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贤江(1895年4月11日—1931年8月7日),英甫笔名李浩吾李膺扬柳岛生等,男,浙江余姚(今慈溪市)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活动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1]

生平

杨贤江1917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任职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商务印书馆函授学校英文科学习英语,并自学日语。并开始从事国外文献翻译工作。1920年9月,任广东肇庆高要县国民师范补习所教务主任。1921年,出任商务印书馆《学生杂志》主编。与青年学生广泛接触,解答各方学习疑问。[1]

192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1月,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候补执行委员。不久,递补为正式委员。先后在上海大学、上海大学附中、上海景贤女子中学、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曾参与五卅运动和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组织工作。[1]

中国国民党清党后,移居日本,同时从事革命活动及翻译研究工作。1929年回国。1931年7月,患肾结核,去日本治疗。[1]

1931年8月7日,杨贤江病逝,年36岁。[1]

著作

杨贤江一生虽短暂,但颇多产,翻译撰写的著作有十多部。他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撰有第一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世界教育历史的著作《教育史ABC》,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原理的专著《新教育大纲》,并翻译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后人编有《杨贤江全集》。

逸事

1917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老师李叔同赠“神聪”二字鼓励。

故居

浙江慈溪市有杨贤江故居。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黄永刚,杨贤江,历史教学1988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