊境朝奧訥庫爾推進[42]。10月10日,英軍對進攻奧訥庫爾未果,只能繼續向南進攻[42]。10月14日晚,兩軍在佩羅訥以東的平原相遇,愛德華三世評估後下令英軍向東撤退,渡過瓦茲河[43]。10月21日晚,英軍在拉卡佩勒附近停止撤退準備決戰。隔日,法軍抵達距英軍陣地6公里多的比龍福斯[44]。23日晨,英軍擺出深厚的防守陣型,等待法軍主動進攻。然而此時謹慎的腓力六世也擺出防守陣型,無力主動進攻的英軍最終向北撤退,返回布魯塞爾[45][46]

 
圖爾奈圍城戰

1340年1月26日,愛德華三世正式宣布自己為法蘭西國王,將自己的紋章分為四個區塊,分別展示代表英格蘭的三獅及代表法蘭西的鳶尾花[47][48][49]。2月21日,他從佛蘭德返回英格蘭索取資金[48]。與此同時,低地諸侯得知法軍即將對低地發動攻勢,於是決定分別從三個方向進攻圖爾奈,將法軍的注意力從埃諾引開。然而三支部隊中,埃諾伯爵威廉反悔決定率部進攻蒂耶拉什、英軍在里爾周遭被擊潰,最後一支部隊勢單力薄只能撤軍[50]。之後,法軍開始對低地發動攻勢,腓力六世也回到戰場指揮[51]。然而幾天後腓力六世收到消息,原在封鎖斯勒伊斯的法國海軍,因為布陣不當被英國海軍殲滅,於是腓力選擇改變作戰計劃,分兵4,000人掩護康布雷地區,剩餘其他部隊進入阿圖瓦地區內[52]。6月30日,愛德華三世及盟友決定兵分兩路,愛德華親率的主力部隊沿斯海爾德河圖爾奈進軍,阿圖瓦的羅貝爾率領的支隊向阿圖瓦地區最西的聖奧梅爾進攻[52]。羅貝爾試圖搶在法軍主力抵達前攻下聖奧梅爾,於7月26日在開闊地與出城作戰的法軍交戰。當天午後,數百名法軍重騎兵繞後猛攻敵軍陣地,超過8,000名聯軍士兵戰死[53]。8月1日,愛德華三世率軍進攻圖爾奈,但多次進攻未果,在9月24日與法軍簽署休戰協議[54]

1341年4月30日,布列塔尼公爵約翰三世無嗣而亡,英法雙方各自支持潛在的繼承人,布列塔尼繼承戰爭爆發[55]。英方盟友讓·德·蒙福爾率先控制大半布列塔尼,但在同年11月被法軍擊敗並俘虜[56]。1342年10月26日,愛德華三世率軍登陸布列塔尼,在12月前包圍瓦訥南特雷恩等城市[57]。之後,法國王太子約翰率軍進入布列塔尼,在奪回數座城市後與英軍對峙,然後雙方於1343年1月19日簽訂休戰協議[58]

克雷西戰役

1345年2月,英王愛德華三世與德比伯爵亨利擬定對法作戰的整體戰略,按照該計劃,英軍將在初夏時派遣兩支部隊前往法國,愛德華三世將指揮主力部隊前往法國北部,德比伯爵則將指揮另一支部隊前往加斯科涅[59]。之後,愛德華三世因布列塔尼公國覬覦者讓·德·蒙福爾對其宣示效忠,於是增加布列塔尼作為第三登陸點[59]。同年6月14日,愛德華三世正式宣布休戰協定無效[59]。6月上旬,北安普敦伯爵威廉率第一支英軍登陸布列塔尼[60]。8月9日,德比伯爵亨利率第二支英軍登陸加斯科涅首府波爾多,逆加龍河而上前往朗貢,然後從該地對貝爾熱拉克的法軍發動奇襲[61][62]。之後,他率部繼續北上,未能攻克佩里格後往東前往歐布羅什,然後再次大破法軍[61]。11月8日,他攻下拉雷奧勒,在該地停留直到隔年3月[63]

 
克雷西會戰

1346年7月12日,英王愛德華三世率主力部隊登陸諾曼底聖瓦拉烏格,朝法國腹地推進[64][65][66]。7月17日,英格蘭御前會議擬定作戰計劃,準備沿海岸向魯昂進軍,而後從塞納河谷入侵巴黎[67]。英軍從科唐坦半島向東前進,沿途城鎮皆被擄掠一空,大量居民也被屠殺[68]。7月26日,英軍攻下卡昂,對市民大肆屠戮[69][70]。7月31日,英軍離開卡昂向東朝魯昂推進,而已抵達魯昂的法軍主力向西移動,準備在開闊地攔截英軍[71]。然而法軍得知佛蘭德軍正從北方進攻法國,於是收縮部隊,撤回魯昂並摧毀塞納河上的橋樑,準備倚靠塞納河攔住敵軍[71][72]。英軍遂沿塞納河左岸朝巴黎進軍,沿途的橋樑皆被法軍摧毀,兩軍沿河對峙不斷向上游移動[73]。8月13日,英軍佔領巴黎西方的塞納河岸普瓦西與聖日耳曼昂萊[74]。然而當法軍穿過巴黎前往塞納河南岸時,英軍突然從普瓦西北上甩開法軍,朝索姆河前進[72][75]。英軍在撤退途中遇到麻煩,索姆河所有的橋樑以被法軍摧毀,而腓力六世指揮的追兵即將抵達。8月24日,英軍幸運地找到一處淺灘渡河,暫時擺脫法軍追擊。8月26日,愛德華三世克雷西昂蓬蒂約布陣,所有人皆下馬作戰,步兵分成三排方陣,長弓手則部署在各方陣兩側[76][77][78]。下午5時,法軍的熱那亞弩手率先進攻但損失慘重,法軍重騎兵自恃勇力,乃對英軍陣線發動多輪衝鋒,但都未能擊破敵軍陣線,反而被英軍披甲戰士長弓手重創,最後在夜晚撤走[79]

8月30日,英軍在修整後繼續向北進軍,放棄其先前佔領的領土,於9月4日抵達加來[80]。之後,法軍在法國南部與布列塔尼的勢力皆被削弱,而加來也在近一年的圍攻後陷落[81][82][83]。1347年9月28日,法國與英格蘭簽署《加萊停戰協議》,雙方停止大型軍事作戰[84][85]

普瓦捷戰役

1355年,英方鑑於此時的法國因黑死病生靈塗炭、對英的小型作戰中敗多勝少、內部叛亂四起,準備對法發動新一輪的征伐[86]。愛德華三世再次擬定對法作戰的三線戰略,按照該計劃,威爾斯親王愛德華將指揮第一支部隊前往法國西南部的加斯科涅,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將聯合納瓦拉國王卡洛斯指揮第二支部隊前往法國西北部的諾曼底,英王愛德華則將指揮第三支部隊前往法國北部的加來[87]。9月8日,黑太子愛德華的部隊從普利茅斯啟航,一週後抵達波爾多[88]。與此同時,納瓦拉國王卡洛斯突然倒戈,在9月10日與法王約翰二世簽署《瓦洛涅條約》,英軍從諾曼第進攻的方案受挫[86]。10月5日,黑太子愛德華率軍離開波爾多,開始對朗格多克地區騎行劫掠,從大西洋岸穿行至地中海,一路燒殺擄掠、無惡不作。而愛德華三世也於10月26日登陸加來,將法軍主力部隊牽制於北方[86][89]。12月2日,南部英軍結束作戰回到拉雷奧勒[90]

 
普瓦捷戰役

1356年,法王約翰二世鑑於納瓦拉國王卡洛斯為首的叛黨仍在興風作浪,於是在4月5日逮捕多位重臣,引起大批諾曼第貴族的不滿[86]。卡洛斯之弟腓力向英格蘭求助,愛德華三世遂派遣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前往諾曼第,於6月18日登陸拉烏格[91][92]。英軍起初試圖解圍正被法軍圍攻的叛軍據點,但在法軍主力抵達後決定避戰,劫掠一番後撤回科唐坦半島[93][94]。之後,蘭開斯特公爵亨利率部分部隊前往布列塔尼作戰,英王愛德華三世決定不渡海作戰,法國本土的成建制英軍武裝僅剩下黑太子愛德華一支[95]。8月4日,黑太子愛德華率軍離開貝爾熱拉克盧瓦爾河前進,然而當他在8月28日抵達時盧瓦爾河,他卻得知他的部隊已是孤軍[96][97]。愛德華三世發現情況不妙後,下令蘭開斯特公爵亨利盡快出發與黑太子愛德華會師[97]。9月11日,位在蒙盧伊的英軍得知法軍主力部隊抵達,立刻向南撤退前往蒙巴宗,然後撤往沙泰勒羅[98]。9月18日,黑太子愛德華在普瓦捷布陣,所有人皆下馬作戰,長弓手部署在兩側,陣線前方有茂密的荊棘叢與壕溝。法軍則將部隊分成三排方陣,大部分人皆下馬作戰,留下一些騎兵部署於前鋒[99][93]。9月19日,法軍騎兵率先出擊,但被地形與長弓兵困擾,損失慘重。法軍第一線步兵方陣隨後推進,但未能衝破敵軍陣線,然後在撤退時陷入混亂,同時讓第二線步兵方陣也陷入混亂。法王約翰二世只能壓上最精銳的第三線步兵方陣,但在英軍接近崩潰時,一支小股英軍騎兵成功繞後攻擊法軍,讓法軍第三線步兵方陣崩潰,法王約翰二世被迫投降[100][101][102][103]

9月22日,黑太子愛德華率軍返回加斯科涅,於10月5日進入地區首府波爾多[104]。1357年3月,法國與英格蘭簽署為期兩年的停戰協議,5月5日法王約翰二世被虜至英格蘭[105]。與此同時,法國王太子查理疲於對付巴黎商會會長艾蒂安·馬塞爾及納瓦拉國王卡洛斯等野心家,還要解決國內崩塌的財政問題[106]。1358年夏,札克雷起義爆發,自認為法國貴族領導人的納瓦拉國王卡洛斯迅速鎮壓農民軍,然後與艾蒂安·馬塞爾結盟控制巴黎。8月2日,隨著前兩者失去巴黎市民支持,法國王太子查理進入巴黎,納瓦拉國王卡洛斯逃離該城[107][108]

蘭斯戰役

1358年至1359年,納瓦拉國王卡洛斯的部隊、各地兵匪及英軍部隊不斷滲透法國腹地,極大地損耗法國的戰爭潛力與經濟,使王太子查理無力支付法王約翰二世的贖金[107]。1359年春,約翰二世為了獲得自由,決定進一步向英王愛德華三世妥協,簽訂相比之前更嚴苛的《倫敦條約》,但法國三級會議認為該條約割讓過多領土,於是於5月25日否決該條約[107]。英王愛德華三世隨後擬定對法作戰的整體戰略,預定在9月8日從英格蘭出發。然而英軍在聚集人員、物資及船隻上出現問題,且登陸點加來因敵軍騷擾陷入混亂,迫使英方在10月初先派出一支前鋒部隊保護加來[109][110]。10月28日,英軍主力部隊在加來登陸,在11月4日兵分三路向香檳進軍。愛德華三世率主力走香檳以北的道路,通過阿圖瓦康布雷西地區;黑太子愛德華率部沿索姆河平行推進;蘭開斯特公爵亨利率部在上述兩支部隊之間行軍[111]。法方面對新一波的入侵者選擇堅壁清野,除襲擊英軍徵糧隊外無做任何積極措施。11月30日,三支英軍部隊在蘭斯以西約50公里處會合,在12月4日抵達蘭斯城下[112][113]。英軍多次對城牆發動進攻,直到耗盡蘭斯周遭的資源後,於隔年1月11日撤離[114]

之後,英軍取道勃艮第巴黎推進,在3月下旬抵達巴黎以南約30公里的尚泰盧[115]。愛德華自知無力攻破巴黎,試圖利用現有兵力迫使法軍簽署和約[116]。英軍在巴黎城外與博斯平原虛耗了一個多月後,在5月1日與王太子查理的代表在布勒丁尼村簽訂《布勒丁尼條約[117]。依據條約內容,法方割讓原安茹帝國控制的所有西南省份及北方的蓬蒂厄伯國等地,並支付約翰二世300萬金埃居的贖金[117][118]。10月24日,此條約在加來經過約翰二世與愛德華三世批准與宣誓後生效[119][120]

第一次休戰期

法國瓦盧瓦王朝控制領土在和平後仍有大量盜匪橫行,自由傭兵團肆意掠奪鄉鎮與城市,給予法國經濟極大的破壞。法王約翰二世為解決盜匪問題及繳納尚未支付完畢的贖金,設置了幾項新稅款以募集資金[121]。1363年9月初,尚作為約翰二世贖金擔保物的王子安茹公爵路易加來逃脫,約翰二世前往英格蘭再度與愛德華三世商議贖金支付的條款[122]。然而正當協商取得進展時,約翰二世突然病倒,於1364年4月8日病逝[122]。與此同時,納瓦拉國王卡洛斯二世自認是勃艮第公國的正統繼承人,派遣部隊進攻勃艮第。4月,法軍先下手為強收復塞納河流域各處的納瓦拉據點,然後在5月中旬擊潰一支從埃夫勒出擊的部隊[123]。之後,新王查理五世下令清剿法國西部各匪軍據點。8月,一支納瓦拉部隊從本土出發,一路進軍至拉沙里泰,準備入侵勃艮第公國[124]。與此同時,英國支持的布列塔尼公爵蒙福爾的讓開始圍攻歐賴,法國支持的布列塔尼公爵夏爾·德·布盧瓦於9月底前往解圍。9月29日,兩軍爆發戰鬥,法軍人員遭到巨大損失,以致拉沙里泰的納瓦拉部隊停止入侵勃艮第,轉而迅速穿行至科唐坦半島[125]。然而之後納瓦拉國王卡洛斯二世耗盡資金,於1365年5月被迫對法王稱臣[126]

布列塔尼繼承戰爭結束及納瓦拉國王卡洛斯二世投降,讓法國境內嚴重的兵匪問題再度浮上檯面。教皇烏爾巴諾五世及法王查理五世討論後,決定讓這些兵匪充當十字軍,全數離開法國[127]。然而神聖羅馬帝國各諸侯拒絕讓這些自由傭兵團穿過境內前往近東,於是這些部隊返回法國。此時,正與卡斯蒂利亞王國作戰的阿拉貢王國向法國求援,請求法國派遣一支部隊幫助阿拉貢推舉的卡斯蒂利亞王位繼承人特拉斯塔馬拉的恩里克奪得王位[128][129]

查理階段(1369年至1389年)

蓋克蘭收復失地

查理六世統治前期

第二次休戰期

蘭開斯特階段(1415年至1453年)

阿金庫爾戰役

「法王亨利」

1520年的《特魯瓦條約》簽署後,原為入侵者的英王亨利五世搖身一變成為法國的正統攝政王,準備剿滅叛亂的廢太子查理及阿馬尼亞克派[130][131]。6月11日,亨利五世率軍攻下特魯瓦以西65公里的桑斯,然後沿約訥河北上進攻蒙特羅福約訥,在7月1日攻下城內的堡壘[132][130]。之後,英軍繼續向塞納河下游進軍,在7月13日包圍默倫。城內的法國守軍表現出色,瓦解多次英軍進攻,直到11月18日才向敵軍投降[133][134]。12月1日,英王亨利五世與傀儡法王查理六世進入巴黎[135]。之後,亨利五世前往諾曼第公國首府魯昂,然後在隔年2月1日返回英格蘭[136]。3月下旬,亨利五世之弟兼英軍代理總司令克拉倫斯公爵博熱戰役戰死,其部全軍覆沒[137]。5月8日,王太子查理與布列塔尼公國締結盟約。之後,法軍試圖攻佔阿朗松,但被英軍將領索爾茲伯里伯爵阻止[138]。6月10日,亨利五世英格蘭渡海登陸加來,前往蒙特勒伊會見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139][140]

 
法國攝政王貝德福德公爵的紋章

聖女貞德的反擊

法國復興

福爾米尼與卡斯蒂永戰役

影響

政治上的影響

軍事上的影響

註腳

  1. ^ 本內特 & 霍利斯特(2007年),第292頁
  2. ^ 圖姆斯(2021年),第107頁
  3. ^ 喬丹(2019年),第189頁
  4. ^ 瓊斯b(2019年),第69頁
  5. ^ 蒂爾尼 & 佩因特(2011年),第379頁
  6. ^ 圖姆斯(2021年),第118頁
  7. ^ 本內特 & 霍利斯特(2007年),第295頁
  8. ^ Curry(2002年),第11頁
  9. ^ 圖姆斯(2021年),第125頁
  10. ^ 奧姆羅德(2023年),第33頁
  11. ^ Curry(2002年),第15頁
  12. ^ 奧姆羅德(2023年),第1-2頁
  13. ^ 13.0 13.1 瓊斯(2016年),第448-449頁
  14. ^ 14.0 14.1 14.2 薩姆欣(2019年),第143-145頁
  15. ^ 15.0 15.1 瓊斯(2016年),第449頁
  16. ^ 16.0 16.1 16.2 本內特 & 霍利斯特(2007年),第383頁
  17. ^ 瓊斯b(2019年),第432-433頁
  18. ^ 薩姆欣(2019年),第1頁
  19. ^ 瓊斯b(2019年),第540-541頁
  20. ^ 20.0 20.1 20.2 薩姆欣(2019年),第146-147頁
  21. ^ 薩姆欣(2019年),第151頁
  22. ^ 瓊斯b(2019年),第540頁
  23. ^ 奧姆羅德(2023年),第210頁
  24. ^ 24.0 24.1 圖姆斯(2021年),第168頁
  25. ^ 奧姆羅德(2023年),第173頁
  26. ^ 薩姆欣(2019年),第172-174頁
  27. ^ 瓊斯b(2019年),第562-564頁
  28. ^ 28.0 28.1 28.2 薩姆欣(2019年),第182-188頁
  29. ^ 蘇厄德(2017年),第12頁
  30. ^ 薩姆欣(2019年),第199-207頁
  31. ^ 圖姆斯(2021年),第173頁
  32. ^ 薩姆欣(2019年),第252頁
  33. ^ 33.0 33.1 33.2 薩姆欣(2019年),第274-276頁
  34. ^ Burne(2016年),第23頁
  35. ^ Burne(2016年),第22頁
  36. ^ Curry(2002年),第31頁
  37. ^ 薩姆欣(2019年),第336-344頁
  38. ^ 王一鋒(2019年),第47頁
  39. ^ 薩姆欣(2019年),第359頁
  40. ^ 40.0 40.1 薩姆欣(2019年),第396-399頁
  41. ^ Burne(2016年),第44頁
  42. ^ 42.0 42.1 薩姆欣(2019年),第402-404頁
  43. ^ Curry(2002年),第34頁
  44. ^ Burne(2016年),第47-48頁
  45. ^ 薩姆欣(2019年),第411頁
  46. ^ Burne(2016年),第49頁
  47. ^ 薩姆欣(2019年),第575頁
  48. ^ 48.0 48.1 瓊斯(2021年),第81頁
  49. ^ 奧姆羅德(2023年),第247頁
  50. ^ 薩姆欣(2019年),第445-449頁
  51. ^ Burne(2016年),第52頁
  52. ^ 52.0 52.1 薩姆欣(2019年),第488頁
  53. ^ 薩姆欣(2019年),第491-493頁
  54. ^ Curry(2002年),第36頁
  55. ^ 奧姆羅德(2023年),第285-290頁
  56. ^ 蘇厄德(2017年),第35頁
  57. ^ Burne(2016年),第83頁
  58. ^ 瓊斯(2021年),第78頁
  59. ^ 59.0 59.1 59.2 薩姆欣(2019年),第645-647頁
  60. ^ Burne(2016年),第89頁
  61. ^ 61.0 61.1 王一峰(2019年),第56頁
  62. ^ Burne(2016年),第105頁
  63. ^ 薩姆欣(2019年),第672頁
  64. ^ Livingston(2022年),第111頁
  65. ^ 奧姆羅德(2023年),第312頁
  66. ^ Ayton & Preston(2007年),第43頁
  67. ^ 薩姆欣(2019年),第706頁
  68. ^ 王一峰(2019年),第59頁
  69. ^ 薩姆欣(2019年),第715頁
  70. ^ Curry(2002年),第39頁
  71. ^ 71.0 71.1 Livingston(2022年),第140-141頁
  72. ^ 72.0 72.1 王一峰(2019年),第61頁
  73. ^ Livingston(2022年),第143頁
  74. ^ 薩姆欣(2019年),第725頁
  75. ^ 貝內特,布拉德伯里 & 德弗里斯(2008年),第42頁
  76. ^ Ayton & Preston(2007年),第103頁
  77. ^ 王一峰(2019年),第62頁
  78. ^ 貝內特,布拉德伯里 & 德弗里斯(2008年),第43頁
  79. ^ 王一峰(2019年),第64頁
  80. ^ 薩姆欣(2019年),第743-747頁
  81. ^ 王一峰(2019年),第66頁
  82. ^ 瓊斯b(2019年),第601頁
  83. ^ 圖姆斯(2021年),第175頁
  84. ^ 薩姆欣(2019年),第809頁
  85. ^ 奧姆羅德(2023年),第370頁
  86. ^ 86.0 86.1 86.2 86.3 王一峰(2019年),第75-76頁
  87. ^ Burne(2016年),第246頁
  88. ^ 瓊斯(2021年),第176頁
  89. ^ Burne(2016年),第247-252頁
  90. ^ 瓊斯(2021年),第196頁
  91. ^ Burne(2016年),第262頁
  92. ^ 薩姆欣(2022年),第311頁
  93. ^ 93.0 93.1 王一峰(2019年),第77頁
  94. ^ Nicolle(2012年),第25頁
  95. ^ 瓊斯(2021年),第216頁
  96. ^ Curry(2002年),第43頁
  97. ^ 97.0 97.1 瓊斯(2021年),第219-220頁
  98. ^ 薩姆欣(2022年),第323-326頁
  99. ^ 瓊斯(2021年),第225-232頁
  100. ^ Nicolle(2012年),第80頁
  101. ^ 王一峰(2019年),第78-79頁
  102. ^ Hoskins(2011年),第185-191頁
  103. ^ 薩姆欣(2022年),第340頁
  104. ^ 瓊斯(2021年),第249頁
  105. ^ Hoskins(2011年),第201頁
  106. ^ 王一峰(2019年),第81-82頁
  107. ^ 107.0 107.1 107.2 王一峰(2019年),第86頁
  108. ^ 薩姆欣(2022年),第466頁
  109. ^ 薩姆欣(2022年),第562頁
  110. ^ Burne(2016年),第329頁
  111. ^ 薩姆欣(2022年),第563頁
  112. ^ 薩姆欣(2022年),第565頁
  113. ^ Burne(2016年),第337頁
  114. ^ 薩姆欣(2022年),第569頁
  115. ^ 王一峰(2019年),第87頁
  116. ^ 薩姆欣(2022年),第576-586頁
  117. ^ 117.0 117.1 薩姆欣(2022年),第576-587頁
  118. ^ 瓊斯b(2019年),第628頁
  119. ^ Curry(2002年),第45頁
  120. ^ 王一峰(2019年),第88頁
  121. ^ 王一峰(2019年),第91頁
  122. ^ 122.0 122.1 薩姆欣(2022年),第651頁
  123. ^ 薩姆欣(2022年),第660-664頁
  124. ^ 薩姆欣(2022年),第671頁
  125. ^ 薩姆欣(2022年),第674-676頁
  126. ^ 王一峰(2019年),第94頁
  127. ^ 薩姆欣(2022年),第680頁
  128. ^ 王一峰(2019年),第95頁
  129. ^ 薩姆欣(2022年),第682-688頁
  130. ^ 130.0 130.1 巴克(2023年),第31頁
  131. ^ Burne(1999年),第148頁
  132. ^ 王一峰(2019年),第366-367頁
  133. ^ 巴克(2023年),第32-34頁
  134. ^ Burne(1999年),第149頁
  135. ^ 王一峰(2019年),第371頁
  136. ^ 巴克(2023年),第35-37頁
  137. ^ 王一峰(2019年),第377頁
  138. ^ 王一峰(2019年),第381頁
  139. ^ Burne(1999年),第165頁
  140. ^ 巴克(2023年),第38-42頁

參考文獻

  • (中文)克里斯托弗·阿爾芒 (編). 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七卷 约1415年至约1500年.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22. ISBN 978-7520393843. 
  • (中文)朱麗葉·巴克. 阿金库尔战役:百年战争中最传奇的胜利. 汕頭大學出版社. 2021. ISBN 978-7565841620. 
  • (中文)朱麗葉·巴克. 百年战争:被英格兰夺走的法兰西王冠.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3. ISBN 978-7300312262. 
  • (中文)馬修·貝內特; 吉姆·布拉德伯里; 凱利·德弗里斯.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中世纪. 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8. ISBN 978-7227037675. 
  • (中文)朱迪斯·M.本內特; C·沃倫·霍利斯特. 欧洲中世纪史.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07450825. 
  • (中文)羅伯特·福西耶 (編). 剑桥插图中世纪史:第三卷:1250~1520年.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9. ISBN 978-7807137726. 
  • (中文)約翰內斯·弗里德. 中世纪历史与文化. 九州出版社. 2020. ISBN 978-7510891793. 
  • (中文)邁克爾·瓊斯 (編). 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六卷 约1300年至约1415年.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16196960. 
  • (中文)邁克爾·瓊斯. 黑太子:中世纪欧洲骑士精神之花的传奇.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1. ISBN 978-7520170697. 
  • (中文)丹·瓊斯. 空王冠:玫瑰戰爭與都鐸王朝的崛起. 馬可孛羅. 2019. ISBN 978-9578759879. 
  • (中文)丹·瓊斯. 金雀花王朝:開創英格蘭的武士國王與王后們. 馬可孛羅. 2019. ISBN 978-9578759732. 
  • (中文)丹·瓊斯. 血夏:1381年英格兰农民起义.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0. ISBN 978-7520154390. 
  • (中文)威廉·喬丹. 企鹅欧洲史:中世纪盛期的欧洲. 中信出版社. 2019. ISBN 978-7508687803. 
  • (中文)W. 馬克·奧姆羅德. 爱德华三世.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23. ISBN 978-7559855978. 
  • (中文)邁克爾·普雷斯特維奇. 漫长的战争: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 化學工業出版社. 2023. ISBN 978-7122436511. 
  • (中文)喬納森·薩姆欣. 百年战争·第二卷:烈火的审判.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2. ISBN 978-7520167352. 
  • (中文)德斯蒙德·蘇厄德. 百年战争简史.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7. ISBN 978-7220102745. 
  • (中文)羅伯特·圖姆斯. 英格蘭的史詩:英格蘭的誕生. 衛城出版. 2021. ISBN 978-9869889094. 
  • (中文)布萊恩·蒂爾尼; 西德尼·佩因特. 西欧中世纪史.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ISBN 978-7301166345. 
  • (中文)王一峰. 英法百年战争:1415—1453年.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9. ISBN 978-7547262450. 
  • (英文)Allmand, Christopher. The Hundred Years War: England and France at War C.1300-c.145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ISBN 978-0521319232. 
  • (英文)Ayton, Andrew; Preston, Philip. The Battle of Crécy, 1346. Boydell Press. 2007. ISBN 978-1843833062. 
  • (英文)Burne, Alfred Higgins. The Crecy War: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Hundred Years War from 1337 to the Peace of Bretigny in 1360. Frontline Books. 2016. ISBN 978-1848328860. 
  • (英文)Burne, Alfred Higgins. The Agincourt War: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Latter Part of the Hundred Years War from 1369 to 1453. Wordsworth Editions. 1999. ISBN 978-1840222111. 
  • (英文)Curry, Anne. The Hundred Years’ War: 1337–1453. Bloomsbury USA. 2002. ISBN 978-1841762692. 
  • (英文)Hoskins, Peter. In the Steps of the Black Prince: The Road to Poitiers, 1355-1356. Boydell Press. 2011. ISBN 978-1843836117. 
  • (英文)Livingston, Michael. Crécy: Battle of Five Kings.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22. ISBN 978-1472847027. 
  • (英文)Livingston, Michael. Agincourt: Battle of the Scarred King.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23. ISBN 978-1472855206. 
  • (英文)Nicolle, David. Orléans 1429: France Turns the Tide. Bloomsbury USA. 2001. ISBN 978-1841762326. 
  • (英文)Nicolle, David. Poitiers 1356: The Capture of a King. Bloomsbury USA. 2004. ISBN 978-1841765167. 
  • (英文)Nicolle, David. The Fall of English France 1449–53.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2. ISBN 978-1849086172. 
  • (英文)Pollard, A. J. John Talbot & the War in France, 1427–1453.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 1983. ISBN 978-0391028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