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無才便是德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據陳東原考證是起源於明末。

聽說,原本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應是:女子無才辨是德,即盡管女子沒有學問,只要能辨別是非黑白便是德。

背景

明末青樓文化繁榮,才子才女式的結合(如張靈崔瑩董小宛冒辟疆李香君侯方域柳如是錢謙益等)往往傳為佳話。理學動搖。

出處

陳繼儒《安得長者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安得長者言》是一部格言語錄集,應是他人語錄,被收錄在《安得長者言》。陳繼儒註解說:「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另外,馮夢龍《智囊》(卷二十五):「語有之:『男子有德便是才,婦人無才便是德。』」

明朝時人多以陳繼儒為此句的作者。

反對

「女子無才便是德」提出後受到了情慾合理論者和正統衛道者的反對。

李漁說:「『女子無才便是德』,言雖近理,卻非無故而云然。因聰明女子失節者多,不若無才之為貴。蓋前人憤激之詞,與男子因官而德禍,遂以讀書作宦為畏途,遺言戒子孫,使之勿讀書勿作宦者等也。此皆見噎廢食之說,究竟書可競棄,任可盡廢乎?吾謂才德二字,原不相妨,有才之女,未必人人敗行,貪淫之婦,何嘗歷歷知書?但須為之夫者,既有憐才之心,兼有馭才之術耳!」

章學誠說:「前人有云『女子無才便是德』者,非惡才也,正謂小有才而不知學,乃為矜飾騖名,轉不如村姬田嫗,不致貽笑於大方也。」「婦學之名,見於天官內職,德言容功,所該者廣,非如後世只以文藝為學也。」又說:「婦學之目,德言容功。鄭注言為辭令。自非嫻於經禮,習於文章,不足為學。乃知育詩習禮,古之婦學,略亞丈夫。後世婦女之文,雖稍偏於華采,要其淵源所自,宜知有所受也。」

評論

  • 劉麗娟:「『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正意涵不在『反才』,而在『正德』。」儒家「輕才」但不「反才」,「『無才』論者從『才德相害』的角度提出『女子無才便是德』之說,事實上已經不自覺地背離了儒教正統,在理論根基上喪於無家之地;而在情慾思潮的衝擊面前又示人以泥古頑固的反動面目。這樣,既背離了儒教傳統的母體,義不合於現實潮流,這是『女子無才便是德』之說提出後雖附和者眾,卻始終缺少有力的理論支撐,反動形象積重難返的根源。」[1]

參考

  1. ^ 劉麗娟. “女子无才便是德”考述. 婦女研究論叢. 2009, (5): 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