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南岛语系

论证中的超级语系

汉-南岛语系汉藏-南岛语系华澳语系东亚超级语系是由语言学家沙加尔于1990年提出的语言系属假说[1],该超语系包括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南岛语系,部分研究也将南亚语系苗瑶语系归入其中。沙加尔通过对上古汉语的语音进行构拟,发现南岛语系语言与古汉语在语音、形态及词汇上与存在对应关系,此后他又先后将藏缅语、壮侗语纳入此假说之中[2][3]。帅德乐(Stanley Starosta)、邢公畹郑张尚芳潘悟云支持这一假说。目前,这一假说尚在论证之中。

汉-南岛语系
(提议中)
地理分布东亚南亚东南亚太平洋诸岛马达加斯加
谱系学分类假设中的超语系
原始语言原始汉-南岛语
分支
苗瑶语系(部分研究包含)
南亚语系(部分研究包含)
母语使用者
人数
约1,800,000,000
Glottolog

研究历史

在汉-南岛语系的假说被提出之前,已经有不少学者展开对汉藏语、南岛语及侗台语三者的关系的讨论。1924年,普祖鲁斯基(Jean Przyluski)提出“汉藏语”一词,并将侗台语和苗瑶语视作汉藏语系汉台语族的一个分支,此后中国学者李方桂继承了这一观点,并将其发展为汉藏语系“四分法”。20世纪50年代之后,中国学者凌纯生、张光直提出了关于汉藏族群、南岛族群同出一源的说法,但他们主要在考古、文化学上进行了论证[4]。1972年,白保罗马提索夫所著《汉藏语概论》问世,它们在书中否定侗台语、苗瑶语与汉藏语同源的观点,同时白保罗主张南岛语系与侗台语系具有发生学关系,即澳台语系假说[5]:69,沙加尔的对汉-南岛语假说的探究即在白保罗澳台语系假说的基础上进行[5]:159

1990年10月,沙加尔在第23届汉藏语言学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论汉语、南岛语的亲属关系》(Chinese and Austronesian are genetically related),公布了其研究汉语-南岛同源论[1],并将假定的语系称为汉澳语系[6]。假说提出之初,沙加尔否认汉语和藏缅语具有发生学关系,认为汉语与南岛语关系较近,汉语与藏缅语是接触关系[7]:8-9,后来他注意到藏缅语在语音、词汇和形态上与南岛语也存在对应关系,因此提出汉-藏缅-南岛同源假说,2000年后,随着汉藏语系同源证据的不断增加,他转而支持汉藏语系的假说,将汉藏语视为一个整体与南岛语系进行比较。沙加尔的假设得到了郑张尚芳、潘悟云、邢公畹[8]、帅德乐等语言学家的支持,他们也从各自角度论证汉语与南岛语的关系。2005年后,帅德乐、沙加尔结合郑张尚芳超级华澳语系设想、白保罗及斯塔罗斯金南方大语系设想,将南亚语、苗瑶语纳入,提出东亚所有种的民族可能均同源,由此提出“东亚超级语系”的猜想。[5]

存在证据

语音对应

沙加尔认为,声母是上古汉语拟音中最为薄弱的部分,因此他最初在声母比较方面放弃使用上古汉语,而使用争议较小的早期中古汉语拟音的声母与南岛语辅音进行比较[9],韵母的比较则使用上古汉语拟音。他指出,古汉语中的三等与非三等对应原始南岛语中的清浊辅音[5]:188,见#同源词汇

形态证据

沙加尔认为语言的形态具有内在稳定性,因此他十分强调形态对应在寻找语言的发生学关系中的作用。他找到几组南岛语与上古汉语同源的形态证据,如原始南岛语中缀-in-与上古汉语-j-对应,原始南岛语中缀-ar-与上古汉语-r-对应等[5]:170-173。沙加尔认为原始南岛语的名词化及受事焦点标记*-ən与藏缅语名词化后缀*-n十分近似,见表格[5]:189

语言 动词 对应名词
藏缅语 藏语 skyi-ba 借 skyi-n-ba 借的东西
za-ba 吃 za-n 粥、食物、饲料
绒巴语 bu 运载 ă-bu-n 车辆
南岛语 排湾语 alap 拿 alap-en 拿走的东西
泰雅语 niq 吃 niq-en 吃的东西

帅德乐(2005)也找出了几个原始藏缅语原始南岛语共有的词缀,如完成式前缀*n-[a]、工具格前缀*s-、施事格前缀*m-。一些形态较为原始的南亚语系语言如尼科巴语支尚存在类似的词缀[10]

同源词汇

沙加尔在2001年的《汉-南语系的证据》一文中列出了46个基本词和6个文化词[5]:183,郑张尚芳也为汉-南岛语系提供了几十组同源词汇[8]。郑张尚芳同时注意到,汉-南岛语中普遍存在两组以上的词汇以称呼米,第一组是“稻”上古汉语“稻”拟作*g‧huʔ、侗台语*ghuʔ、南亚语*guʔ;第二组是“粝”,汉语中有“”(上古汉语拟音*brats>r-,糙米),表示麻风病、恶疮的“”与之同音。类似的,古藏语*ɦras也有“米”和“疮、疠”两个含义,在印尼语中beras为米、baras为意为麻风病。郑张尚芳认为这三种相距很远的语言中同时具有如此类似的音近词汇,表明这三种语言之间必然存在联系,且与稻作文明的扩张高度相关。[7]:27-30

表格列出了沙加尔提供的部分同源词:

原始南岛语 汉语
*punuq *anuʔ >[b] nǎo
*siRaH1 *araʔ >
小米 *beCeng *btsək >

其他旁证

 
根据汉-南岛同源假说,南岛先民可能的迁移路线

汉-南岛语系假说有众多的考古学、人类学、文化学等旁证的支持。体质人类学方面,根据对人类头盖骨形态的分析,泰雅人与海南岛居民及在安阳出土的殷商人体貌特征十分接近[5]:177-178分子人类学证据也支持汉-南岛语系的假说[5]:202,汉-南岛语系各族群Y染色体单倍群均属于单倍群O-M175[1]

考古学方面,汉藏人及南岛人很早就种植黍和稷子,稷子最早出现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磁山文化中,商周时期成为中原地区的主要作物,台湾的大坌坑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至迟至公元前2500年台湾地区的南岛族群就已经学会了种植水稻和稷。商周时供奉黍、稷,而南岛人也以稷承担宗教职能,沙加尔认为,这些证据表明汉藏人和南岛人很可能是由同一支稷作民族(即原始汉-南岛人)扩散分化而来。[5]:177-178

在风俗习惯、神话传说及信仰方面,台湾、东南亚及美拉尼西亚的南岛族群、藏缅族群乃至商周时期的中国都广泛存在猎首习俗;台湾南岛民族与汉族都具有祖先崇拜,都认为祖先死后灵魂会在附近游荡,需要生者安抚;汉族和部分台湾南岛民族都有射日的传说。[5]:195-196

谱系树建议

沙加尔(2005)的观点

根据沙加尔2005年的观点,东亚超级语系的共同祖语大致使用于一万年之前,后来分为南、北两支,北支即汉-南岛语系[5]:200。沙加尔不认同传统澳台语系假说中南岛语系与侗台语系是姊妹群的说法,他支持台湾南岛语言并系群的观点,认为壮侗语和马来-波利尼西亚语都是南岛语的末位分支。[5]:179-183

汉藏‑南岛语系
(东亚超语系北支)
Sino‑Tibetan–Austronesian
南岛语

凯达格兰语
巴宰语
赛夏语

皮图语
Pituish
艾米尼语
Enemish
瓦鲁‑斯瓦语
Walu‑Siwaish
姆西伊语
Muish

台湾东北南岛语
噶玛兰语

壮侗语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

邹语族
排湾语
鲁凯语
卑南语
阿美语
布农语

西拉雅语

泰雅语族
包括泰雅语邵语虎尾垄语道卡斯语拍瀑拉语洪雅语

汉藏语

藏缅语族

汉语族

(东亚超语系南支)

苗瑶语系

南亚语系

帅德乐(2005)的观点

 
裴李岗文化大致范围(图中红色虚线)

帅德乐在沙加尔汉藏-南岛同源说的基础上,进一步主张南亚语系苗瑶语系亦与汉-南岛语言同源,以构成“东亚超语系”。他认为苗瑶语系与南亚语系关系紧密,两者共同构成长江语系(Yangzian,或译扬子语系),长江语系与汉藏语系共同构成汉藏-长江语系(Sino-Tibetan-Yangzian,或译汉藏语门)。他认为原始东亚语应该出现于公元前6500年至6000年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时期,是华北平原特别是汉江渭河黄河中游和作农业民族所说的一种语言,他同时认为,这种语言应该是一种双音节结构(CVCVC)的语言。[11][7]:25

东亚超语系
East Asian
澳泰语门
Austronesian

福尔摩沙语系
Formosan

台湾外澳泰语系
Extra‑Formosan

壮侗语族
Tai–Kadai

马来-玻里尼西亚语族
Malayo-Polynesian

汉藏语门
Sino‑Tibetan‑Yangzian

汉藏语系
Sino-Tibetan

长江语系
Yangzian

苗瑶语族
Hmong–Mien

南亚语族
Austroasiatic

质疑与批评

许家平(Weera Ostapirat)支持南岛语与侗台语同源的假说,但他反对南岛语与汉藏语有发生学关系的说法。他指出,沙加尔等人所列举的同源词汇很少出现在侗台语系的所有分支之中,而且这些同源词中几乎没有基础词汇[12]。南岛语专家李壬癸白乐思指出,沙加尔所提供的同源词语义过于松散,对应不一致,没有代词、亲属称谓和数词等基础词汇[13][14]

亚历山德尔·沃文不认同汉-南岛语系的假说,他认为沙加尔提供的同源词应该是上古汉语中的南岛语底层词,反映的是两者的接触关系而非同源关系[15]无我支持亚历山德尔·沃文的观点,他认为南岛人和汉族先民应该是在公元前四千年至三千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发生接触的[16][17][18]

分布图

参见

注释

  1. ^ 音标前的*表示该音为拟构得出,下同。
  2. ^ 上标a表示非三等字,上标b表示三等字,下同。见等呼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Sagart, L. (1990) "Chinese and Austronesian are genetically relat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Tibet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October 1990, Arlington, Texas.
  2. ^ Sagart, Laurent. Sino-Tibetan–Austronesian: an updated and improved argument. Sagart, Laurent; Blench, Roger; Sanchez-Mazas, Alicia (编). The Peopling of East Asia: Putting Together Archaeology, Linguistics and Genetics. 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5: 161–176. ISBN 978-0-415-32242-3. 
  3. ^ Sagart, Laurent. The higher phylogeny of Austronesian and the position of Tai-Kadai. Oceanic Linguistics. 2004, 43 (2): 411–444 [2018-08-19]. JSTOR 3623364. doi:10.1353/ol.2005.0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4. ^ 邢公畹. 关于汉语南岛语的发生学关系问题——L·沙加尔《汉语南岛语同源论》述评补证. 民族语文. 1991, (03): 3–16.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李艳. 超级语系—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理论 第1版.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03. ISBN 978-7-5161-0613-6. 
  6. ^ L.沙加尔. 关于邢公畹教授对拙作《汉语南岛语同源论》的述评. 民族语文. 1992, (5). 
  7. ^ 7.0 7.1 7.2 王士元; 李葆嘉. 汉语的祖先.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10. ISBN 7-101-04594-4. 
  8. ^ 8.0 8.1 郑张尚芳. 汉藏语系与南亚、南岛语系的同源关系 (PDF). 现代人类学通讯. 2011, 5: 194–195. doi:10.4236/coca.2011.51032. 
  9. ^ 邢公畹. 汉语南岛语声母的对应——L·沙加尔《汉语南岛语同源论》述评补证. 民族语文. 1991, (4): 25–35. 
  10. ^ Reid, Lawrence A. Morphological evidence for Austric (PDF). Oceanic Linguistics. 1994, 33 (2): 323–344 [2020-08-04]. JSTOR i285831. doi:10.2307/362313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8-15). 
  11. ^ Starosta, Stanley. Proto-East Asian and the origin and dispersal of languages of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Sagart, Laurent; Blench, Roger; Sanchez-Mazas, Alicia (编). The Peopling of East Asia: Putting Together Archaeology, Linguistics and Genetics. 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5: 182–197. ISBN 978-0-415-32242-3. 
  12. ^ Ostapirat, Weera. Kra–Dai and Austronesian: Notes on phonological correspondences and vocabulary distribution. Sagart, Laurent; Blench, Roger; Sanchez-Mazas, Alicia (编). The Peopling of East Asia: Putting Together Archaeology, Linguistics and Genetics. London: Routledge Curzon. 2005: 107–131. ISBN 978-0-415-32242-3. 
  13. ^ Li, Paul Jenkuei. Is Chinese genetically related to Austronesian?. Wang, William S-Y. (编). The Ancest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8.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5: 92–112. JSTOR 23826144.  |issue=被忽略 (帮助)
  14. ^ Blust, Robert. An Austronesianist looks at Sino-Austronesian. Wang, William S-Y. (编). The Ancest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8.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5: 283–298. JSTOR 23826144.  |issue=被忽略 (帮助)
  15. ^ Vovin, Alexander. The comparative method and ventures beyond Sino-Tibeta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97, 25 (2): 308–336. JSTOR 23756693. 
  16. ^ van Driem, G. 1998. ‘Neolithic correlates of ancient Tibeto-Burman migrations’, pp. 67–102 in Roger Blench and Matthew Spriggs, eds., Archaeology and Language II. London: Routledge.
  17. ^ van Driem, G. 2005. ‘Sino-Austronesian vs. Sino-Caucasian, Sino-Bodic vs. Sino-Tibetan, and Tibeto-Burman as default theory’, pp. 285–338 in Yogendra Prasada Yadava, Govinda Bhattarai, Ram Raj Lohani, Balaram Prasain and Krishna Parajuli, eds., Contemporary Issues in Nepalese Linguistics. Kathmandu: Linguistic Society of Nepal.
  18. ^ van Driem, George. 2016. ‘The Eastern Himalayan corridor in prehistor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p. 467-524, Vol. II in Elena Nikolaevna Kolpačkova, ed., Проблемы китайского и общего языкознания — Problems in Chinese and General Linguistics. St. Petersburg: Izdatel’stvo Studija « NP-Print ».

拓展阅读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