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天监
历史
中国古人认为天象的变化与人间帝王的兴衰相关,编订历法、授时则是确立正朔的举动,有着重大政治意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平民百姓不能编订历法、授时,而皇家设立钦天监(司天监)来主管这些事务。
中国历代政权大多会设置这类关于天文、历法的部门,但其名称不同。周朝有太史寮,东汉、北齐有太史署。隋代设太史曹,后改作太史局,后又改为太史监,唐代用太史局或太史监(太史并不是专职司天,而是兼管天文)等名称,后又改作司天台,隶属秘书省。宋代称为太史局或司天监,另设翰林天文院,和太史局/司天监互相监察;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西域鲁穆国马依泽应诏入华,在962年至963年间编制“应天历”。金代称司天台。元代设太史院,院下设三个局:推算局、测验局、漏刻局。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又设有回回司天监,任务“观象衍历”。
明初有司天监和回回司天监,有天文、漏刻、大统历、回回历四科;洪武二年(1369年)阿拉伯鲁密国的黑的儿、马德鲁丁、马哈麻父子先后出任监正。洪武三年(1370年)改称钦天监。明朝以后即有欧洲传教士加入。
清朝康熙年间,钦天监发生康熙历狱。
明清两朝的钦天监办公地点位于今北京建国门外。元朝郭守敬在此处附近设立司天台,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在今址即元大都城墙东南角楼旧址上修建观星台。钦天监的正殿名为“紫微殿”,在中国传统中紫微星为帝星。民国后,钦天监裁撤,原址改设中央观象台,1927年,紫金山天文台建成,中央观象台不再从事天文观测,1929年改设国立天文陈列馆,现归北京天文馆。
中国古代的钦天监监正类似于西方的皇家天文学家,也可类比为今日的国家天文台台长。
民国建立后,裁撤钦天监,天文历法打破了皇室垄断,其编订历法、授时等工作改由专业科研机构负责。1912年6月,钦天监改归教育部,筹组为观象台,编写《中华民国元年历书》[1]。现在,中国传统历法的编订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负责,授时由位于陕西的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负责。原属钦天监的北京古观象台现归北京天文馆所有,辟为科普基地。
历代钦天监监正
清朝钦天监
1725年设立监正
- 汤若望,1645年–1664年,科隆选侯国(现代德国)人,天主教神父
- 杨光先,康熙四年(1665年)–康熙八年(1669年),南直隶人
- 南怀仁,1669年–1688年,尼德兰弗拉芒人(比利时),天主教神父
- 徐日升,1688年–1694年,葡萄牙人,天主教神父
- 安多,1688年–1694年,那慕尔伯国人,天主教神父,耶稣会传教修士(1644年-1709年,比利时)
- 闵明我(Philippus Maria Grimaldi,1639-1712,天主教神父,耶稣会传教修士,比利时人)[来源请求]——冒名顶替天主教多明我会西班牙传教修士闵明我 (西班牙人),1694年–1711年
- 纪利安,1711年–1720年,德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
- 南弥德(Louis Francis Marie Lamiot),1711年–1720年
- 戴进贤,监正1720年–1746年,德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
- 刘松龄,监正1746年–1774年
- 索德超,监正1795年–1805年
- 福文高(Domingos-Joachim Ferreira),监正1808年–1823年
- 高守谦(Verissimo Monteiro da Serra),左监副1823年–1826年
备注
参考文献
- ^ 刘力. 政令与民俗——以民国年间废除阴历为中心的考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 (第6期): 120-125. ISSN 1000-2677. doi:10.13718/j.cnki.xdsk.2006.06.025. CNKI XBSW200606024 . NCPSSD 23108854 .
延伸阅读
[编]
外部链接
- 黄一农:〈清初钦天监中各民族天文家的权力起伏〉.
- 黄克武:〈钦天监与太医院:历代的科学研究机构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