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Theodoranian/維基之道
維基之道──我們應該繼續多元開放
談我所認識的維基百科兼覆Toytoy的Proposed policy for wiki closure
我從2004年中參與維基百科至今,目睹關於漢語方言的爭論數次,Toytoy先生均以相當強勢的語氣批判他認為有問題的閩南語、壯語及粵語(測試版)維基百科,並認為應當關掉這些維基百科。對於此一爭論,至目前為止,中文版似乎有不少維基人認同Toytoy先生的看法,但是身為中文維基百科的一份子,我認為不能讓Toytoy先生的想法代表中文維基百科社群的全部,因此想分享一下我所認識的維基百科,提供給大家參考,也順便回應Toytoy先生關閉部分語言版本的提議。
開放的意義
維基百科是一部免費的、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編寫的線上百科全書。這個線上百科全書與傳統百科全書(無論是紙本或是線上版)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它的開放性。
開放性是維基百科得以建立的最重要基礎,它不僅僅由專家精英所編撰,更開放給匿名用戶;在廣度方面,從學術理論、歷史大事到流行文化、日常生活都是收錄的對象;在深度方面,不限於每個條目數百字的篇幅,既容納塔等長篇巨構,也開放給各種小條目;在時間向度來說,它不僅開放給現在的我們,也向未來的參與者開放;在空間來說,它不僅有某幾個強勢語言版本,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也可以用自己熟悉的語言(甚至人造語)來編纂-只要它有其他人可以編寫並識別的書寫系統,並且未來也可能在多媒體科技的發展之下出現全屬多媒體資料的線上百科。
開放性不單是表現在維基百科的內容之上,它還表現在使用方式之上──開放的著作權授權模式,任何人可以基於任何目的,僅在很少的前提下──不將之佔為己有,都得以使用、利用這套百科全書。維基百科選擇了透過開放性的共同協作模式,達到著作權利的分散,促成人類文明的快速累積,而人人都有管道獲知他人眼中的世界。
這個開放的架構,其前提就是人人平等,人人都可貢獻自己的所知,各種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將循著地球公民的良知與善意逐漸完善,未必是現在,但保持開放性就是保持了完善的可能性。
精靈遠走的中土世界?
-多語版本存在的必要性
維基百科之所以開始不久之後就開設多種語言版本,個人以為維基媒體當局意識到文化多元性的重要。維基百科計畫的目標是盡可能收錄世界的知識,開設不同的語言版本,用以承載並蒐集各種不同語言環境的歷史文化,維基媒體當局並未選擇僅以強勢語言做為開設標準,此乃因維基百科的各種語言版本並非各個獨立於其他版本,而是成為一個整體計畫的一部分,就如同維基百科的Logo,一個拼圖過程的地球,一塊一塊都要蒐集,怎麼可能還要捨掉一大塊?
多元文化之重要性實毋需我多贅言。多種語言版本的存在也有助於中立性的維持及知識的傳遞,條目少的可以從條目多的翻譯,或是藉由多語版本比較讓讀者心中出現一個較中立的描述。跨語言的文化交流也從此出發,但無論如何交流,保持語言文化的多樣性仍然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語言、文化或許會因交融、激盪而消亡,但無可否認它可能藉由進入其他語言文化的深層意識之中而繼續存在,或許有人質疑這個可能,但語言文化本就是雜交變異而成,試問人類文明豈是單線地一直向前行進?
僅以目前強勢的語言來看,並不能得出未來它終將永遠強勢的推論。在拉丁語是世界獨強的時候,英語還不是個東西,如今拉丁語已成僵死語言(但化身到拉丁語族之中),英文卻席捲世界。前面所說的開放性,就包括給未來的強勢語言一個選擇的機會,我們不能在當下就掐著未來的脖子。更進一步說,我們必須對未來有信心,相信未來終將有人會把弱勢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修改得更加完善。反面來說,我們在不能襄助弱勢語言的同時,更不應該命令弱勢語言離開這個計畫,如果這樣做,維基百科將成為精靈遠走的中土世界。
我寫故我在
-參與的重要性
維基百科之所以採取開放性,就是為了讓人人皆可參與,以達到編纂、進而完善百科全書的目標。除了參與維基百科的編寫及管理外,維基百科目的並不是在評論任何語言或是任何現象優劣的所在,它容納對於事物的各種意見,但是本身並不表示意見。它強調的是:任何人看到錯誤就可以協助改進,而不是強調:看到任何錯誤就加以評斷或扼殺,無論是評斷他人封閉或是不知改進,都不是維基百科開設的目的。
或許有人認為天生我材的目的就是要對維基百科的各種現象提供針砭、建議或是評價,但這些評論不會影響到維基百科以各種語言搜羅世界上各種知識的初始目的-每個參與者都可以平等地,自由選擇要不要,或是選擇要為哪一個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效力。實際的力量來自於參與而不是批評,這就如同假如User:Ktsquare只出一張嘴,呼籲一百遍中文維基百科建立西元年份條目,中文版維基百科也不會就憑空生出西元1世紀到21個世紀每年都有一個條目。
或許一個語言版本有其先天的進入門檻,導致參與的難度提高很多,但這是參與者本身的力有未逮,還是這個語言版本本身的問題呢?(關於與事實不符乙節詳後述)現在沒有人說某個語言版本只有特定身份的人才能參與,端看參與者本身有沒有興趣跟能力罷了,如果說因為自己不會、不能參與,就說一個已成型的社群結構有問題,進而評判其貢獻沒有價值,豈非倒因為果?
你們對我最小兄弟所做的,就是對我做
-避免歧視弱小語言版本
前節已提到參與門檻的問題:某個人未能參與一個質量不好的語言版本維基百科,可能是因為該語言版本的進入門檻頗高,世界上會書寫這個語言的人非常有限,也可能是因為這個人本身力有未殆。問題在於,參與者人數跟條目數不代表該語維基百科的品質,放眼加泰蘭語與希伯來語的維基百科雖小,品質卻頗高,反觀一些所謂的大語言版本則是金玉其外。在眾多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之中,有些語言版本對於中文維基百科的使用者來說,參與門檻既高,其存在的意義除了大小之外並沒有差別,但是為什麼今天有人選擇了拿弱小的語言版本開刀?同樣不懂葡萄牙語跟南非荷蘭語,為什麼死的就是條目較少的後者?
這完全是對於少數、弱小的歧視所造成的。十九世紀以來的帝國主義為人類帶來許多災難,更讓人切齒的是某些同受壓迫的民族在富強之後,搖身一變反而成為歧視、侵略他人的軍國主義者;我要呼籲的是,強勢者不應成為壓迫的來源,身為日漸壯大的中文(漢語)維基使用者,理應對於弱小語言版本的發展遲緩感同身受,並且在發言上有所節制,畢竟任何一個語言的強勢都不應該成為壓迫、驅趕其他弱小語言離開維基百科計畫的理由。
聯合國大會在1992年2月21日通過第47/135號決議《隸屬少數宗教及語言之民族或族群之權利宣言》,其中第二條第一項即謂:「隸屬少數宗教及語言之民族或族群者(本處係指少數族群的人們)有權去享有其自身的文化,宣揚與實踐其自身的宗教,在公私領域使用其自身的語言,並且不受到任何干預或是各種型式的歧視……」,維基百科是一個世界性的非營利計畫,影響所及早已超越國家的界線,參與此一偉大的計畫時,宜注意到保障弱小語言、並免予歧視的國際法趨勢,雖說維基百科不是弱小語言的急診室,但任何人均不應出於歧視的目的去檢視弱小語言版本的貢獻成果。
從大還是從小下手?
-資源節省悖論
有論者以為,維基計畫資源有限,保留那些弱小的、發展緩慢的、沒有未來希望的維基百科不符合經濟原則,並進而推論這種語言不配有一個版本的維基百科,即使它們現在有一個維基百科,也只不過是浪費資源,甚至稱這種語言的維基百科「宛若僵屍」。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言論。而我要請大家注意的一件事情,就是各種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參與者是活生生的人及他們所形成的社群,人與社群的存在就代表知識的可及,就是維基百科的目標。我們必須跳脫數字的、量化的迷思,非營利的維基媒體當局從來不以效率、數字來評斷一個計畫是否值得存在。
因為數字終究只是數字,任何人都可以用對自己有利的數字來解讀一個語言版本成功或失敗與否。我也可以舉出一個數字來證明中文維基百科比閩南語維基百科更加失敗:中文人口12億,閩南語人口約莫3千萬,比例約是40倍,但是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數卻只是閩南語版的30倍,非常熱心的用戶數,中文版約莫70至80人之間,閩南語版卻有5人。如果今天我們以數字所推論出的代表性不足來質疑閩南語版,我們反而會陷入更大的正當性危機之中──中文維基百科是更小的圈子,我們比閩南語版更失敗。
再繼續說數字及大小的迷思,以及所謂節省資源、經濟論的荒謬。英文維基百科的條目數是閩南語維基百科的650倍,如果說要節省資源,很明顯的,只要英語版本節省出1/650的資源,就可以保留閩南語版的空間,「為什麼你看得見你弟兄眼中的木屑,卻不覺察你眼中的大樑呢?」,難道英語版的650倍都是毫無雜質的精華,而閩南語的1/650則全部都是糟粕嗎?如果要討論節省資源,那從最大的英、德、日、法版本開始做起吧!
可能打擊錯誤
-手段與目的之關聯
2001年5月,中文維基百科與阿拉伯語、荷蘭語、德語、世界語、法語、希伯來文、義大利語、日語、葡萄牙語、俄語、西班牙語、瑞典語的維基百科協作計劃一起成立,但沒有人撰寫條目。當時中文維基百科的功能變數名稱為zh.wikipedia.com,不支持中文直接輸入,頁面全部都是亂碼。一直到將近一年半之後的2002年10月24日,才由User:Ghyll(即User:Mountain)撰寫第一篇首頁。為什麼中文維基百科可以發展成現在這種樣貌?在Mountain兄撰寫首頁之前,中文維基百科是什麼?是對老外來講的海納百川,同時是對14億華人來說的笑話一則?
我先自私地提出我認為閩南語百科最適宜的發展方式:漢字與羅馬拼音(白話字)並存(但是我的想法並不重要)。假如(請特別注意,以下所說都是只是假設),今天如果說閩南語維基百科堅持使用白話字做為唯一的書寫方式,並且其是一個錯誤的發展政策,最後終究導致一個以數字所推論出來的失敗成果,應該檢討的是它所採行的政策?還是它本身存在的目的?誤將手段的錯誤當成目的的錯誤,並且將兩者混為一談,雖然我非常不想這樣子懷疑,但是總覺得這似乎背後隱藏著某些不尋常的意圖。
我還是必須扣緊開放性的主題,回到正面的論述之上。具有特定目標的開放性架構,只要透過參與就可以糾正任何達成目標前手段的錯誤,具體的來說,今天只要有三個熱心參與壯語維基百科的人,用符合ISO標準的壯語書寫體系加入壯語維基百科,目前被稱為垃圾的壯語維基百科獨偏某地區壯語音調的撰寫模式及政策就可以獲得改善。如果要基進(激進)一點地說,在我們強調普通中文作為漢語維基百科的唯一正統語言的同時,我們就必須容忍其他文法的漢語維基百科的存在,否則,我們就必須把它納進來,做為一個可接受的寫作標準。
捍衛異議者的說話權
-多元主義的結果
今天我們能有一個蓬勃發展的維基媒體計畫,就是因為這個計畫採行了開放性多元主義,並且讓各種聲音都有平等機會展現的結果。維基百科容納各種知識,也容納各種意見,今天任何人可以放聲批評維基百科的包容性,但是在此同時他也被維基百科包容了,無論清濁的河流終究歸於海的無垠,這是開放性的必然結果。
維基百科的討論頁中可以包容偏激的言論(並且相信會有意見加以平衡,達到中立),此實毋須我再贅言。不過,我要再提醒一點:語言是弱小族群展現他們與多數、強勢族群擁有不同政治身份的武器,當弱小族群選擇用他們自身的語言來表達時,語言應該被視為是一種政治主張,任何對其加以限制的意圖都應該受到最嚴格的審查,包括是否有歧視在內。今天任何一個想要驅逐弱小語言於維基百科之外的主張者,應該反躬自省:其與弱小語言間的關係,主張驅趕者身受維基百科開放性的接納,卻無法容納其他的異議?
另外,別忘了中文維基百科社群做為一個社群的責任,就是我們不能放棄(雖然不見得能說服某些意見,但我們必須、有義務去)平衡意見市場的努力。如果有一天讓開放性崩潰,那會是全體維基社群的災難。每個人應該沒有壓力、無所恐懼(比方說被人用效率來計算他們的貢獻成果)地參與維基百科,這是一個開放空間所應具備的條件,我所相信的維基媒體當局不會隨便以數字衡量貢獻,然後拿小語言版本開刀,但在這之前討論氛圍及過程卻非常重要,容我再引一小段話:「接著他們把魔掌伸向猶太人時,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最後,他們把魔掌伸向了我,這時,已經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不只是百科全書
維基百科不同於一般傳統百科,因為這個計畫本身採取開放性多元主義。如果我們要給維基百科一個定位,可以說它是一個透過互相協作達到追尋知識的百科全書社群,並不僅是百科全書而已。作為開放性的百科全書社群,正確、信賴及可靠不是它所追求的唯一目標,這一點本應為讀者所知悉,如要論及正確,人類即非全能全知的上帝,除非有人狂妄到說他知道何謂「永遠的、終極的正確」,即使我們知道可能永遠無法達到那個全知全能的目標,保持開放及尊重多元卻是通往目標的可行道路。
我們不應心急,今天過了還有明天,我們這一代人走完還有下一代。如果中世紀有一本權威的百科全書,天動說依其記載恐怕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傳統的百科全書也不見得是正確,但是歷史上曾有誰憑藉著「保護讀者正確獲得知識的權利」做為理由來要求任何百科全書?今天維基百科都可以被大英百科全書的副總喻為公共廁所了,我們還有什麼錯誤不能容忍,我們還有什麼高尚的名譽要維持,我們還有什麼理由驅趕那些不夠完善的維基百科離開這個計畫?
維基是從夏威夷語的wiki而來,wiki固然含有「快」的意義,但是wikipedia不是要求快速發展的百科全書,相反地,它透過確保開放性並尊重多元來鼓勵參與,讓參與者慢工細活地討論,所以我要大膽地說wikipedia其實是participedia,wikipedia其實是在說「快來參與百科全書」,只有評論卻沒有參與就不應稱為wiki,更進一步說,「打造全人類各種語言版本免費百科全書」的目標,只要透過參與就能減少錯誤,趨近於正確,這是維基百科一直在走的道路,也是我所認識的維基之道。