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Boattoad/沙盒
戴潮春事件 | ||||||||
---|---|---|---|---|---|---|---|---|
平定戴潮春事件后,彰化县官员敬献予梧栖真武宫。 | ||||||||
| ||||||||
参战方 | ||||||||
大清绿营军 |
天地会 台湾中部地主(漳州籍为主) | 民间练团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1862年在任: 丁曰健 林文察 曾玉明 曾元福 |
戴潮春(东王) 林日成(燕王) 陈弄(西王) 洪欉(南王) |
林占梅(竹堑) 鹿港郊商诸绅 罗冠英(东势角) 林奠国(阿罩雾) 陈澄清(涂库) | ||||||
※ 本条目文中所提及月份,悉是农历。 |
戴潮春事件,或作戴万生事件,民间俗称万生反(台湾话:Bān-sing-huán),台湾清治时期三大民变之一,也台湾历时最久的民变,影响范围北至大甲,南至嘉义,战火遍布台湾大半西部地区。[1][2]
戴潮春事件自同治元年(1862年)春爆发于彰化县(今台中市大墩地区[3]),起因乃官府取缔天地会,不少会众趁势作乱,天地会首领戴潮春无力约束下属,只好顺应起事。除戴潮春之外,其他响应者包含各地具有武装团练的地主或者股首逾三百六十名,其中以林日成、陈弄、洪欉最有势力。[4][5]
同治二年(1864年)末,清军林文察、丁曰健等主力官员率军赴台,翌年先后擒杀戴潮春、林日成,并持续收拾馀党,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才告落幕。[2]
社会背景
人口压力
台湾自康熙23年(1684年)纳入大清帝国版图后,虽然屡次颁布移民台湾的禁令,但施行下来成效颇有限,在康熙皇帝统治台湾之初,全台湾汉人估不足8万[6]:191-236,但在乾隆朝(1736年-1795年)人口数量急增,约在1750年代之后,台湾西部人口数已逼近200万。[7]:58-59人口过剩的问题不只在台湾浮现,在18、19世纪期间,更是整个大清帝国面临的普世问题,人口增长但土地资源始终有限的状况下,百姓只好离开原乡,另觅发展。[8]:127-134
初时台湾荒地多,尚得以接纳大量移民来台垦拓,不过,随著人口持续增长,18至19世纪间陆续滋生其他社会问题[6]:191-236,在台湾为了争抢耕地、水源,出现难以计次的族群械斗(原汉冲突、闽客械斗、泉漳械斗)[7]:63-67[9]:67,其他具代表性的尚有嘉庆朝的白莲教之乱、道光朝的太平天国之乱,动乱原因皆掺有人口过剩的因素。[8]:162-167、174-178
吏治问题
早在19世纪上半叶的道光朝(1821年-1850年),曾任台湾道员的徐宗干便形容台湾乃是“三年一大反,五年一大乱”之地,主要归纳出:“地理位置孤悬海外,上级监督不易”、“派驻官员不黯台湾通行话,上下沟通困难”、“官员俸禄过低,容易收受贿赂”、“办公经费匮乏,官员有心无力”,以上四项皆是造成台湾当地吏治恶劣败坏、政府权威旁落的原因。[10][11]:96
地方土豪
由于18、19世纪的台湾官民比例失衡、政府长期处于失能状态,地方秩序常常维系于地方豪强之上。所谓地方土豪,最初系有些人以相同籍贯或宗族力量为号召,不乏以诉诸武力解决各类争端,有些宗族聘请游侠等作打手,从事保卫家园或者直接的掠夺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一武装集团,集团领导者多为地方土豪。[12]:96-103
由于这群土豪在地方上极具政治与经济实力,几乎取代地方官员的权威,地方土豪与地方政府关系十分微妙,有些官员厌恶地方土豪鱼肉乡里的习气,有些则愿意与地方土豪打好关系,但相对应土豪要担负起维持区域和平或者抵御外侮的任务。台湾一些叛乱事件,不少肇因于地方不满政府作为,导致土豪带头向政府作乱,而当有其他土豪势力愿意协助政府镇压叛乱地区,又可以获得“正统”名号[12]:96-103,进而受封官衔、官职,或获取土地、单项专卖等特权[9]。
地方土豪以一个同姓氏、同宗族的倾向十分常见,但也会结合不同的地方派系,据地与其他土豪势力争抢粮、米、地、水源,常常有流血冲突之情事。以台湾中部地区为例,19世纪上半叶,被汉人氏族间相互仇杀的影响,大量平埔原住民就被迫迁徙、走避山区;在1830年代,原本盘据台中盆地北缘的客家人也被赶往彰化县东北角(约今东势区)一带,此区又沦落成漳州人、泉州人相互染指、武装冲突的区域,地方豪族与豪族之间常怀有宿怨,不难想见。19世纪上半叶,台中一带具代表性的地方豪族有阿罩雾林家(林’定邦、林文察等)、北势湳洪家(洪样、洪欉等)、四张犁戴家(戴松江、戴潮春等)、四块厝的林家、旧社的赖家等等。[12]:96-103、113、130
驻军不足
康熙皇帝领有台湾之初,因台湾孤绝海外的地理特性,唯恐将领拥兵自重,多采三年一换的“班兵制度”,凡兵丁、将领、官员多从中国内地轮调,而不任用台湾当地人士[13]:48,但后来因时势所需,乾隆朝后渐渐招募台勇入伍,却始终怀著猜忌的态度。[14]:394-399
18世纪以后,台湾人口数量日益上升,在1750年代西部人口约200万[7]:58-59,雍正十年(1732年)戌守彰化县以北的台湾北路协,军队员额2400名、乾隆53年(1722年),调整营制,原北路分割成中路营(嘉义县城)与原北路协,合计添兵1097名,台湾北路协总额增为3497名,编制和兵力虽略有调整,但对比人口数量增幅,控制力增加有限。[14]:15-21
此外,当地方若有武装械斗冲突,政府多要求地方豪族出“团练”协助镇压,自嘉庆年间蔡牵事件后,透过民间自组“团练”、“联境”参与城防、随同营兵打战的现象日益普遍[15]:172-175;而军队本身,则因待遇不佳、战力低落之外,班兵时有聚赌斗殴、骚扰民妇、强占民舍之事,未免增添管理上的困扰,清廷对增加台湾军队员额意愿始终不高;清廷在台军事疲弱,也造成台湾民乱频繁、地方土豪趁势作乱的契机。[14]:375-378[16]:214-226
近因
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军队侵扰浙江省,时任闽浙总督富察庆端乃上书朝廷,征召台勇协助剿匪,获朝廷准允;咸丰11年(1861年)冬,朝廷募台勇三千名赴往浙江助阵[3]:212,其中约两千名台勇皆是林文察、林文明自老家阿罩雾上谷地区招募而来[12]:116-117,其他在履任台湾镇总兵、台湾北路协等职位的将领如曾玉明、曾元福等,亦在同一时期调往浙江、福建作战[14]:396,台湾中部一带武装势力由是转移。
戴潮春事件领导人戴潮春,祖籍漳州龙溪,自祖父戴神保以降,不仅是彰化县四张犁一带的地主,家境富裕,而且与官府关系良好,世占台湾北路协“稿识”一职。[4][5]台湾北路协最高指挥官为“副将”,据守“北路协中营”,而中营即设于“彰化县城”内。[14]:17-21戴潮春所担任的“稿识”,亦称“字识”,乃绿营的营务人员,由于军中武人多不通文墨,需另请“稿识”做文书纪录,协助兵马钱粮移籍点交等工作。[14]:314-315
戴潮春兄长戴万桂不愤自家田租被阿罩雾人(林文察家族)侵占,与张水(绰号五股水)合作,筹组“八卦会”(或土地公会、天地会),当时土匪盗贼四处流窜,立约村庄若有事,需相互驰援;当时戴潮春未免旁生事端,并未涉入八卦会会务。[4][5]根据《戴案记略》所述,彰化县其他地方亦有类似结会的乡里联保组织,即泉州裔组成的“同安寮十二庄”,大总理陈庆安,以今福兴乡、埔盐乡一带为据点。[5][17]
咸丰11年(1861年),原北路协副将曾玉明升任福建福宁镇总兵,由夏汝贤补缺,戴潮春尚任职稿识,而该年冬季,彰化知县高廷镜下乡出巡,不知何故,戴潮春逮捕一批土棍流氓献予高廷镜,此事令夏汝贤不愉。夏汝贤以戴潮春怀有不忠之心为由,向戴潮春索讨贿款。戴潮春不从,被迫革职。戴潮春返回家乡四张犁之后,兄长戴万桂已离世,戴潮春遂以培养“团练”为名号,顺势承接“八卦会”业务,改组成“天地会”。因当时治安普遍不佳,地方秩序常维系团练主持,不乏富户挟资投效,使天地会众人数激增,戴潮春家族从原本自有团练300名,至同治元年(1862年)间,天地会计香簿所载党员已逾万人。[4][5][16]
导火线
彰化知县高廷镜与戴潮春交好,高廷镜在任时,常借重戴潮春之力,随官捕盗,至同治元年(1862年)春,高廷镜卸任,改由雷以镇出任彰化知县,雷以镇初时仍倚重戴潮春各处捕盗,但此时戴潮春统御的天地会成员已然过多,未必尽听戴潮春号令,从春季间渐趋失控,开始在彰化县各处作乱。戴潮春天地会众自称“红英兄弟”,叛军遂以“红旗”为帜。[4][5]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初五,按察使台湾道道员孔昭慈率六百名兵勇循例春巡,顺道赴彰化剿乱,亦檄召时任淡水厅同知秋曰觐南下襄助平乱。[3]:280三月初九,孔昭慈入彰化县城,拘杀土豪总理洪氏立威,却不意大突寮庄(今溪湖镇)陈弄见官兵武装弛备,趁势揭竿而起,不少村庄纷纷响应。[4][5]
事件过程
同治元年
林日成倒戈
淡水抚民同知秋曰觐素有善办盗匪之威名,与署台湾北路协副将林得成[a]、守备游绍芳同行率兵千馀,檄令四块厝林日成率勇四百、阿罩雾林奠国率勇 600(一说 400)随军支援[b]。三月初九起,官军在大墩、乌日、大里杙一带与戴潮春党羽会战,清军连战皆捷,不意至三月十五日,官军自乌日行军至东大墩,林日成忽然倒戈,追杀林奠国,林奠国只得退守阿罩雾,官军前后被截、遽失奥援,士气大衰,署北路协副将林得成则被生擒,拘押在林日成营中。[4][5][3]:280
三月十七日,支撑两日的秋曰觐则被近侍所弑,戴军击溃秋曰觐,南下攻打彰化县城;而林日成则持续攻打阿罩雾的林奠国家族,直到四月仍久攻不下,方与戴军会合。[4][5]
彰化陷落
三月十七起,戴潮春进攻彰化县城。清军仅有 300 守军,先施火炮攻击贼军,略有斩获,但戴潮春等盘据八卦山,居高临下,极易洞察城中动态,清军坚守两日后,三月二十日戴军透过内应入城,先与营兵巷战,后击败清兵,顺利占领彰化县城。戴军身披红巾为帜,自称“红英兄弟”,城内百姓便于家户门口安放香案、身披红布缠身,以示归顺。[4][5]
三月二十一,戴潮春入城,彰化陷落,台湾道台孔昭慈仰药自尽,总计彰化县城失守一役,清军营兵林绍芳等战死者97人,胥役黄彬等殉难者43人。[5]
鹿港、淡水战事
三月下旬,彰化城破,不少官员竞相逃往鹿港避难,戴潮春军队趁胜追击,黄丕建、林大用两次进攻皆功败垂成,被鹿港联庄保境的民练部队击退。四月,叛军再次进攻鹿港,此次由埔心陈弄(陈哑狗)发动,亦是赖鹿港绅商结合三十五庄民兵之力逼退。五月十三日,福宁镇总兵曾玉明率 600 人抵达鹿港,更稳固鹿港的防务。曾玉明原在浙闽一带参与太平天国军务,因其在台有担任过台湾镇总兵、台湾北路协副将等经历,因应台湾战事不休,被奉调至台湾协防军务。[5]
淡水厅大甲土豪王和尚听闻彰化城破,也其党羽庄柳、陈再添、王九螺等据地为王、竖旗反清,五月二十一日,署淡水同知张世英、陈缉熙,偕翁仔社义首罗冠英、林传生随军出征,招降王和尚,顺利夺回大甲土城。当时除王和尚据大甲作乱之外,中港(今苗栗县竹南镇)王江龙亦自立叛清,后被竹堑生员陈其英率勇拘杀;粤人李阿两等亦带匪掠劫,被商人杜喜率众抵御,退贼溃之。北路军务军费庞大,多赖新竹总理林愿自安抚局抽取厘金,陈缉熙四处恳托竹堑富户捐款,尚有不足额之处,则由竹堑乡绅林占梅出资贴补。
嘉义、斗六门战事
五月间,林日成放弃攻打阿罩雾,前往彰化县城与戴潮春会晤,和戴潮春争论功过损失。戴潮春所率天地会成员,附党虽多,终究不过乌合之众,不似林日成与陈弄(哑狗弄)所率之宗族部队,身经百战且军容壮盛。戴潮春权衡之下,不甚甘愿地让出彰化县城予林日成,自己则返回四张犁故乡,又赴往南北投(今南投市、草屯镇)、沙仔仑(今田中镇)和水沙连等处,派送粮饷。[4]
清廷筹防
三月,台湾道道员孔昭慈身死彰化县城,时任台湾府知府洪毓琛原已获升汉黄德道道员一职,洪毓琛见台湾纷乱,为安抚民心、整饬军情,便自请留驻台湾,改任台湾道,于设台湾府另设筹防局,并商借洋商十五万两,约以关税款项抵还,资补军用、稳定物价。
同治二年
同治三年
同治四年
主要战役列表
年份 | 战役地点 | 日期 | 攻方 | 守方 | 结果 | 备注 |
---|---|---|---|---|---|---|
同治元年
(1862年) |
东大墩 | 三月 |
|
|
|
|
|
|
|
||||
阿罩雾 | 三月至四月 |
|
|
|
||
彰化县城 | 三月中 |
|
|
|
||
鹿港联庄 | 三月至九月 |
|
|
|
||
大甲土城 | 五月 |
|
|
|
||
嘉义县城 | ||||||
斗六门 | ||||||
民间武装集团
反抗军
首领 | 根据地 | 势力范围 | 下属 | 封号 | 备注 |
---|---|---|---|---|---|
戴潮春 | 彰化县捒东下堡四张犁街 (今台中市北屯区) |
|
|
|
漳籍 |
林日成 | 彰化县捒东下堡四块厝庄 (今台中市大雅区) |
|
|
|
漳籍 |
洪欉 | 彰化县北投堡北投埔 (今南投县草屯镇) |
|
|
||
陈弄 (哑狗弄) |
彰化县东螺西堡小埔心庄 (今彰化县埔心乡) |
|
其他响应股首
首领 | 根据地 | 势力范围 | 封号 | 备注 |
---|---|---|---|---|
陈在 | 梧栖港 | 今台中市梧栖区 | 镇港将军 | 原县城衙役 |
陈𫚒 | 茄投庄 | 今台中市龙井区 | 元帅 | |
何守 | 水师寮 | 今台中市龙井区 | 扫北大将军 | 泉籍 后降清 |
赵憨 (赵戆) |
茄投、大肚溪 | 今台中市龙井区、大肚区 | 将军 | |
陈梓生 | 茄投、大肚溪 | 今台中市龙井区、大肚区 | 将军 | |
陈狗母 | ||||
刘安 | ||||
陈番婴 | 大肚溪 | 今台中市大肚区 | 后降清 | |
林大用 | 中寮庄(泉籍) | 今彰化县和美镇 | 镇北将军 | 后降清 |
张三显 | 张厝庄 | 今彰化县社头乡 | 枋桥头七十二庄总理[20] 后降清 | |
萧金泉 | 关帝厅 | 今彰化县永靖乡 | 三元帅 | |
蔡通 | 牛骂头 | 今台中市清水区 | 西保元帅 | |
杨大旗 | 牛骂头 | 今台中市清水区 | ||
纪番仔朝 | 葫芦墩 | 今台中市丰原区 | 满汉将军 | |
张赤 | 南门外三十五庄 | 应为彰化县城南门外 (今彰化县彰化市) |
||
廖谈 | 西螺 | 今云林县西螺镇 | ||
廖有誉 | 涑东(堡) | 约旧台中市 | ||
廖安然 | ||||
刘参筋 | 内山 | 中部山区 | ||
林海 | ||||
吴文凤 | ||||
邱阿福 | 海峰仑(应为海丰仑) | 今彰化县田尾乡 | 将军 | |
康江中 | 不详 | 将军 | ||
严办 | 嘉义牛朝山 | 今嘉义县民雄乡 | 征南大将军 | |
黄猪羔 | 柳仔林 | 今嘉义县水上乡 | 将军 | |
吕仔梓 (吕梓) |
大仑庄 | 将军 | 后降清 | |
吕梓妻 | 南靖厝 | 今嘉义县水上乡 | 战死 | |
罗彭湖 | 南靖厝 | 战死 | ||
叶新妇 | 南靖厝 | 元帅 | 战死 | |
杨目丁 | 浊水溪 | 战死 | ||
黄丁 (芦鳗丁) |
鳗鱼寮 | 大都督 | ||
许丰年 (许琏笨) |
廉厝沟 | 大总制 | 后降清 | |
赖阿矮 | 赖厝廍 | 今台中市北区 | 先锋 | |
朱登科 | 新港东 | 今台南市后壁区新东里 | ||
罗猪羔 | 埤堵 | 今嘉义市湖内里 | ||
罗昌 | 湖仔内 | 今嘉义市湖内里 | ||
林忠厚 | 台斗坑 | 今嘉义市东区中庄里 | ||
赖猪羔 | ||||
赖猪羔 | 大溪厝 | 今嘉义市西区大溪里 | ||
何钱鼠 | 青埔庄 | 今嘉义县民雄乡 | ||
何万基 | ||||
黄猪 | 水堀头 | 今台中市西屯区 | ||
黄番仔 | 八掌溪 | |||
宋田市 | 覆鼎金 | 今嘉义县民雄乡北斗村 | ||
张窍喙 | 石榴班 | 今云林县斗六市 | 后降清 | |
张公毅 | ||||
许夏老 | 南路冈山 | 金高雄市冈山区 | ||
刘来成 | ||||
陈盖 | 萧垄庄 | 今台南市佳里区 | ||
杨毛 | ||||
王九螺 | 淡水厅大甲 | 今台中市大甲区 | 后降清 | |
王和尚 | 后降清 | |||
陈再添 | ||||
王江龙 | ||||
庄柳 | ||||
李阿两 | 淡水厅 | 粤籍 | ||
锺阿桂 | ||||
杨贡 | 淡水厅新庄街 | 今新北市新庄区 | ||
吴墙 | 店仔口 | 今台南市白河区 | 后降清 | |
注:光清代彰化一县,有名号股首响应戴潮春者有三百六十馀人,下属仆人难以计数。 |
义勇军
首领 | 根据地 | 势力范围 | 备注 | |
---|---|---|---|---|
林占梅 | 淡水厅竹北一堡竹堑城 | 今新竹市 | 泉州同安籍 | |
罗冠英 | 彰化县捒东上堡东势角庄 | 今台中市东势区 | 广东潮州籍 (客家人) | |
林奠国 | 彰化县猫罗堡阿罩雾庄 | 今台中市雾峰区 | 漳州籍 雾峰林家顶厝系 | |
陈澄清 | 嘉义县大坵田堡涂库庄 | 今云林县土库镇 | ||
鹿港联庄 | 施九挺 | 彰化县马芝堡鹿港街 | 今彰化县鹿港镇 | 泉州籍 |
蔡德芳 | 举人 | |||
蔡廷元 | 贡生 | |||
陈庆昌 | 富户 | |||
施家 | 郊商家族 | |||
许家 | ||||
黄家 |
参与职官列表
文官系统
姓名 | 籍贯 | 任期 | 原职* | 备注 | 来源 |
---|---|---|---|---|---|
闽浙总督 | |||||
觉罗耆龄 | 正黄旗 | 同治元年至二年 (1862年-1863年) |
农历四月改任福建福州将军。 | [3]:382-385 | |
左宗棠 | 湖南湘阴 | 同治二年至五年 (1863年-1866年) |
浙江巡抚 | 农历四月接任总督,兼署浙江巡抚。 | [3]:379、423 |
福建巡抚 | |||||
徐宗干 | 江苏通州 | 同治元年至五年 (1862年-1866年) |
|||
福建台湾道(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 | |||||
孔昭慈 | 山东曲阜 | 咸丰八年至同治元年 (1858年-1862年) |
同治元年(1862年), 戴潮春攻陷彰化县城,兵败自杀。 |
||
洪毓琛 | 河北临西 | 同治元年至二年农历六月 (1862年-1863年) |
台湾府知府 | 原台湾府知府升任,任内病卒。 | [3]:428-429 |
陈懋烈 | 湖北省 | 同治二年农历六月至十月 (1863年) |
台湾府知府 | 护理。 | [3]:428-429 |
丁曰健 | 安徽怀宁 | 同治二年农历十月至同治五年 (1863年-1866年) |
福建布政司使 | ||
台湾府知府 | |||||
彰化县知县 | |||||
雷以镇 | |||||
凌定国 | |||||
淡水抚民同知 | |||||
秋曰觐 | 浙江山阴 | ||||
张世英 | 浙江山阴 | 候补通判 | 署理。 | ||
郑元杰 | 浙江 | ||||
※ 原职以事件爆发的同治元年(1862年)间,所担任的官职论。 |
武官绿营系统
姓名 | 籍贯 | 任期 | 原职* | 备注 | 来源 |
---|---|---|---|---|---|
福建陆路提督 | |||||
石栋 | 咸丰九年至同治二年 (1859年-1863年) |
浙江象山协副将 | 护理。 | [3]:423-424 | |
林文察 | 台湾彰化 | 同治二年至三年 (1863年-1866年) |
福建尽先补用副将(1862年) 四川建昌镇总兵(1863年,未赴任) 福建福宁镇总兵(1863年,补曾玉明缺) |
同治二年(1863年)秋, 领“提督衔署理福建陆路提督”来台平乱。 |
[16][3]:497 |
福建水师提督 | |||||
吴鸿源 | 泉州同安 | 福建闽安水师协副将[3]:285 | 署理。 | ||
曾元福 | 泉州晋江 | 同治元年] (1862年) |
台湾北路协副将 | 署理。 | |
台湾镇总兵官 | |||||
林向荣 | 福建省 | 咸丰七年至同治元年 (1857年-1862年) |
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战死斗六门。 | ||
曾元福 | 泉州晋江 | 同治元年
(1862年) |
台湾北路协副将 | 署理。 | |
曾玉明 | 泉州晋江 | 同治元年 (1862年) |
福建福宁镇总兵 | 自福宁调任。 | |
曾元福 | 同治三年至五年 (1864年-1866年) |
||||
台湾北路协副将 | |||||
夏汝贤 | |||||
林得成 | |||||
汤德陞 | 嘉义营参将(北路协左营) | ||||
曾元福 | 泉州晋江 | 同治六年至十年 (1867年-1871年) |
台湾北路协副将 | ||
台湾水师协副将(安平水师协) | |||||
王国忠 | 台湾嘉义 | 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战死斗六门。 | |||
李朝安 | 福建 | 同治二年 (1863年) |
|||
叶晞旸 | 泉州同安 | 同治二年至三年 (1863年-1864年) |
|||
陈启祥 | 福建 | 同治三年至四年 (1864年-1865年) |
|||
澎湖水师协副将 | |||||
陈国铨 | 福建 | 同治元年 (1862年) |
同治元年(1862年)九月,战死斗六门。 | ||
陈国维 | 署理。 | ||||
刘文珍 | 同治三年至五年 (1864年-1866年) |
||||
※ 原职以事件爆发的同治元年(1862年)间,所担任的官职论。 |
争功风波
影响
雾峰林家
衍生文献
相关条目
注释
- ^ 《东瀛纪事》、《台湾通史》并未交代台湾北路协副将何时改由林得成接替夏汝贤;仅有《戴案纪略》曾云“夏汝贤战死后,由林得成代为署理。”
《戴案纪略》此说颇有矛盾,首先不论《东瀛纪事》、《戴案纪略》和《台湾通史》咸曾提及,夏汝贤乃三月二十日、彰化城破之日方死,而林得成早于三月十七日以“台湾北路协副将”身份,随同秋曰觐于乌日庄作战;且《东瀛纪事》与《台湾通史》皆明确提及,戴潮春率军攻破彰化县城之时,夏汝贤身份已是“前任副将”,所以《戴案纪略》中,夏汝贤战死之后,林得成才接任“北路协副将”一说应是讹误。
又根据闽浙总督庆端上奏同治元年六月的〈为奏明彰化沦陷贼匪分股窜扰我军兼施防剿迭获胜仗之情形事〉一折中,不仅明言林得成官职为“署北路协副将”,也提及夏汝贤以“嘉义营参将”身份,协助台湾道员孔昭慈守城;故可推断林得成接掌“北路协副将”原因,非是因夏汝贤战死,而是因夏汝贤早先被降职。 - ^ 林豪《东瀛纪事》载林奠国率勇数量为 600,但蔡清筠《戴案记略》则为 400 之数。
- ^ 洪欉在《东瀛纪事》中作“北王”、《戴案纪略》则作“南王”;以地理位置而言,洪欉称“南王”较符合地理分布。
参考资料
- ^ 连慧珠. 《「萬生反」:十九世紀後期台灣民間文化之歷史觀察》. 东海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 (台中市). 19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7) (中文(台湾)).
- ^ 2.0 2.1 许毓良. 〈戴潮春事件〉.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2) (中文(台湾)).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台湾史料集成编辑委员. 《明清臺灣檔案彙編.第肆輯.第六十五冊.清咸豐十一年二月至清同治二年十月》. 台南市: 远流. 2008. ISBN 9789860152319 (中文(台湾)).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林豪. 《東瀛紀事》.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7. ISBN 9570092211 (中文(台湾)).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蔡青筠 (编). 《吳德功先生全集-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讓台記·觀光日記·彰化節孝冊》.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1992. ISBN 9789570009408 (中文(台湾)).
- ^ 6.0 6.1 邵式柏(John R. Shepherd). 《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译者:林伟盛、张隆志、林文凯、蔡耀纬. 台北市: 台大出版中心. 2016 [2002]. ISBN 9789863501572 (中文(台湾)).
- ^ 7.0 7.1 7.2 戴宝村. 〈移民臺灣:臺灣移民史的考察〉,《臺灣史十二講》. 台北市: 国立历史博物馆. 2006. ISBN 9789860085020 (中文(台湾)).
- ^ 8.0 8.1 冈本隆司. 《岩波新書.中國的歷史 5:中國的形成》 [シリーズ 中国の历史 ⑤ ““中国”の形成 现代への展望”]. 译者:郭凡嘉. 台北市: 联经. 2021 [2020]. ISBN 9789570860535 (中文(台湾)).
- ^ 9.0 9.1 许文雄. 《臺灣歷史與文化(四)》. 台北县: 稻乡. 2000. ISBN 9579628718 (中文(台湾)).
- ^ 林孟欣. 〈「三年一小亂,五年一大亂」是臺灣的歷史宿命嗎?〉.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2017-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6) (中文(台湾)).
- ^ 戴宝村. 《臺灣政治史》. 台北市: 五南. 2006. ISBN 9571143537 (中文(台湾)).
- ^ 12.0 12.1 12.2 12.3 乔安娜·麦斯基尔(Johanna Margarete Menzel Meskill). 《霧峰宮保第:林文察家族拓荒史 1729-1895》 [A Chinese Pioneer Family: The Lins of Wu-feng, Taiwan, 1729-1895]. 由王淑琤翻译. 台北市: 苍璧. 2021 [1986]. ISBN 9789860682502 (中文(台湾)).
- ^ 黄验; 黄裕元. 《臺灣歷史地圖》. 台北市: 远流. 2015. ISBN 9789860475227 (中文(台湾)).
-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许雪姬. 《清代臺灣的綠營》 "The Green Standard in Taiwan During the Ching Dynasty".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 54. 台北市: 联经. 2015 [1987]. ISBN 9789860459562 (中文(台湾)).
- ^ 吴建昇. 《驚濤戰府城:海賊王蔡牽在臺南》. 台北市: 蔚蓝文化. 2021. ISBN 9789865504311 (中文(台湾)).
- ^ 16.0 16.1 16.2 连横. 《臺灣通史》. 台北市: 五南. 2017. ISBN 9789571191300 (中文(台湾)).
- ^ 〈福安宮〉. 文化资源地理资讯系统.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3) (中文(台湾)).
- ^ 蔡培慧; 陈怡慧; 陆传杰 (编). 《台灣地名事典》 二版一刷. 新北市: 远足文化. 2018. ISBN 9789578630918 (中文(台湾)).
- ^ 林豪. 《東瀛紀事—戴潮春事件:清代臺灣三大民變之一 》. 改写:黄育智 Tony. 台北市: 南港山文史工作室. 2018 (中文(台湾)).
- ^ 〈社頭張厝村百姓公廟〉. 国家文化记忆库.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3)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