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口鄉
湖口鄉(臺灣客家語海陸腔:fu kieuˊ hiongˋ),舊稱「大窩口」,位於臺灣新竹縣北部。東與新埔鎮為鄰,西接新豐鄉,南與竹北市為鄰,西北和北與桃園市楊梅區、新屋區接壤。鄉內人口8.3萬人,是新竹縣人口第三大行政區(僅次於竹北市、竹東鎮),也是全臺灣人口最多的鄉[參1]。該鄉與新豐鄉兩鄉鎮合稱為新湖地區,與新竹縣政府警察局新湖分局轄區相同。
湖口鄉 Hukou Township 舊稱:大湖口、大窩口 | |
---|---|
鄉 | |
坐標:24°54′N 121°03′E / 24.9°N 121.05°E | |
國家 | 中華民國 |
省 | 臺灣省 |
上級區劃 | 新竹縣 |
下級區劃 | 20村494鄰 |
政府 | |
• 行政機構 | 湖口鄉公所 (立法機關:湖口鄉民代表會) |
• 鄉長 | 吳淑君(湖口鄉鄉長列表) |
面積 | |
• 總計 | 58.4303 平方公里(22.5601 平方英里) |
海拔 | 120 公尺(390 英尺) |
人口(2024年11月)(32,605戶) | |
• 總計 | 83,686人 |
• 排名 | 新竹縣的第3位 |
• 密度 | 1,432人/平方公里(3,709人/平方英里) |
時區 | 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
郵遞區號 | 303 |
戶政資料代碼 | 10004050 |
毗鄰 | 新豐鄉、竹北市、新埔鎮;桃園市楊梅區、新屋區 |
網站 | http://www.hukou.gov.tw/ |
湖口鄉與西臨的新豐鄉為新竹縣鳳山溪以北的雙子城生活圈,政治、商業、宗教盛事、網路社群等互動緊密。兩鄉鎮主要市區中心南北相距6.2公里(以湖口、新豐兩鐵路車站計算距離)。新竹工業區、中華民國陸軍湖口營區位於其境內。
地理
地名
舊稱
湖口舊稱「大窩口」(臺灣客家語海陸腔:tai+ voˋ kieuˊ),所謂「窩」指畚箕狀地形,為客家語中對山間三面封閉、一面開放的地形之稱呼,該鄉以東區域亦有羊喜窩、糞箕窩等古地名。而湖口早年的開墾地當中(今湖口老街)正位於這些窩地的出入口,故有此稱。且因「大湖口」與「大窩口」的臺灣客家語發音相近,所以在譯名時就以大湖口命名,後來簡稱為「湖口」。
老湖口與新湖口
現今的湖口,經常被當地人以「老湖口」、「新湖口」之別做稱呼。1893年10月30日縱貫鐵道設置大湖口驛,由於1929年該地鐵道向西北遷移改線至較為平坦的下北勢,隨著新驛站的設置及市區改正計畫推動下,湖口的政經中心則逐漸由原大湖口驛站轉移到新湖口火車站,而原地方中心舊有官道(今台1線)經過,人文歷史與穩定的人潮車流使此區並續發展,才未迅速被新市區取代,因此發展出「老湖口」和「新湖口」地名的特殊現象。現在行經台1線及縣道117號,依舊可見到道路標誌指引牌上標示著「老湖口」及「新湖口」。
地形、位置
處於湖口台地的西部、東與伯公岡台地接鄰、北與中壢台地、桃園台地和林口台地相連。這片台地上佈滿塘埤、溪流,過往是重要的稻米產地,湖口鄉地處丘陵和台地的交接處,向來是竹塹城往北的重要通道,現今仍為桃竹苗地區南北交通重鎮;國道一號、縱貫鐵路、台1線等重要的交通路線都經過本地,使得湖口鄉不僅成為新竹縣北方的地方中心,也是新竹縣與桃園市聯絡的重要門戶。
政治
歷屆鄉長
任次 | 姓名 | 黨派 | 備註 |
---|---|---|---|
1 | 葉炳煌 | 無黨籍 | 首屆 |
2 | 葉炳煌 | 無黨籍 | 第2次連任 |
3 | 葉炳煌 | 無黨籍 | 第3次連任 |
4 | 黃廷正 | (無資訊) | |
5 | 羅美炯 | (無資訊) | |
6 | 羅美炯 | (無資訊) | 連任 |
7 | 甘國濟 | (無資訊) | |
8 | 黎永增 | 中國國民黨 | |
9 | 陳濬全 | 中國國民黨 | |
10 | 陳濬全 | 中國國民黨 | 連任 |
11 | 黃德共 | 中國國民黨 | |
12 | 范錦標 | 中國國民黨 | |
13 | 黃德共 | 中國國民黨 | 二次擔任 |
14 | 黃德共 | 中國國民黨 | 連任 |
15 | 張春鳳 | 中國國民黨 | |
16 | 張春鳳 | 中國國民黨[參2] | 連任 |
17 | 林志華 | 中國國民黨 | |
18 | 林志華 | 中國國民黨 | 連任,2022年7月6日任內病逝[參3] |
陳能鎬 | (無資訊) | 2022年7月8日就職代理鄉長 | |
19 | 吳淑君 | 中國國民黨 |
鄉政組織
湖口鄉公所是湖口鄉最高層級的地方行政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鄉自治的行政機關,同時負責執行縣政府及中央機關委辦事項,湖口鄉的自治監督機關為新竹縣政府。鄉長由全體鄉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為4年,可連選連任一次。湖口鄉公所並置鄉政會議,為鄉政最高決策機構,在鄉長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及3個附屬機關[參4]。
湖口鄉民代表會是湖口鄉的最高民意機關,代表湖口鄉全體鄉民立法和監察鄉政。鄉民代表由公民直選選出,任期為4年,可連選連任。湖口鄉民代表會共有13位鄉民代表,分別為第1選區4席鄉民代表、第2選區5席鄉民代表、第3選區3席鄉民代表、第4選區1席鄉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3位鄉民代表互選產生[參5]。
政府行政機關
- 軍事單位
- 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
- 陸軍部隊訓練北區聯合測考中心
- 裝甲542旅(迅雷部隊)
- 裝甲584旅(登步部隊)
- 民生相關單位
- 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第三大隊湖口分隊
- 新竹縣政府消防局第三大隊新工分隊
- 新竹縣政府警察局新湖分局
- 新竹縣政府警察局新湖分局湖口派出所
- 新竹縣政府警察局新湖分局湖鏡派出所
- 新竹縣政府警察局新湖分局新工派出所
- 新竹縣新湖地政事務所
- 新竹縣湖口鄉戶政事務所
- 台灣自來水公司湖口營運所
- 台灣電力公司湖口服務所
- 新竹縣政府環境保護局柴油車排煙檢測站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湖口工作站
區劃人口
行政區劃
湖口鄉行政區劃 |
湖口鄉下轄村數20村,鄰數462鄰。
湖口市區
新湖口之市區以湖口車站為核心,朝向中正路一段、中山路二段、忠孝路、民族街、民權街和民生街等主要街道發展,商店行號多聚集在中正路一段、民族街、民權街、民生街及湖口車站一帶。
隨著車站以南的王爺壟區段徵收工程[參6]完工及開發,市區藉由成功路、達生路等幹道形成環狀型街廓,王爺壟區段內陸續完成多項公共建設[參7][參8][參9],也促使湖口市區向外擴大發展中。
湖口與其他的鄉鎮稍有區別,乃因舊縱貫鐵路路線原經現有中山高速公路路廊,於1929年(昭和4年)改線,自此舊市區(老湖口,即湖口老街)之大湖口驛(現為老湖口天主堂)廢站,轉移至新市區。因此新湖口市區處於現有湖口車站附近,但是老湖口卻依然在日治時期之縱貫道(現為台1線)旁,離新湖口市區約3公里,車程約5分鐘。
人口概況
年份 | 人口 | ±% |
---|---|---|
1981 | 47,088 | — |
1986 | 50,353 | +6.9% |
1991 | 54,078 | +7.4% |
1996 | 62,349 | +15.3% |
2001 | 68,421 | +9.7% |
2006 | 73,418 | +7.3% |
2011 | 75,921 | +3.4% |
2016 | 77,524 | +2.1% |
2021 | 79,602 | +2.7% |
來源: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資料. 內政部. [2020-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6). |
根據新竹縣湖口戶政事務所及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23年底湖口鄉戶數約3.1萬戶,人口約8.3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1,414人。現為臺灣人口最多[參1]、人口密度第五高的鄉。鄉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村分別是中興村與仁勢村,2023年底兩村人口分別為7,730人與1,009人[參10][參11]。由於湖口鄉鄰近竹北市,且境內有新竹工業區的設立,因此也吸引部分新竹市與竹北市的外溢人口,而在2020年人口普查中,湖口鄉的常住人口(平日夜間人口)為99,749人,是臺灣常住人口最多的鄉,而其平日日間人口也較常住人口多約2萬人[參12][參13]。
由於已知的技術原因,圖表暫時不可用。帶來不便,我們深表歉意。 |
經濟
農業
地形自台地至丘陵地發展著多元的農產業,湖口台地未有大型河川流經,因應開墾灌溉需求,先人修築多條灌溉水利圳和全縣數量最多的埤塘,時至今日水稻栽種依然是湖口鄉主要的農產業;而在丘陵地上栽種茶葉的歷史可追朔到清領時期,然而茶葉的栽種面積不大,現已多轉型為苦茶油兼併觀光休閒產業發展。
工業
境內波羅汶山的土質多為紅土,1950年代曾發展過紅磚塊和紅磚瓦的磚窯產業,因大量開採導致品質不佳,磚窯產業最終沒落僅剩遺址;然而紡織業同樣曾為地方發展的重要角色,現則是多數地方狀老年世代心中的回憶[參15]。當今的工業發展以新竹工業區之科技與製造業聞名全台,其著名為新普科技、錸德科技、力成科技、三陽工業、台灣車輛等公司。2018年1月,由新竹縣政府主導開發的新竹鳳山工業區開工,未來將提供周遭新竹科學園區與新竹工業區廠區不足的擴廠需求,促進產業技術集中化,有助於地方經濟發展。
商業
隨著數十載之間工業蓬勃的發展,著實帶動地方的商業和金融業發展,以湖口車站前為市區內多家的金融機構因應而生,1956年設立台灣中小企業銀行;1966年12月設立新竹國際商業銀行(前身為新竹區中小企業銀行,今為渣打國際商業銀行);1975年4月設立台灣土地銀行等。
教育
大專院校
- 中國科技大學(新竹校區)
高級中等學校
國民中學
- 新竹縣立湖口高級中學附設國中部
- 新竹縣立新湖國民中學
- 新竹縣立中正國民中學
國民小學
- 新竹縣湖口鄉湖口國民小學
- 新竹縣湖口鄉長安國民小學
- 新竹縣湖口鄉信勢國民小學
- 新竹縣湖口鄉新湖國民小學
- 新竹縣湖口鄉中興國民小學
- 新竹縣湖口鄉和興國民小學
- 新竹縣湖口鄉華興國民小學
醫療
- 湖口鄉衛生所
- 天主教仁慈醫療財團法人仁慈醫院[參16]
交通
鐵路
公路
客運
觀光人文
有形文化資產(古蹟、歷史建築)
無形文化資產
湖口鄉的特殊傳統習俗,名為「食福」,習俗起於明末清初,自湖口三元宮從1918年落成開始就一直沿襲迄今。起初是為搭配媽祖出巡隊伍休息舉辦的「食福」活動演變而來,現在也稱「行春宴」。
這項活動以當地湖口老街的「三元宮」為祭祀中心,每年由湖鏡、湖南、湖口、長安、長嶺與羊喜窩等5村6莊輪流舉辦。輪值的村將在每年農曆正月初六媽祖由北港回鑾的第一個星期日主持舉辦,為定期祭祀後的郊野盛宴。
觀光景點、設施
- 湖口服務區
- 湖口客家文創園區
- 再興高爾夫俱樂部[參23]
- 松湖休閒親子莊園
- 漢卿步道
- 金獅寺步道
- 仁和步道
- 采香步道
- 祥湖步道
- 湖口客家油桐花季
- 金獅寺眺望台
- 湖口珍貴老榕樹
- 湖口觀光茶園
- 湖口柑桔觀光果園
- 箕山露營區
- 牛車驛站
- 百年大樟樹
- 湖口攀岩教會
- 新竹工業區內觀光工廠
氏族
- 戴拾和
- 范八茂
- 張六和
- 陳四源
- 周三合
歷史事件
- 湖口兵變:於1964年1月21日發生
注釋
參考資料
- 引用來源
- ^ 1.0 1.1 廖雪茹. 有老街也有工業!新竹湖口超車花蓮吉安 躍居全國「最大鄉」. 自由時報. 2024-06-16 [2024-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6).
- ^ 張春鳳開除黨籍. [2015-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7).
- ^ 黃美珠. 新竹縣湖口鄉長林志華不敵癌症病逝 中午返家拔管. 自由時報. 2022-07-06.
- ^ 公所簡介 - 組織架構. 新竹縣湖口鄉公所. [2021-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8) (中文(臺灣)).
- ^ 鄉民代表會 - 鄉代成員介紹. 新竹縣湖口鄉公所. [2021-09-19] (中文(臺灣)).
- ^ 新竹縣湖口鄉都市計畫王爺壟區段徵收公共設施工程,於2009年3月18日舉行動土典禮
- ^ 新竹縣政府. 湖口王爺壟運動公園(興建中).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7).
- ^ 新竹縣警察局新湖分局. [2020-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4).
- ^ 新竹縣政府. 新湖分局於2018年6月1日成立揭牌.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2月7日).
- ^ 人口統計. 湖口鄉公所. [2022-12-18].[失效連結]
- ^ . 新竹縣政府全球資訊網 https://w3.hsinchu.gov.tw/house/print/city.aspx?y=111&m=11. [2022-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8) (中文(臺灣)).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行政院主計總處. 主計總處統計專區-人口及住宅普查.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2022-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1) (中文(臺灣)).
- ^ 廖雪茹. 竹縣湖口鄉生育補助 今年起調升每名新生兒2萬元. 自由時報. 2022-02-24 [2022-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1) (中文(臺灣)).
- ^ 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XLS). 內政統計月報. 2020-02-10 [2020-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1).
- ^ 湖口鄉志. 新竹縣湖口鄉: 湖口鄉公所,漢皇文化事業機構. 1996/6: 第127頁.
- ^ 天主教仁慈醫院網站.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3).
- ^ 新竹縣政府. 快捷5號乘車資訊.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30).
- ^ 新竹縣文化局. 縣內法定文化資產 湖口三元宮. 2001-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7).
- ^ 新竹縣文化局. 縣內法定文化資產 老湖口天主堂. 2006-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7).
- ^ 新竹縣文化局. 縣內法定文化資產 新湖口公學校講堂. 2018-01-02.
- ^ 新竹縣文化局. 縣內法定文化資產 湖口裝甲新村(乙村). 2007-01-15.
- ^ 湖口鄉公所. 行春宴簡介.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4).
- ^ 再興高爾夫俱樂部.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3).
- 書籍
- 施添福等編纂. 第五章·湖口鄉.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四·新竹縣》. 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0. ISBN 978-986-02-4935-4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