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南蒙古
居住于大漠以南的蒙古族
漠南蒙古,即中國歷史上對居住於大漠(戈壁沙漠)以南的蒙古族的歷史稱謂,其居住地域大概為今內蒙古自治區(不包括北部的呼倫貝爾及西套蒙古)。金末至13世紀中葉,長城以南的漠南地區仍為漢族聚居地,[1]元朝初年才成為蒙古族聚居地。元末民變和明朝建立後,元順帝率殘餘勢力退至塞外,史稱北元。北元隨後瓦解並分裂成許多部落。明朝將蒙古本部稱為「韃靼」,這其中在戈壁以南遊牧的部落和兀良哈三衛混雜,隨後演化為明末的漠南蒙古各部,諸部雖名義上奉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所在的察哈爾為共主,實則割據一方、互相攻伐。[2]
內蒙古歷史系列條目 | |||||||||||
---|---|---|---|---|---|---|---|---|---|---|---|
史前時代 | 舊石器時代 | ||||||||||
新石器時代 | |||||||||||
商 | 匈奴 東胡 竹 山戎 | ||||||||||
周 | 匈奴 東胡 | ||||||||||
春秋 戰國 |
匈奴 東胡 林胡 樓煩 | ||||||||||
秦 | 匈奴 東胡 | ||||||||||
漢 | 南匈奴 | ||||||||||
三國 | 南匈奴 鮮卑 烏桓 | ||||||||||
晉 | 丁零 鮮卑 | ||||||||||
南北朝 | 北魏 高車 柔然 | ||||||||||
隋 | 鐵勒 突厥汗國 | ||||||||||
唐 | 東突厥 薛延陀 安北都護府 單于都護府 後突厥汗國 回鶻 | ||||||||||
遼 | 阻卜 西夏 契丹 奚 | ||||||||||
金 | 西夏 汪古 塔塔兒 克烈 蒙兀 | ||||||||||
元 |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 中書省德寧路、淨州路、集寧路 | ||||||||||
明 | 北元 韃靼 漠南八部 | ||||||||||
清 | 內札薩克蒙古 | ||||||||||
中華民國 | 察哈爾(特別區·省)熱河(特別區·省)綏遠(特別區·省)興安省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內蒙古自治政府 | ||||||||||
中華人民 共和國 |
內蒙古自治區 | ||||||||||
後金興起時即征服察哈爾,林丹汗在潰逃青海途中亡故,其子額哲於1635年向皇太極投降,並獻出寶璽,漠南蒙古也被後金(後為清朝)吞併,成為其內札薩克。此後直至清末,在《理藩院則例》等清朝官書中,「內札薩克」取代「漠南蒙古」之名,與喀爾喀蒙古(漠北蒙古)相對。之後逐漸構成了中國蒙古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的主體。
兩翼蒙古
自達延汗將蒙古本部分為六萬戶後,隨着博迪阿拉克汗時期兀良哈萬戶的覆滅及土默特萬戶俺答汗的興起,東蒙古各部逐漸分散,除外喀爾喀七部留居漠北之外,漠南蒙古分左右兩翼,因蒙古人視角「坐北朝南」,故東為左翼、西為右翼。
左翼由蒙古大汗統領,包括察哈爾諸部、內喀爾喀五部(後與兀良哈三衛融合)、科爾沁諸部;還有合撒兒後裔的茂明安部、烏喇特部;成吉思汗幼弟斡赤斤後裔的四子部、翁牛特部;別勒古台後裔的阿巴哈納爾等部。
右翼在順義王俺答汗一系的支配下相對獨立,並繁衍出許多支系,鄂爾多斯與土默特諸部形成兩個穩定的部落集團。永謝布萬戶的各部以喀喇沁、永謝布、阿蘇特各部最強,逐漸自立。[2]
關聯條目
明末清初時的蒙古(明代蒙古)
清末以來的中國蒙古族
參考文獻
- ^ 《元史卷四·本紀第四·世祖一》歲辛亥,六月,憲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長且賢,故憲宗盡屬以漠南漢地軍國庶事,遂南駐爪忽都之地。
- ^ 2.0 2.1 哈斯巴根. 《清初满蒙关系演变研究》.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 [2023-09-07]. ISBN 978730127618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