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藥物公約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12年4月3日) |
《精神藥物公約》(下簡稱《公約》)是一項控制苯丙胺、LSD等精神藥物的聯合國公約,1971年2月21日於奧地利維也納簽署通過。1961年制定的《麻醉品單一公約》(下簡稱《單一公約》)無法禁止新出現的精神類藥物,它所禁止的只有有限的古柯、大麻及鴉片衍生物。
該公約界定了精神藥物的範圍,規定了精神藥物的管制措施,並規定了對違反公約的處罰方法。
締約國
直到2018年2月,該公約共有184個締約國。[1]其中包括聯合國中的182個國家, 以及 聖座 與 巴勒斯坦. 聯合國中未在此條約中的11個國家分別為:東帝汶、赤道幾內亞、海地、基里巴斯、利比里亞、瑙魯、薩摩亞、所羅門群島、南蘇丹、圖瓦盧與瓦努阿圖。利比里亞已簽署該條約,但尚未批准。
受管制物質附表
附表及其中現有物質的清單可在國際麻醉品管制局的網站上找到。[2]
該條約包括了四份受管制物質的附表,從附表一(加以最嚴格限制)到附表四(加以最寬鬆限制)。條約附有一份精神藥物清單及其相應附表,但其中並未對每個附表中所包含的物質的共有特徵進行正式描述,與之不同的是,1970年的美國受管制物質法案則對其中的每個附表都提供了具體的分類標準。[3] 一份2002年歐洲議會報告與一份1996年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簡稱UNODC)的報告,對國際附表做了如下的描述:[3][4]
- 附表 I 包括被認為對公眾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的藥物,其醫療價值尚未得到麻醉藥品委員會的承認。這些物質包括四氫大麻酚的同分異構體[5],人造致幻劑諸如LSD以及天然致幻劑諸如某些色胺取代物 。 苯丙胺類興奮劑諸如卡西酮、MDA,與 MDMA (搖頭丸) 也在此附表之下。[3]
- 附表 II 包括某些具有治療用途的安非他命類興奮劑(簡稱ATS),比如 delta-9-THC, 苯丙胺與甲基苯丙胺.[3]
- 附表 III 包括一些藥效中等或更強的巴比妥類藥物,它們雖有臨床價值但被嚴重濫用;具有強鎮靜作用的苯二氮卓類藥物,如氟硝西泮和一些鎮痛藥,如丁丙諾啡。此類別中唯一的ATS是去甲偽麻黃鹼[3]
- 附表 IV 包括一些諸如苯巴比妥的弱效巴比妥類藥物以及其他安眠藥,抗焦慮藥,其他苯二氮卓類藥物,以及一些弱效興奮劑(如莫達非尼和阿莫達非尼)。超過12種ATS被歸為此類,包括取代苯丙胺化合物芬特明.[3]
一份1999年UNDOC的報告提醒,附表I在管理制度上與其他三個附表完全不同:附表I大多包含非法製取的致幻劑類藥物(比如LSD),而其他三個附表大多是合法生產的藥物。儘管此報告[6] 聲稱公約的附表一管制比《單一公約》所規定的更為嚴格,但這一論點似乎與2002年加拿大參議院[7] 和 2003年歐盟議會的報告相矛盾。[8]
雖然《公約》中沒有《單一公約》規定的估計數和其他控制措施,但國際麻醉品管制局糾正了這一遺漏——要求締約國提交公約沒有要求的信息和統計數據,並利用各個有機藥物生產國最初的積極回應來說服其他國家效仿。[9] 不僅如此,《公約》確實對附表 I 物質的進出口施加了更嚴格的限制。1970年的 禁毒公報 說明:[10]
在麻醉品條約下,對LSD、麥斯卡林等的管制比嗎啡更嚴格。條約第七條規定, 這類物質只有在出口商和進口商都是政府當局、政府機構或為此目的特別授權的機構時,才能在國際貿易中運輸;除了這種非常嚴格的供應商和接收方標識之外,每種情況下的出口和進口授權也是嚴格的.
這是一篇條約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
- ^ Convention on Psychotropic Substances: Treaty status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31 March 2016..
- ^ List of Psychotropic Substances under International Control (技術報告) 28. International Narcotics Control Board. January 2018 [20 March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15 March 2018).
- ^ 3.0 3.1 3.2 3.3 3.4 3.5 Amphetamine-Type Stimulants: A Global Review (PDF).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5. [11 Septem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5 March 2016).
- ^ Kathalijne Maria Buitenweg. Working document on the UN conventions on drugs. 6 October 2003 [15 April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4 March 2006).
- ^ Outcome of the 41st Expert Committee on Drug Dependence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PDF) (技術報告) 1018.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June 2018 [9 Jul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9 April 2020).
- ^ Bayer, I.; H. Ghods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drug control, 1945–1995. 1999 [15 April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January 2006). 已忽略未知參數
|df=
(幫助) -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
CansenReport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Kathalijne Maria Buitenweg. Report Including a Proposal for a Recommendation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to the Council on the Reform of the Conventions on Drugs (PDF). Committee on Citizens' Freedoms and Rights, Justice and Home Affairs, European Parliament. 24 March 2003 [15 April 2006].[永久失效連結]
- ^ Monthly Status of Treaty Adherence.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1 January 2005 [15 April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January 2006). 已忽略未知參數
|df=
(幫助) - ^ The Protocol on Psychotropic Substances.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1 January 1970 [15 April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13 January 2006). 已忽略未知參數
|df=
(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