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恩夫人

蓋恩夫人(Jeanne-Marie Bouvier de la Motte-Guyon,Madame Jeanne Guyon, 法語:[gɥi.jɔ̃];1648年4月13日—1717年6月9日),17世紀法國內里生命派(奧秘派)和寂靜主義的代表人物,雖然她從來不稱自己為寂靜主義者。寂靜主義被羅馬天主教定為異端。她出版《簡易禱告法》(A Short and Very Easy Method of Prayer)一書後,從1695年至1703年被監禁。

蓋恩夫人
出生1648年4月13日
 法蘭西王國奧爾良省蒙塔日
逝世1717年6月9日(1717歲—06—09)(69歲)
 法蘭西王國布盧瓦
配偶蓋恩(Jacques Guyon)
1664年結婚—1676年喪偶)
兒女5

從17世紀直到如今,一些基督徒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她的影響,如中國的倪柝聲及他的小群運動,及後來的召會。持守加爾文主義的神學家,如19世紀的查爾斯·賀智在他的系統神學裡對寂靜主義進行了批判。[1]蓋恩夫人是天主教徒,她在《馨香的沒藥》裡披露的一些細節顯示她仍然遵守天主教的做法,如敬禮馬利亞等。

早年與婚姻

1648年4月13日,蓋恩夫人生於法國蒙塔日,位於巴黎以南110公里,奧爾良以東70公里。父親克勞德·布維耶是蒙塔日的法庭檢察官。她自幼多病,敏感而細膩,耽誤了受教育。她的童年是在修道院和家中交替度過的,在十年內來回搬了九次。她的父母是非常虔誠的人,對她進行特別虔誠的訓練。她年輕時留下的其他重要印象來自閱讀聖方濟各·沙雷氏的作品,以及某些修女和她的老師。在她結婚之前,曾想成為一名修女,但這一願望並沒有持續太久[2]

1664年,當她15歲時,在拒絕了許多其他提議後,她被迫嫁給蒙塔日一位38歲的富有的紳士蓋恩(Jacques Guyon)。在她結婚的十二年裡,蓋恩夫人在婆婆和女傭的手中遭受了可怕的痛苦。更令她痛苦的是,母親、兒子和同父異母的妹妹相繼去世。1672年7月,她的女兒和父親在幾天內相繼去世。但蓋恩夫人仍然相信上帝的完美計劃,她將在苦難中得到祝福。在1676年她丈夫去世前不久,她又生了一個兒子和女兒。在這次歷時12年的不幸婚姻中,蓋恩夫人生了五個孩子,其中三個活了下來,最後在28歲時成為寡婦[3]

在她婚姻期間,蓋恩夫人從巴爾納伯修會(Barnabite)的弗朗索瓦·拉孔貝神父(Fr.François Lacombe)接觸到奧秘派,並受他教導[3]

寡居

 
蓋恩夫人

丈夫死後,蓋恩夫人最初作為一個富有的寡婦安靜地生活在蒙塔日。1679年,她與弗朗索瓦·拉孔貝重新建立了聯繫,他是薩伏依托農萊班巴爾納伯修會的會長[4]

在1680年經歷了第三次神秘的經歷後,蓋恩夫人感到自己被引導去日內瓦。日內瓦主教讓·德阿倫松·德亞歷克斯說服她用她的錢在薩沃伊的熱克斯為「新天主教徒」建一所房子,作為該地區新教徒改宗計劃的一部分。1680年7月,蓋恩夫人帶着小女兒離開蒙塔日,前往熱克斯[4]

然而,這個計劃存在問題,蓋恩夫人與負責這所房子的修女發生了衝突。日內瓦主教派拉孔貝神父出面干預。這時,蓋恩夫人將內里生命介紹給拉孔貝。她的女兒進入托農萊班的 Ursuline 修道院領取年金,蓋恩夫人繼續在熱克斯工作,經歷了疾病和巨大的困難,包括家人的反對。她把兩個兒子的親權交給了婆婆,放棄了大部分個人財產,只是為自己留了一大筆年金[4]

天主教日內瓦教區主教最初很歡迎她,但是因為她的奧秘派觀點,要求她離開教區,同時驅逐了拉孔貝神父,他隨後去了天主教韋爾切利總教區[2]

蓋恩夫人跟隨她的導師到都靈,然後返回法國,住在格勒諾布爾,在那裡更廣泛地傳播她的宗教信仰,出版

死亡和影響

1704年,她的作品在荷蘭出版[5],非常受歡迎。許多英國人和德國人去布盧瓦拜訪她,其中有約翰·韋特斯坦(Johann Wettstein)和福布斯勳爵(Lord Forbes)。她的餘生都在布盧瓦,與女兒,布盧瓦侯爵一起度過,最後在那裡去世,享年69歲。她從未打算脫離天主教會

她發表的作品 Moyen CourtRègles des associées à l'Enfance de Jésus,均於1688年列入《禁書目錄》。

一生的十字架經歷

蓋恩夫人的一生受過許多苦難:幼年母親的虐待、丈夫的無情、婆婆的責罵、疾病纏累、天花毀容(23歲)、青年守寡、孩子夭折、受人侮辱。

遭天主教會關押

後半生,被天主教會冤枉,下在監中。她說:「主指示我全世界沒有一個人幫助我,都要發怒反對我;但是在極深沉的安靜中祂的話對我說,我必得無限量屬靈的子孫,是藉着十字架生出來的」。家人禁止她過虔誠的生活。1676年丈夫去世。後來受到屬靈運動的影響,追求內裡生命。因此倍受天主教會的逼迫。兩次被囚禁在巴士底獄,第一次8個月,第二次4年之久。以後又被放逐到盧瓦爾河旁的布盧瓦,以終餘年。

1702年才從巴士底獄出來,年正54歲。由於在獄時倍受寒暑潮濕之故,以至身體極度軟弱,1717年6月9日去世,時年69歲。

但她在苦難中操練絕對順服神,破碎己的生命,拒絕自己,達到無己的屬靈境界;她從不怨天尤人,反而說這是神許可的雕刻和修理。她不但不恨仇敵,反而愛他們,常替他們禱告。

著作

以上著作都已由俞成華上海教會長老,1901-1956)譯成中文。

這套書由驢駒於2011年12月翻譯出版。

參考文獻

  1. ^ 參看 http://www.ccel.org/ccel/hodge/theology1.iii.iv.v.htm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賀智對寂靜主義的批判
  2. ^ 2.0 2.1 Dégert, Antoine. "Jeanne-Marie Bouvier de la Motte-Guyon."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ol. 7.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10. 21 May 2019  本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領域的內容。
  3. ^ 3.0 3.1 De La Motte Guyon, Jeanne Marie Bouvier. Autobiography of Madame Guyon. Chicago: Moody Press. 
  4. ^ 4.0 4.1 4.2 Ward, Patricia. Madame Guyon (1648-1717). Lindberg, Carter (編). The Pietist Theologians: An Introduction to Theology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5: 166. ISBN 0-631-23517-5. 
  5. ^ The Low Countries As a Crossroads of Religious Beliefs, Arie-Jan Gelderblom, Jan L. de Jong and Marc Van Vaeck, editors, Brill,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