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俄语:Вариации на тему рококо,英语: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作品33,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大提琴与小型乐队所写的单乐章交响作品,创作于1876年,是为他的好友,德国大提琴家威廉·费森海根德语Wilhelm Fitzenhagen(Wilhelm Fitzenhagen)而写成的,并于1877年11月30日由尼古莱·格里戈里耶维奇·鲁宾斯坦指挥乐团于莫斯科音乐学院进行了首演。

柴可夫斯基尝试在这首作品中,表现了他最喜爱的作曲家─莫扎特的敬意。他尽量把乐曲写得较为轻巧而简洁,追求古典时期初期的不花巧式写作风格,这正好如18世纪初期所兴起一称为“洛可可”的艺术风格不谋而合,柴可夫斯基便借用了“洛可可”这个意念,作为他乐曲标题的精髓之处。

背景

分析

乐队编制

柴可夫斯基采用了一个小编制的乐队组合,希望能仿效莫札特时代的音乐色彩及风格。

全曲演奏时间介乎18-20分钟。虽然费森海根的版本将其中一段删去,但时间的差别并不构成重大差别。

结构

意念上这首作品跟一首独奏乐器协奏曲分别其实不大,柴可夫斯基虽然并非采取当时惯常的三乐章结构,反而用了在他作品中不常采用的变奏曲曲式,但乐曲中独奏大提琴有相当多炫耀技巧的段落,亦附有最少两段的华彩乐段,乐曲间的速度改变明显而清晰,结构上已备有协奏曲所需要的元素。全曲共分成10个段落,包括主题、八段变奏曲及终曲。

不过,首演后费森海根对柴可夫斯基的版本并不感满意,柴可夫斯基请求费森海根先把乐谱审视[1],待完成后才交付印刷。费森海根作出了一些修改,而柴可夫斯基亦审视过及作出配合,然而,当乐谱拿到出版商时,柴可夫斯基并没有察觉原来费森海根私下再将乐曲擅自修改,这次不单纯是一些独奏乐句部份,就连变奏曲的次序也遭更改,结果1878-1879年出版的第一版本,其实是费森海根的改编版本[2]。当柴可夫斯基发觉时已经太迟,他虽然很不满意费森海根的做法,但由于他确实授权了费森海根处理乐谱事宜,所以亦只能采取放弃的态度,一直至1950年,大提琴家库巴斯基(Viktor Kubatsky)在研究柴可夫斯基的手稿时,直觉上觉得有点不寻常,在借助X光机的检视下,才发现柴可夫斯基的一些笔迹被墨水所遮盖,因而揭发这事,经过多年的查证及研究,于1955年终于把原来版本的还原,并于翌年收录于《柴可夫斯基作品全集》第30b册内[3]

两个版本的比较
柴可夫斯基原版 费森海根版本
前奏-主题 相同,但两段大提琴独奏部分别加入重复记号
第一变奏 相同
第二变奏 相同,但改用第五变奏的结尾部份
第三变奏 第六变奏
第四变奏 第七变奏
第五变奏 第四变奏
第六变奏 第五变奏,改用第二变奏结尾(连华彩段落)
第七变奏 第三变奏
第八变奏 删去
结尾 保留

虽然柴可夫斯基的原版得以重见天日,不过直至现时,不少演奏家仍然采用费森海根的版本。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照
  1. ^ Brown, p.122.
  2. ^ Kohlhase, T. (2007). Preface from Tchaikovsky: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riginal Version). Edition Eulenburg; London, Page III.
  3. ^ Kohlhase, T., Page V.

参见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