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专题讨论:地球科學

Eric600369在话题“矿物学-破碎詞句,不知所云”中的最新留言:1年前
          专题依照页面评级標準无需评级。
本维基专题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地球科學专题 (获评专题級不适用重要度
本维基专题属于地球科學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地球科学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专题级专题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维基专题无需评级。

斷層:部分頁面内容與普通地質學相異,若屬二十一世紀新概念.請例舉文獻證明

舉例如下:

"斷層滑動方向和傾向(斷層面和水平面的夾角)平行的斷層稱為走向滑移斷層",十九世紀地質學定義爲傾向滑移斷層

"大于45°为高角度逆断层或逆衝斷層,小于45°为低角度逆断层";十九世紀地質學定義恰恰相反,大于45°为逆断层,小于45°為逆衝断层

鏟形斷層:“因為通常其弧度隨著高度遞減”;十九世紀地質學定義。弧度隨著深度遞減。斷層面在深處甚至與地層面平行。形成滑脱面

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7月24日 (日) 01:43 (UTC)回复

阁下您好,这一条目定义的确存在问题。这几种说法在中国学界流行,逆冲断层常被定义为“断层倾角小于或等于45°的具有挤压收缩性质的断层。”[1]在大陆出版的大多数学术论文皆以此定义,而在国际的现代地质学中则少见将thrust fault如此定义。走向滑移斷層在中国地球科学学界常被视为傾向滑移斷層的一种。这一条目没有任何来源,您可以协助改进。--Paritto Ame 2022年12月30日 (五) 00:35 (UTC)回复

参考資料

頁面:隱沒帶 (部分内容與十九世紀地質學概念相異)

”隱沒帶(英語:subduction zone),也称俯冲帶、消减带,指地球的'岩石圈'中對流的沉降流(downwelling)所在的地區“; 十九世紀地質學,根據地震波研究岩石圈為固體,不可能有對流存在--陳建民留言2022年7月24日 (日) 02:00 (UTC)回复

造山運動 -因果倒置的翻譯

生物學 原文“海洋的存在對於海床的延伸與隱沒是相當重要的”不知何芸? 此句因果倒置:應爲“海床的延伸與隱沒對於海洋的存在是相當重要的”

原文”在1950和1960年代,造山運動的研究配合生物地理學。。。英偉”continental drift and plate tectonic‘被翻譯成“造山運動” 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7月24日 (日) 05:38 (UTC)回复

隱沒帶-東拼西凑,前後矛盾

原文“指地球的岩石圈中對流的沉降流(downwelling)所在的地區”-- 岩石圈為固體,基本沒對流存在。若有則需加注明文獻

原文“海洋岩石圈的密度通常比軟流圈大。例外的情況發生在大片的洪流玄武岩(flood basalt),又稱為“大型火成岩區(large igneous provinces(簡稱LIPs))。這類例外的情況會造成海洋地殼極度增厚,浮力太大而無法隱沒。當在下沉板塊之上的岩石圈浮力太大無法隱沒時會產生碰撞,因此有這句常說的話:隱沒作用引起造山運動“---前段說海洋岩石圈的密度大,後段說海洋地殼極度增厚,浮力增加。前後矛盾。十九世紀普通地質學認爲洪流玄武岩是由地幔柱造成的和造山運動無關。 若有則需加注明文獻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7月28日 (四) 05:02 (UTC)回复

杏仁孔-以訛傳訛

Amygdules原被翻譯為杏仁状體,後被改爲“杏仁孔”,因中文文獻已有先例。殊不知這又是個以訛傳訛。 基本地質指明“amygdules“不是孔洞,而是被次生礦物充填的孔洞,狀如杏仁。 未被充填的孔洞是氣泡孔(Vesicle)。 其紋理為氣泡紋理(Vesicular texture)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7月29日 (五) 06:13 (UTC)回复

放射虫-以訛傳訛

原文“放射虫多产于热带海洋中….”-此句是誤導,以訛傳訛

放射虫各物種分別逐居在不同海洋水團中,因被洋流帶動,热带海洋比兩極海洋,在垂直分佈上具有較多的水團。所以物種較多,并非產量多。

原文“因為迅速的繁殖與過多的物種…”--此句是”Due to their rapid change as species and intricate skeletons”的錯誤翻譯。 正確翻譯為“因為物種及其複雜骨骼的迅速變化…”--陳建民留言2022年7月29日 (五) 16:49 (UTC)回复

遠海沉積物-重組詞句,以彰顯地質概念

原文“遠海沉積物(Pelagic sediments 或 marine sediments),為那些在深海平原累積的沉積物,遠離陸源沉積物的陸地來源。陸源沉積物主要由大陸棚所限制,並由河流所沉積”-詞句錯亂,重組如下:

“為在遠離陸地的深海平原上累積的沉積物,所含陸源沉積物皆由懸浮搬運而後從水體或大氣沉澱到海底。陸源沉積物主要由河流搬運到近海或大陸棚沉積。”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7月29日 (五) 20:00 (UTC)回复

非整合-地質新觀念需加文獻表明

非整合

1)原文”表明沉积物堆积不连续的地下侵蚀或非沉积面“-- “地下侵蚀”為本頁面新創地質名詞。按基本地質概念,侵蚀是流體在地表對岩層的破坏。“地下侵蚀”指地下水在喀斯特地形的侵蚀?

2)原文”描述沉积地质记录中的所有断裂“--“断裂”是地质構造名詞,而非沉積學。 可能是“間斷”的誤譯。

3)原文“在随后的下次沉积前未受到侵蚀”--是”were subsequently eroded before the next deposition“的詞句顛倒的誤譯。經重新組合后”在随后的下次沉积前,受到侵蚀“ 較有地質意義。

平行不整合 原文”平行不整合是代表侵蚀或非沉积时期二层平行沉积岩层间的非整合面沟壑和非整合“--“二层平行沉积岩层间的非整合面“為本頁面新創地質慨念。按基本地質概念,一層即可,無需”二层“。

非整合 原文”如果裂缝下方的岩石是火成岩或因变质作用已失去层理“--非整合是”裂缝“亦為本頁面新創地質慨念。

长壁状不整合--應該采用上超不整合(also known as onlap unconformity)

敬請專家斟酌,以彰顯基本地質概念--陳建民留言2022年7月30日 (六) 18:07 (UTC)回复

我已核实,这些条目的确存在问题。其中地下侵蚀在中国地球科学学界常指“固体颗粒被地下水流从土壤中带走的现象”,是水文地质学的混用概念。阁下可以添加参考文献协助修改。--Paritto Ame 2022年12月30日 (五) 01:02 (UTC)回复
(~)補充经查,地下侵蚀为中国学界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学的分支学科)和地质学的混用概念。--Paritto Ame 2022年12月30日 (五) 01:06 (UTC)回复

片岩-修正詞句,以彰顯基本地質概念

原文“是具有明显片状构造的变质岩”--按schistosity是岩石紋理,并非构造

原文“所以颗粒粗大“--按普通地質定義,片岩顆粒屬中等,并非粗大

原文“其颗粒结构主要是石英和长石”--應譯爲“其颗粒狀礦物主要是石英和长石”或“其颗粒狀结构主要是石英和长石組成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7月31日 (日) 18:06 (UTC)回复

schistosity並不完全是岩石的紋理,而是葉理的一種,中文叫做「片理」。--ハネ・シラヌイ 留言 2023年10月14日 (六) 22:35 (UTC)回复

硅铝层--修正詞句,以彰顯基本地質概念

原文“ 根据地殼均衡理论 山脉既向下也向上扩展其岩石圈"--按普通地質定義,地殼均衡理论指,山脉既向下也向上扩展其地殼, 非岩石圈。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7月31日 (日) 22:38 (UTC)回复

溫鹽環流--指出疑點

深層水的動態

原文”挪威海是這個系統主要進行蒸發冷卻及洋帶下沈的場地“--洋帶是water mass譯誤 應該是水團

原文”接格林蘭島、冰島及大不列顛海底岩床的裂隙”--海底岩床是submarine sills譯誤 應該海底山脊

原文”也就是大西洋洋中脊溢流向南方“--此句不在英維原文中,不知文出何處,且北大西洋深層水和大西洋洋中脊無關

原文”。。。抵達北太平洋,受到淺而狹窄的白令海峡阻塞然後因為受熱上湧變回暖流繼而循環”--此句拼凑錯誤。應爲“在北極海盆形成的深水,受到淺而狹窄的白令海峡阻塞不能流入太平洋。”

又”後因為受熱上湧變回暖流繼而循”--此與海洋學抵觸,深水不可能受熱,唯一受熱上湧只能在海底火山。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8月2日 (二) 06:20 (UTC)回复

鏟形斷層-與基本地質概念不符

原文”因為通常其斷層面弧度隨著高度遞減“--基本地質定義指鏟形斷層面上陡下緩。與"隨著高度遞減"相反。

原文“經過長時間演進的鏟形斷層可能會被整平,成為水平的分層”--此句可能爲現代基本地質的創新概念,19世紀基本地質指出“因斷層面傾角往深處減低,在深層可能達到水平,而形成滑脱面”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8月2日 (二) 18:07 (UTC)回复

滑脱构造-地質新觀念(?)需加文獻表明

原文”由于岩石圈本身并不是一个均质的圈层,而是由许多平行的小圈层组成"--按基本地質定義,岩石圈只有兩圈层,地殼及上地幔。而非许多平行的小圈层组成。且滑脱构造是在局部地殼内形成,而非延申整個到岩石圈。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8月2日 (二) 18:17 (UTC)回复

熱點 (地質學)-東拼西凑

原文“最新的地質學上的證據則把熱點的成因指向了海洋地殼隱沒至核幔邊界(Gutenberg discontinuity),海洋地殼因其密度較小而上升,且過程中減壓融熔”

海洋地殼(oceanic crust)隱沒至核幔邊界--海洋地殼必須和海洋岩石圈(oceanic lithosphere)一起在隱沒帶下沉.本身不能。

海洋地殼因其密度較小而上升--按基本地質概念,海洋岩石圈因其密度較大而下沉入軟流圈(asthenosphere)。

減壓融熔(decompression melting)是指熱慢柱上升到岩石圈底部時,對岩石圈底部的減壓融熔。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8月3日 (三) 04:30 (UTC)回复

蛇綠岩套-錯誤訊息,與基本地質概念不符

“岩套的頂層是0.3公里厚的深海沉積物(pelagic sediments)如燧石”--按基本地質,遠海沉積物(pelagic sediments)由鈣質軟泥,矽質軟泥及紅土主要成分組成。 無燧石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8月3日 (三) 21:25 (UTC)回复

增生楔-與基本地質概念不符

原文"连同岛弧火山喷发碎屑(Trench sediments)"--按基本地質,(Trench sediments)為海溝沉積物,以濁流沉積岩爲主

原文"板块缝合处,非潜没板块从洋壳上刮下来的残块,称为仰冲(obducte)" -- 英文為"obduction",非(obducte)。

原文"增生楔处,逆冲断层叠加地震活化(seismicity activating superimposed thrusts)“--應該重組為”在增生楔处,叠加的逆冲断层被地震活化”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8月3日 (三) 21:39 (UTC)回复

中洋脊-詞不達意

原文“形成轉換斷層,雖然朝著同一方向擴展(脊推機制),但移動方向卻不相同,而這些轉換斷層會出現剪切作用”--應該寫成 “形成轉換斷層。雖然中洋脊同一邊朝著同一方向擴展,但橫切中洋脊的轉換斷層兩邊移動方向卻不相同,而出現剪切作用”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8月4日 (四) 20:12 (UTC)回复

矿物学-破碎詞句,不知所云

礦物與對稱概念

原文“晶格概念、基本對稱元素。推測並模擬礦物生成的環境,在實驗室中生成礦物“--東拼西凑,破碎詞句。不知所云

研究方法。

原文“利用顯微鏡觀察其特徵,謂之光性礦物學;亦可檢測其化學成份”--基本地質的光性礦物學不能檢測化學成份。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8月4日 (四) 20:17 (UTC)回复

我只知到光性礦物學主要是將岩石做成薄片,放到偏光顯微鏡(注意:一般沒有偏光功能的顯微鏡是不能用的)底下觀看看礦物的光學性質,雖說可以透過一些光學性質來鑑定是哪一種礦物,但是不是每一種礦物都能這樣鑑定,還是得透過其他儀器輔助。當然化學成分是無法靠這樣的方法分析的,打EDS可能會快一點。--ハネ・シラヌイ 留言 2023年10月14日 (六) 22:50 (UTC)回复

构造地质学-詞句誤譯

原文“折叠和断层的岩石地层通常会形成圈闭“--折叠為21世紀新創构造地质詞句?可能是FOLD的誤譯。

原文“积聚和浓缩石油和天然气等流体”--浓缩石油為21世紀地质新觀念?可能是集中的誤譯。

原文“导致基底和贵金属矿床的集中区域“--基底矿床的集中為21世紀地质新觀念?可能是普通金属(base metal)的誤譯

原文“叶面和关节等缺陷是岩石的内部弱,,,--叶面是Foliation 葉狀層理的誤譯,关节是Joint 節理的誤譯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8月4日 (四) 20:40 (UTC)回复

地质学-詞句誤譯

原文“是对地球的起源探討壓力與時間、历史與结构进行研究的学科“--探討壓力與時間為21世紀新創构造地质觀念?

原文“武纪大爆发-具有坚硬结构的生命大量出現”--應該譯為“具有硬殼的生物大量出現”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8月4日 (四) 20:45 (UTC)回复

石油-與基本地質概念不符

形成/生物成油理论

原文“碳氢化合物。。。直到渗透到上面紧密无法渗透的、本身则中空的岩层中. 这样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中空的岩层而聚集石油成油田是二十一世紀創新地質概念,需加注釋説明。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8月6日 (六) 05:58 (UTC)回复

地函熱柱-與基本地質概念不符

原文“較熱的岩石由地函底部一路上升至地函頂部"--按基本地質概念,岩石不存在地函底部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8月8日 (一) 21:00 (UTC)回复

终碛-與基本地質概念不符

原文“是指冰川在後退消融時因為某種原因而暫停在原地的狀態。形成原因是因為冰川的提供量和消融地點處於在大約接近平衡點,則冰川就會在後退消融的過程中暫停上述於平衡點的位置,並且由冰川所帶來的沉積物質形成圓弧型的堤防狀,成為端冰磧“--按基本地質概念。终磧是冰川在前進最大処留下的冰磧,而非停上不動時留下的冰磧。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8月8日 (一) 21:07 (UTC)回复

珍珠岩--與基本地質概念不符

原文“由于喷发后急速冷却,形成球粒状玻璃质岩石,有弧形或圆形裂纹,尤如珍珠的结构,所以被命名为珍珠岩"

事實上珍珠岩是由含水高的黑燿岩,加熱脫水后,脆裂形成的珍珠狀的结构。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8月17日 (三) 02:24 (UTC)回复

构造岩--與基本地質概念不符,詞句誤譯

原文“这些特征一般说明岩石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连续的固体(韧性)流动”--此段與地質觀念不符。并非所有构造岩都經過固体(韧性)流动

原文“平面褶皱来自硅酸盐矿物或石墨等板状矿物相的平移“--平面褶皱是Planar foliation 的錯誤翻譯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8月23日 (二) 06:12 (UTC)回复

油砂-觀念與傳統石油地質不符

原文“油砂(英語:Oil sands,亦称焦油砂)是一种黏土、水、石油和沥青的混合物”--油砂按常規定義,石油成分只剩沥青。其它成分皆被降解或蒸發。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8月27日 (六) 03:46 (UTC)回复

已修改油砂。--YFdyh000留言2022年12月30日 (五) 02:52 (UTC)回复

逆斷層與逆衝斷層

逆衝斷層(thrust fault)為逆斷層(reverse fault)之一種,其斷面傾角為45-15度。故逆斷層不能與英維thrust fault鏈接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10月13日 (四) 06:01 (UTC)回复

各向异性-含錯誤地球物理及地質基本概念

地質學文段中敘述如下:

“在地球物理的研究領域常常使用的是地震波的非均向性,意指地震波在不同方向傳遞的波速不同。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岩石的組成礦物本身就是不具有均向性的,而且大部分的造岩礦物都具有此現象,例如石英、長石、橄欖石。當地震波傳遞經過此種晶體時,會造成垂直方向振動的波與水平方向振動的波波速不同,當地震波抵達測站後,測站會量到兩個不同方向振動的波抵達之時間差。藉由量測時間差,就可以推知地球內部礦物的分佈情況”

缺失地震波規模概念-在實驗室利用聲波(極高頻率地震波)可測出礦物波速的各向异性,但在野外地震波為低頻率,其波長大於礦物晶體大小百倍以上。地震波波速和礦物晶體無關。

缺失普通物理概念-地震波被激發時,自然產生縱波(垂直方向振動)和橫波(水平方向振動)其速度和密度,体积模量及剪切模量而定。和礦物晶體方向無關。兩種波抵達測站之時差,只能判斷震源距離,和礦物分佈無關。

缺失岩石學概念-岩石有不同礦物組成,礦物顆粒在岩石中的排列是非均一的(變質岩列外)。除非岩石由單一礦物組成,並且結晶軸排列一致,否則地震波波速和礦物晶體無關。

若要達到原文中之敘述,需待諾貝爾獎金級之突破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10月18日 (二) 03:37 (UTC)回复

地溫梯度-部分内容與基本地質科學不符

原文“在世界上大部分远离板塊構造的地區裡”-地球所有地區均在板塊構造内,不可能远离板塊構造

原文“地球的内部热量来自行星形成时的沉积物的剩余热量-行星形成时沒水沒空氣,不可能有沉积物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10月27日 (四) 17:49 (UTC)回复

大陆漂移学说-部分内容為誤譯與地質基本概念不符

原文“大陆漂移学说是解释大陆海洋的分布以及大陆之间存在的构造、地质和物理相似性的假说”-“物理”一詞是誤譯。物理是全球性的,不可能在海洋或大陸之間有相異性。即相似性是必然的。

原文“值得一提的是大陸漂移學說與板塊構造學說有些根本的不同,前者假設推動力是潮汐”- 被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推動力有多種。非只潮汐一種。Wegener 曾提出地球離心力是推動力。馬廷英(1964)提出地殼滑動為推動力,等等

由來

原文“因地震與潮汐而從歐洲非洲分裂開去” – 英文“torn away from Europe and Africa ... by earthquakes and floods"  Abraham Ortelius, floods 應譯爲洪水,非潮汐

理論

原文“首先,假設地球內部是玄武岩質,而地表則是花崗岩質,而大陸就像冰山浮在海面一樣,浮在融熔狀的玄武岩上。大陸因為潮汐的推動而移動分離“。玄武岩質是Sima的誤譯,應譯爲硅镁层。花崗岩質是Sial的誤譯, 應譯爲硅铝层.

证据

原文“古磁場的證據:把非洲、南美洲、澳洲、印度和南極洲各大陸連接在一起時,各大陸測得的古生代磁極邊緣軌跡大致重合在一起,證明它們在古生代期間確實屬於同一大陸地塊。” -古生代磁極邊緣軌跡是Paleozoic polar wondering curve的誤譯. 應譯爲古生代磁極漂流軌跡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12月17日 (六) 03:20 (UTC)回复

海底扩张学说-部分内容自相矛盾,因果顛倒

科學發現

原文“赫斯直到布鲁斯·希森(1953年,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所)發現了沿著大西洋洋中脊的全球性大裂谷以後才得以了解他所探測北太平洋海床的狀況 - 希森的大西洋洋中脊的大裂谷文章于1960 年發表,根據此文,赫斯于1962發表海底扩张学说。 并非原文所述,赫斯先發表,後經希森證實。兩文獻在條目均有列出。海底扩张学说提出後,希森就再度引申膨脹地球说,因爲當時沒認出班尼奧夫帶岩石圈隱沒帶消失的證據。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12月17日 (六) 19:46 (UTC)回复

前陸盆地-誤譯連連

原文“…若是因為板塊張裂產生的沉積空間,則稱為張裂盆地。“ - 張裂盆地 為裂谷盆地(rift basin)的誤譯。

前陸盆地的類型

原文“邊緣盆地:由於板塊碰撞、隱沒而形成的前陸盆地” – 是(which occur on the plate that is subducted or underthrust during plate collision (i.e. the outer arc of the orogen) 的誤譯,應該翻譯爲 “邊緣前陸盆地,位於在板塊碰撞區的被隱沒的板塊之上“。

原文”弧後(尾弧)盆地:由於海洋板塊下沉的拉力,位於隱沒帶-火山弧之後的前陸盆地“ – 是(which occur on the plate that overrides during plate convergence or collision (i.e. situated behind the magmatic arc that is linked with the subduction of oceanic lithosphere) 的誤譯,應該翻譯爲 “弧後前陸盆地,位於在板塊碰撞區的覆蓋板塊之上,火山弧之後”

板塊運動及地震活動性

原文“前陸盆地的板塊運動可藉由研究與之連接的變形區來計算“-是(The motion of the adjacent plates of the foreland basin can be determined by studying the active deformation zone with which it is connected) 的誤譯. 應該翻譯爲”與前陸盆地相鄰的板塊運動,可藉由研究與連接區的變形來計算“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12月22日 (四) 04:58 (UTC)回复

海沟-因果倒置與基本地質概念相異

原文“海沟多分布于活动的海洋板块边缘,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交界处,一般认为它是地球板块相互挤压所形成” - 海沟不一定在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交界处,例如馬尼拉海溝(英語:Manila Trench)是海洋板块之間的海沟。

定義

原文“在地质学上,海沟的产生被认为是海洋板块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 是錯誤地質概念,理由同前。

原文”环太平洋的地震带都发生在海沟附近。这是因为海沟区的重力值比正常值要低,它意味着海沟下面的岩石圈被迫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向下沉降“ - 因果倒置的地質概念。海沟附近的地震带,并非導自重力值比正常值要低。是導自海沟下面的岩石圈被迫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向下沉降。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12月22日 (四) 05:17 (UTC)回复

“多分布于”,所以不在“与大陆板块的交界处”是否为少数或者另一种情况,是否断句问题。
似乎是说法之一,[1]“这里往往形成海沟”部分,[2]“发生碰撞的地方,通常会形成海沟”部分。如果存在其他学说或者更好的归纳,请WP:举证并补充到条目中。
不了解,不过[3]说“海沟是明显的重力负异常带。”--YFdyh000留言2022年12月27日 (二) 17:18 (UTC)回复

礫岩-敘述錯誤

原文 “砾岩(英語:conglomerate)是一种沉积岩,由从母岩上破碎下来的“ - 其中胶结物不一定是由从母岩上破碎下来的

原文“砾岩是一种碎屑岩。其胶结物中常含有矿物,砾岩可以做为建筑材料。- 沉積岩的胶结物都是矿物,即使黏土也是矿物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12月22日 (四) 20:06 (UTC)回复

砾岩。“由从母岩上破碎下来的”是描述母岩上破碎下来的碎屑而非胶结物。胶砾岩,胶结物是塑料,可能不算矿物。--YFdyh000留言2022年12月27日 (二) 17:05 (UTC)回复

蛇綠岩套-誤譯

原文“岩套的頂層是0.3公里厚的深海沉積物'''燧石'''“ - 燧石在深海沉積物非常罕見,因爲是陸源顆粒,不可能達到深海。可能是遠海沉積物中的硅質軟泥(siliceous ooze)的誤譯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2年12月22日 (四) 21:59 (UTC)回复

蛇绿岩套,不反对去掉未列来源的“如燧石”,但检查看到有多则来源提到含燧石。[4]燧石层。[5]燧石岩。[6]“沉积剖面为泥质和砂质岩石﹐可含燧石和石灰岩”。--YFdyh000留言2022年12月27日 (二) 17:00 (UTC)回复

有關地球科學專案討論頁中, 有維基人提出有關地質學的相關問題

User:陳建民WikiProject_talk:地球科學中提出了約二十個的地質學條目相關問題, 因為該討論頁閱讀者不多, 因此沒什麼人回應, 請地質相關專業的維基人協助參與討論, 謝謝大家, 另外@Raymon090Dan310546卡達:--2001:B400:E285:FFCB:60B0:BFBD:1EE8:367D留言2022年12月16日 (五) 03:42 (UTC)回复

副知活躍的地科專題編者@A1CafelTenbeens:@Theodore XuJyxyl9:。--🍫巧克力~✿ 2022年12月16日 (五) 04:51 (UTC)回复
(「Jyxyl9」,@Patlabor Ingram)——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2年12月16日 (五) 07:37 (UTC)回复
感谢您的信任。我在地科领域里只对地球物理学比较熟悉,对地质学内容不是很清楚,所以帮不上大忙  囧rz……。如果遇到了我擅长的领域的话我会参与讨论的。中二少年西奥多 セオドア 地震专题 2022年12月16日 (五) 14:38 (UTC)回复
其實也可以建議他直接來互助客棧提問?——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2年12月25日 (日) 17:36 (UTC)回复
不太確定中文維基是否有熟悉地質學,願意協助的維基人。若是有的話,邀請條目作者到互助客棧提問,也許是個不錯的短期方案--2001:B400:E2DA:F04B:4072:4E8C:6184:349C留言2022年12月27日 (二) 16:43 (UTC)回复
如果无人协助,提到客栈也没用吧,还不如集中一点。试着回了几个,不过我对此并不了解。--YFdyh000留言2022年12月27日 (二) 17:20 (UTC)回复
我大致查看了这些问题,大部分的确存在不严谨,地区差异和过时的问题。但我自己对学科前沿动向并不了解,还请其他编者协助改进。--Paritto Ame 2022年12月30日 (五) 00:42 (UTC)回复

包气带-誤譯

原文“包气带(Vadose zone),或稱滲流帶,是指位于地球表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质介质。”—“潜水面”是“地下水位”(water table)的誤譯。

原文“非饱和区一般不包括潜水面之上的毛细上升区(capillary fringe)和季节性饱和区域”—與所附圖不符,非饱和区在附圖中包括毛细上升区。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3年1月18日 (三) 03:17 (UTC)回复

閣下直接修改即可,雖然閣下來這裡諮詢大家意見也好,但事實上估計沒個幾年不會有回覆。--藍莓味綠茶留言2023年1月29日 (日) 08:24 (UTC)回复
建議閣下直接和編者本人討論。--藍莓味綠茶留言2023年1月29日 (日) 08:25 (UTC)回复
包气带或许是中国的常用名。--Paritto Ame 2023年3月14日 (二) 12:07 (UTC)回复

钟乳石-相反誤譯

形成和种类

原文“并不是每一个钟乳石都是由开始于一滴载有矿物的水滴”是“All limestone stalactites begin with a single mineral-laden drop of water.” 的誤譯-應該譯為“所有钟乳石都是由开始于一滴载有矿物的水滴”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3年1月18日 (三) 04:37 (UTC)回复

石灰岩洞(Cenote)-地質名詞誤譯

原文"石灰岩洞是指石灰岩基岩地下水的侵蝕坍塌後形成的天坑"

石灰岩洞(limestone cave)是一個廣汎的地質名詞,包括地陷,沉洞,落水洞,渗穴,岩溶塌陷 (sinkhole 的同義異名)及橫向的各種石灰岩洞。 將Cenote(岩坑井或天然井,地陷之一種)譯爲石灰岩洞,實乃不妥.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3年1月22日 (日) 22:17 (UTC)回复

依照术语在线及一些网络文章,赞成更名为天然井等待编者意见。--YFdyh000留言2023年1月22日 (日) 23:00 (UTC)回复
 完成,更名為石灰阱,別名另行附註和重定向。--藍莓味綠茶留言2023年1月29日 (日) 08:17 (UTC)回复

培长岩 vs 培长石(Bytownite)

頁面“培长岩”的内容是“培长石”(Bytownite) -“岩”與“石”不分,缺少基本地質觀念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2023年2月10日 (五) 19:43 (UTC)回复

去那條目討論頁開個討論吧。--藍莓味綠茶🍵 2023年2月11日 (六) 04:51 (UTC)回复
培长岩的條目嗎?已找到了,是倍長岩--2001:B400:E2A8:542E:979B:5120:9E3D:F883留言2023年2月11日 (六) 07:06 (UTC)回复
返回到“地球科學”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