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波斯语:سازمان مجاهدين خلق ايران,罗马化:sāzmān-e mojāhedin-e khalq-e irān)是主张推翻伊朗现政权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一个宗教左翼组织。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在1965年由一批伊朗大学生成立[1][2],原本致力于武装抵抗沙阿(伊朗国王)、资本主义及西方帝国主义[3]。组织在2001年宣布解除武力[4],如今是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的主要组织。有不少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成员曾定居于伊拉克,随著美国入侵伊拉克,许多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成员都解除了武装并停火[5][6][7][8][9]。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 سازمان مجاهدين خلق ايران | |
---|---|
简称 | PMOI、MEK、MKO |
领袖 | 玛丽亚姆·拉贾维 |
秘书长 | Seddigheh Hosseini |
成立 | 1965年9月5日 |
总部 | 法国巴黎 |
意识形态 | 伊斯兰社会主义 |
党旗 | |
官方网站 | |
www.mojahedin.org | |
伊朗政治 政党 · 选举 |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的武装派别称为“伊朗民族解放军”。伊朗政府称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是“伪信徒”,认为他们不是真正信奉伊斯兰教[10]。
在2010年7月16日美国联邦上诉法院指令国务院复查维持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在外国恐怖组织名单上的争议性决定[11]。在2009年1月26日欧盟理事会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剔出欧盟的恐怖份子名单,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声称这是“7年来法律和政治抗争”的成果[12][13][14]。2012年9月28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从美国的外国恐怖主义组织名单上除名,也不再把该组织定性为国际恐怖组织,即时生效[15]。
别名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有其他的名称,包括:
成员
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据说有一支5,000至7,000人以伊拉克为据点的游击队,但3,000至5,000人是较为可信的数字[17]。在2005年美国的智囊团对外关系委员会认为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成员达10,000人,当中33%至50%的成员是战士。对外关系委员会又认为组织未能吸纳新成员,令成员数目减少[18]。据《纽约时报》在200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有5,000名成员,当中有许多人是女子,战士在伊拉克扎根[19]。
历史
伊斯兰革命前
成立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在1965年由6名伊朗自由运动前成员成立,他们是德黑兰大学的中产阶层学生,当中包括穆罕默德·哈尼夫内贾德(Mohammad Hanifnejad)、赛义德·穆赫辛(Saied Mohsen)及阿里-阿斯加尔·巴迪萨特根(Ali-Asghar Badizadegan)。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反对巴列维王朝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统治,认为他的统治腐败及残酷,并且认为伊朗自由运动过于温和及没有效用[20]。在组织成立的首5年主要从事意识形态上的工作,将他们对伊斯兰教的释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在一起[21]。
为了抗议巴列维举行奢侈的波斯帝国成立2500周年庆典,组织以炸弹袭击德黑兰的电力厂,并策划了一宗失败的飞机劫持,这些都是组织首次进行的军事行动。9名圣战者因此而落网并受到拷问,其中一名圣战者透露了情报,导致另外66名成员被捕。在数个月以内,萨瓦克(SAVAK,伊朗国家安全情报组织)已“透过行刑和巷战消灭了组织的领导层”,组织的其他成员都被囚禁了许多年,包括穆萨德·拉贾维(Massoud Rajavi)在内的组织成员在1979年1月霍梅尼抵达伊朗前被释放。与此同时组织依然继续运作,并继续对政权施展武力袭击[22]。
分裂
1975年10月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遭逢意识形态上的分裂。由于组织的主要成员被捕,一些低阶成员建立了一个新的组织,追随马克思主义,不再奉行伊斯兰理想。他们占用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名义建立和提高他们的正统性。这种情况在一本名为《意识形态宣言》的书籍里有所叙述,“经历了10年的地下活动、4年的武装抗争及两年的意识形态反思后,他们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革命哲理,而不是伊斯兰教”,因此在1975年5月以后伊朗出现了两个圣战者组织,他们各自有他们的出版物、组织及活动[23]。到伊斯兰革命数个月前的1978年12月7日,大部分马克思圣战者自称为“佩卡”,组织全称为“工人阶级解放组织”,这名称是受到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左翼组织“圣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联盟”启发而得,圣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联盟是列宁在1895年秋季成立的[24]。
反美运动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被指控分别在1973年、1975年及1976年杀害6名美国人。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虽然公开支持除去沙乌地阿拉伯,但组织的领袖和成员至今也不主张以武力攻击平民,这与组织的基本信念背道而驰,组织一直都否认这些指控。沙乌地阿拉伯囚禁及杀害了由穆萨德·拉贾维领导的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主要成员,正当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要消失的时候,一些组织的残存成员占用了组织。这些马克思主义派别的成员炮制了一连串惨痛事故,一些观察员却错误地将事故归咎于拉贾维的伊朗人民圣战组织。马克思主义派别的行事作风与组织支持民主的信条、哲理及原则对立。所有证据显示1970年代导致美国人遭杀害的幕后黑手是马克思主义派别,而不是主流的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名称上的混淆及事态发展迅速令一些人将两者合并为一。以下是一些例子:
- 在1970年11月30日企图绑架前住伊朗的美国大使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二世,行动失败[25]。
- 美国空军准将哈罗德·普赖斯在1972年遭到行剌受伤[26][27]。
- 美国陆军中校、审计员路易斯·李·霍金斯在德黑兰的寓所前被摩托车上的两名恐怖份子射杀[26][25][28][29][30]。
- 一辆乘载著美国空军上校保罗·谢弗和中校杰克·特纳的汽车被困在两辆载著恐怖份子的汽车之间,恐怖份子告诉司机躺下,接著射杀了美军。在事件发生了六个小时后,一名女子向记者声称事件是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所为,以报复伊朗当局处死了囚犯[26][25][29][30][31]。
- 1976年5月3名洛克维尔国际的美国雇员所乘坐的汽车遭到袭击,威廉·科特雷尔、唐纳德·史密斯及罗伯特·克朗加德被杀害,他们过去在邻近的苏联收集情报[26][30][32]。
在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前之前,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马克思派系针对伊朗及西方目标实施袭击和行剌。根据美国国务院与澳大利亚国会外交团体对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介绍,马克思派系于1970年代在伊朗实施了数宗针对美国军事人员及公民的行剌[33]。
意识形态
1979年伊斯兰革命前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的什叶派革命意识形态与阿里·沙里亚提(Ali Shariati)对伊斯兰教的解读相似。历史学家耶尔凡德·阿布拉哈米安认为,沙里亚提的大量著作在晚年“间接帮助了人民圣战组织”。根据美国国务院对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描述,组织的理念结合了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及伊斯兰教[33]。
组织的其中一个创办人艾哈迈德·雷扎伊的著作《侯赛因运动》(Nahzat-i Husseini)争论到,先知穆罕默德所寻求的“一神论准则”不单是要联合所有崇拜一神的国民,而且还是联合无产阶级社会以争取共同的利益,“什叶派的教义,特别是侯赛因的献身和反抗精神都在我们的流行文化占著一席,宣示了革命讯息”[22]。
革命后
近年,组织在玛丽亚姆·拉贾维的领导下倾向于支持妇女,更多的妇女在组织内担任地位较高的职位,虽然组织的战士当中只有33%是女子,但是67%的指挥官都是女子。拉贾维认为女子应该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地位[34]。
在1981年,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成立了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其目的是要将伊朗政府的反对派联合在一个联盟组织当中。组织声称在过去的25年内已发展成一个拥有540个成员的流亡议会,是一个强调自由选举、男女平等及少数种族和宗教平等权利的特定平台,组织同时又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和支持中东和平。不过,美国联邦调查局认为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不是一个独立组织,它时刻都是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一部分,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是组织的“政治分支”。虽然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是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的主要组织,全国议会在先前都召集过其他组织,如伊朗库尔德民主党[6]。
根据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公开的意识形态,选举及公众参选权是政治合法性的指标。组织的出版刊物也提及,在没有对个人意志及抉择的尊重和自主之下,圣言及伊斯兰教都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对伊斯兰教和古兰经的释义认为,人类与动物的最主要区别在于人具有自由意志,人类是具有义务的。没有自由的社会无法发展和进步。虽然组织的领袖们都自视为穆斯林,组织却形容它是一个世俗组织,“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认同政教分离”[35]。
与伊斯兰政府的武装冲突
伊斯兰革命结束后,鲁霍拉·穆萨维·何梅尼新成立的神权政府为了巩固权力在伊朗展开激进手段打压伊朗人民圣战组织。何梅尼抨击组织是“折衷派”、西方中毒、“穆纳菲格”(Munafiq,伪善者)及“卡菲尔”(Kafir,无信仰者)[36]。1980年2月,真主党袭击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及其他左翼团体的聚会地点、书店及报摊[37]。上百名组织的支持者及成员在1979至1981年间被杀,约3000人被捕。1981年6月20日,组织以伊斯兰教的名号举行大型示威活动,抗议伊朗新政府。组织称这次抗议活动是伊朗当代史的转捩点。阿亚图拉霍梅拉下令革命卫队向示威人群开火,过百人死亡,逾千人被捕[38]。
1981年6月28日,开始瓦解的伊斯兰共和党的总部发生炸弹袭击,约70名高级官员、内阁成员及当选的议员在事件中丧生,当中包括穆罕默德·贝赫什提(Mohammad Beheshti,他是革命时期仅次于何梅尼的重要人物)。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没有承认或否认对事件负责,但却称炸弹袭击是“对政权暴行的自然和必需反应”[39],投弹者被认出是一名叫穆罕默德·礼萨·科拉希的组织成员,他伪装成录音师发动袭击[40]。何梅尼指控组织要为事件负责,英国广播公司记者巴吉尔·穆安(Baqer Moin)指组织在伊朗“逐渐被当作罪犯”[41]。两个月后的8月30日,另一次的炸弹袭击使民选总统拉贾伊及总理穆罕默德贾瓦德·巴霍纳尔丧生。在发生了这两次炸弹袭击后,政府的反应强烈,随即逮捕及处死了许多组织成员,但“组织对主要官员和政权支持者的行剌仍然持续一至两年”[42]。海珊的入侵令公众专注于保卫国土,而没有将不满向政府发泄,行剌事件在战后持续。
最终,组织的主要领导层及成员逃到法国继续运作。直到1986年,巴黎与德黑兰就欧洲气体扩散公司(Eurodif)的股份发生冲突,加上有法国人在黎巴嫩人质危机当中被劫持,使两国关系紧张。穆萨德·拉贾维逃返伊朗后,法国人质获释。
与伊拉克的关系
在1986年两伊战争期间,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将总部迁回伊朗。根据美国国务院,组织在伊拉克战争前,就一直接受伊拉克海珊政府的军事和财政支援[43]。组织又透过掩护组织从海外的伊朗人社区筹集资金[44]。组织的资金来自全世界支持者的捐助。
伊拉克军队的入侵导致两伊战争爆发,数以万计的伊朗人因此丧生。这使组织在伊朗失去了许多支持者,不管组织的支持者对伊朗政府持有甚么立场。澳洲议会外交事务小组的报告称“组织与伊拉克政府站在同一阵线,使组织失去了民众支持”[17]。
伊朗民族解放军
两伊战争将近结束时,7000名由海珊政府所武装的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成员自称“伊朗民族解放军”,开始投入战斗。1988年7月26日,即何梅尼接受联合国调停下的停火协议的六日后,伊朗民族解放军在空军的掩护下越过伊拉克边界进入伊朗,将西伊斯兰阿巴德夷为平地。随著伊朗民族解放军的深入,伊拉克不再提供空中支援,伊朗军队切断了伊朗民族解放军的补给线,并在战机和武装直升机的掩护下反击。7月29日,伊朗民族解放军宣布无条件撤回伊拉克。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宣称他们有1400人死亡或失踪,伊斯兰共和国方面蒙受55000人伤亡(革命卫队、武装力量动员队)。伊斯兰共和国则声称4500名伊朗民族解放军及伊拉克军人阵亡[45]。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称这次军事行动为“永恒之光”(Foroughe Javidan),伊朗军方称反击行动为“米沙特行动”(Operation Mersad)。
处决政治犯
在“永恒之光”行动后[46],许多在囚的组织成员、少数其他左派组织的成员(1400至30000名)在1988年被处决[47][48][49][50]。异见人士侯赛因-阿里·蒙塔泽里在他的回忆录里认为这是何梅尼下令、由伊朗政府多个高级官员执行的反人道罪行[51]。
与法国的关系
1986年,为了拯救在黎巴嫩被真主党劫持的法国人质,法国总理雅克·希拉克与德黑兰达成共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为此被迫离开巴黎,重新移到伊拉克。调查记者多米妮克·洛伦兹(Dominique Lorentz)指1986年法国人质事件与德黑兰就伊朗核问题向法国作出疑似勒索相关[52]。
两伊战争后
据美国国务院及澳洲国会外交事务小组的陈述,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被指控在1991年海湾战争后协助伊拉克共和国卫队镇压伊拉克库尔德族及什叶派的暴动[17]。与丈夫穆萨维·拉贾维一起领导组织的玛丽亚姆·拉贾维(Maryam Rajavi)后来独自领导组织,一些前成员指她曾经说道:“把库尔德人碾压在坦克之下,省下来的子弹用来对付伊斯兰革命卫队。”[19]
在接下来的数年,组织策划了数宗对伊斯兰共和国政治及军事人物的行刺事件,包括被称为“爱文屠夫”的阿萨多拉·拉赫瓦尔迪(Asadollah Lajevardi)在1988年遇刺身亡[53]。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武装部队总参谋部副部长阿里·萨伊德·设拉子(Ali Sayad Shirazi)在1999年4月10日在他的住宅门前遇害[54]。
伊拉克战争后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由于伊朗人民圣战组织与海珊的关系紧密,组织的营地遭到联军轰炸。2003年4月15日,美国特种部队在该次攻击后以中间人身分调停,组织与联军达成了停火协议,所有部队不战而降[55][56][57],美国据报在行动中俘获6000名组织战士及超过2000件军事装备[58][59]。这一协议在布殊政府的公共及私人圈子里都具有争议,因为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已被美国国务院指名为恐怖组织[60]。
美国据报在行动中俘获6000名组织战士及超过2000件军事装备,当中包括19部英国制造的奇伏坦坦克[59][61]。在费卢杰城外的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营地被称为费卢杰营地,毗邻费卢杰另一个主要基地-前进作战基地理想之地。被俘的组织成员被安置在伊朗边界以西100公里、巴格达以北60公里的阿什拉夫营地[62]。
美国特工及国务院经过四个月的调查后,只对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成员提出了数项刑法检控,伊朗人民圣战组织仍被国务院列为外国恐怖组织。国防部长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称身在阿什拉夫的组织成员受到日内瓦第四协定保护,并受美国军方保护。背叛组织的成员被独立安置在阿什拉夫营地,他们受到美国宪兵队(2003年至今)、美国海军陆战队(2005年-2007年)及保加利亚军队(2006年至今)保护[63]。
2009年1月1日,美国军方将阿什拉夫营地的控制权交还给伊拉克政府。伊拉克总理努里·马利基在同日宣布伊朗人民圣战组织不能再在伊拉克国土上营运[64]。
打击
2009年1月23日,到访德黑兰的伊拉克国家安全顾问穆瓦法克·鲁巴伊重提伊拉克总理早前的言论,指出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将不再允许以伊拉克为他们的基地,组织成员必须返回伊朗或前往其他国家,当局将会在两个月内采取行动[65]。
2009年7月29日,伊拉克安全部队突袭位于伊拉克迪亚拉省的阿什拉夫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营地,造成11名伊朗人丧生,约500人受伤。美国一向反对武力取缔该位于巴格达东北的营地,这次突袭被认为象征著美国对伊拉克的影响力减弱。在行动中,36名伊朗异见人士被捕,并转移到哈利斯一所监狱,被捕者在监狱内展开为期72天的绝食抗议,当中7天是干绝食。最终,被捕者的健康状况达到临界水平,生命危在旦夕因而被释放[66][67][68]。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在伊拉克扎根超过二十年,伊拉克政府早前否认在取缔营地的行动当中有人死亡,但其他的叙述称数十人被杀。根据卫星电视频道西马阿迪扎,政府对营地的突袭被拍摄下来,并被上载到视频网站。在7月28日,伊拉克安全部队在迪亚拉省阿什拉夫一个营地建立警力时与组织成员发生冲突,冲突造成11名组织成员死亡,30名安全部队人员受伤。政府称伊朗人民圣战组织以武力阻挠伊拉克安全部队进入营地,因而引起冲突[69]。
2003年法国警方的搜捕
2003年6月,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被怀疑将他们的基地转移到法国,反恐治安官让-路易·布吕吉埃(Jean-Louis Bruguière)下令法国警方搜查组织的物业,包括组织在瓦兹河畔欧韦的基地,160名疑似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成员被捕。40名组织支持者开始绝食抗议法国警方的搜捕,十名组织支持者分别在欧洲各国的首都自焚。法国内政部长尼古拉·萨尔科齐(人民运动联盟)称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想以法国为他们的后勤基地,特别是他们在伊拉克被取缔后”。法国情报部门首长皮埃尔·布斯凯·弗洛里安(Pierre de Bousquet de Florian)也称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将他们在瓦勒德瓦兹省(位于巴黎附近)的基地发展成国际恐怖份子的基地”[70]。
美国堪萨斯州共和党参议员、南亚事务外交关系小组委员会主席萨姆·布朗巴克指责法国“正在帮伊朗政府做不法勾当”[71],他与美国国会的其他成员一起向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递交抗议信。德克萨斯州民主党党员及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长期支持者希拉·杰克逊·李(Sheila Jackson Lee)批评对玛丽亚姆·拉贾维的逮捕。被捕的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成员很快就被当局释放[19]。
德黑兰与华盛顿之间的谈判筹码
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解除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武装,在他们的基地布置警卫[72],同时又保护及向他们提供后勤支援,因为美国认为组织掌握了伊朗的珍贵情报[73]。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被相信在2003年揭示了伊朗核计划,伊朗核技术的发展警惕了美国人[74]。
同年,法国警方搜查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在法国的物业。2007年,英国广播公司节目《新闻之夜》揭露,德黑兰曾与华盛顿磋商,提议撤销对哈马斯和真主党的军事支援及公开伊朗的核设施以换取西方解散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英国广播公司节目揭示了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的一封信件,显示了德黑兰的这个提议[75]。该密件经瑞士的协助转交华盛顿。据英国广播公司及美国国务院所知,该密件得到了伊朗政府高层的授层。前国务卿克林·鲍威尔的办公室主任劳伦斯·威尔克森(Lawrence Wilkerson)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的访问时透过国务院考虑过这个提议,但最终被副总统迪克·切尼拒绝[76]。
核问题
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和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声称在2002年首先揭示了伊朗核计划,成为了当今美国及其盟友的主要忧虑[16]。2008年2月20日,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称他们披露了伊朗另一个核设置的地点,但这一消息却没有得到证实[77]。
认定为恐怖组织
2010年7月16日美国联邦上诉法院下令国务院重新调查维持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在外国恐怖组织名单的争议性决定。这个裁决是伊朗人民圣战组织13年来争取从恐怖组织名单中除名的一次重大胜利[78]。
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被美国(2012年9月除名)、加拿大及伊朗列为恐怖组织[79][33]。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经过6个月的官司后于2008年6月24日在英国合法化[5]。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导,“克林顿的资深外交官表示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是作为与德黑兰的谈判筹码当中的重要部分”[80]。2009年1月26日欧盟部长理事会同意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从欧盟的恐怖份子名单中移除,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表示这是“7年来法律和政治抗争”的成果[12][13][14]。英国组织上诉委员会在2007年11月30日的判决也肯定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81]。
《纽约时报》在2003年的一篇文章指出,美国在1997年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列入恐怖份子黑名单是要向“新上任及致力改革的伊朗总统穆罕默德·哈塔米(在2005年由较保守的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接任)示好[19]”。150名美国国会议员在2002年联署要求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除名[82]。伊朗人民圣战组织也在美国提出诉讼以争取除名,组织的3次上诉(1999年、2001年及2003年)都被美国政府驳回,维持在外国恐怖组织名单中,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在全球持续抗议美国政府继续把组织列入名单,得到一些美国政坛人物的支持[17][83]。
以往的支持者包括众议院议员汤姆·坦克雷多(Tom Tancredo)、鲍勃·菲尔纳(Bob Filner)、参议院议员基特·邦德(Kit Bond)及前司法部长约翰·阿什克罗夫特,“来自密苏里州的约翰·阿什克罗夫特在担任共和党参议员时涉及到伊朗人民圣战组织[84][85]”。200名美国国会议员签署一份声明认可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活动[86]。
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现时可在德国、丹麦及许多欧盟成员国里合法运作,伊朗反抗力量全国议会在2002年8月以前在美国华盛顿有一个咨询处,直至美国国务卿克林·鲍威尔颁布法令关闭了咨询处[87]。在欧洲委员会人权部门任职的瑞士调查员迪克·马蒂认为美国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列为恐怖组织是对人权的侵犯[88]。
2007年4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导美国军方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仍继续保护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美军定期押运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补给品往来巴格达及阿什拉夫营地[89]。
若干英国上议员议员及国会议员争取为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剔除恐怖份子名单[90][91]。2007年11月30日,英国的组织上诉委员会裁决废除对伊朗人民圣战组织的指定[92][93],又命令英国政府要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剔出恐怖份子名单,这个裁决在6个月后正式实施。
欧盟在2009年1月将组织从恐怖组织名单中除名,欧盟在2002年伊始就把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视为恐怖组织,组织一直致力于游说欧盟除名。欧洲法院的这个决定将组织的资产解冻,据说组织在法国有价值900万美元的资产,在欧盟有合共价值数千万美元的资产[94]。
侵犯人权
2005年5月人权观察称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在伊拉克管辖战俘集中营,又严重侵犯前组织成员的人权[95]。人权观察的报告里描述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被穆萨德·拉贾维及玛丽亚姆·拉贾维这对夫妻牢牢控制著。该报告引起了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及部分欧洲议会议员的回响,他们在2005年9月发表一份报告反击[96]。他们注意到人权观察的理据“仅倚靠与12名可疑人物的12个小时访问”,又称“欧洲议会的成员代表团到访过伊拉克的阿什拉夫营地”,“并即时对被指称侵犯人权的地点进行检查”。欧洲议会副主席阿莱霍·维达尔-夸特拉斯·罗加(Alejo Vidal-Quadras Roca)诉称伊朗国家安全部是这些所谓证据的源头[96]。
人权观察随即再次接见12名证人,到他们现时居住的德国及荷兰逐一进行数小时的私人面谈。证人们都重新叙述1991年至2003年伊朗人民圣战组织营地的情况,他们称当组织得悉他们的去意后便对他们实施各种生理及心理的虐待[97],人权观察的主张没有得到国际红十字会、大赦国际及美军的确认。
参考文献
- ^ Stephen Hughes. The Iraqi threat and Saddam Hussein's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Trafford Publishing. 2002年: 第116页. ISBN 1553691636 (英语).
- ^ Iran. Library of Congress. [2010-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英语).
- ^ Nikki R. Keddie、Yann Richard. Roots of Revolu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1年: 第238页. ISBN 0300026110 (英语).
- ^ Alex Kroeger. EU unfreezes Iran group's funds. BBC News. 2006-12-12 [2010-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4) (英语).
- ^ 5.0 5.1 Iranian group in UK terror win. BBC News. 2008-06-24 [2010-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30) (英语).
- ^ 6.0 6.1 6.2 DC Court of Appeals Rules Against NCRI Petition for Review of "Foreign Terrorist Organization" Designation (PDF).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09-07-2004 [2010-08-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9-03-27) (英语).
- ^ 7.0 7.1 Rachelle Kliger. Resistance group claims evidence of Iranian bomb ambitions. The Media Line. 11-01-2006 [2010-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9) (英语).
- ^ Sam Dealey. A Very, Very Bad Bunch. National Review. 2002-03-25 [2010-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7) (英语).
- ^ A. Singleton. Saddam's private army: how Rajavi changed Iran's Mojahedin from armed revolutionaries to an armed cult. Iran-Interlink UK. 2003年: 第34页. ISBN 0954500903 (英语).
- ^ 10.0 10.1 Secret memo says Iran’s new president “fired coups de grace. Iran Focus. 2005-06-27 [2010-08-14] (英语).
- ^ US erred in counting Iran dissidents as terrorists: court. Yahoo News. 2010-07-16 [2010-08-14] (英语).
- ^ 12.0 12.1 Philippa Runner. EU ministers drop Iran group from terror list. EU Observer. 2009-01-26 [2010-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5) (英语).
- ^ 13.0 13.1 EU removes PMOI from terrorist list. UPI. 2009-01-26 [2010-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7) (英语).
- ^ 14.0 14.1 Mark John. EU takes Iran opposition group off terror list. Reuters. 2009-01-26 [2010-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3) (英语).
- ^ 《美国把人民圣战者从恐怖组织名单上去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美国之音,2012年9月28日。
- ^ 16.0 16.1 Blowup? America’s Hidden War With Iran. Newsweek. 2007-02-19 [2010-08-14] (英语).
- ^ 17.0 17.1 17.2 17.3 Nigel Brew. Behind the Mujahideen-e-Khalq (MeK). Parliament of Australia. 2003 [2010-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5) (英语).
- ^ Holly Fletcher. Mujahadeen-e-Khalq (MEK) (aka People's Mujahedin of Iran or PMOI). 2008-06-18 [2010-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2) (英语).
- ^ 19.0 19.1 19.2 19.3 Elizabeth Rubin. The Cult of Rajavi. New York Times. 2003-07-13 [2010-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3) (英语).
- ^ Ervand Abrahamian. Iran Between Two Revolutio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2年: 第489页. ISBN 0691101345 (英语).
- ^ Ali Gheissari、Seyyed Vali Reza Nasr. Democracy in Iran: history and the quest for liber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2006年: 第49页. ISBN 0195189671 (英语).
- ^ 22.0 22.1 Ervand Abrahamian. Iran Between Two Revolutio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2年: 第491页. ISBN 0691101345 (英语).
- ^ Iran Between Two Revolutions,第493-494页
- ^ Ervand Abrahamian. Tortured confessions: prisons and public recantations in modern Ir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年: 第151页. ISBN 0520218663 (英语).
- ^ 25.0 25.1 25.2 James A. Bill. The Eagle and the Lion: The Tragedy of American-Iranian Relations.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年: 第181页. ISBN 0300044127 (英语).
- ^ 26.0 26.1 26.2 26.3 Gholam R. Afkhami. The life and times of the Sha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9年: 第398页. ISBN 0520253280 (英语).
- ^ Andrew Borowiec. Iran leftists Gun Down Two A.F. Officers. Washington Post. 1975-05-21 (英语).
- ^ Ervand Abrahamian. The Iranian Mojahedi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年: 第141页. ISBN 0300052677 (英语).
- ^ 29.0 29.1 Manouchehr Ganji. Defying the Iranian revolution: from a minister to the Shah to a leader of resistance.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2年: 第3页. ISBN 0275971872 (英语).
- ^ 30.0 30.1 30.2 Nema Milaninia. MadeUpStories.com. Iranian.com. 01-08-2005 [2010-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03) (英语).
- ^ The Iranian Mojahedin,第142页
- ^ Iran Kills Man Accused of Slaying of 3 Americans. Washington Post. 1976-11-19 (英语).
- ^ 33.0 33.1 33.2 Chapter 6 --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07 [2010-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05) (英语).
- ^ Maryam Rajavi Freedom and democracy for Iran is best achieved by the Iranian people and their Resistance. iran-democracy.com. [2010-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3) (英语).
- ^ National Council of Resistance of Iran. iran-e-azad.org. [2010-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04) (英语).
- ^ Baqer Moin. Khomeini: life of the Ayatollah. I.B.Tauris. 2001年: 第234、239页. ISBN 1850431280 (英语).
- ^ Shaul Bakhash. The reign of the ayatollahs: Iran and the Islamic revolution. Tauris. 1985年: 第123页. ISBN 1850430039 (英语).
- ^ Maryam Rajavi, Woman at the Helm. National Council of Resistance of Iran - 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 12-06-2005 [05-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2-20) (英语).
- ^ Ervand Abrahamian. Radical Islam: the Iranian Mojahedin. I.B.Tauris. 1989年: 第220页. ISBN 1850430772 (英语).
- ^ محمدرضا كلاهي، عامل انفجار هفتم تيرماه 60، دفتر حزب جمهوري. shahsawandi.com. [05-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28) (阿拉伯语).
- ^ Khomeini: life of the Ayatollah,第241页
- ^ Khomeini: life of the Ayatollah,第243页
- ^ Dennis Piszkiewicz. Terrorism's war with America: a history.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3: 第157页. ISBN 0275979520 (英语).
- ^ Anthony H. Cordesman,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Washington, D.C.). Terrorism, asymmetric warfare,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defending the U.S. homeland.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2年: 第66页. ISBN 0275974278 (英语).
- ^ Dilip Hiro. The longest war: the Iran-Iraq military conflict. Routledge. 1991年: 第246–247页. ISBN 0415904072 (英语).
- ^ 在行动中,伊朗人民圣战组织深入伊朗境内170公里,迫近伊朗西部最重要的城市克尔曼沙阿。
- ^ Memorial Day in Remembrance of the Massacre of Iranian Political Prisoners in Summer of 1988. mehr.org. [06-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8) (英语).
- ^ Memories of a slaughter in Iran. Iran Focus. 05-09-2004 [06-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6) (英语).
- ^ Nasrin Alavi. We are Iran. Portobello. 2006年: 1846270030 (英语).
- ^ Christina Lamb. Khomeini fatwa 'led to killing of 30,000 in Iran. 每日电讯报. 04-02-2001 [06-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1) (英语).
- ^ National Council of Resistance of Iran. Crime Against Humanity (PDF). National Council of Resistance of Iran. 2001 [06-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05) (英语).
- ^ Dominique Lorentz、David Carr-Brown·La République atomique·2001年11月14日在Arte播映
- ^ Ramesh Chandra. Global Terrorism: Potentials of world terrorism. Gyan Publishing House. 2003年: 第163页. ISBN 8178352052 (英语).
- ^ Terrorism, asymmetric warfare, and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defending the U.S. homeland,第42页
- ^ Eric Slater. Labeled terrorist group turns over weapons to U.S. ; Members of MEK -- backed by Saddam Hussein -- also agree to be interviewed by intelligence officials. The Los Angeles Times. 12-05-2003: A3 (英语).
- ^ EA Torriero. U.S. gets Iranian rebels in Iraq to disarm. Chicago Tribune. 11-05-2003: 8 (英语).
- ^ Agreement disbands Iranian exile force. 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 11-05-2003: 14A (英语).
- ^ John Sullivan. Armed Iranian exiles surrender ; 6,000-member unit accepts U.S. terms. Knight Ridder Newspapers. 11-05-2003: A.17 (英语).
- ^ 59.0 59.1 US DOD: DoD News Briefing. M2 Presswire. 2003-06-19: 1 (英语).
- ^ Nicole Cafarella. Mujahideen-e Khalq (MEK) Dossier (PDF). 2005-03-15 [06-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4) (英语).
- ^ John Sullivan. Armed Iranian exiles surrender; 6,000-member unit accepts U.S. terms. Knight Ridder Newspapers. 11-05-2003: A.17 (英语).
- ^ Camp Ashraf. Global Security. [07-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22) (英语).
- ^ Bulgaria Sends New Unit to Iraq. novinite.com. 2007-01-17 [07-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5) (英语).
- ^ Abigail Hauslohner. Iranian Group a Source of Contention in Iraq. Time. 05-01-2009 [07-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3) (英语).
- ^ العراق يقرر طرد أعضاء مجاهدي خلق من أراضيه. aljazeera.net. [07-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9) (阿拉伯语).
- ^ 36 Ashraf residents hostages released on 72nd day of hunger strike. Iran Liberty Association. [07-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5) (英语).
- ^ Alicia M. Cohn. Iranian Exiles’ White House Hunger Strike Continues. Human Events. 2009-09-23 [07-09-2010] (英语).
- ^ Hundreds of Ashraf Residents in Urgent Need of Medical Care; U.S., UNAMI Must Intervene to End Inhumane Siege of Ashraf. PR Newswire. [07-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6) (英语).
- ^ 2009 Human Rights Report: Iraq. US Department of State. 11-03-2010 [08-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3) (英语).
- ^ France investigates Iran exiles. BBC News. 2003-06-22 [2010-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英语).
- ^ Sam Brownback. Brownback Presses French Not to Turn Over Iranian Opposition Figures. U.S. Senator Sam Brownback-Press Release. 2003-06-20 [2010-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06) (英语).
- ^ Holly Fletcher. Mujahadeen-e-Khalq (MEK) (aka People's Mujahedin of Iran or PMOI).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2008-04-18 [2010-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2) (英语).
- ^ Sasan Fayazmanesh. The United States and Iran: sanctions, wars and the policy of dual containment. Routledge. 2008年: 第79页. ISBN 0415773962 (英语).
- ^ Michael Ware. U.S. protects Iranian opposition group in Iraq. CNN. 06-04-2007 [2010-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英语).
- ^ Kavita Puri. Wednesday 17th January. BBC-Newsnight. 2007-01-17 [10-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英语).
- ^ Washington 'snubbed Iran offer'. BBC News. 2007-01-18 [10-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英语).
- ^ Iran still developing nuclear warheads: exiled opposition group. National Council of Resistance of Iran - 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 2008-02-20 [10-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20) (英语).
- ^ Appeals court sides with Iranian dissident group. Yahoo News. 2010-07-16 [10-09-2010] (英语).
- ^ Council Common Position 2005/847/Cfsp (PDF).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5 [2010-08-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9-08-15) (英语).
- ^ Andrew Higgins、Jay Solomon. Iranian Imbroglio Gives New Boost To Odd Exile Group. Wall Street Journal. 2006-11-29 (英语).
- ^ PMOI Final Jugement (PDF). Proscribed Organisations Appeal Commission. [10-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2-16) (英语).
- ^ United States v. Rahmani.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Ninth Circui. [10-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8) (英语).
- ^ No. 01-1480: National Council of Resistance of Iran v. Department of State (PDF). 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Circuit. [10-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1) (英语).
- ^ Ashcroft's Baghdad Connection. Newsweek. [12-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英语).
- ^ Angela Woodall. Group on U.S. terror list lobbies hard. globalsecurity.org. 2005-05-31 [12-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4) (英语).
- ^ Michael Isikoff、Mark Hosenball. Shades of Gray. Newsweek. http://www.msnbc.msn.com/id/6242223/site/newsweek/ShadesofGray. [12-09-2010] (英语). 外部链接存在于
|publisher=
(帮助) - ^ http://www.greenleft.org.au/node/34617. Green Left Weekly. 2006-02-22 [12-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3) (英语). 外部链接存在于
|title=
(帮助) - ^ Honor Mahony. EU terror list criticised by human rights watchdog. Ezilon Infobase. 12-11-2007 [12-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4) (英语).
- ^ Michael Ware. U.S. protects Iranian opposition group in Iraq. CNN. 06-04-2007 [12-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4) (英语).
- ^ Time for a rethink on Iran Policy and PMOI – by Brian Binley MP. The Cornerstone Group. [12-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9) (英语).
- ^ Roger Gale. US-Iran Tensions Heightened. Global Politician. 2008-01-17 [12-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3) (英语).
- ^ Christopher Booker. Christopher Booker: Iranians freed from ban. Telegraph. 02-12-2007 [12-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英语).
- ^ Outcomes. Proscribed Organisations Appeal Commission. [12-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英语).
- ^ Iran group taken off 'terror' list. Aljazeera. 2009-01-26 [12-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23) (英语).
- ^ IV. Human Rights Abuses in the MKO Camps. HRW. 05-2005 [12-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9) (英语).
- ^ 96.0 96.1 People's Mojahedin of Iran - Mission report (PDF). Friends of a free Iran. 2005 [12-09-20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6-20) (英语).
- ^ Statement on Responses to Human Rights Watch Report on Abuses by the Mojahedin-e Khalq Organization (MKO). HRW. 2006-02-14 [12-09-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