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eyway
《Alleyway》(日语:アレイウェイ)是由任天堂开发第一部和Intelligent Systems开发,并由任天堂在全球Game Boy发行的打砖块类电子游戏[1],游戏也是该平台最早开发及发行的四款首发游戏之一(除了本作,另外三款游戏分别是《超级马力欧大陆》、《役满》和《棒球》)。游戏首先于1989年在日本发行[3],随后于年末在北美发售,在欧洲则于1990年发行。在2011年,游戏于任天堂3DS Virtual Console上重新发布,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下载。
Alleyway | |
---|---|
| |
类型 | 打砖块 |
平台 | Game Boy、Virtual Console(任天堂3DS) |
开发商 | 任天堂开发第一部[1] Intelligent Systems[2] |
发行商 | 任天堂 |
设计师 | 横井军平[1] |
音乐 | 山本健志 |
系列 | 马力欧系列 |
模式 | 单人 |
发行日 | Game Boy3DS Virtual ConsoleNintendo Switch Online
|
游戏名称原文“Alleyway”意为小巷,其指游戏中玩家飞船(显示为挡板)的必经之地[7]。虽然《Alleyway》是一款便携式打砖块游戏,但其增加了一些新玩法,如砖块滚动、奖励球及后期关卡中的危险要素。虽然游戏包装盒上画出的主角无法辨认,但在后来的国际版中,主角被换成了马力欧。《Alleyway》和有限的广告一同发布,而因为和《快打砖块》相似,媒体给了游戏较低的评价[8]。
系统
如同《Breakout》,在《Alleyway》中玩家需要用球和挡板摧毁各个关卡中所有的砖块,同时防止球掉入屏幕下方的深渊中[9][10]。挡板处在一个固定的高度上且只能水平移动[11],而其移动速度则可通过在移动时按下B键或A键调节[12]。在每个生命开始时,玩家可选择球的发出位置,球会以45度角的射向挡板中心再反射出去。玩家在游戏开始时有5个挡板,每当球落下屏幕底部时,玩家会失去一个挡板并重新发射球。
当所有玩家的挡板耗尽时游戏即为结束。而玩家每得到1000分时就会获得一个奖励挡板,直到玩家得分超过10,000,而玩家最多可同时持有9个挡板[13]。游戏没有接关功能;而最高分则会一直被记录,直至游戏复位或关闭。因游戏没有电池记忆或密码功能,GameBoy版游戏只能一次性通关。而由于任天堂3DS Virtual Console系统允许即时储存游戏,因而游戏可以随时保存进度[14]。
球的移动
球只会以15度、30度和45度角转向[15]。当球击中一块砖时,砖就会消失,而球则以相同的角度反射[16]。球的速度取决于打到砖块的类型,击到灰色和黑色的砖会增加速度,而碰到白色、正方形及不可击毁的砖块则没有影响[17]。当球碰到物体或墙壁还会有声音效果,碰到墙是最低音,黑色砖块是最高音[18]。
球的方向和速率可通过挡板的速度和触球点控制。球接触挡板的瞬间会改变方向,称为“扑捉技术”[16],将会将球弹向上方并增加速率。以和球相反的方向快速移动挡板触球将会让球沿同向以水平夹角15°射出[15]。如果玩家在球落到底部之前接触球身,球将会返回游戏区。然而如果当时是挡板角部接触到球,球将会直接掉落下去。
《Alleyway》的球不会被无限循环弹跳锁死。当球开始在顶板、不可打破的硬砖或挡板本身等物体之间循环时,其速度将再在第二次循环后的下一次碰撞改为一个随机点。因此,球根据其当前轨迹,在下一次的角度将会略为升高或降低,并将打破循环[11]。
关卡
游戏有24关,包括八组三级砖块模式。玩家每通过三个常规关卡后就会进入一个奖励关卡,这使游戏累计有32关。多数关卡使用了常规排列,但一组使用了表示剩余挡板图标那样的马力欧头像[5]。玩家在打破全部砖块后就可进入砖块位置相同但行为不同的下一关。每组第二级的砖块都是“滚动砖块屏幕”[19],砖块会自左向右移动;每组第三级是“高级砖块屏幕”[20],砖块在短时间内会较普通砖块向下移动,增加球弹离挡板的速率。任何低于距挡板10砖块高的砖块会自动消除,因此这不会影响玩家的移动,但也不会给玩家加分[20]。
奖励关卡的砖块排列使用了各种FC《超级马力欧兄弟》的精灵,如食人花、固巴或库巴[5]。和常规关卡不同,球在这些关卡打破砖块将不会反弹,接触到天花板将不会影响挡板大小。它们是游戏中唯一使用背景音乐的关卡,也不能被暂停[21]。每个奖励关都有计时器,其初始值为95,以后每关都会降低5。当计时器归零时,球将会掉下去(这种情况不会损失性命),或者全部的砖块被打破后游戏结束。在时间结束前打破全部砖块,余下的时间将会根据当前的关卡转为奖励分。当清场后砖块将会重新排列并回到正常循环[22]。在最终奖励关结束后,玩家将会看到恭喜屏幕,上面画着《马力欧兄弟》中的马力欧图像[5]。之后游戏将会回到第一关,玩家可以无限的玩游戏[20]。
分数
打破砖块的得分取决于砖块的明暗,最亮的砖块会奖励一点,最暗的砖块会奖励三点[17]。玩家可通过奖励关卡得到附加分数[20],奖励在第一关为500分,最后五关为1500分。玩家的最高得分会记录至游戏退出[23]。
游戏只会显示玩家得分的四位,然而最大分值为65535。10000分以上会以图标和数字配合显示[23]。每个万分就会在分数下面显示一个来自FC《超级马力欧》的图标,10000分是火花,20000分是蘑菇,30000分或以上是星星。游戏在得到星星后将会停止更换图标。因此最大能显示的分数为39999;而最大分数65535则会显示为35535。当超出最大分数后,分数将会溢出,这只有当玩家完成奖励关卡才会发生。溢出分数不会影响高分记录。
开发
在传统弹球街机《Breakout》和《Arkanoid》的基础上,《Alleyway》于1989年在日本和北美作为Game Boy的首发游戏推出,在北美一同发行的还有《超级马力欧大陆》、《棒球》、《网球》和《俄罗斯方块》,而日本只发行了前两个[3]。由于任天堂和Tengen之间存在俄罗斯方块所有权的法律纷争,故其在《Alleyway》两个月之后发行[24]。2011年6月6日,游戏作为任天堂3DS Virtual Console系统的首发游戏再发行,游戏可在线下载[6]。
《Alleyway》标志着马力欧首次出现在Game Boy系统上(亦包括《超级马力欧大陆》),虽然原始包装盒和卡带上的图画身着宇航服的飞船驾驶员无法判定;但在国际版发行时图画改为了马力欧,但手册和包装背面都没有表示这个任天堂的吉祥物在游戏中出现[7][25]。在《任天堂力量》的预告中,除了第一个奖励关卡中砖块的排列为马力欧形状外,再没有其他地方提到马力欧[10]。在1990年《Club Nintendo》欧洲发行版的预告中,官方才首次确认飞行员为马力欧[26]。
游戏是任天堂开发第一部制作的四款首批Game Boy游戏之一,另外还有三款游戏《俄罗斯方块》、《雷达任务》(Solar Striker)和《超级马力欧大陆》。翌年,游戏设计师横井军平重新利用游戏的大部分源码(如挡板的行为和改编的物理引擎),和宫本茂团队合作开发了《卡比砖块球》[1]。《Alleyway》为下载至任天堂力量卡带而再发行,其占用了设备的一个储存区[5]。
任天堂发布了一个作品促销材料,其中包括一段三分之一页的文章[10][26]。《Alleyway》的广告收录了上述内容,一起的还有其它Game Boy游戏[27][28]。在首发一年后,和Super Game Boy捆绑附带的两页的《Super Gane Boy任天堂攻略指南》中收录了游戏的建议和色码[29]。
评价
评价 | ||||||||||||||||
---|---|---|---|---|---|---|---|---|---|---|---|---|---|---|---|---|
|
虽然《Alleyway》在其大量生产期间非常畅销,但其没有作为任天堂的玩家推荐作品而再发行[1],而评论者也大多给了游戏负面评价。《Mean Machines》给了游戏33%,批评其重复性并称“其变化不比之前的《Breakout》多多少”。杂志职员补充称“当你清完几个屏幕后会感到无聊透顶”,和其前作《Arkanoid》相比,它没有《Alleyway》中的power-up[8]。《电子游戏月刊》职员也评论了游戏,他们给出了6/10。6/10、5/10和3/10四个独立的分数。四个评论者都将其和《Arkanoid》进行了对比,并不满于游戏在《Breakout》模式上缺少改进[31]。GamesRadar对任天堂3DS再发行版发布了感受,评论者南森·内贝森给游戏打了5/10分并称“《Alleyway》在刚出现时并未如此热门,而将其和其它相似售价的产品放一起时显得更为平淡”。他继续补充称,有时游戏以其难度似乎“恨”玩家,虽然得承认存档状态的加入会“对此有些缓解”[14]。《Retro Gamer》达兰·琼斯称其在“很久以前的1989年就相当拮据”,并提到其乏味的关卡和《Arkanoid》中缺少的power-up,以及许多相似的克隆品都做得比他好[33]。
对游戏的意见并非全为负面。《电子游戏月刊》中打出最高分数的两个评论者称他们感觉为Game Boy的设计是完美的,其中一人补充道“这也是个非常好的游戏,其在原版Break-Out主题上结合和一些新特性”,并以“《Alleyway》非常好——但有些长了”做结[31]。德国杂志《Power Play》给游戏打了48%,但称赞了游戏多变的关卡[32]。书籍《Rules of Play》论述了游戏是一个在核心机制上做设计改进的样例,其引用了球碰撞时的独特音效表示奖励玩家打破砖块,以及“做得不错”的多变关卡是带给玩家“总体体验的一个探索元素”[18]。Allgame称尽管简单多变,但“《Alleyway》玩起来很有趣”,其还补充称游戏这类游戏“总是值得在Game Boy上玩”[30]。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1.4 Deol, Pete. Profile: Nintendo EAD Pioneers of the Renaissance. N-Sider. 2004-02-10 [2008-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1).
- ^ INTELLIGENT SYSTEMS CO., LTD. ゲームソフト. Intelligent Systems. [2008-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5).
- ^ 3.0 3.1 3.2 Nintendo Japan published Game Boy Japanese listing. Nintendo. [2008-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9) (日语).
- ^ Complete Game Boy Games List (PDF). Nintendo. [2008-03-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6-15).
- ^ 5.0 5.1 5.2 5.3 5.4 Alleyway-NinDB. NinDB: The Original Nintendo Archive. Kontek.net. [2010-01-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2).
- ^ 6.0 6.1 Staff. Alleyway - 3DS. IGN. IGN Entertainment. 2011-06-06 [2011-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25).
- ^ 7.0 7.1 North America release box art for Alleyway, courtesy of MobyGames. Nintendo. 1989 [2008-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1).
- ^ 8.0 8.1 8.2 Rignall, Julian; Matt Regan. Alleyway Review. Mean Machines. November 1990, (2) [2009-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1).
- ^ Official Nintendo Alleyway Website. Nintendo. [2008-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5) (日语). First paragraph makes direct comparison to Breakout.
- ^ 10.0 10.1 10.2 Nintendo. Alleyway. Nintendo Power. November/December, 1989: 55.
- ^ 11.0 11.1 Official Nintendo Alleyway Website, p. 2, 3rd section. Nintendo. [2008-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25) (日语).
- ^ Alleyway instruction manual. Nintendo. 1989: 4–5 [2009-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7).
- ^ Staff. Alleyway instruction manual. Nintendo. 2008-08-01: 8 [2008-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16).
- ^ 14.0 14.1 14.2 Meunier, Nathan. Alleyway 3DS review. GamesRadar. Future Publishing. 2011-07-14 [201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 ^ 15.0 15.1 Official Nintendo Alleyway Website. Nintendo: 3, 3rd section. [2008-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1) (日语).
- ^ 16.0 16.1 Staff. Alleyway instruction manual. Nintendo. 2008-08-01: 11 [2008-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16).
- ^ 17.0 17.1 Staff. Alleyway instruction manual. Nintendo. 2008-08-01: 7 [2008-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16).
- ^ 18.0 18.1 Salen, Katie; Eric Zimmerman. Rules of Play: Game Design Fundamentals. MIT Press. 2003. ISBN 0-262-24045-9.
- ^ Staff. Alleyway instruction manual. Nintendo. 2008-08-01: 9 [2008-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16).
- ^ 20.0 20.1 20.2 20.3 Staff. Alleyway instruction manual. Nintendo. 2008-08-01: 10 [2008-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16).
- ^ Staff. Alleyway instruction manual. Nintendo. 2008-08-01: 3 [2008-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16).
- ^ Official Nintendo Alleyway Website. Nintendo: 4. [2008-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1) (日语).
- ^ 23.0 23.1 Staff. Alleyway instruction manual. Nintendo. 2008-08-01: 6 [2008-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16).
- ^ Sheff, David; Andy Eddy (1993), Game Over: How Nintendo Conquered the World. Random House, Inc. (New York). ISBN 0-679-40469-4
- ^ Staff. Alleyway instruction manual. Nintendo. 2008-08-01 [2008-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16).
- ^ 26.0 26.1 Nintendo. Game Boy Special. Club Nintendo UK. May 1990: 19.
- ^ Advertisement for the Game Boy Compact Video Game System. Nintendo Pocket Power. p. 18
- ^ Advertisement for the Game Boy (in Swedish). Nintendo Magazinet. 5: p. 1
- ^ 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s. Super Game Boy Nintendo Strategy Guide. Nintendo. 1994: 64–65. ASIN B000FTNAV2.
- ^ 30.0 30.1 Sutyak, Jonathan. Alleyway Review. Allgame. All Media Guide. [2009-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4).
- ^ 31.0 31.1 31.2 Staff. Review of Alleyway. Electronic Gaming Monthly. September 1989, (3): 15.
- ^ 32.0 32.1 Staff. Alleyway. Power Play. April 1990 [2008-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9) (德语).
- ^ 33.0 33.1 Jones, Darran. Retrorated – Alleyway. Retro Gamer. No. 92 (Bournemouth: Imagine Publishing). August 2011: 97. ISSN 1742-3155. OCLC 489477015.
外部链接
- 任天堂官方网页(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