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爾-10攻擊機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2年6月30日) |
伊留申伊爾-10(俄語:Илью́шин Ил-10,英文:Ilyushin IL-10)型攻擊機,是二次大戰後期蘇聯由伊爾-2(IL-2)發展出來的攻擊機。
伊爾-10 Ил-10 IL-10 | |
---|---|
概觀 | |
類型 | 攻擊機 |
乘員 | 2 |
首飛 | 1944年 |
設計 | 謝爾蓋·伊留申 |
生產 | 伊留申設計局 |
產量 | 約5,000架 |
現況 | 退役 |
主要用戶 | 蘇聯空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 |
衍生自 | 伊爾-2攻擊機 伊爾-8攻擊機 |
衍生機型 | 伊爾-16攻擊機 |
技術數據 | |
長度 | 11.12公尺 |
翼展 | 13.40公尺 |
高度 | 4.14公尺 |
翼面積 | 平方公尺 |
空重 | 公斤 |
正常起飛重量 | 6335公斤 |
最大起飛重量 | 公斤 |
發動機 | 1台米庫林AM-42型V12液冷活塞發動機 |
功率 | 平時輸出1491 千瓦,最大功率 2051千瓦 |
推力 | 噸 |
性能數據 | |
最大速度 | 550公里/小時 |
巡航速度 | 公里/小時 |
爬升率 | 公尺/秒 |
最大升限 | 7250公尺 |
最大航程 | 800公里 |
翼負荷 | 公斤/平方公尺 |
馬力重量比 | 匹馬力/磅 |
武器裝備 | |
機炮 | 早期型: 兩門VYa-23 23毫米機炮 兩門ShKAS 7.62毫米機槍 後座艙一挺別列津UB 12.7毫米可迴轉機槍 後期型: 兩門NS-23 23毫米機炮 後座一門20毫米機炮 |
火箭 | RS-82或RS-132系列航空火箭彈 |
炸彈 | 航空炸彈 火箭彈 等 兩翼下載彈250公斤,彈倉可載400公斤火箭發射架或小型航彈集裝箱(子母彈) |
歷史
伊爾-2型本意是設計成戰鬥轟炸機伊爾-1,但發動機功率不足,只好改為攻擊機,後來大戰末期重新設計成較小型的全金屬制機型,配合了新的大功率發動機,試圖發展成為類似美國的P-47的戰鬥轟炸機。
但發覺本機功率雖大,可是構型阻力較大和翼也過厚,所以速度只比IL-2快不多,所以只好保持攻擊機的用途。
本機在二戰後期才服役,而且外觀和前身伊爾-2型相似,所以知名度較低。但實際因為早期的噴射機低空低速性能不佳,並不適合對地攻擊任務,所以曾經輸出國外參與朝鮮戰爭,並授權捷克斯洛伐克生產,稱為B-33型輕轟炸機。本機在各國服役到六十年代,在噴射機的低空和低速性能全面改善才告退役。
結構
本機是以單活塞式三葉螺旋槳驅動的機型,呈下單翼硬殼式佈局,為後三點式收
放式起落架,主量產型為縱列雙座封閉式座艙,後座位是面向後方的機槍手座位。並設有彈倉的構造。發動機為液冷式的AM-42,平時發動機輸出1491千瓦,最大功率達到 2051千瓦。
本機外觀和伊爾-2相似,但實為全金屬結構,外觀不同的地方是改用似普通戰鬥機的收放式起落架。另一特點有內藏的彈倉。
參數
- 幾何尺寸(米):翼展13.40,長度11.12,高度4.14,通常起飛重量6335公斤。
- 飛行性能:最大速度每小時550公里,升限7250公尺,航程800公里。
- 武裝:早期型固定武裝在兩翼各內藏有兩門固定式23毫米機炮和兩門7.62毫米機槍,後座艙一挺12.7毫米可迴轉機槍;後期型固定武裝機翼各為兩門NS-23 23毫米機炮,後座一門20毫米機炮。兩翼下載彈250公斤,彈倉可載400公斤火箭發射架或小型航彈集裝箱(子母彈)。
伊爾-10在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0年8月1日,解放軍空軍衝擊13團裝備了伊爾-10。1954年秋開始為一江山島戰役與中華民國空軍爭奪浙東海域的制海權與制空權,空軍第11師(強擊機師)的第31團與第33團第一飛行大隊(暫稱第31團第三飛行大隊)轉場至寧波櫟社機場。1954年11月1日至1955年1月18日,空11師伊爾-10參加了解放浙東沿海島嶼戰鬥,共出動飛機78架次,對大陳島、一江山島中華民國國軍實施攻擊,命中率90%,炸毀敵軍營房9棟,面積約8000平方米,擊傷軍艦3艘(飛行員劉建漢重創「中」字級修理艦「衡山"號),斃傷20餘人。直接參戰的空31團及空33團1大隊榮立集體二等功。解放軍的伊爾-10一直使用至1972年才退役。
1960年代,曾有2機安裝退役圖-4(Tu-4)轟炸機的渦槳六渦輪軸發動機,提升了最大載荷,但後來因為倉庫管理疏忽在火災中損壞,無法修復。
「九一三事件」前林彪集團曾考慮使用伊爾10攻擊毛澤東專列作為刺殺毛澤東的政變方案之一,但最終未能實施。
參考書目
- <兵器百科全書>ISBN 7-80158-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